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2|回复: 7

玉器讲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7 13: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沈华,1966年出生,祖籍安徽,目前是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玉器组专家成员、中国艺术品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玉器高级研究员、中国玉文化研究会会员、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央视收藏投资鉴宝节目特邀鉴宝人、武汉电视台艺术品投资顾问、资深收藏家。被国内许多投资机构和鉴定单位聘请为专家学者,其所撰写由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系列丛书的《慧眼识宝》在民间收藏爱好者中广受好评,在微博和微信上拥有大量的粉丝和拥趸,历经三十年收藏研究,致力于传播普及中国玉文化,在北京创办民间收藏组织《东篱雅集》,在武汉创办了民间收藏组织《麒麟汇》,连续两年在武汉电视台推出“大家收藏”的专题栏目,一年内为国内的大型企业、银行、保险公司和高端客户培训传统玉文化知识,因视角新颖,语言朴实,对玉文化的诠释开启新的视觉空间,赢得无数赞誉。被西安思源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也被许多爱好收藏的朋友誉为“国内玉文化传播第一人”。
中国的玉文化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比中国的文字历史还要早几千年,可以说玉文化贯穿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玉是中国的文化的传承,那么在八千年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玉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变迁呢?玉文化和传统的儒家文化有哪些关系?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喜欢玉?玉文化和现在大家理解的中国文化有什么区别?沈华讲课特点是在多年的收藏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收藏研究和探索领悟,在国内唯一一个将玉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了什么叫做真正的传统文化,为什么说君子无故玉不离身?为什么说黄金有价玉无价?中国的儒家文化实际的传承物是什么?沈老师的课程通俗易懂,独辟蹊径,让很多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的人爱上中国文化,成为许多银行和保险公司VIP客户特殊服务的专项课程,在国内有大量的粉丝和好评,他的课程与传统的说教不同,从文化中阐释中国悠久的历史典故,从玉石中对应现在的德行修为,每个月都被各地的组织和收藏爱好者、会所邀请去做讲座。
玉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巨大工程中,玉文化应有怎样的担当?作为中国当代玉文化的传承人物,传统玉文化传播者的沈华先生对此有着独特的见解。
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论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有很多独特的东西,但是哪些东西是西方文化所未见而为中华文明所独有?费孝通先生说:“在此,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玉器,因为玉器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很重要的地位,这是西方文化所没有或少见的。”
“君子比德于玉”,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的文明古国,崇玉、礼玉、赏玉、藏玉的传统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玉,被视为权力、地位、财富、尊严的象征,“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的《无题》让我们对玉有种神秘的爱慕,历史上弄玉吹箫、完璧归赵、玉碎瓦全等,多少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既然有缘分,我也很高兴,希望我能为中华玉器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沈华说。受目前市场经济价值的影响,国内对玉器的制作、工艺、材质、形制等方面有大量的研究报告和学术研讨,这也是所有的专家和学者也都是在研究和传播的重点。专门研究中国传统的国学文化与玉文化相关的学者很少,特别是在各种领域、各类学术团体中专门以玉文化作为研究方向和讲课重点的,几乎没有。
沈华以东方文化智慧,领悟当代精神出路的宏图大志。将玉德比拟人的道德品行作为授课的重点,将国学、儒家、玉文化有效的结合起来,将玉人格化,用哲学的方法概述玉文化传承的原因,从玉文化的起源到垄断、从皇权到平民。以此系统的解释说明古人为何以玉作为评价、判断一个人行为善恶、品德高低的标准。能将玉从石头中分辨出来,是普通的收藏爱好者,而能将玉从理论上加以道德阐述的,则是儒家学者,玉德一直影响着中国玉器数千年的发展。玉不隐所短,表里如一,象征人光明磊落,玉绚丽俏美,象征人追求美好生活,玉数千年不朽,象征人有坚定的信念、理想和目标。沈华的讲义将“和”文化作为主旨,从“和田玉”的“和”为切入点,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阐述传统的思想文化。推崇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延伸到儒家文化的“和”与“大同世界”,通过对儒家文化中对玉的“九德”“十一德”的归纳整理,以孔子对玉的“仁、义、礼、智、信”的诠释推行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和谐,追求完美,以“君子”行为作为自我约束的标尺;“和”田玉不隐所短,表里如一,象征人光明磊落,玉绚丽俏美,象征人追求美好生活,“和”田玉数千年不朽,象征人有坚定的信念、理想和目标。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也就是以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该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沈华在长达三十余年的收藏和研究中,从“藏物”到“领悟”。特别是在研究中发现古人对玉的推崇,是其课程中独有的持续传承的重要特色之一。
