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回复: 0

王京同志王淦昌用一生践行了爱国这两个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 23: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邓稼先说“叫了王京同志十几年,叫一次王淦昌吧!” 王淦昌用一生践行了爱国这两个字,他给世人留了下举世成就…诺奖算啥?李政道是弟子,于敏是部下,誓言以身许国!1999年,在新中国国庆50周年前夕,国家隆重表彰为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这23位科学家可以说,每一位都是整个中华民族大浪淘沙精选出来的最具才华、最具品德,最具有奉献精神的国之栋梁,他们的留下的“两弹一星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之一!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以史为鉴 专门将他们的故事诉诸于文字,以激励后来者!






本期是第一期,本期讲述的科学家王淦昌先生也是23名获得两弹一星勋章的科学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王淦昌,1907年生于江苏常熟人,1925年18岁的王淦昌成为清华大学第一届本科生,经过四年的学习,王淦昌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毕业后直接留校担任助教。




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是吴有训教授,他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1929年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近代物理学实验室,进行中国国内X射线问题的研究。




王淦昌就在在吴有训教授指导下完成论文《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这是中国第一篇有关大气放射性的实验研究论文。






图注:留学德国时期的王淦昌




1930年王淦昌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到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女核物理学家L 迈特纳(Meitner)。




当时的柏林大师云集,王淦昌在这里增长了很多见识。1931年,王淦昌在听到著名物理学家W玻特(W.Bothe,1891-1957)用α粒子轰击铍核产生了强贯穿辐射,玻特将它解释为γ辐射。




王淦昌对此有所怀疑,曾两次向导师迈特纳建议用云雾室做探测器重复玻特的实验,这更能弄清发现的贯穿辐射的真正性质,但两次都被迈特纳拒绝。




毕竟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科研的条件,来自穷困中国的年轻人腰杆自然没那么硬。






图注:王淦昌(左二)和中国留学生的合影




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按王淦昌的思路在云雾室中进行试验,果然发现了中子。查德威克因此获得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王淦昌第一次与诺贝尔擦肩而过。




1933年,王淦昌博士毕业后执意要回国,他的同学劝他“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你是科学家,中国根本没有从事科研的条件。”




王淦昌说:我是学科学的,但我首先是个中国人,现在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我要回国去为她服务。




王淦昌在回国前参观了欧洲著名的卡文迪许(Cavendish)实验室,还会见了卢瑟福、查德威克、埃利斯等物理大师。






图注:王淦昌和学生们在一起




1934年4月,王淦昌回国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在抗日战争期间,王淦昌跟着学校四处迁徙,但是就算这样他也没有放弃教学和科研。




王淦昌清楚地记得:1939年2月5日,日本鬼子的18架飞机向浙江大学校舍投掷炸弹118枚。




当时的教授都是高收入群体,但是学生们却发现作为教授的王淦昌经常吃不饱饭,甚至有时候下课后还要去放羊赚钱……他的钱都去哪了?




后来才知道,王淦昌为了支援抗战,不但捐出去了自己所有的积蓄,甚至把自己妻子陪嫁的首饰都捐出去了。




当时国内物理基础差,王淦昌说那就从人才培养做起,有了更多的人才,近代物理学才能在中国生根开花。




他教出的学生中有许多都成为了中国近代物理学的种子,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叫做李政道。






1942年1月,王淦昌还在战火中发布了一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的论文,因为战争让中国放不下一篇平静的书桌,更不要说展开科学研究,王淦昌只能将这篇论文作为一个建议投递到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




但是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当时科学界都知道有中微子的存在,但不知道如何通过实验找到中微子。




美国科学家阿伦在看到这篇论文后,按照王淦昌的建议做了中微子验证的测量方法,后来这个方法也因此被称为“王-阿伦方法”。




1953年,美国科学家莱茵斯根据这一方法在一座核反应堆中第一次捕捉到了中微子,更因此在42年后的1995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是王淦昌第二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47年9月,王淦昌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研究工作。






