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回复: 1

武昌八井与古城的井文化老武昌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20 23: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昌八井与古城的井文化老武昌人

武昌古城由于紧临长江,城内外河湖密布,地下水系相通,故城内遍布水井。当时城内人吃水,长街以西大多挑长江水吃;长街以东一般吃井水。大户人家有自家专用水井,百姓吃公共水井。武昌八井只不过是众多水井中有代表性的几个。

关于八井说法较多,除双眼井,霸王井,九龙井,八卦井,清风井、明月井、白鹤井、义井外,还有契水井、蟹马井、金钱井、小井、五龙井、沙井等等。

笔者在官府1883年出版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彩色版)中看到图上用红色标注的八井有:
沙井,位于莺坊巷,
契水井,位于棋盘街,
小井,位于厚载门,
双眼井,位于中营台,
古铁井,位于粑粑巷,
明月井,位于大朝街。
还有两处标明了井但没有名字,一处在操家堂,一处在巡道岭。
此外在武胜门外的兴隆巷还标有一当街井,在官府正规地图上标注着这些水井,肯定不一般。
随着武昌城市建设的发展,上述各井除双眼井、八卦井外,多已湮没。


1883年《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上标注的古城南部的四井,还有府学路口旁的水池,大约是蓄水以防火灾之用。
根据笔者近些年翻阅的古城资料,倾向下述水井列为“武昌八井”。

双眼井,在后宰门的小魏家巷、今九龙井街62号旁一间老宅内,为武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霸王井,原在紫阳湖公园门外,因扩修张之洞路被填埋,后在紫阳公园进大门右边建一小亭,亭内修有一个井台,只有井箍而没有井筒,更没有井水,背后树立一石碑,上面刻有“霸王井”的介绍,供游人观赏。

位于紫阳公园大门旁的霸王井(照片来源铁血网·mhk88)
“霸王井”,其名字有一股霸气,据说常饮霸王井水可使人的力量倍增。

武昌坊间流传着一个霸王井的故事:某年冬天,武昌一菜贩挑一担萝卜乘渡船过江到汉口集家嘴售卖。轮渡靠上驳船,菜贩下船正准备挑担上岸,旁边一收税的小吏开玩笑地对“”菜贩说:如果你能一口气把这一担萝卜挑上岸,我今天就不收你的税。时值冬天枯水季节,上岸坡道又长且陡,一担萝卜少说也有一百五、六十斤。只见菜贩挑起担子,健步如飞,一口气登上岸顶。围观人群纷纷夸赞菜贩力气大。菜贩十分骄傲地说:你们要晓得,我可是喝武昌霸王井的水长大的。

九龙井和八卦井在明代都位于王府后花园内,是王族的专用水井,“九龙”、“八卦”,光名字就透出一股王者之气势。

九龙井原在今阅马场的西南角的九龙井街24号的老宅内,因井台框上雕有九龙以镇邪魔而得名。2007年因新建楼房老宅被拆除,九龙井被填没。

八卦井在后宰门中营街56号墙边,后因修建房屋,敷设自来水管被围入住宅内,2007年前,井台周围用铁条围住,还可以看见刻有“古八卦井”字样的石井台,为武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淹没在民房内的八卦井,左下角的井台上刻有“古八卦井”四字
清风井和明月井在高观山下,今蛇山黄鹤楼南坡下的乌鱼池以东的地方,早已湮没,据《江夏县志》记载:“凤凰窝即龙床台,后为玉皇阁,东阳洞近焉,有清风、明月二井。

”高观山下,明月高挂,清风拂面,漫步林间,月影相随,充满了诗情画意。1980年代黄鹤楼重建,在布局黄鹤楼周围景观时决定复建清风井,建设者们在清风井原址重建青石井台,在井台北側建月洞门,通向乌鱼池西南角的明月桥。

