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4|回复: 2

梅花深处是家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6 12: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听说,那里是禅宗佛祖开口地方,五元灯会记录了佛祖传法的辉煌。

   听说,那里是红十五军根据地,星火燎原,把革命火种带向远方。

   听说,那里小调悠扬,俚戏乡曲,唱出人间冷暖,世态炎凉。

   听说,那里人们心灵手巧,一帛素锦,能挑出万千花样。

   听说,那里曾经金戈铁马,旌旗招展处,千骑卷平岗。

   听说,那里人杰地灵,文人辈出,写就不朽的篇章。

   听说,那是是鱼米之乡,丰衣足食,富比苏杭。

   听说,那里十里花香,湖光山色,美若天堂。

   听说,那里遍地黄梅,梅花深处,是家乡。

   黄梅,黄梅,我的家乡。

   我不是诗人,无法用曼妙的语言来表达我对这片热土炽爱,也不是文人,无法用恢弘的篇章述说我满腔的情怀。所以,请允许我,一个普通的黄梅人,用朴素的语言和平淡的记述来表达我对家乡最真实的热爱。

   一、 一碗茶香百余年

   黄梅有个最美的乡村叫望江,一条大路通往蕲春,一条大路通往宿松。岔路口旁有个春梅亭。亭中一年三百六十天,都放有一壶茶,供过往的行人自饮。自清末至今,一个半世纪的光阴,这壶茶就一直在这儿,樵夫饮过,农妇饮过,将军饮过,贩卒饮过………茶的主人是望江村一位姓吴的老人,150年,吴氏六代相继,一直为着过往的行人,煮着一壶香茶。早晨,老吴披着霜露,将茶放到亭子里,晚间,再将空壶带回家。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历经百余年,这壶钱却从来没有收过一文钱。时光可以久远,善良也可以流传。热茶润口,乡情的关注却可以暖心。张体学将军当年端起这碗茶,与主人对坐凉亭前,品尝的是茶香,感受的是又何止万千。

   老家后面有间单房,住着一位孤独的老人,从小我们称她为大嬷。在我离开家以前,大嬷一直就在那儿住着。常记得逢年过节,妈妈就叫我去看看大嬷,有时带上一碗节令时蔬,有时为老人担一桶清水。不只是我,小伙伴们都这样,可以到处淘气,唯独在大嬷这儿就会变得无比乖巧,能做的事儿尽量去做,能帮的活儿早些帮。也不只是大嬷,姨奶也是孤独的老人,虽然只是干亲,虽然只是偶尔才会去帮姨奶干点小活儿,但姨奶一直把我当作自己的亲孙子。后来,大嬷远在台湾的儿子回家省亲的时候,为村里的家家户户都带上一点心意,虽然只是一包白糖,但人人都觉得甜在心里。

  这几年,行走在家乡的山水之间,疲惫困乏时常有之,间或到农户家讨点水或者讨要一棵萝卜,总是遇到一张张诚挚的笑脸,还有一句温暖的话:自家种的,哪里要钱呢?为了老人的朴实,为了老人的辛劳,当我们离去时,就会在主人的桌上、地头上悄悄放在几块零钱。不正是有了这纯朴的乡情,才更让我们这些驴行者无比留恋我们美丽的家园么?

   二、一个梦想藏心间

   四十一年前,一位父亲牵着儿子的手,走在田头地间,指着不远处的庄稼地,说道:以后这里会修条铁路,通上火车到北京。儿子回家把父亲的话告诉给姐姐们,姐姐们说那是梦。三年后,那位父亲与世长辞,长眠在他曾日夜耕种的土地上。一晃十三年过去,在那父亲的坟前,建起了一个小小的火车站,一条通往北京的铁路直通南北。虽然父亲没能亲眼看到梦想成真,但儿子却见证了一切。那个父亲就是我的爹,一位普普通通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能展望到未来的发展,不能说,那只是一个梦想。

  如今,不仅是铁路,武黄高速、黄黄高速打开了黄梅通往全国的窗口。新修的105国道,宽畅平坦,九江一桥、二桥横跨大江南北,据说不久的将来,高铁也将在黄梅境内呼啸而过,这一切的一切,都将让世世代代居于此地的人们走得更远,回得更快。甚至,每个村庄每个农户的门口都有了新砌修的水泥路,过去那个晴带一身灰,雨沾一身泥的土路一去不复返了。

   想起当初的课本上有篇课文,才八个字: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时一切是梦,现在却恍若笑谈。有时候走在回家的路上,总是有些许的恍忽,这是我的家乡么,一切这般熟悉,一切又如此陌生。村子还是那个村子,房子早已不是当初的房子,田还是那块田,地还是那块地,庄稼却一茬换一茬。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在变化。只有那个生活会越来越好的梦想,扎扎实实地存放在人们内心深处,并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去一点点实现一点点梦圆。

