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6|回复: 0

中国古代八大名窑之建窑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6 22: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搜集整理点窑口的知识,无论对此有无兴趣,全当涨姿势,毕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文明于世界的瓷器之国。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在我国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烧制工艺,文化背景,蕴意内涵等各具特色的烧制瓷器的窑口,但其中很多窑口或毁于战火失了传承,或随着审美的变迁而湮灭于史河,甚至一些传统的古窑已无法再烧造出从前的辉煌,令人扼腕叹息。

我要做的,是从非专业的角度为大家普及一些传统名窑的各方面信息,让您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个大体的概念,足矣。

因为中国的窑口太多,几乎各地都有,所以我只说传统的名窑:官窑,汝窑,哥窑,越窑,耀州窑,龙泉窑,定窑,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建窑。

首先从建窑开始。

“建窑”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明代曹昭的《新增格古要论》中,载:“建窑器出福建,其碗盏多是撇口,色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真。”建窑是宋代八大名窑之一。遗址坐落在今福建闽北的建阳市东北境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南部与建瓯市接壤。而唐宋时期我国的窑口多以所在地的州,县命名,所以建窑就是当时建州窑的简称。

一 历史-传承

建窑始烧于唐代,以产“黑瓷”而著称,到宋代达到鼎盛。在宋代各种名窑如汝,钧,官,哥,定等窑口重重包围下独受皇帝宋徽宗宠爱:一座民窑烧出了皇室御用的“供御”,“进盏”,且皇帝本人对其作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的评价标准,可见其成就之高,窑火之盛。

由于宋时斗茶的兴盛,建窑主烧适宜为斗茶的黑釉茶盏,亦称建盏。其黑釉瓷器中兔毫斑,鹧鸪斑,曜变等更是久负盛名。受其影响,除了闽北本地区几十处瓷窑外,江西的吉州窑,四川,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均有仿烧,并形成了以建窑为首的建窑系。

宋之后的元明清时期,瓷器以青花,白瓷为主,形成了景德镇窑系,建盏逐渐没落,受战乱等社会因素影响,中国本土的传承一度中断。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国家的主导下,对建窑建盏尝试复烧。后将建窑建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建阳当地有一大批从事建盏复兴的“非遗”传承人,为了寻回这失落的黑瓷文明,依然在进行孜孜以求地尝试。

南宋嘉定年间日本山城人加藤四郎,左卫门景正,随道元禅师同来中国,曾在福建建窑学习制造黑釉器的方法,回国后便在獭户等地设厂制造,开日本瓷器之先河。

日本称作“天目釉”的,源出于建窑黑釉瓷,日本镰仓时代来中国浙江天目山佛寺留学的僧人,把建窑所产的黑釉瓷带回日本,称之为“天目”,以后逐渐沿用,凡是黑釉的陶瓷均称为“天目”,“天目釉”变成了黑釉的代名词,并被世界各国所采用。建盏产品尚有不少数量存于日本,其中收存在东京静嘉堂(耀变茶碗),京都大德寺龙光院(耀变茶碗),大阪藤田美术馆(耀变茶碗),东京酒井忠博(油滴茶碗)被日本定为国宝。

天目盏作为建窑建盏的一脉在日本被保留了下来,日本匠人对其文化内涵,器型,釉色,工艺的传承和运用更是独成一系,这亦是我们的匠人应借鉴和参考的地方。

二 建窑器特征

1 胎体:厚重坚致,含铁量高,有“铁胎”之称,胎色为黑灰色,紫黑色。胎质粗糙坚硬,露胎处色沉而无光,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

2 釉面:釉色黑而润泽,器内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挂,有的凝聚成滴珠状。釉面呈现褐黄色,银灰色和褐蓝色。因釉色细而下垂,酷似兔毫,故称"兔毫盏",按其釉色又叫"金盏","银盏"和"蓝盏”。在高倍放大镜下,可见其釉面开细小蝉羽纹,点缀着雪花片的金星、银星和红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纹,呈现着浓淡深浅,曲曲弯弯不规则的宛如西北黄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浓下淡,以至消失,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在太阳光下,其黑色釉面闪烁着金红色的光点,盛满水其金红色光点在水中跳跃,其妙无穷。

3 器型:建窑器物以碗盏为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两种,以敞口为多。底为浅玉环圈足,有旋坯纹。有的器物底足刻有"进王戋 ","供御"铭文,为朝廷贡品。

4 析晶:宋时建窑产出的黑釉瓷产品,釉面主要以曜变,金,银兔毫,鹧鸪斑纹路等为主。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所以,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而器物口沿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这类结晶釉在窑炉高温中易变,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变化,所有这些工艺特点表明,烧成一件完美作品,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废品和次品,即使在运用现代科技的今天,烧成一件无暇作品亦非易事,这也是精品建盏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艺术成就

我们来评论或欣赏一件艺术品,无论如何脱离不了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审美取向。在建窑鼎盛的宋代,我们有必要通过建窑黑瓷呈现的个性来一观宋代的社会环境,文化层次,精神追求,生活习俗等。

宋的文化整体趋向于保守,内敛,淡雅,相对于唐的热烈和奔放,宋显得沉静,理智,淡薄。霍然的《宋代美学思潮》中有一段话:“它不是汹涌澎湃的洪波巨浪,裹挟着众多的波涛向前奔腾;而更像一泓汩汩前行的河水,在缓缓流动中显露出韵味悠长的环环涟漪。”用这段话概括宋人的审美再贴切不过。

表现在瓷器方面,讲究的是细洁净润,质朴无华,色调单纯,趣味高雅;表现对神,趣,韵,味的追求和彼此的呼应相协调,并相互补充。这些内在的美被建窑黑釉瓷呈现的淋漓尽致。

建窑从唐末五代时期创烧,北宋中期开始一直到元代初期,处于繁荣昌盛时期,元代中晚期走向衰落,直到停烧。在其繁荣期受到社会各界的追捧,尤其是黑釉瓷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釉色特别,制作技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内容颇为丰富,是我国古代民间陶瓷工艺的杰出代表。关于建窑在历史上的地位,很多文献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宋徽宗《大观茶论》曾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朱淡:《陶说》说:“宋时茶尚赘盎,以建安兔毫残为上品。”由此看出,人们对于建窑黑釉器的好评,它在宋代的地位与其他名窑并重。它不但全国闻名,而且对于同时代以及以后的黑釉瓷烧造影响很大,并且远输日本,欧洲等地,是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值得重视的一件事情。

最后,收录一些宋代文人,士绅关于建窑的精彩描述:

蔡襄有作《茶录》,在其下篇“论茶器”中,对于茶盏认为上品者应是: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其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宋代陶谷的《清异录》一书记载:
闽中造茶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

清代 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七中这样记载:
建窑,古建州窑也,出宋代为今之建宁府建阳县,始于建安,后迁建阳,入元犹盛,碗盏多是敞口,体稍薄色浅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眞宋时茶尚敞碗,以建安兔毫盏为上,唐氏肆考云,旧建瓷有薄者絶宋器。

苏东坡《寄调歌头·咏茶词》:“建溪春色占先魁",“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黄庭坚《满庭芳·茶》“兔毫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
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4-4-27 14:19 , Processed in 0.058346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