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7|回复: 0

姓氏源流探究之台湾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6 21: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追根溯源 认祖归宗——姓氏源流探究之台湾篇

杨晓铁

    台湾省,简称“台”,省会台北,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省总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达1600多千米,是中国第一大岛。2014年12月相关资料显示,台湾人口共23,433,753人(含福建省金门、马祖等岛屿),辖6都、3市、11县,为中国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据古代文献记载,“台湾”系台湾西南部高山族“台窝湾”人简称,由族名扩大为全岛名称,又称瀛洲、夷州、流求等。元朝时期澎湖设巡检司管理台湾渔民;明朝时期荷兰占领台湾后为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清朝时期设台湾府正式称台湾岛;1895年日本窃据台湾,1945年抗战胜利后收复;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设台湾省。   
     考古学家认为,台湾早期的住民大部分来自大陆或间接移居而来,“左镇人”在3万年前就从大陆到台湾成为高山族的祖先。隋朝炀帝时期曾3次派人前往台湾,大陆居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从此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联系频繁。17世纪20年代,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其中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为抗拒官府欺压,率领闽粤居民一边从事农耕、贸易,一边组织武装力量抗御倭寇和荷兰人的侵扰,在台湾形成许多村落,给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以极大推动。60年代台湾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经济快速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中汉族约占总人口98%。台湾本省人系指二战结束前在台湾生活的族群,包括闽南人、客家人和少数民族,分别占总人口的70%、13.5%、2.3%,汉族住民以福建和广东为两大分支,其中近80%祖籍福建(漳州、泉州人),近20%祖籍广东(梅州、潮州人),因此台湾同胞的先祖绝大多数是各个时代从大陆迁居而来,由于地缘位置关系导致台湾不少姓氏从闽粤入台,其中陈姓最早。南明永历十五年 (1661 年)陈姓人士跟随郑成功来到台湾,虽与海峡彼岸的闽粤遥遥相望,仍旧承袭了大陆“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命名习俗。目前台湾共有 768 姓,其中单姓 764、 复姓 4个,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氏分别为:陈、林、张、王、黄、李、吴、蔡、刘、郭,这些姓氏分布在25个县市,除宜兰县、云林县第一大姓为林之外,其余皆是陈姓天下,以台北最大,其次是台中县、高雄市、台南县等。台湾住民的姓氏发祥地与大陆相同,如:陈姓发源地河南颍川、汝南、江苏广陵、下邳;张姓发源地河南清河、南阳、吴郡、武威、开封等。遇到节日喜庆,不少人家会在门口悬挂标有姓氏堂号的灯笼,如:西河林、颍川陈、天水赵、太原王、汝南周、京兆杜等,以示不忘水源木本。                                                    因移民拓垦需要互相照应,台湾同胞非常重视同宗同乡以及地缘关系,因此台湾姓氏具有很强的地域特性,如:云林台西丁姓、南县下营姜姓、澎湖马公高姓、高县桥头凌姓同姓宗族习惯定居在同一地点,而一些稀少、罕见的姓氏背后均有典故。   
     (1)“张廖”姓,一位张姓汉子逃难到福建诏安,入赘给廖姓房东的女儿,只生下一男,子嗣继承成为争议,经双方多次谈判才达成共识,决定儿子生前姓廖,但死后墓碑要刻姓张,也因此有人参加廖姓故友的告别式时,到了会场却找不到廖家办丧事,看到照片才错愕不已。  
      (2)“王刘”姓,一妇人嫁给刘姓丈夫,怀孕时丈夫身亡,后改嫁给王姓长工,两三个月后小孩呱呱落地,为纪念亡夫,遂将孩子改姓为王刘。
      (3)“庄吴”姓,日据时期一庄姓人家逃难途中遗弃小女孩,被吴姓未婚小姐领养,女孩长大后为感恩图报,把下一代改姓庄吴。   
     (4)“郑潘”姓,郑姓与潘姓男子打赌,潘姓愿赌服输冠上郑姓。      

    (5)“哖”姓,地名“噍吧哖”(位于台湾台南县玉井乡),国民党时期要求当地人改姓(图为台湾云灵县古坑乡永光村大湖口名胜名产休息站经理哖美铃女士赠名片合影)
    (6)越南、印尼、柬埔寨、泰国、菲律宾等外来移民以译音命姓,如:“琴”、“团”、“亮”、“目”等。
    (7)日本占领时期原住民的命名权大多由户政人员随便翻书“赐姓”,被强制用汉字写成日、湖、谢、芎、风、豆、狮等姓。  
    (8)皇民化时期日本在台湾强制推行日本姓氏,如:将李登辉更名为“岩里政男”;不许民间有复姓,将“欧阳”姓改为“欧”姓,又将双姓“张简”、“范姜”、“司徒”、“公孙”等复姓改为单姓;由于户口登记笔误,萧写成“烧”,邓写成“订”等。
     从大陆移民到台湾的汉人,为增强开拓力量,到台湾初期逐渐形成村落族居或同籍人集中居住,以抵御各种人为和自然的侵害。为了不忘祖根,用以联络同宗同乡感情,台湾同胞往往以其姓氏或籍贯命名所居的村庄,因而在台湾很多村名采取以姓冠村方法,如:台南谢厝寮,姓谢的几乎占半数;三姓寮,系陈、黄、吴三姓移民创建;刘厝、张厝、苏澳、钱厝坑、胡厝寮、江厝店、许厝港、何厝庄等都以姓冠村庄名。同时台湾同胞还继承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不少姓氏设有本姓的宗亲会组织,集合同姓人士,不分新疏,不分派别,建立宗祠,共祀同姓始祖,联络同宗感情。早期的宗亲会称为 “ 食祖公会 ” ,其宗旨是弘扬祖德,敦睦友谊,团结互补,以发扬宗族精神,活动包括建祠,祭祖修谱,奖学以及举办各种慈善,公共福利事业等。宗亲会组织通常采取联宗方式追溯同源始祖,无论是以姓冠村还是宗亲会联宗,都寄托着台湾同胞对大陆祖宗的无限敬重。
    [相关链接]    高山族。这一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陆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该词现主要由大陆使用,台湾当局早已停用此名词。1954年台湾当局规定:高山族包括泰雅、赛夏、布农、邹族、鲁凯、排湾、卑南、阿美、达悟、邵族10个族群,2001年新确认噶玛兰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明代以前没有高山族这个名称,高山族主要来自大陆东南沿海古越人的一支,后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另一部分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如今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
    后记:2015年1月17日-25日和夫人乘坐中华航空GI1542飞机,于19:40分从武汉直飞台湾,22:10分抵达桃园机场。这次宝岛之行使我对台湾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印记中的台湾是国民党退守一隅,与大陆隔海相望;现在看到的真实台湾是两岸三通,民间交流兴旺。1991年台湾大舅秦宗熹驾鹤西去,落葬之前子女按照祖传仪式,用白布包裹全身入棺,这种传统的丧葬方式在台湾依旧保留,这是骨肉亲情血缘关系的由衷表现。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此次台湾之行未能联系到舅舅的子女接续亲情,吾将通过各种方式继续找寻,只要坚持不懈,愿望定能实现。1995年台湾通过原住民“姓名条例修正案”,允许原住民回复传统姓氏,激发了台湾同胞到大陆寻根探亲高潮。笔者以为,寻根的意义在于:一是寻找原乡,回归故里,探视祖先的原居地;二是寻找自己血缘的根源,上溯历代先人的源头,探知世系的传承关系,这是炎黄子孙落叶归根的生动写照。(晓铁/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4-5-3 15:53 , Processed in 0.06743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