白鹤井,听名字就知其来历不凡,原在武昌古城西山坡,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义井,在长街粑粑巷,也就是今天的“八宝巷”,可能是后人嫌粑粑巷不雅,于是改成八宝巷。据《武昌要览》记载,义井在长街土神祠内,井的围栏用生铁铸造,上有“古铁井”三字。上列1883年《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上标注的粑粑巷边的也是“古铁井”。

除了城内的八井外,在城外还有一些有名的古井。

武昌古城大东门外五里许的洪山,原有“黄龙泉”(华严洞下)、“白龙泉”(宝通寺大雄宝殿后)、“圣僧泉”(宝通寺放生池东)三眼泉水,其中最著名的为白龙泉,泉水清碧甘冽,据传常有乳蜂涌出,故又名“乳泉”,用此泉水沏茶,别具风味。可惜此三泉现已湮没。

在洪山东边的街道口曾经有一口“四眼井”,名气也很大。
据当地一些老人回忆:1956年前,在今珞喻路街道口正中间曾有一口古井,井口圆形,直径约50至60公分,井面砌有四块青石条。井深四十米,井下有四个铜钱大的泉眼,故井名“四眼井”。距今最少也有200多年历史,井水一年四季不枯不溢,入口甘甜,冬暖夏凉。 1956年国家修建武(汉)、黄(石)公路珞喻路段时,该井被填,只留下用整块青麻石凿成的井口。井口直径约53公分,壁厚约10多公分,高约50公分,井口内壁有二十余道凹痕,最深达3.5公分。本世纪初,有人曾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内的花坛中看见过该井口,现在已不知所踪,只有“四眼井”地名沿用至今。

在武昌古城东十余里伏虎山南麓的御泉寺(今卓刀泉寺)内有一口1700年前的古井,据说是关公卓刀涌泉而得。
据清光绪九年(1883年)《卓刀泉记》记载:“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据《湖北通志》记载:“关公行军于此,以刀卓地得泉。”相传,当年关羽和刘备大军从当阳来到此处,驻军伏虎山一带,时值大旱,附近湖泊几近干涸。外出寻找水源的几队人马均失败而回,眼看刘备、关羽的几万人马就要困死在伏虎山上。关羽急红了眼,他亲自带人去寻找水源。3天后,他看中了湖边的一处低洼地。便在那里沐浴焚香,祈求神灵:如果上天不灭刘备、关羽,就让关羽今天找到水源,以解救数万大军之渴,如得所愿,关羽愿修庙建井,以谢神灵相助。许愿完毕,关羽气运丹田,卓刀于地,寥寥数下。一股清泉就从卓刀处喷薄而出、长流不止。刘备、关羽数万大军因此得救。关羽大喜,即刻在该处建庙造井。宋代,在此建有一“御泉寺” ,又名“玉泉寺”、“泉寺”、“关庙”。明初,楚昭王饮此泉水,称其味口甘醴。于是筑井台,置井栏,并建亭护盖,今天,亭栏不在,但井口上楚昭王所书“卓刀泉”三字仍清晰可见。


卓刀泉寺内的古井,井口上“卓刀泉”三字据说是楚昭王的手迹

离武昌古城东60余里、梁子湖畔的灵泉山也曾有两口有名的古井。唐玄宗天宝末年,宰相李蹊在此建造房屋,在开挖地基时凿得两眼泉水,形成东西两井,东井冒气则晴,西井无气则雨,占验灵准,被称为“灵泉”,“灵泉山”也因此得名,明以后楚王将其改名为龙泉山。(《江夏县志》记载:“龙泉山古称灵泉山,因灵泉寺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

官府地图上标明城中八井,一来这是老百姓日常生活 之必须;
二来城中一旦发生火警也是取水要处;
三来如果发生战争,这是坚守古城主要的水源保证。这些古井虽然随着城市的进步大多都已湮灭,但是它们的名字以及背后的故事却流传至今,形成老武昌的“井文化”。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1953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1972年留校任教师,1986年任文华中学校长。1994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1997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2004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2013年退休住积玉桥。2007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