   三、一棵古树话桑田。

   龙坪水库的尽头,是美丽的江河村。村头有一棵大樟树,约有三百年以上的树龄,历经风雨,依然枝繁叶茂。这棵树,之成为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不只是因为她的古老,也不只是因为她的粗壮,更多的是生命中太多的奇迹。这棵树树围五米多,一边是满树婆娑,一边却是伤痕累累。

  这是一棵见证了抗战的古树,她的枝枝叶叶,落了又绿,绿了又黄,几百年来,一直寂寞地生长。1941年的某一天,一阵炮火无情袭来,落在了古树的身上,从此古树平添了战争的创伤。

  这是一场中国人智慧的战斗,一场中国人反对霸权主义的正义之战。1941年熊桐柏团长带领他的革命队伍在多云山间,发动了一场袭击战,不仅破坏了日军的征粮计划,而且意外地击毙了一位日军少将。熊桐柏团长也因在这场战斗中受伤不治,英勇就义。为了报复这支抗日队伍,日军发动了疯狂的袭击,对黄梅北部山区进行了数日高密度的飞机轰炸。古树就是在这场轰炸中不幸中弹。炸得烂的是树干,炸不烂的是古树顽强的生命力,七十多年了,战争的嚣烟早已散尽,和平岁月地久天长,古树依然在茁壮成长,而且更加欣欣向荣。

   早在这支抗日队伍之前,黄梅这块热土上,就有无数的革命志士,为着一个美好的向往,成仁成杰,为共和国的建设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今,在永安水库边,中国红十五军革命根据地石碑前建起了黄梅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对面,碧波微澜,山影潼潼,渔舟唱晚,醉卧斜阳,俨然是一处世外桃源,人间天堂。英魂有灵,应当无悔。

   四、一座山寨望白莲

   四祖前面有座小山,不高,望上去也不险,叫观音寨。与观音寨遥相呼应的是双峰尖,揽着四祖禅院,静候日起月落。双峰尖上也有一个山寨,暂无可考证寨名,我自命其名为双峰寨。两座山寨,如今是驴行者乐此不疲的风景。树木葱郁,野径通幽,寨门条石堆砌,雄风依旧,却只能默然自守。登临其间,只见今日山风之清凉,岁月之静好,却谁知,这里曾是土强出没的绿林山寨。观音寨更是名列蕲黄四十八寨之一,如今山上还有完整的石墙可见,山顶岩石上,旌旗插放之处还有孔洞尚在。只是那些叱咤江湖的绿林好汉们,化成一剖黄土,滋润着一地荒草。山寨依旧,绿意盎然,仰望着山岔里的四祖禅院,立地成佛,静望白莲。

   让我称奇的是,一座土豪山寨,一座禅院,如何能这么和谐地共处。一个恶迹累累,一个行善百里,只在这一寨一院一围之间。禅院深深,藏着多少高僧多少经典,佛道自然,传承了多少人世间对真善美的无尽追求和向往。盛世和年,禅院愈发辉煌,山寨土豪早已化为尘烟。是佛感化了强豪,还是土豪屈服了善念。这一切,尽在这山寨禅院的一围之间。

  净慧长老主张生活禅。人生中无处不禅,人世间无处不善。在这个和平盛世里,民心才是最强的禅道。

   五、一汪清泉一声叹

   苦竹乡中垸村有个万家堡,是清末民初年间黄梅末代秀才邓文滨的故里。邓文滨在山顶的巨石上留下万家堡石刻,离此不远,另有石刻五福泉。相传,这里清流不绝,饮泉有福。如今,石刻依然气势磅礴,巨石擎天雄姿不减当年。只是流泉不再,只剩一地荒凉。每每到此,总是一声长叹。叹美好不再,叹无数人间珍宝被弃若敝履。

   行走在家乡故园,流连于山水之间,既为自然的神奇折服,也为人类的智慧侧目,更为那些正在流失的或即将流失的人间瑰宝着急伤心。杉木乡牌楼湾的旧居,占地十余亩,一院即是一村,想当年,何等辉煌何等气派,三百年后的如今,拆的拆了,烧的烧了,荒的荒了,破的破了。本是金珠一颗,耐何一地狼籍。

   还有散落在山间岩石上的诸多石刻,风雨的洗礼渐褪去了当初的繁华,更多的足踏手摸,更让石刻倍受摧残。看着无数的珍宝在枯萎,我的心里充满了伤悲。我无意去指责任何的伤害,却对无力保护先人的智慧,充满了愧疚,我害怕有一天,当我们也将老去,将如何面对那些先祖圣贤的责怪。