研究玉文化,需要跳出传统的学术考古的范畴,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收藏、考古、国学、审美、艺术品投资和传统的文化知识,同时,对玉文化的研究也要有一定的造诣才可以总结归纳出来自己的理论。在全国各地的不同场合,需要根据听众的需求,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做一些通俗易懂的表述和弘扬,恰巧沈华基本具备了这些特点,高等教育的背景加上高级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生涯,几十年的收藏经历和自我摸索的研究方向,都让他的课程论点清晰、论证条理,论据自然,通俗的语言就是他的课程接地气,受到各界的欢迎的主要原因,被誉为中国玉文化传播的“第一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7 13: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沈华的课程从玉的基本概念、玉文化的起源、玉文化与我们的关系三个方面讲述了有关玉的传统文化。在玉的基本概念中,为大家简要概括了玉的起源,玉的身份,四大国玉代表及和田玉的基本常识。在玉文化的起源中,解说了玉对人文思想和社会道德理念的影响的文化内涵、玉对主要文化载体如语言和文字的影响、玉对人们日常行为的影响。在玉文化与人的关系部分,阐述了社会上人们普遍关心的古玉是否可以佩戴?古玉是否为血沁等问题,讲解了翡翠、松石、南红与和田玉的关系,从历史学和考古研究发现的角度分析了“黄金有价玉无价”这一俗语的真正起源。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年轻人也开始摆弄一些“中老年爱好”。带个玉佩、盘个手串。
抛开价值投资的目的,更普遍的是一种传统审美的回潮。那么,“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呢?
距今10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玉石文化的起源。
“玉器”不同于“玉石”,它的出现至少反映了三件事实:
1、主观上,人类产生对美的认可;
2、行动上,能够发现美石并搜集;
3、技术上,石器工艺的成熟使玉石成为玉器。
所以你看,简单的审美背后,都是史诗般的故事。
玉所特有的美丽光泽和温润内质,使它成为一种超自然物品,被赋予人文之美。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德”既是玉的特性,又被拟人化、道德化,成为古人心目中正人君子良好品德的象征。
一块玉、一件件小小的饰物、一点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和一种最早的信念和虔诚,都不断地被赋于了新的含义,发生着新的作用,并终于孕育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
虽然玉文化的载体——玉器,是具象的东西。但是它本身却蕴含着中国古代形而上的哲学精神,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和精神的寄托,并折射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
所以我们说,
就像玉不等于玉器一样,玉器鉴定也不等于玉文化。只有当玉器被赋予了人文的、社会的属性之后,才具备了玉文化的性质。
由于思想观念、文化修养、传统习俗的不同,对玉文化的欣赏角度和追求也不同,就像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一样,当作品与自己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时,就会对它爱不释手;当自己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时,则会认为它一钱不值。如东方女性视佩戴翠玉镯为高贵华丽的象征,而西方女性则可能认为并非如此。
放眼目前的收藏品市场,除了盲目求白,古玉与新玉盲目对比,以硬度衡量玉质,重雕琢轻玉质等普遍误区。
更多的是怀揣捡漏心理,期待一夜暴富,急功近利,最终落入圈套。从技术方面来说,一个真正的玉器收藏者应学会鉴别玉的质地,了解玉的特性。此外,还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掌握各朝代更替的顺序,了解历代用玉的礼制、图案和特征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判别某件玉器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从心态方面来讲,玩玉之人更要宽容。那些动不动就发声明、骂大街的人即使个人有一点真才实学,如果为人刻薄、尖酸刁蛮,也难以维持长久。白璧微瑕,玉或多或少都存在缺憾,不是瑕、就是裂。
这就要我们拥有一种包容的态度,这种宽容之心能让你审视玉的角度发生变化。
一处浅裂,一条水线,一块僵皮,那不是瑕疵,而像饱经风霜的老者头上的丝丝银发,脸上道道沟壑般的皱纹。是自然的成长,也是时间的印记。从功利的角度玩玉,玉无完玉;从精神的层面玩玉,玉无止境。当你真正了解了玉的这些精神内涵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地欣赏玉的美,而判断玉的真假当然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讲话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儒学经典《论语》,他的讲话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无处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就是源于中华文化”;所以“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如何您有大客户讲座需求,VIP的客户渠道。或者有收藏组织,希望听到不同的收藏角度和看法,讲座有多种形式和内容,课程也有几十个课件可以选择,还可以用无底价拍卖的方式回馈听课人员,也有各种惊喜等着您一起参与。请与我们联系,点击添加微信公众平台或者微博私信。