-----------------------蛇山南麓武昌明楚王府仅存三处遗迹,遗迹之一的八卦井复原保护工程完成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13日讯(记者万建辉)存在260多年的明楚王府,曾是明代武昌城集宫殿与园林于一体的辉煌建筑群。如今六百多年过去,明楚王府仅存八卦井、双眼井、梳妆台3处遗迹。2018年底启动的武汉市地铁5号线建设,八卦井位于5号线彭浏阳路站主体基坑开挖范围内,武昌区政府协调武汉地铁集团实施了“八卦井原址保护工程”,使得明楚王府仅有历史见证得以留存。


2013年武昌区文体旅游广电局为八卦井立的石碑。 记者万建辉 

1月12日,记者在5号线彭浏阳路站西侧见到八卦井及其配套绿化景观,从地铁出来市民经过八卦井,不仅可以在井口开阔的广场活动休闲,还可以观看景观墙上有关八卦井、明楚王府的图文介绍,增进对武昌古城历史文化的了解。

紧挨黄鹤楼公园的八卦井景观

将成为武昌区新的打卡点


附近居民从八卦井旁走过,一旁有1987年立的武昌区文保单位牌。 记者万建辉 摄

从长江一桥汉口方向到武昌桥头,右拐到黄鹤楼南路,即可见到路边的5号线彭浏阳路站,在彭浏阳路站右手,就是八卦井及其配套景观的小广场。

眼前的八卦井,古朴、小巧,井顶是为方形石块,边长0.49米。方形石块中间是圆形井口,井口直径0.23米。井口用一圆形石块盖住,搬开石块,见到井口内设置有铁丝网,为防止杂物落入井内。方形石块靠地铁站一面刻有“古八卦井”四个大字,其上的石面被井绳磨出一条深深的沟槽。


八卦井井台靠地铁站一面刻有“古八卦井”四个大字。 记者万建辉 摄

方形石块下面一层是圆形石井台。一旁的武昌区文保单位石碑上记载:八卦井井深约8.5米,井台顶面以下约一米处开始,井内壁开始扩大。八卦井原在后宰门中营街56号居民住宅墙边,周边有八卦井前街、后街和扎珠前街等老街。地铁五号线工程对八卦井实施了原地保护。2022年9月,八卦井原址保护工程实施完毕。后期将在井口设置玻璃罩子,使得八卦井的保护更加牢固可靠。

景观项目设计以八卦井为主景,充分利用黄鹤楼和周边环境地形,结合园林艺术造景,使八卦井与黄鹤楼公园景观相互衔接,相互映衬。景观有井台、文化背景墙、微地形景观等,配置绿化植物。在黄鹤楼正南边,紧挨黄鹤楼公园的八卦井景观,将成为武昌新的打卡景点。

随行的武昌区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峰介绍,直到20世纪80年代,附近居民还在八卦井取水,八卦井原址保护工程施工期间,当时还是炎炎夏日,都还可以从井内取出清冽井水。


井口处设有铁丝网,防止杂物落入井内。 记者万建辉 摄

武汉城市史研究专家、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院长涂文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度赞赏武昌区对八卦井乃至楚王府其它遗迹精心保护的做法,能如此悉心保护明代武昌城遗存很不容易。涂文学说,楚王府在武昌城历史中和明清武昌古城墙一样重要,它与明代武昌城墙几乎是同时修筑。他建议对现存楚王府遗迹要进一步加强保护,不能再湮没,尤其在开展城市建设时不能毁掉楚王府遗迹。


八卦井景观墙上的1521年绘武昌城图,楚王府居武昌城正中。 记者万建辉 摄

涂文学还建议:可以学习北京已经不存的历史建筑的展示做法,在楚王府核心区域和区域内还存在的老街巷内,建立一些标识,树一些标牌、示意图,包括绘图、雕塑,展示600年前的楚王府什么样。让楚王府与黄鹤楼公园一道,成为老武昌的新的旅游线路。

明楚王府后花园中的“三井一台”