   六、一树梅开又春天。

   长江之滨,大别山下,沃野千里,良田万顷。独有一座小孤山,人称蔡山。只有不到百米的高程,其闻名于世,不因李白曾在山下写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千古诗篇,只因山上有棵一千六百余年的晋梅。这棵梅树不仅因为历史的久远而称奇,而且因为神奇的故事而闻世,人称二度梅。他的故事在黄梅戏中被一路传唱至今。

   如今在山下,在这棵古树旁边,村民新植了数千株梅花,品种多样,红白绿相间,被称为蔡山梅园。年前,满园梅花次第开放,吸引了无数的红男绿女争相观赏。

   生活富了,精神更要富。如果人真的穷的只剩下钱了,还不如当初就没钱。可喜的是,这样的最美乡村不仅蔡山有,黄梅的个个乡镇都在争相打造最美乡村。前文所述说的望江村、江河村等等,不仅有原生态的天生丽质,更有当地政府和村民的精心打造。黄梅也不仅只有梅园迎春,更有桃园闹春,梨园争春。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又一春。

   这个春天,我徜徉在家乡的山水田园间,在油菜花金黄的灿烂中,在桃红李白的万花丛里,在万山红遍的杜鹃花海,呼吸着大自然中最纯的空气,沐着史上最灿烂的阳光,感觉,我的家乡,黄梅真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16 12: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孤山,又称小孤矶,在安徽省宿松县东南120里复兴镇
小孤山地形环境
小孤山地形环境
(原套口乡)境内。孤峰独耸,屹立江心,周围1里,海拔78米。[1]  与江西省彭泽县的彭郎矶隔江相望与江西的石钟山、龙宫洞遥相呼应,和国家级风景区庐山,湖北省黄梅县的五祖寺,安徽省的天柱山雄距长江两岸,形成三角之势。素有“海门第一关”,“长江天柱”,“江上蓬莱”之美称。被历代诗家学者吟赞为“长江绝岛、中流砥柱”。小孤山原是江中石屿,开始形成于两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时期。它孤峰独峙,三面环水,直插江心,气势险峻。巨石悬立奇峭,大有“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之势。此山其高不过百米,周不过里许,然而其形特异,如一出水芙蓉,孤峰耸立。山虽小却志傲群山,上锁金焦,下阻千浪。大别山恭其俊秀,五老峰逊其不峙。而引得历代诗家学者对小孤山的青睐,留下无数比苏东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加脍炙人口的诗句。千百年来,小孤山以奇、险、独、孤而著称。“东看太师椅、南望一支笔、西观似悬钟、北眺啸天龙”为其最形象的描写。[2]
小孤山所处的长江江段,属中下游,[2]  上自汇口镇(原程营乡)归林村入宿松县,下至复兴镇(原套口乡)王营村山境,流经宿松县63公里。[1]
文物遗迹编辑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上有奇花异草,下有长江湍流。据说海潮至此不复往上,故又有“海门山”和“海门第一关”之美称。环山而上层层叠叠,弯弯曲曲,忽而接近波涛,忽而悬空托起,令人一步一个新奇。那奇峰缀怪石,古木裹云衣之景色,则令人顿入神仙福地。山上绿草如茵,茂林修竹,庙宇亭台,层次分明。迎山而上则胜迹迭,如:一天门、龙角石、龙耳洞、关圣殿、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界潮祠、御诗碑、梳妆亭、观涛亭、启秀寺、藏经楼、圣母殿、大雄宝殿等十多处景点,且每一景点都有每一景点之雅观和民间传说,并有历代名人的匾额和雅士墨客之碑文,攀得顶峰历经三百六十五级台阶,取登山一回。度过一年之意。其道曲径通幽,其景奇观迭出,若上“天梯”一站,一边一个山峰,万事万物尽收眼底,心旷神怡。[2]
启秀寺
启秀寺
启秀寺
启秀寺位于宿松县东长江中小孤山上。始建于唐朝,寺甚小,北宋时期重建,元朝略加修缮,清朝,民国作过多次扩建和维修。整个建筑群,自山下至山顶,有一天门,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多处。楼、台、亭、阁数十间,建筑风格各异,均为砖木结构,飞檐翘角,朱柱灰瓦,古朴端庄。寺依山峭,面临大江,宇阁轩昂,极其壮观。[5]