期待与您合作!第二课 汉代时期玉器制造的种类特征




前面的系列课程中我们已经将战国时期的玉器制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这套系列课程的视频也是以前拍摄的,这次利用假期将授课文稿重新修改,免费发表出来。




因为目前玉器收藏市场存在一个非常不好的风气,就是自我认知的标准太过于宽泛,缺少愿意真正认真学习的人;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任何一个关于玉器鉴定欣赏的文字,只要是出于学术的研究和探讨,其实都值得关注和学习。






这样说的也不是为自己找理由辩解,我的文字发到很多平台,有时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发出来让大家提升认知的文字或者视频,却被那些留言中的污言秽语所影响,很长时间都不想再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收藏趣话》的视频我坚持了两年半,现在也不太愿意做的一个原因就是这种无知的谩骂,可能我说破了一些道理,却触动了某些人以此谋生的“饭碗”,虽然我的留言中整体都是比较正面的,但是一颗老鼠屎有时坏的不仅仅是一锅汤,更多的是那种辛勤付出后的心情。




我觉得玉文化的研究对于目前整体收藏圈来说,都是一个较为崭新的课题,这里也说一个题外话;关于网络留言中有人质疑我是“玉文化”传播第一人的身份,首先说明不是自翊标榜,的确是很多网友给予的盛誉;我做免费的文化传播已经十年了,十年前基本看不到跟玉文化有关的宣传,看看现在到处都是玉文化的文字,仔细看看其中的很多观点和说法,都是出自于我的原创文章和讲座内容。






什么是观点很重要,讲别人的口水课和自我认知,自我提炼的理论传播差异是很大的。




有人甚至搞不清楚玉文化和玉考古文化的关系,说国内这么多专家学者还没有你的作用大?其实仔细看看我讲的内容,我是基于考古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中跟玉器相关的知识做出更为大家所接受的论述,这些观点能够被大家认可,并且被社会舆论所传播,本身也就说明了问题。




基于以上的背景说明,我们再来学习古玉文化知识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以前我们认知中觉得正确的观点,在实际的接触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有些解读是存在着谬误的,甚至有很多的解读是完全错误的,例如在视频中我解读中国历史中四大名玉的说法,就有人反复纠正,非要让我承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蓝田玉根本不存在?而他的理论来自于那志良先生的图释,但是他忘了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志良先生四十年代底离开大陆去台湾以后,内地的考古事业也是不断的在发展的,蓝田玉的矿址是1978年发现的,不能拿着四十年代的书籍认知来指责现在的考古事实。




我们要相信一个事实,就是在某些方面,如果您仅仅是一个业余的爱好者或者不是专业的研究者,就先不要把自己的认知强加于人,这么说话有点狂妄自大,不过我的资本就是这些年在今日头条上发表的这一百多万字的原创文章,这里还不包括原来被封的微博和公众号原创文字,收藏要有眼光,更要有头脑。






由于在我们的认知中,汉代是一个用玉铺张的朝代,所以目前我们可见的玉器种类就比较多。如果您只是作为普通意义上的收藏,有些出土的冥器,譬如九窍塞一般就不列入收藏的范围之内;今天的视频介绍了“古玉能否佩戴”的话题,就有人抬杠,“含蝉”不适合佩戴?的确,葬玉都不太适合佩戴,这也是我们玉文化知识欠缺的表现。




同时,在汉代时期,一些制作层次很高的生活用器、装饰玉器,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高端交易价位,又很难为一般普通收藏爱好者所接受,他们收纳的标准跟价格是有很大关系的。




因此,今天的课程内容仅就一般等级的汉代玉器藏品进行分类和说明,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分类外缘的缺陷,只是站在收藏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换种说法可能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我们将汉代玉器按照其功能划分,分为四类,即礼器类、装饰器类、生活器类和葬玉类。




而礼器传统的说法实际上是有疑惑的,我们认知的礼器是指《周礼》中所规定的所谓“六瑞”,




实际从中国玉器的使用历史上看,几乎没有一个朝代与之相符合。




这就有疑问了,它们都不是一个朝代出现的物品,怎么共同使用?谁来把它们合并到一起的?这种说法正确吗?