其中“两井一台”遗迹留存至今


1883年《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图中标出了双眼井、梳妆台、金鱼池、扎珠街等与明楚王府有关的地名。 (资料图)

八卦井何以受到如此重视和悉心保护?这还要从明朝初年在武昌城营建楚王府说起。

文献记载,1364年,朱元璋攻克武昌。1370年,朱元璋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次年,明朝在江夏(武昌)高观山(今蛇山)南麓修筑楚王府,于1379年竣工。根据史料记载及现有遗存推测,楚王府王城范围为:北在今蛇山南后宰门街及其延长线上,东起体育街,西至后长街,南段交会于读书院街,四条街围成的矩形也是当年楚王府的宫墙。《湖北图经志书•宫室》记载,楚王府内有承运殿、存心殿、圆殿,还有南亩亭。

根据明朝(1521年)武昌古城中的楚王府及各级官府位置图,楚王府内遍筑宫殿、宫室、堂库、宗庙、楼阁、水榭、庭院等800余间,还有梳妆台、金鱼池、假山等景点,和专门蓄养歌姬的御花园。四周墙高两丈九尺,号称“王城”。

楚王府的城门,清同治年间修纂的《江夏县志》记载有五门,王府南边正门称“镇楚门”,俗称公衙门,遗址在今张之洞路湖北省人民医院大门前,2011年,在修建地铁4号线时还在此处挖出一对古石狮。


在八卦井东面几百米的双眼井,井在民房内,文保碑在房外。 (资料图)

那么八卦井和楚王府有何关系呢?楚王府建成后明武昌城有“三台八井九湖十三山”之说,其中有“三井一台”位于明楚王府的后花园,即八卦井、双眼井、九龙井,和梳妆台。幸运的是,“三井一台”中的“两井一台”遗迹得以保留至今,这“两井一台”即八卦井、双眼井和梳妆台。根据八卦井现在的位置,应该在当时明楚王府后花园内。

八卦井西南方向的梳妆台遗址

据称是楚王妃嫔梳洗化妆处


在省水产局宿舍院内的梳妆台亭,亭内有文保单位碑。 记者万建辉 摄

文献记载,1381年,朱桢率江夏侯周德兴平定蛮夷,由此开始就藩武昌,成为入住楚王府的第一位明楚王。自1381年到1643年,明代楚藩有八代九王先后成为楚王府的主人。

八卦井保存至今,是明楚王府、老武昌城的重要历史遗存和地理标识,它见证了明楚王府的兴衰,乃至武昌城的变迁、明王朝的兴衰。楚王府被焚毁后,八卦井作为老武昌城的水源,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两井一台”中的另外一井,即双眼井,在离八卦井几百米的九龙井街小魏家巷,今九龙井街62号旁一间老宅内,为武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保单位的石碑立老宅门口。


八卦井西侧的八卦井后街。记者万建辉 摄

梳妆台则在八卦井西南方向的省水产局宿舍大院最里面。记者随武昌区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峰,穿过八卦井西侧的八卦井后街、扎珠中街,然后沿后长街,找到省水产局宿舍大院,在大院最深处看到梳妆台遗址。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座在梳妆台遗址上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亭子,亭内立有“梳妆台”遗址的武昌区文保单位的石碑,时间为1987年4月。


在省水产局宿舍院内的梳妆台亭。 记者万建辉 摄

王峰介绍,明代武昌城“三台八井九湖十三山”,其中“三台”,指的是梳妆台、望儿台和楚望台。“三台”说起来各有故事。梳妆台,据说是楚王妃嫔梳洗化妆处,因此得名;望儿台,又称龙床台。末代楚王华奎被抱养在宫中,袭封为第九代楚王。后来,有一个名叫华越的宗人向朝廷揭发华奎并不是恭王之子,华奎因此被幽禁在武昌城的贡院内。华奎的母亲思儿心切,便常常站在楚王府后面的山顶土堆上遥望贡院,后人将此处称为“望儿台”;1381年,朱桢就藩武昌,在梅亭山西段建“封建亭”,以纪念封土建制。相传因思念远方的父母,朱桢常常登临“封建亭”遥望南京,以寄托思念之情,“楚望台”由此得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20 23: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虚云和尚武汉三佛寺珍闻