一天门
为清顺治九年宿松前邑宰孟瑄所建。这里有一天然石洞,依山就势,傍洞
一天门
一天门
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山门。门首题额曰启秀寺,并镌有乾隆篆书“灵昭江屿”于其上。洞门深处,峭壁高耸,断岩凌空,内有七十九级石阶,曲径通幽,扶摇直上。上有阳台一座,半入山门,直望云天。旁有兰烟缭绕,碧苔浮壁,玉树拱合,绿荫如云,故称之为一天门。一天门者,直达山腰凌绝顶的唯一门户也。[6]
海眼
在小孤山下石棱北转处。那里峭壁撑天,直立江心,与
海眼
海眼
对岸澎浪矶相峙,水面极其狭窄。江流至此,回旋澎湃,形成了斗大的盘涡,迳入江底,宛如其下有门,可以通海,故称之曰海眼。宋谢枋得到此题诗赞道:“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说的就是此处壮景——山高、川险、江窄、流急。过去小舟误入此眼,常遭颠覆;而今大轮游戈,履险如夷,蔚为壮观。[7]
御诗碑
在梳妆亭背后,卧羊石南边。原为明嘉靖帝朱厚熜所建,存放在护
御诗碑
御诗碑
国寺内,民国十五年移置于此。碑甚厚,高约七尺,正面镌有御诗一章,音节铿锵,字亦庄重遒劲,反面刻有重建御碑记。碑首嵌有双龙环抱的圣旨,碑下镇一石龟,伸头缩颈。碑后紧接龙口,壑险岩危,真是“寒光溜碧空,峻势凌江壤,松挂紫虬髻,石垂玄虎掌”,与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相似。[8]
梳妆亭
又名牧羊亭,在小孤山绝顶,为宋宝庆二年所建。相传南北朝
梳妆亭
梳妆亭
时,有一隐士结庐牧羊于此,故名牧羊亭,至今亭畔,还留有一群俯仰倚偎的卧羊石,洁溜光滑,状若睡羊。元代亭浙荒圯,安庆府判李维肃新修,改名一柱,亭内石上刻有“独立华表”四字。明嘉靖重修,始改名梳妆亭,一作妆亭,被誉为“小姑”梳妆处。亭前楹联是:“梳长生鹤发,妆不老峰头”。亭有六角三层,结构美观大方。登上亭楼眺望,大江南北,云山迭映,沃野平畴,红绿相间,万千景象入帘中,真令人陶醉。[9]
观涛亭
又名半边亭,亭建在山悬崖之上。百丈绝壁之下便是江水
观涛亭
观涛亭
。是观赏拦江石和海眼的最佳处。[10]
半边塔
又名送子塔。塔身结构主体,为一天然石壁,半边嵌入石内,半边露
半边塔
半边塔
出三方五层,上有圆顶,下有门窗的塔形,故名半边塔。由于其玲珑精湛,美观古朴,造形奇异,独具匠心,似出自神匠之手,俗又误作送子塔,吸引不少善男信女在塔下膜拜求子。塔右有一神龛,内塑鸣凤,屏开七色,爪动羽张,啼唤欲出,俗又把它当作拯救苦难的海神名象征。塔前两侧岩石上,刻有卢仝、释定法、傅若金、刘伯温等咏小孤山的诗句。塔下,壑深千丈,浊波横溢,盘涡翻滚,涛声如雷,与对面澎浪矶相与呼应。悄立塔前,倚岩悬望,伏耳静听,则水光山色与竹影涛声,历历可收。[11]
弥陀阁
此处风光奇异,别有洞天。其上,危崖半倚,飞阁凌空,如悬
弥陀阁
弥陀阁
如挂,阁中壁雕一弥陀,跣足垢面,笑容可掬。其下,有一天井,深约十丈,与龙耳洞相通。天井四周,石滑苔厚,野棘倒长,古木斜生,圆叶叠翠,闪闪发光。回头再看殿后门楣上“琼崖滴翠”石刻,更觉妙笔生辉,造物天工。[12]
先月楼
楼高数丈,飞阁重檐,依山临江而建,前虚后实。同正殿正好叠为三层,各立
先月楼
先月楼
廊门,萧然绝俗,游客漫步其中,倚窗望,并不知阁下有阁,楼上有楼也。入夜,在这里赏月,只见江风习习,波光粼粼,浩月千里,明窗映辉,会使有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感觉,故名曰“先月楼”。明安庆郡守胡缵宗登天柱阁诗云:与客上江楼,横江山欲浮,云当天柱出,月傍小孤流,帆外收吴楚,樽前看斗牛,弥漫忽千里,倚槛思悠悠。堪称登此楼赏月的绝唱。楼内朱书“春江赋”的石刻残迹,至今尚夏,隐隐可辩。[13]
石刻
小孤山,历来被誉作海门天柱。相传大禹治水至此刻石纪功,或云秦始皇东巡曾在此刻“中流砥柱”4字于石上,然岁月远久,字迹湮没无存,仅有《水经注·释地》记载其事。