我们知道,历史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彻底进入了“礼崩乐坏”的阶段,使用玉石材质制作的玉质礼器所剩无几。




到了汉代时期,玉质礼器还出现了畸形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从考古现场的挖掘中得到证实,汉代墓葬中玉璧一枝独秀,俨然成为这个阶段礼器舞台的主角。




而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玉琮、玉圭等基本上隐退,即或略有所见,也属于灰头土脸,完全不能成为气候的附加物。






昔日的重要器物,牙璋在汉代时期的墓葬中根本不见踪影,商周重器玉琮在汉代的使用界限也被严重地异化,与我们传统认知出现了极大的偏差,例如在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可以看到象征着传统祭地的重要器物--玉琮,却被套在死者的阴茎之上,要知道他下葬的时间可是在两千年前礼制社会,玉器的礼仪功能是神圣的,这样做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这绝不是滑稽的挑战传统宗祀礼教,而是儒学大盛的汉代时期,这样做对礼器重器玉琮的存在意义是无知吗?




如果玉琮的作用都被如此藐视,你觉得关于玉器六瑞的说法正确吗?虽然国内没有人挑战这样的权威论调,但是这样的考古事实又一次彻底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7 13: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沈华:玉文化知识之红山文化玉器介绍

前面几篇文章都是为了今天的这个系列专题做铺垫,今天就将视频课程中的内容没有涉及或者时间限制不能详细说清楚的玉器特点,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做一个补充,如果您订阅了我的视频课程《玉器知识讲座》,那么结合我这些文字就会对高古玉的收藏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文字开始之前也特别说明,我是做文化传播的,所有的馆藏图片和数据都会以经过正式考古和公开发布的博物馆资料为主,商业对比图片部分来自于网络,仅做于知识传播,不涉及商业内容,如有侵权,请提醒删除。






一、今天我们介绍的第一章就是红山文化玉器




在视频中我们已经介绍过,红山文化属新石器时期辽河流域文化的一个统称,距今约4500至6000年,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的辽河地区,因1935 年内蒙古赤峰红山遗址的发掘而得名。




在中国的史前玉器发展进程中,除了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用红山文化做统称主要是这个阶段的玉器有代表性,虽然他不是最早的文化遗址,但是它的玉器造型特征,雕琢工艺以及用玉制度都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北方地域和时代风格,红山玉器除了外在的造型美,更具有内在的古典美,是东北地区史前玉器雕琢和使用进入鼎盛阶段的主要标志。










红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内蒙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吉林北部等地,其中在辽河上游流域发现的一批包括龙及多种动物题材在内的玉器,证实了在传世玉器中许多动物题材的作品,应属红山文化时期所制造。




在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中,红山文化的玉器多就地取材,使用那些质地细密、硬度稍低、色泽均匀的岫岩玉。玉器的造型以抽象为显著特征,具象的造型相对较少,与南方的良渚文化共同形成了新石器时代中国玉器的两大主力支柱,其制作风格与制作手段,对商周玉器的发展方向产生着非常显著的影响。






在琢制的特征表现上,一般采用大块面积雕刻手法,琢磨的工艺特征明显,造型概括、简练,质朴,装饰纹饰简洁,疏朗,与商代妇好墓所出土的玉人物有着密切的内在风格关联。




二、红山文化玉器多呈现两种形制:












其一为动物形器,主要有玉龙、玉兽形玦、玉鸟、玉鹰、玉鹗、玉龟、玉鱼、玉蝉等,侧重于动物形象上的简单塑造,寥寥数刀就能将动物形象雕琢得栩栩如生。虽然所使用的琢磨技法极其简练而概括,但作品的神态却达到了传神的境地,这种琢磨工艺的方法多体现在祭祀偶像的神物玉龙类玉器之上;






