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石属于玉石类的变质岩,为隐晶岩石灰岩,由颗粒大小均匀的微粒方解石组成,因含金属矿物或有机质肤色多为漆黑并带有花纹。 产于安徽省灵璧县渔沟镇,形成于8亿多年前。
在历史的长河里,因地质构造的运动,这里几经沉浮,沧海桑田,桑田沧海,以及火山岩喷发,最终形成了岩浆地质,造就了世间奇葩—— 透、漏、瘦、皱、清、奇、古、丑、朴、拙、顽、怪的灵璧石。
它在唐代就开始作为奇石进贡给朝廷。 宋代更是奉为国石,当时的诗人方岩曾赞叹:“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 清朝乾隆帝誉之为"天下第一石”。
灵璧石形成于晚元古代震旦纪期间。
唐宋时期,灵璧石被列为贡品,和英石、太湖石、昆石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
清,被乾隆封为“天下第一石”。
灵璧县境内在古代震旦纪期间(距今约8-4.4亿年),经过吕梁构造运动,海水漫及境内,使灵璧成为一片浅海的海滨。这个时期,原先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生长,形成礁体,在海相沉积作用下,发育成今各类石矿体。在震旦系构造上沉积并形成了震旦系-奥陶系的碳酸盐岩石。
进入古代(距今约4-2.3亿年),经过加里东构造运动,地壳抬升为陆地。后经过华力西构造运动,又下沉为浅海泻湖。直至中生代(距今约2亿年),经印支构造运动后,这一带才隆起为陆地,海水从此销声匿迹。同时,在印支结构运动期间,境内地层发生了褶皱和断裂。在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又发生了燕山构造运动,伴有火山岩喷发活动,出现了岩浆岩地质。
进入新生代(距今1.2万千年),在石灰岩溶蚀地区沉积了第三纪地层。近100万年,形成了第四纪冲击平原地层。上述地层多数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少数零星出露在低山丘陵的剥蚀残丘处。经过复杂漫长的地理变化,形成了特殊地质和造型的灵壁石。
截至2015年底,灵璧县有大型展览7个,石馆2000多家,直接从事石材经营1万多人,相关产业从业人员3万人左右,灵璧石产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 [6]
2010年9月,灵璧石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地域保护范围
灵璧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安徽省灵璧县现辖行政区域。
开采清理
开采:开采必须保持石头原貌,不可有明显破损。小块开采,用手工从地下扒出;中块开采,适当用木棒或钢钎撬;大块开采,可辅以吊车、挖掘机等机械进行操作。开采实施采矿许可证制度,禁止使用爆破等破坏性开采方法。
清理:先清除石体表面泥土、石碱、石垢及其它附着物,然后将原石浸水,用毛刷或铁丝刷顺其纹理轻轻洗刷,最后用石蜡擦涂表面。然后根据灵璧石类型配以不同材质的基座。禁止雕凿、钻洞、粘接或者染色等人为加工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