  现尚存石刻有元代俞瀚题书“海门第一关”和“启秀寺”,明代兴献帝所题书的古诗一章和嘉靖敕建的御诗碑,叶梦熊“登小孤山”、舒芬“游龙耳洞”的题诗,清乾隆帝篆书“灵昭江屿”和刘韦发草书“云香水翠”,彭玉麟题书的“江上峰青曲终人见”。还有“琼崖滴翠”、“我德如是,佛寿无量”,“梳长生鹤发,妆不老峰头”等楹联和唐代顾况、卢仝,后梁释定法,宋代谢枋得,元朝傅若金、揭傒斯,明代刘基、解缙、李东阳,清朝朱书、王文治、彭友胜、石圣历等人诗文,均系清代所刻,这些石刻,书法苍劲遒秀,真草隶篆多体,各有风骨。全山共有石刻29处,真实地记录了小孤山秀丽的风光和人物活动历史。[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16 12: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孤山的历史悠久。相传大禹治水时,曾至此刻石记功;秦始皇东巡,勒“中流砥柱”于石上,盛唐时期小孤山的名字正式见于诗人的笔端。小孤山的“孤山”是以其独立不倚而得名,至于小者,是为区别江西鄱阳湖的“大孤山”而言。小孤山山势挺拔,独立江心,北望靠天柱,南观倚匡庐。世人因山形长势犹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故又称为髻山。世俗又因小孤与小姑同音,逐转小孤为“小姑”相传日久,有好事者将对岸的彭浪矶说成“彭郎”,遂生发出许多小姑与彭郎相爱的美丽传说,更给此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2]
小孤山的寺庙,始建于唐代。当时中国佛教兴盛,禅宗马祖道(709-788年)云游天下名山,行脚至星子县的龚公山,宿松的灵隐山一带传授佛法,后以小孤秀过灵隐,便至此开山建庙,曰“启秀寺”。其弟子“百丈清规”的创始人怀海,世称百丈禅师,于唐德宗时曾到此寺讲法,传下了《禅门规式》。故《山谱》上有“马祖开山,百丈传规”的记载。相传,唐时山上寺庙很是狭小,内朔一男形神象,姓氏不详,无从考记。庙在盛唐后,日见荒芜,从顾况的“古庙枫林江水边,寒鸦接饭雁横天,大孤山远小孤出,月照洞庭归客船”的诗句中即可想见当时的概貌。晚唐时,几经兵乱,寺庙一度破毁。北宋时期,庙重建。改名“惠济寺”始祀海神妈祖,即现在所称的小姑娘娘。据《清一统志》称:“天后,宋莆田林愿第六女,始生有祥光异香,长能乘法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升化后常飞翻海上,专司救助海难。宋、元、明、清时,累著灵迹”。故宋代在此立庙祀之,并对女神一再加封,给她以“助顺安济广济惠济夫人”的称号。如此一来,由马祖开山变成了妈祖,像由男形变成女形。南宋绍兴初,魏国公张俊从湖湘还,曾对小孤山寺庙加以修葺,扩建为六重,规模宏敞。庙前额曰“惠济”神号“安济夫人”并有碑载其事。宝庆二年(1226)江洲守臣厉文翁又在山巅上建“牧羊亭”并筑有石级可登。
元代以海运效灵,又对小孤山寺庙略加修葺,赐额“广济”给女神加封“显灵”称为“显灵广济夫人”。廷佑年间,虞集登此山,见路毁亭荒,即鼓励安庆府判李维肃新修此亭。天历年间,又在庙南山门侧立一铁柱,长约三丈有余,系有铁索,让舟人攀援渡险。石上镌有俞翰书的“海门第一关”,门首重书“启秀寺”三字。
明代是小孤山寺庙鼎盛时期,洪武二年(1369)遣良工派官员,对寺庙进行维修和致祭,封女神为“天妃圣母”。永乐年间,封山神为“护国佑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并遣官司致祭。官致祭文曰:“维神下奠巨浸,砥柱中流,吴楚之镇,畿甸之候。延搅万里,享祀千秋,利有攸往,唯神是求。迄今祭奠,以迓神庥,尚响“。为安南兵事,成祖遣成国公朱能,英国公张辅,先后于永乐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永乐七年二月五日两次祭山。宣德二年二月七日,又遣龚良上山致祭。弘治时期,邑令陈恪,施溥均对庙宇重新修葺。嘉靖九年(1532年)安庆知府叶梦熊予以维修,并刻诗文记述其事,至今尚存。亭改名“梳妆亭”被誉为天妃圣母梳妆处。二十六年(1547年),因山小庙隘。敕别建天妃行宫于山西里许处,其砖瓦皆各地所献,每片都刻有督造官的姓名。颜曰:“护国寺”,一进九重。中为“天妃殿”,规模庞大,雕梁画栋,制度宏巨,俨若王居。院内有“御碑亭”刻有嘉靖的父亲兴献帝诗一章。落成后,派官员致祭,有:在昔二圣曾此经过。顾览神栖式展处,敬重以御题勒石,妆葺庙庭。珍器尚藏,用充---豆”等语,使小孤山名盛一时,可谓达到顶点。小孤山成为不是五岳的五岳,佛教活动也相应地发展起来。进入昌盛阶段。后因岁久江坍,护国寺水毁无存,仅有部分碑文、石刻存于山上。