其二为几何形器, 主要有马蹄形、方形器、钩形器、云形器以及方形片状的玉璧。这类玉器的主要特点是除玉璧等少数具有显著肖形特征外,一般外观形象多不明显。










但是,并不是制作完全没有章法可循,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制作看似简单,实际上,其对称结构的设计、联圆中心的确定、沟槽洼面的形成,包括玉器表面大块面积的抛光等,都有着非常典型的鉴定风格,特别是使用琢磨工具的研磨方式,使红山文化的玉器与其他时期的玉器表面形成的琢磨痕有明显的区别,读者如果有机会能切身体会,上手观察红山文化真品,而且注意这些光素的平面处理,自然就能感觉到现代的仿品由于加工工艺太进步而导致了严重的失真。




目前市场上公开可以参考的,能够用于交易的红山文化玉器其实并不多,常见的器形也就那么几种,私下有藏友在购买交易时,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一是常见器形是造假者的目光集中区域,比如“C"形龙名气太大,而实物出土太少,大多都是征集而来,所以也成了造假者仿制的重点灾区。还有一个就是玉兽形玦,也被称为玉猪龙,玉鸮等,因为这两种玉器曾经在拍卖交易中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成为了名品,现在各种尺寸的仿品基本上都集中在这两种器形上,这是读者需要充分注意的;