九域江南



武汉三佛寺,又名三佛阁,是武汉一处著名的佛教丛林,原址在武昌读书院路10号。宋代时由妙慧禅师开基,元代重修,明代扩建。1958年,武汉市约300处寺院集中合并为16处(一说14处),三佛寺用作厂房,设东风印刷厂,寺院建筑被拆除。寺院僧人随同住持大鑫和尚一起并入宝通禅寺。





大鑫和尚是重兴三佛寺的一代高僧,曾任武汉市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在他的住持下,近代许多高僧大德和三佛寺结下深厚佛缘。



1936年2月,中国佛教教协会首任会长圆瑛法师在三佛寺讲经并传授三皈五戒。1937年,抗日张张爆发,近代高僧能海法师受邀在三佛阁举办法会,主讲《仁王护国经》。其他如太虚大师、湖北籍高僧道根法师、常乐法师、明幻法师、白云法师等,都曾在三佛寺留下足迹。





1952年农历四月,刚经历“云门事件”、时年113岁的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邀进京主持“祈祷世界和平大法会”,途径武汉,受大鑫和尚邀请,住进三佛寺。



据《虚云和尚年谱》,虚云老和尚携弟子佛源、觉民、宽度、法云等人于四月初四日从广东乳源云门寺启程,初十日乘粤汉火车,十一日抵达武昌。老人在“云门事件”中身体遭受重创,这次北行,“沿途劳顿,楚疮毒发”,到武汉时,已经病重不支,所幸在三佛寺得到很好医务、调理,一住三个多月。



老人病体稍愈,应大鑫和尚请,在三佛寺主持了一个“观音七”,“归依者二千余人”。法事结束后,“扶病北行”。



临行,三佛寺大众请留影纪念。老人还题诗一首:



业风吹送到武昌,老病驰驱累众忙。



三月淹留三佛寺,一场灾难一惭惶。



无心欲跨楼头鹤,有愿同登选佛场。



尚想玉泉关壮缪,能于言下悟真常。





近日,拜读虚云老和尚法嗣、当年进京随侍在侧、后为云门寺、南华寺方丈的佛源大和尚自述得知,该诗是老和尚某日去蛇山散步,走到黄鹤楼,大兴感慨随吟而成。





“自述”云:老和尚进住三佛寺当天,僧人们早课时,发现三佛寺大殿梁上有一大蛇缠绕,同时大殿佛座后又出现一只大龟。龟蛇相会,乃吉祥之象。果然,下午佛门龙象到来。



“自述”又云:为给老和尚治病,大鑫和尚请了武汉四大名医前来会诊,但是都不见效,病况日重,寺院拟为老人准备后事。时,武昌有一精于中西医学的父子,曾在高旻寺皈依来果和尚,前来请老人开示、传授心印。见面时方知老人有病,他诊断为肺炎,需要用进口链霉素。佛源和尚跑遍汉口大街小巷,终于在一家药店买得两瓶。两瓶药注射完,老人身体便渐渐好转。“自述”言:“说也奇怪,一天早上,老人起来小解,穿鞋时鞋里竟有一只乌龟在里面睡觉。俗话说龟鹤延年,老人果然应验,却病延年了。”



据“自述”:武汉四众弟子都渴望老人在三佛寺过生日,但老人从不喜欢过生日,更不愿因此劳累大众,终于生日前一日(七月二十九日)乘车离开武昌。





----------

读书院——从庙宇到学堂,这条街见证了新学的兴起

读书院位于武昌区彭刘杨路以南,东西走向,东起复兴路北端,西止于解放路,长370米,宽8-10米。清代老街。原名读书堂街,因读书成风、科举成名者众而得名。1936年其东段并入平阅路(今彭刘杨路),西段易名读书院。1967年改名幸福路,1972年恢复原名。