清代对此山庙宇,不断加以修葺。顺治九年(1652年)邑令孟宣兴建小孤山山门和关帝阁。庙内住持宝慧,经过多年募资,把重楼余庑修制一新。康熙初,知县王民皋,重建“护国寺”于故址东北处,与山上寺庙相互辉映。五十九年(1720年)诏令天下省州县皆为天妃立庙,加封女神为“天后”。乾隆年间,山上寺庙日渐圮毁,总督高某奏请核准,庙于巳酉(1765年)重建,门首镌有御书“灵昭江屿”,亭由邑国子孙王传璋重修。五十三年(1788年)又为天后加封“显神赞顺”四字。山僧西照还募砌石阶于山麓,修石级至殿门,以便泊舟登山。咸丰年间,庙因年久失修又遭兵燹,狼籍不堪。丁巳七年(1857年),彭玉麟视师江表,与彭友胜等,重修小孤山庙,碑记序云:“本来巾帼,灵爽千秋。道造无极,威镇中流。水绕而曲,山峻而幽,江南妙境,此争上游。年代已久,古刹云休,修理复旧,抑又何求“。并扩建了外舍,献制了铁香炉,匾对和石刻。
民国十二年(1923年),七社集资,增修山寺北处的“护国寺”。后三年又将湮没的御诗碑复制重建。移置小孤山绝顶梳妆亭后。此后二十多年中山僧龚明道还不断化缘募资。对山上的庙宇作过多次增建和维修。
1949年建国后,政府对山上庙宇和文物石迹实行保护,64年安庆行署派工程队前来,将山上的庙宇亭阁修葺一新,并添置了不少文物。1967年“文革”中横扫“四旧”,山庙的建筑、佛像和文物屡遭破坏,宗教活动基本停止,只剩山上启秀寺一座。此后十几年中,山上寺庙全由僧人常闻、果成等人看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恢复了宗教政策,由江西省调来的匡成老和尚与常闻、宏印.行义等人,把信众供奉的香火钱积累起来,购置佛像、法器,新建大雄宝殿,并于圣母殿东边山腰修建一座水塔。特别是1996年以后,住持匡成老和尚带领监院释行义,四处募集资金,新建藏经楼和僧舍,并对山上危楼进行大量维修。1998年释行义接任住持,他又带领僧众,省吃俭用,攒下一点一滴的香火钱,建造平台,维修山路,并在山门前增放一对三米多高的巨狮。2004年,他又在多方面的努力下,筹集资金,银行贷款修新复旧的新建大雄宝殿、圣母殿、娘娘殿。至此,这座千年古刹在历代僧侣和他的护持之下又焕然一新、初具规模。
由于启秀寺位于长江绝岛,山神被视作船只航行的保护神,又有一些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因而游客、香客不断。特别是古历三月二十三日,小姑娘娘诞辰这天,游客、香客更是络绎不绝的上山朝拜,以求平安,更给千年古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198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小孤山启秀寺为省级52座重点寺庙之首,山上石刻也被列入重点保护文物。这座古刹,历经千年,在列朝政府和山僧的护持下,又恢复了昔日的雄姿。[4]
旅游开发编辑
小孤山地处长江之滨,三面环水,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历年来,据不完全的统计每年有香客600000多人次、游客40000多人次前往此山游玩。1999年安庆市旅游局、港务局合资兴建了小孤山旅游专线码头,由上海至三峡,南京至重庆,芜湖至九江等客轮和旅游轮均在此停靠。陆路方面,位于三省交界七县相连的宿松县,城内公路纵横交错,南至九江、南昌、西至湖北武汉,北至合肥。105、318及京广铁路贯穿宿松,安九沿江公路临山而过更是便利。由于政府的关注和小孤山优美的风景及便利的水陆交通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
小孤山为安徽省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它独具特色的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构成了高品位的旅游胜地。198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小孤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
军事作用编辑
小孤山不光风景优美,其地势也非常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后,曾在此设立烽火台和炮台,元代红巾军与余阙,明代朱元璋与陈友谅,清朝彭玉麟的湘军与太平军均在此对垒交锋,以争成败,故又有“安庆门户”“楚塞吴关”之说。[2]
