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9|回复: 1

物质总有满足之时精神追求永无止境劝君多读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7 15: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物质总有满足之时,精神追求永无止境,劝君多读书



郑板桥言: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清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也曾撰一联: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完世间好事,必须刻刻存心。

读书到底有没有秘诀?这是很多人都想问和知道的问题。单就阅读本身,确实没有什么秘诀,无非读得快一点或慢一点。那么为什么有人书读得好,有人书读得不好呢?有没有一些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呢?还是有的。
总结起来,就是六大诀窍。
第一:读书要读经典
阅读本身没有什么秘诀,但读什么却有讲究。许多人读书也颇努力,书也读得不少,但常常是该读的书没有读,不必读或者可读可不读的书却读了一大堆。
尤其是目前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垃圾读物产生出来,充斥在各种各样的阅读平台上,微博、微信等等。古人“手不释卷”,今人则“手不离机”,都很勤快,但所得却天差地别。
读书不加选择,碰到什么读什么,或者流行什么读什么,是今天的读者最容易犯的毛病。这样读书的结果是知识没有系统,没有框架,杂乱无章,一地鸡毛,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
如何矫治这种毛病呢?一靠自我体悟,二靠名师指点。自我体悟是最根本的,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自觉地去追求系统,有意识地去粗取精。不要迷信“开卷有益”,就算“开卷有益”,也有多益和少益的区别。人生年光有限,精力有限,是经不起随意挥霍的。有了这种意识,久而久之,就自会获得辨别主次、好坏的能力,懂得什么书必读,什么书可读可不读,什么书完全不必读。
如果能有名师指点更好,但名师难求,如果名师求不到,可以退而求其次,求名师所开的书目。近代如张之洞、梁启超、胡适都开过国学必读书目,网上很容易搜到。
有些书是基本的、必读的,称之为经典。拿江河来比喻,这些经典就是源头,千溪万派都从这里流出来;拿树木来比喻,这些经典就是根本,千枝万叶都从这里发出来。
我们首先要仔细读通这些经典,其他从这些经典生发出来的书,其实是可读可不读的。其中真有见解甚至创发的,可以读一读,其余的不读也无所谓。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必读的经典首先就是五经,其次是孔孟老庄,这些原典都读了而且读懂了,你胸中就有了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否则这些原典没读,就算读了一堆后人尤其是今人写的相关书籍,也没有用,你对传统文化还是没有入门。
第二:读经典要一本一本从头至尾地读
曾国藩读书曾经给自己定下一个原则:“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常见一些人,读书没有恒心,这本书看几页,那本书看几页,东翻西翻,最极端的,终其一生从未读完一本书的都有。这种情形前人谓之“杀书头”,是最坏的读书习惯。
为什么会这样?有的人是遇到一点困难就不读了,有的人是读不出味道来就不读了;个别人是自作聪明,以为读懂了,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就不读了。
读书就像流水,碰到困难,碰到不懂的地方,碰到读不下去的时候,就像流水碰到坑洼,只有填满这些坑洼,水流才能前进,最后变成浩浩荡荡的巨流。孟子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如果碰到坑洼就掉头,那顶多只能变成曲曲折折的小溪,还能成为大江大海吗?
任何人读书开始都会碰到若干困难,甚至很大的困难,这个时候要有一点狠劲和蛮劲,再硬的骨头也要千方百计地啃掉,而不可以偷懒不啃。
怎么啃呢?一是慢慢啃,一点一点地啃,拼命地啃,总会有啃完的时候。古人说过:“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不懂的地方一读再读,慢慢就会懂了。这并不是骗人的话,一边读一边想,每次多懂一点,总有完全懂的时候。这就像小儿学话,大人讲小孩听,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帮助,听多了自然就懂了。
啃骨头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借助工具。工具有两种:一种是前人的注解,一种是工具书。尤其是读古书,有时候不看前人的注解是没办法读懂的,例如文字很古奥的《尚书》。碰到字词不懂可以翻字典、查阅工具书,当身边没有老师的时候,这些工具书就是你最好的老师,碰到不懂的问题就翻,不要偷懒。
第三:读书人要有几本“看家书”
在每门学问的必读书中,你要精读、熟读至少一两本书,这一两本书或几本书你要读得滚瓜烂熟,每本至少读十遍以上。
古人治学有“通一经”的说法,你真正读通了一经,其他的经自然就容易读了,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例如你读通了《论语》,再读《孟子》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困难了。许多人之所以书读不好,就是因为他从来没有把一本书真正读懂、读通、读熟、读烂。
中国人的圣经就是《论语》,任何中国人《论语》不可不熟。传统的中国人从发蒙起就开始读《论语》,“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这个好习惯被废掉了,现在应该重拾起来。
第四:读重要的书要“计日程功”
现在的人很少有把一本经典从头至尾读完的,只有看小说才有这个劲头。为什么就读不完呢?原因恐怕主要就是上面讲过的怕难,不肯啃骨头,一遇到困难就搁下,这一搁下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重新捡起来。
教给大家一个把一本经典读完的办法,这办法叫“计日程功”。比如读《论语》,一个字一个字老老实实地读,规定自己每天读二十页,一本四百页的书二十天就读完了。一本书只要你下决心读,没有读不完的。重要的是要有恒心,使用计日程功的方法,在一段时间内排除各种干扰,坚持下去,自然就会读完。
一部中华书局的《史记》,一共十册,三千多页,每天读二十页,半年之内一定可以读完。如果时间充裕,说不定两三个月就读完了。像这样用功三五年,读他一二十本古代经典,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就具备了相当不错的修养。
第五:读集部的书要读几本全集
中国古代的书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集部多而杂,以文学为主,像文集、诗集、词集之类。一个人精力有限,所以读集部的书通常是读选集,例如《文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选》《古文观止》之类,这无可厚非。
但根据我自己的读书经验,一定要在集部中通读几个你自己喜欢的名家的全集,例如《陶渊明集》《李太白集》《杜工部集》《苏东坡集》等等。你会发现这比只读选集要好。打个不雅的比方,读全集好比吃烤全羊,读选集好比吃羊排,一定要吃一两次烤全羊,你才会知道羊完整的味道。