图注:王淦昌(右)在抗美援朝战场上




1950年,王淦昌回国后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分工主持宇宙射线方面的研究;




1952年还秘密去半岛战场调查美军是否使用原子弹/投射放射性物质的调查。




1953年,他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我国宇宙线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




1956年,作为新中国科学家代表的王淦昌来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他作为领队与12个国家的原子核专家共同承担了一项科研任务——寻找新的高能粒子。




在他的带领下,研究小组在4万张底片中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使人类对于微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这一消息一经公布,就迅速轰动了国际学术界,当时有科学家认为:“反西格玛负超子的发现,在科学上的意义仅次于正电子和反质子的发现”。




苏联《自然》杂志指出:“实验上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是在微观世界的图像上消灭了一个空白点。”






图注:1960年,王淦昌(前排右三)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与他领导的研究组成员合影。其中,中国成员有丁大钊(前排右一),王祝翔(前排右四),陈玲燕(前排右五)。




那时有很多人预测王淦昌带领团队取得的这一成就一定能够把诺贝尔物理学奖收入囊中。




但是在这之后没多久,王淦昌的名字却从国际科学界失踪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苏联工作的王淦昌接到了回国的密电:“停止手中的工作,马上回国受领新的任务。”




1961年4月1日,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刘杰紧急约见王淦昌,即刻进城“有要事相商”。




王淦昌其实已经猜到“要事”是什么了,在介绍任务前,王淦昌被告知:一旦接受这项新的任务,就必须放弃所有名誉和地位,断绝一切海外联系,并且要做好隐姓埋名一辈子的准备!




王淦昌稍微沉思片刻,就坚定地说道:“我愿以身许国!”






图注:聂荣臻(中)、王淦昌(左)和朱光亚(右)在核试验基地




从此之后,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消失了,在中国的罗布泊荒漠中多了一名叫“王京”的核物理学家……




此时已经五十多岁的王淦昌是整个基地中年纪最大的一员,但是他不但投入科学研究,还和工人打成一片,被亲切地叫做“王老头。”




在罗布泊,著名的周光召、邓稼先、于敏、陈能宽、程开甲等科学家都曾接受王淦昌的直接指导。




等到17年后,1978年王淦昌才告别了“王京”的身份,回到北京任核工业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




这个时候,参加科研的同事们才知道那个罗布泊平易近人的“王老头”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淦昌。




多年后,说起当时毫不犹豫的决定,王淦昌说:“我认为国家的强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那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






图注:1979年,王淦昌率中国核能代表团访美




到了八十年代,已经七十多岁的王淦昌敏锐察觉到世界各国正在掀起一场新技术的革命。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和著名科学家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四人联名上书,要求“我国要以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发展的进程。因为真正的高技术是不可能引进的,我们必须从现在就开始抓起来。”




经过200多名专家、学者的反复论证,1986年11月,国家通过了《高技术研究发展纲要》,这就是后来著名的“863计划”。




我们如今享受到的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和农业技术、先进制造和自动化等等,都是863计划的转化成果。






图注:1986年3月,向中央提出发展高技术建议的四位科学家。右起:王淦昌、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




在国际科学界,对于获得博士学位后50年还从事一线科研的有一个专门的称呼“金博士”。




1984年4月18日,在联邦德国驻华使馆里,西柏林自由大学校长黑克尔曼教授代表西柏林自由大学庄重地授予王淦昌“金博士”荣誉证书,以纪念他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




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享有“金博士”荣誉的科学家。




1998年12月10日21时48分,王淦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图注:2013年,王淦昌先生家属将王淦昌先生所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赠给浙江大学。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国家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给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王淦昌正是其中之一。




王淦昌一生荣誉无数,他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有人评价道:任何人只要做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就足以在中国科技发展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名垂青史!




致敬两弹一星元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4-5-5 07:09 , Processed in 0.04061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