小孤山南与江西彭泽的彭浪矶隔江对峙,东与长江马当要塞互为犄角,古称长江绝岛,又称海门第一关,为长江水路军事要隘,是宿松东南门户,明置小孤巡检司,设关驻守。[1]
清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初二(2月9日),太平军从武昌挥师东下,天王洪秀全派大将李秀成、偏将林启荣先取九江,自率诸路大军于正月十二日(2月19日)从蕲州、黄梅挺进至宿松。五月,派水师从安庆溯江直上,过小孤至宿松,招抚流亡,使地方秩序大定。
九年(1859年)三月,清军檄调候补道蒋凝学臬司唐训方来驻宿松,堵击太平军西进。十一月,曾国藩统率清兵水陆全军进驻宿松县城。另派宫保衔兵部侍郎彭玉麒,提督杨载复率水师沿江东下,夺小孤山,进窥安庆,太平军扼守太湖、望江,成对峙局面。最后曾国藩改变战略,移驻皖南祁门。[14]
文化传说编辑
名人诗词
古往今来,小孤山吸引着无数名流学士。唐代顾况、宋代陆游、明代刘基、解缙均来此游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苏轼曰:“舟中贾客莫轻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解缙曰:“一望东南形胜阔,何须海上问蓬莱”。
革命烈士夏明翰登临此山,极目匡庐倩影,放眼吴楚烟波,不禁引吭高歌,以诗言志:“大孤山下停桡,小孤山下观涛。热血也如潮涌,时时滚滚滔滔”。[15]
妈祖文化
长江绝岛小孤山启秀寺内千百年来供奉的小姑娘娘实际上就是妈祖。“小姑娘娘”之称来源于小孤山的同音转化。
据史料记载,小姑娘娘姓林名默,于建隆元年(960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时出生。父林愿,宋初官都巡检。母王氏,生一男名洪毅,五女。小姑即为第六女。林默平素急公好义,尤其为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受到人们的尊重。雍熙四年(987年)当她为救海难而捐躯之后,乡亲们便给她修了一座庙宇奉祀。从此以后,出海的人们传说在狂风恶浪中,常见到有位红衣女子闪现在桅杆上导航,直到化险为夷。于是,人们就称她为“通灵神女”。这就是地方神祗来保护人间航海安全的最初传说。也就是妈祖信仰发源的历史背景。
至于妈祖信仰何以同地方神发展为全国性的神祗,则有其偶然的因素及历史的原因。起先是“通灵神女”护航的传说扩展到沿海各地。这一年宋朝派路允迪出使高丽国,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路允迪在风浪中仿佛看见桅杆上发出一道道红光,过后风浪顿息,转危为安。路允迪感到奇怪,便询问部下是什么神灵显圣相救,正好船上有一位保义郎李振,平时信奉妈祖,就向路允迪报告,说是“通灵神女”搭救。路允迪深信不疑,还朝复命时就将途中奇遇上奏皇帝。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皇帝下诏赐以“顺济”匾额给妈祖。这是妈祖神迹第一次由民间传到官府,并得到朝廷的确认、褒嘉。
此后几百年间,自南宋高宗始兴二十六年(1156年)起到清朝,历代皇帝出于种种原因,先后36次给妈祖叠奖褒封。封号由2字累加至46字,爵位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无以复加。皇帝的褒封,最终树立了妈祖至高无上的地位,神格愈加崇高。但在平民百姓心中,则感到太长的封号反而使神和他们在感情上疏远了。于是人们自发地选择了一个对长辈女性的敬称---娘妈(福建方言)。随着娘妈信仰的发展,娘妈分灵布满世界各地。尤为台湾、澳门、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因而福建湄洲岛的庙宇也就成为了祖庙,何时开始改称娘妈为妈祖也就难以追寻了。