第六:背诵是必须的
古人读书提倡背诵,近几十年来,西风东渐,人们几乎对背书一片挞伐之声,一律把背诵说成死记硬背,好像完全要不得。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对别人是一种误导。记忆是思维的一部分,也是其他思维——比如联想、推理等等——的基础,没有足够长的记忆力,思维几乎不可能进行。比如学数学,如果你连乘法九九表都背不下来,你还能学下去吗?
所以读书一定要强调背诵经典、背诵诗文、背诵名句,如果你说这是死记硬背,那我就告诉你,死记硬背是必须的。
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强,一定要抓紧这段时间多读多背。从前私塾里教孩子读书基本上就是背诵,讲解很少,老师也常常并不高明。现在很多人都瞧不起这种教法,其实它自有道理。
小孩子记忆力强,即使不懂,也可以朗朗上口,像唱歌一样,就背下来了。小时候背的东西,当时不懂,慢慢自然就会懂,就好像牛吃草,先吞下去,再慢慢反刍,不要担心消化不了。
这种小时候背下来的东西会跟你一辈子,滋养你一辈子,无形中不断增加你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如果你当时没有背诵下来,它和你就没有关系。还是拿牛吃草作比方,如果当初没有把草吞下去,后来拿什么来反刍呢?
现在电脑发达,搜索引擎像百度、谷歌,用起来很方便,有人就以为不需要背诵了。这是一种新的误解。百度、谷歌可以帮我们很多忙,比方一句话你忘记了作者,忘记了出处,搜索一下就出来了,可是前提是你记得这句话,或者至少记得这句话里面的关键词语,如果你什么都不记得,请问你从何搜索起呢?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一说,就是读古文尤其要强调朗读和背诵,因为只有通过朗读和背诵才能建立对古文的语感。
我们平时讲的是白话,一句话如果有语法上的毛病,我们一听就会觉得不顺耳,即使从来没有学过语法的人,也会有这种感觉。这里靠的就是不断听、不断讲,所获得的语感。
古文因为我们平时不说、不听,就没有这种敏锐的语感,就很容易出错。真正要把古文学通、学好,光靠学习文言语法是不够的,还要靠大量的读和背。读要朗读,背要背诵,让自己的嘴巴和耳朵习惯古文的语法、节奏和腔调,久而久之,才会养成语感。
有了这种敏锐的语感,你的古文才算学好了。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的家信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这就是读书的好处,概括为八个字就是:涵养精神,变化气质。
作为一个中国人,读中国书更是一种情怀,一种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的情怀,一种本来感同身受但却逐渐被世人淡忘的情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5: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欲望无止境,得到不会满足。满足对一些人会有,那是不一般的境界。圣人、超脱凡尘的圣僧,这些人无论得到与否,都会感到非常满足。生命的存在,能活在美丽的人世间,享受千姿百态的美妙人生,已经很满足。但我们是凡人,有永无止境的追求,追寻各种人生的刺激,永无止境的欲望。得一想十,得百想千。有人说我有一百万就满足了,当你有一百万时,你就觉得一百万太少了,你就想要一千万了。当你有一亿时,你就会想,一亿太少了,连飞机都买不起,你会想得到更多更多。只有真正领悟到人生的意义了,你就会满足了。事实上,得到了只能带来片刻的满足感,然后还会继续痛苦于更多得不到的。男女之间的性关系便是如此,难怪女人会经常说:得到了就不懂得珍惜了。