二是冷僻的、不见著录的器形有时也容易对收藏者构成威胁。




因为处于史前的红山文化,传承的时间如果从兴隆洼文化开始算起,至少也有近五千余年,这五千年的文化沉淀,绝对不可能仅有博物馆里面的那一点遗存,而且从器物的造型和功能上来说,确有一些用途不明的玉器出现,特别是水文环境的改变,原来的茂密森林现在已经是沙漠荒原了,遗存在民间的宝物肯定比我们公开挖掘的要多,还有太多的未知和发现,比如“牙璧’是什么东西,现在尚且搞不清,造假者正是利用了有些人越搞不清越要买回研究的心理,造一些四不像来欺骗这些似懂非懂的收藏者。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7 13: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沈华:玉器的收藏知识之红山文化玉器代表性器物
[color=var(--t1)][size=0.18](接上期)
[color=var(--t1)][size=0.18]红山文化玉器造型是很多藏友都喜欢涉猎和收藏的题材之一,但是,总体而言,到处参加鉴宝或宣传的,跟真品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还是对真品的了解不够所造成的。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在课程里面我举过一个例子:就说你和小伙伴从小一起长大,后来上了大学各分东西,有二十年未见,再见面时即使双方身体已经发福,脸庞已经变圆,其中的神态你还是一目了然,主要的原因就是你记住了他的“神态”,这也是鉴定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被王世襄先生称之为“望气”的一眼妙计,看物如同识人,看物看型,望人看神,最忌讳的就是神型混淆,如果您连真品的认知都不熟悉,被骗的概率可想而知了。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目前市场上大量购买假货的人,出问题的原因就是对真品的认知仅有博物馆走马观花时的“惊鸿一瞥”,或者从网络图片上面的“一知半解”,所发的图片与真品的差距不仅仅是差距较大,而且,可能跟哪些造假者相比,他们的学习态度都赶不上,如果你对真品连熟悉度都没有,那么你购买时的冲动只能当作学费,如此的状态又怎能不被“骗”;古玩收藏,最怕的就是不爱学习,却喜欢到处留言发图,到处找评价的主。
[color=var(--t1)][size=0.18]其实我们已经将学习最基本的原理告诉大家了,就是去博物馆提升自己对真品的熟悉度和认知能力,如果你能根据博物馆的实物,结合我的课程文字和视频介绍,相信你会对真品有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color=var(--t1)][size=0.18]如果实物的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先不要急着花钱购买,更不要急着发表个人的见解,要知道玉器知识是最公平的,你爱他一分,他便会回报你一倍,你爱他到骨子里的时候,他一定会回报你所有的付出。但是如果你只是口头上爱他,行动上没有任何付出,那么他也会骗你,甚至坑你到倾家荡产,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这一篇文章我们结合视频课程的内容,详细介绍一下常见的红山玉器器型种类。视频中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这样的物品详细介绍可能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里,我们通过文字和图片介绍几种常见的器型,供读者参考。
[color=var(--t1)][size=0.18]一、红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玉龙玦(“C"型龙)
[color=var(--t1)][size=0.18]古人称不完全的环为“玦”,谓其“环而不周”。
[color=var(--t1)][size=0.18]玦是古人早期的装饰用品,一般都成对出现在墓主人的耳部。原始社会,弄一串兽牙、羽毛装饰起来,可能属于当时的潮流,但是,精心“打磨”一对玉玦,装饰在众人眼见的耳部,其作用不仅仅是装饰,更多的可能体现的是地位和尊贵的身份。
[color=var(--t1)][size=0.18]目前国内最早的一对玉玦就是出自于兴隆洼文化时期的,据考古检测,距今8200年。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同样处于辽河流域的北方文明,玉器的制作和传承一直未出现中断,在红山文化遗址中经考古发现有不少玉玦出土。
[color=var(--t1)][size=0.18]从最早的玉玦装饰到最终的玉玦型龙器,玉玦的历史使命在一次次的变革中得到了涅槃,最终成为早期玉器造型中的创作母体,衍生出各类的玉环形装饰或器物。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而且到了红山这个阶段的玉玦已经出现了明显演变的过程,玦的一端往往制成动物形状,虽然我们现在喜欢称呼其为“玉C龙”,但是如果按照本意,叫玉玦龙似乎更为符合身份,玉玦龙就是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雕琢简单,概括力极强,表现出了高级典雅的造型艺术水平,玉C龙是辽河流域北方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玉石与神物结合的创造性实物,这是与其他地区发现的玉玦最为重要的一个区别之处。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以红山文化的“C"型玦状为例,其鉴定特征如下:
[color=var(--t1)][size=0.18]1、玉龙形体似环,也是一种玦的变体,身体较为粗壮,向前蜷曲,伸曲刚劲有力。头尾相近,头部与身体直径相当。“C"字形的龙体卷曲弧度跟玉玦相比,不再是环形,却更像一个椭圆型。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2、只有头部雕琢有纹饰,龙眼的前眼角圈弧,后眼角细尖,上面雕有眼帘。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3、嘴巴前端平齐,上唇部减地下凹。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4、颈部有较长的鬣后飘,显得极有生气。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5、额顶部有网格形装饰,网格凸起作规整的小菱形。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6、细部运用浅浮雕的手法表现,通体打磨光洁圆润。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7、龙体背的正中有一小穿,或对钻,或一面钻。这种玉玦龙最为驰名的是大家常见的形状,仅有一件是考古发掘出土的,其余的都是民间征集或馆藏流传下来的(故宫藏品),具体来源不是很清楚,但因上述原因,民间肯定也有存量,只是目前官方对此忌讳,我们的概述只能博物以馆藏品为依据,个人收藏的不做表述。
[color=var(--t1)][size=0.18]二、红山文化的玉兽形玦(玉猪龙)
[color=var(--t1)][size=0.18]玉兽形玦也是玉玦的另外一种变形升级模式,延续了玉玦的总体造型,常以青黄色的岫岩玉料琢制。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整体为环形,一侧有一开口;也有的靠近圆心处暗连未断开。
[color=var(--t1)][size=0.18]这时的玉玦上下两端已经分工极为明清了,开口上端为兽首,下端为兽尾,兽身屈而成环,颈部有孔。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目前,经考古挖掘,多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这类器型,它们表现的是一种人间未见的神化动物,民间也有不同的看法,我曾经说过这属于人物胚胎的阶段,有人把他解读为玉猪龙,反映了较大范围的动物崇拜。
[color=var(--t1)][size=0.18]在红山文化玉器中除“玦"形龙外,玉兽形玦是另外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器形。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玉兽形块的名称源于这种玉器独特的造型,它由一个类似于猪的头部和一条龙形的身子组合而成,肥厚的双耳高高耸起,在头部形成两个三角形,双眼圆睁,宽大的眼眶将双眼连成一个整体,嘴巴微微张开,嘴唇向外突起。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猪的头部肥大,耳翼比较明显,后面的身子弯曲成圆形,由于镂空的直径较小,所以显得龙身厚实丰满。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整个龙身除颈部的一个对钻的穿孔外,光素无雕,凸显出打磨的功力为现代所不及。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三、红山文化中的玉鸟造型
[color=var(--t1)][size=0.18]红山文化的玉鸟有大小两种,大者为鹰,小者为鸟,还有的称为“鹗”。
[color=var(--t1)][size=0.18]是鹰,是鸟,还是鹗,只不过是现代收藏者、研究者的自由命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红山文化的这种鸟类玉雕,是一种比较抽象的造型体,基本上作展翅飞翔的变形造型,两只眼并列放在顶端,汉代的玉蝉的双眼就是这个样子。
[color=var(--t1)][size=0.18]在正面展开的造型上,雕法有一些变化,如用宽阴线做纵向区隔,以表示出羽翼;或减地雕出头、翅的轮廓。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鸟头的面部、足爪等有较多的凹凸变化,背部雕琢得比较简朴。
[color=var(--t1)][size=0.18]一般的玉鸟背部都有一个对穿的象鼻孔,是用来穿绳悬挂的。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目前发现的玉鸟的形态大致有两种状态:
[color=var(--t1)][size=0.18]1、整体略厚,近似于方形,两翅的上端较平直,头部较小,在鸟翅的腹面侧带有凸起的弦纹。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2、身体短小,作展翅欲飞状,整体近似于长方形,腹面加工精致而背部简练。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1)][size=0.18]这种玉鸟多称之为“鹰”,形态的构思源于古人仰望飞鹰所得的观察结果。
[color=var(--t1)][size=0.18]总体上来说,这两种玉鸟的腹部都比较厚,翅的边缘比较薄,有较明显的立体感。
[color=var(--t1)][size=0.18]