北宋时期随着海运的蓬勃发展,小孤山脚下,滩险水急,时有水难发生,故在启秀寺内设行宫,供奉妈祖。这对现时而言,确实一件让人难以理解和纳闷的事,因为妈祖文化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而形成了独特的妈祖教。她与佛教相融合,的确是妈祖教和佛教的一大创新。小孤山启秀寺历来都是以佛教为实体的庙宇。因而,在此历史的背景之下,小孤山的妈祖文化被淹没,而佛教取代了其教别文化的发展,随着时间的变迁和地域名称的原故,更有好事者根据当地的风俗编出种种故事来美化神格。当地百姓也随之将妈祖称为小姑娘娘。而这种称号又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是难以分开的,“娘娘”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对女性神佛的敬称。如“送子娘娘、观音娘娘”,何况妈祖救助海难,救难行使时使用的也是一种神功或神术。如此一来,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娘娘”了。[16]
民间传说
小姑嫁彭郎的传说。宿松县东,长江北岸有一山峰屹立于江边,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它与长江南岸的“大孤山”(又名“大姑山”)边的“彭郎矶”隔江相望,他们原是一对恩爱夫妻。苏东坡曾作诗云:“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相传,小姑是宿松县一位仙姿绰约,窈窕妩媚的村姑。彭郎是江西浔阳人,他是一个眉清目秀,气宇轩昂的鱼郎。有一天,彭郎解衣扎裤,泛舟江上,轻撒银网,打满了一船活蹦乱跳的金丝鲤鱼,收了网,拢了船,搁了桨,正欲起身上岸时,说也凑巧,一抬眼,突然看见正在江边洗衣的小姑,小姑长得秀丽端正,柳眉杏眼,宛若天仙,他惊呆了。小姑见彭郎相貌堂堂,五官整齐,斯斯文文,一表人才,她顿时羞红了脸,心里怦怦直跳,连忙低头洗衣。彭郎索性把篙一点,把船撑到小姑的旁边,拢了岸,走到小姑身旁,彬彬有礼地问道:“请问小姑家住何处?”小姑见彭郎问得诚恳,便伤心地将父母双亡,孤孤单单的生活对彭郎讲了一遍。彭郎听后,伤心落泪,便将自己形只影单悲惨境遇也对小姑说了一遍,小姑听后,更是涕泪满襟,自古惺惺惜惺惺,天下穷人爱穷人。从此,他俩心心相印,情长意浓,不久,他俩跪在江边,撮土为香,凭天为媒,依江作证,结成了一对美满夫妻。彭郎和小姑夫妻俩在长江边搭起了两间草房住了下来,彭郎每天日出下江打鱼,日落而归;小姑在家纺纱织布,洗衣浆衫。小夫妻恩恩爱爱,形影不离,日子过得比蜜还甜。他俩把精心积蓄起来的钱,时时分送给周围兄弟姐妹,处处受人夸赞,受人尊敬。江边有位大姑十分羡慕他们,悔自己年轻时未嫁,如今只落得空自悲伤,有诗为证:
小姑去年嫁彭郎,大姑不嫁空自伤(孀)。
小姑有夫似织女,大姑无夫女姮娥(嫦娥)。
慈湖也曾说媒妁,
执柯教与五老约(庐山南部五老峰)。
东方一老差妙龄,正似鼓郎却老成。
大姑背里啼更道;岂有老人会年少?
大姑年来年去今亦老。
(杨万里诗)
古代的诗人都只为小姑嫁彭郎交口赞叹。
好事多磨,这事引起了“土地神”的妒嫉,他害怕长此下去,百姓只会敬慕小姑夫妇,再也不会敬他。便心生一计,驾起云头,返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启奏,说小姑和彭郎是一对“妖精”偷下凡,在民间做了很多很多的坏事,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不分青红皂白的玉皇,听了土地的谎奏后,即传旨意令天神将小姑和彭郎强行分禁于长江南北两岸,永不能相会,以绝后患。心如铁石,死不分离,小姑在长江北岸呼唤了七七四十九天“彭郎”,哀声震天地。最后,她在一怒之下,一头钻进了长江。说也巧,一晃眼,她投江处冉冉升起了座笋形的小山,这小山碧峰独立,挺拔秀丽,山上古树翠竹葱葱郁郁。后来,人们将这山叫“小姑山”,又在山上建起了“小姑娘娘庙”。再说,隔在长江南岸的彭郎,也站在江边呼唤了九九八十一天“小姑、小姑”!凄惨之声,催人泪下。最后,当他望不到小姑的倩影,只见江中,一座小山,也一头钻进了长江。说也怪,一晃眼,只见彭郎投江处出现了一石矶。这石矶宛若一人面朝江北,跪在江边呼喊,后来人们就将这石矶叫“彭郎矶。”千百年来,“彭郎矶”和“小孤山”任凭风吹浪打,日晒夜露,一直是脉脉含情,遥遥相望。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为其撰文赋诗,使美丽的“小姑嫁彭郎’这个优美的神话故事更富于诗情画意。[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4-4-30 20:43 , Processed in 0.03974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