在男人眼力,女人的身体,有时候就像是一件物品,在没有得到之前,会对她百般殷勤,以获得女人的好感或感动。这就犹如男人们小时候的玩具,没有得到的时候,会想方设法得到,先是在妈妈、爸爸面前表现拐点,以求得到父母的嘉奖,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是,小孩子得到玩具以后呢?会一辈子爱着他们的玩具吗?新鲜感永远是暂时的,当有新的玩具出来时,甚至是自己没有的老玩具,他们也会想得到。于是,搁下自己已经得到的玩具,继续追逐着他们的新玩具,新欲望。

这就是男人,得到的东西,已是囊中之物,可以随时把玩,只有没得到的,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举例:我文中上面两张照片的美女,是多少男人心中想得到的对象,但是曾经得到过她们的男人,最终也只能有一个永远呵护着她们,而且能呵护多久,也只是未知数。可见,得到了她们的男人,并未能满足。

所以,得到并不能满足,把已经得到的东西焕发新生,才是真正的满足。珍惜女人的身体,珍惜女人的爱吧。


得到什么了呢?得到是很具体的,有大得小得,多得少得,既有数量上的要求,也有质量上的讲究,也有先得后得,快得慢得,得到也多种多样,也难做到全得吧?得到与满足是有关联关系的,也但不是全然关联的。满足直接与人的心态思想欲望有关。心态好,思想端正,欲望不大,不贪婪,就易得满足。人心不足蛇吞象,得了皇帝想神仙。心态不好,思想有偏差,贪婪无比,欲望无边,得到亦不满足,永不满足,只有极短暂一时的满足,很快又会陷入到不满足的深渊里去。满足重在心态思想精神感受,得到具体到物利,得到有可能使人满足,也可能造成使人更不满足。不贪者得到易满足,极贪极欲者得到,反增不满足感。得到是多种多样的,有得物质钱财,有得技能技巧智慧,有得到思想精神,凡此种种,人人看法不尽相同。俗语讲,知足常乐。知足者得到什么都易满足快乐,不知足者,整个世界让给他也不满足。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也苦。好色者总贪新弃旧永无满足,好财者总贪得无厌不罢手。得到未必满足,又未必不满足,看人而定吧!

得到并非满足 ,失去也并非悲落,万物轮回,自然终究会造就保持平衡,自从有了贪婪就是为了得到和满足,殊不知你在得到的同时,却避免不了失去。有了金钱和极大的物质,你还是没有满足的时候,这是自然给予人的遗传基因决定的,是给予正常一个人不断向前寻求奋进的路径,满足也可以说代表着终止,所以说人没有满足的时候。失去和得到也是得到和满足的结果,一切尽在顺其自然,得到不能不择手段,得到是用自身勤奋努力的结果,让每个人通过日月轮回周期从得到中享受快乐!


很多事,最大的满足是追求的过程,一旦得到了恐怕满足感会降低很多。

很多事,追求的时候有目标,有动力,一旦得到了,目标也没了,动力也熄火了。

因为好多时候,当得到了之后,才发现那并不是你想要的。

很多在我们看来已经得到的“成功人士”,他们津津乐道和无法忘怀甚至引以为傲的其实是他追求的过程,而对于已经得到的,似乎不是那么在乎——因为已经得到了,就不再珍贵了。

我们都知道,只有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很难的到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视而不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4-3-29 17:44 , Processed in 0.05972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