[color=var(--t2)][size=0.14]免责声明
[color=var(--t2)][size=0.14]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7 13: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鉴赏商代玉戈
一、历史文化背景及艺术特征


公元前1600余年,商王朝建立,目前我们发现的商代遗址集中在今日的河南省,我们也可称它为“东部平原”,它和西部陕西一带的“黄土高地”构成一种东西轴心。






“商”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朝代”也是名正言顺的,它的王室谱系全部保存无缺。




这些在我原来的文章中都已经介绍得很清楚了,这里不再赘言,到了这个阶段,封建传统的血缘传承制度被延续下来,统治者的管理权威和传位一般采用兄终弟及,偶尔父死子继。




此外,商朝是《史记》记载中可以查阅到传承规制和血脉延续较为完善的封建社会,后人也喜欢称呼他们为“ 商民族”,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垄断了在当时最高端的冷兵器顶尖的冶炼青铜的技术,而且商人好斗,祭祀和屠宰俘虏已经成为日常,强大的武力和兵刃技术使他们在当时的氏族部落军事上开始占据优势,从后来的甲骨文发现,也证实了商人对祭祀的重视,保持着宗教上的的向心力,所以能凌驾其他民族之上。




这个阶段,由商人制造的青铜器皿,不仅仅是兵器,还有大量的祭祀用器,我们推测应该还有玉器的砣具和桯钻的工具,只有极少数例外,其历史制造和加工被统治者所垄断,采取集中的方式由国家监督。




在湖北武汉黄陂发现的盘龙城遗址的商文化,是以南下的中原商文化为主体,吸收、融合了本地域和江南的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一支商文化边缘地区的文化类型,属商代前期。




这个阶段的商文化内涵丰富,也反映了中原玉雕制造艺术的写实风格和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






二、商代玉器的艺术特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在湖北武汉黄陂区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中,出土了一件迄今为止所见最大的玉戈。堪称“玉戈之王”,应该属于商代前期的玉质礼玉用品。




该器长94厘米,宽14厘米,最厚处不到一厘米,平均厚度仅0.5厘米的大玉戈,穿线笔直、刃部平整、通体打磨光滑,充分显示了商代时期玉匠精湛娴熟的高超技艺。




盘龙城遗址的发现,是江汉地区商代考古的重大收获,开启了长江中游商代考古的先河,扩大了对商文化的认识。






三、商代玉器的鉴赏要点


从盘龙城商代遗址出土的玉器种类繁多,经过归纳整理,有礼器、仪仗器、装饰件等,是商代前期的玉器典型代表。




而且可以看出商代的玉料切割工艺相对成熟,出土的玉器中以长方形片状体的柄形器为多,又可分为平刃、斜刃、尖刃三种,很多都是光素无纹的,同时还有很多片状体的戈、璋、璜、纺轮和璇玑等,还有钗、笄、环、坠饰等,还有隼、蛇、蝉、刀、花形饰等。