此街还有一名曰三佛阁,为北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济空和尚募化建造,原名黄龙寺。元成宗大德初年(1297年),智惠和尚增修。元末,武昌成为群雄逐鹿之处,因战火频繁,寺亦被毁。明永乐九年(1412年),妙慧和尚重修,改寺名为三佛阁。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占领武昌,寺又被毁。1862年,崇明和尚重建大雄宝殿和弥勒殿。1932年改为十方丛林。1938年重建山门,改名佛讲寺。





三佛阁供奉的是哪三佛还是不清楚,查遍了《江夏县志》《湖广武昌府志》皆无记载。因为寺内有个“武庙”,估计供奉的是关羽和岳飞。据说三佛阁直至1995年才消失,估计是太破旧的缘故。有哪位读者知道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1893年,张之洞在三佛阁大朝街口开办自强学堂。取“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之义,以“自强”命名。





张之洞向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



最初,学堂设有方言(即外语)、算学、格致、商务四门,每门招收学生20人,辜鸿铭、华蘅芳曾经任教于此。1896年7月,鉴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教训,自强学堂改订章程,调整学科门类设置,强化外语人才的培养,将算学移入两湖书院,格致、商务不再单独设门,只作为课程附列其中。仅留方言一门,开设英、法、德、俄语四科,1898年又增设日语,每科学生人数增加至30名。与此同时,张之洞又将原设于铁政局内的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单独成为一门。1902年,张之洞将自强学堂改为方言学堂,并将其从三佛阁迁至东厂口(今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附近)。方言学堂实际上是外语学堂,方言学堂的学生,不准参加科考,且录取条件极其严苛。



1903年,张之洞在原自强学堂旧址创设湖北文普通中学,为湖北省公立普通中学之始。两湖文高等学堂监督纪钜维兼学堂监督。开办初,学生只招收100人,但教职员有30余人,其中还有日本教习2人,师生配比是非常可观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7月,该校毕业生51人,近49%淘汰率,可见该校治学的严谨和管理的严格。宣统元年(1909年),该校有教职员31人,学生297人,7个班,共毕业121人。





普通中学堂规模恢弘,条件优越,膳食、住宿、衣、帽、靴、蚊帐等概不收费,教材、文具也由学校发给。毕业生经学部统一考核,成绩合格者授予“举人”称号。宣统二年(1910年),学部奏陈各省学务情形时,肯定了武昌中学堂办学质量:“中学堂每府率级一所,惟湖北、开封、常州、松江、上海各中学教科较为完备。”



普通中学堂,走出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比如宋教仁、董必武、石瑛、黄侃(季刚)等。



宋教仁,字得尊,号遁初,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1882年出生在湖南常德市桃源。1902年,考入武昌普通中学堂,翌年入学。



董必武(原名:董贤琮),字洁畲,号壁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886年3月5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1903年考取秀才,1905年考入武昌普通中学堂,1910年毕业。



石瑛,字蘅青,1879年出生于阳新县燕厦(今通山县新庄坪)人。民国政坛“湖北三怪”之一。冯自由誉其为“民国以来第一清官”。1903年,考入武昌普通中学堂。



黄侃,初名乔馨,后更名侃,字季刚,1886年4月3日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湖北蕲春,中国语言文字学家,素有狂名。1903年,15岁时考入武昌普通中学堂。



1887年,汉口至武昌电线架成后,张之洞在读书堂街设武昌电报局。清光绪十年(1884年),宁汉电报线路竣工,与沪宁线接通。汉口电报局附设于老熊家巷河边轮船招商局内(今沿江大道民生路口原长江航运候船室处),用莫尔报机与上海通报,是为武汉地区官商合办的第一条电报干线。3年后,汉口至武昌过江水线架设成功,设武昌电报局于读书堂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4-4-29 11:55 , Processed in 0.24021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