玉器纹饰多以细阴刻线或双勾或划线组成简单的网状纹、菱格纹、云纹、弧线、凹弦纹,甚至浅槽,以压地实起琢成阳线、凸棱等,侧边饰有对称或不对称的齿牙状扉棱。




商代时期的玉器钻孔分单面和双面。




圆雕和浅浮雕的作品,造型简洁,手法细腻,基调写实。






四、商代玉戈的基本特征


盘龙城遗址出土的玉器,商代玉戈的基本形状普遍都是长平援,短直内,双面刃,援首尖锋,内有穿孔,或素面或纹饰。




而盘龙城出土的这件超大玉戈形制较大,材质是由呈蜡状光泽的蛇纹石制成,经长时间的强沁蚀呈现出青黄色,局部有灰斑。




玉戈通体扁长,长援短内,援两侧边都有刃,前锋薄而尖利,长方形内近阑处有穿,阑两侧有凸脊。






正面中部自内至援尖有一椭圆形的凸起脊棱,两侧呈凹弧形槽。




这件玉戈尺寸较大,形制规整,却加工到极薄的状态,造型十分美观,脊棱笔直刃平整,勾称流畅。




通体琢制精湛,打磨细致光滑,充分显示了玉匠娴熟的技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7 13: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之路编辑 播报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回望三十多年的收藏历程,沈华的收藏之路应该也同样可分为这三种境界。
沈华生于吉林,长在北京,1969年随父母从一机部发配到五七干校(现襄北劳教农场),在那里度过自己的童年时光。那时,儿童都不曾懂得父母每日参加批斗会和劳动改造的痛苦,记忆中最愉快的反而是父母说起老北京的时光,有什刹海、唐花坞的良辰美景,还有白云观、古城墙、大栅栏的风情。有戏楼书肆的风流雅趣,也有蝈蝈和蛐蛐的悦耳鸣叫,还有爆肚、焦圈儿、酱肘子、蜜供的唇齿留香,这些都在灵魂深处奠定了他一生中对中华文化艺术的启蒙和喜爱。以致于大学毕业一参加工作经济独立后,爱好就是开始收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在十堰参加工作到后来到武汉之前的沈华就是这收藏的第一个阶段,这时的他属于收藏门外汉,面对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的收藏世界,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很想“望尽天涯路”什么都想要,在收藏行为上便是“通吃岛岛主”——不管萝卜与白菜,抓到篮子里就是菜,眉毛胡子一把抓,藏品不分品相、不究年代、不论产地、不辨开本,但有所爱,一并“有钱就任性”,不问质量,但求数量。收藏过瓷器、钱币、家具、杂项,可是结婚时朋友们送的一大块上等纯净的绿松石反而让他弃之如敝履,转手送人了。那时的收藏行为是一种率性而为,初萌收藏之趣,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信息还不是十分发达的十堰,业余时间泡在新华书店与图书馆里,查阅有关记载古玩知识的书籍,遇到看不懂的古书条目等问题就想方设法寻找,逐步积淀了对历史、古玩等方面的初步认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用这两句词来形容他“淘宝过程”的第二重境界,那是再恰当不过的。1996年,沈华被派往武汉出任神龙汽车公司管理人员,除了紧张的上班,最大乐趣就是周末早晨背上一瓶矿泉水、带上一个面包,在香港路文化市场和崇仁路集邮市场一逛一整天。和在十堰的时候不同,这个时候的收藏理念已逐渐趋向成熟,最初的那种懵懂已然进化为一种信念,他确定了个人的收藏领域和主攻方向——玉器。
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论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有很多独特的东西,但是哪些东西是西方文化所未见而为中华文明所独有?费孝通先生说:“在此,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玉器,因为玉器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很重要的地位,这是西方那个文化所没有或少见的”
“君子比德与玉”,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的文明古国,崇玉、礼玉、赏玉、藏玉的传统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玉,被视为权力、地位、财富、尊严的象征,“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的《无题》让我们对玉有种神秘的爱慕,历史上弄玉吹箫、完璧归赵、玉碎瓦全…….多少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所以,它在中华千年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构成中,一直是一条主脉,也成为他30年收藏之路的一条主脉。从最初的遇到心仪的玉器,心跳加速,欲倾尽家财,必求“为我所有”而后快的一见钟情到为了某件玉器,“寤寐求之,辗转反侧,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憔悴,还有费尽口舌、极尽张仪苏秦之能的寻求,到历千山万水而求得一件的喜悦,藏品到手,视若珍宝,灯下观、日里看、梦里想,把玩不已,赞叹不已,佐酒以赏宝,聚友以骄矜,三五同道,同观共赏,心神俱醉,此乐何极!
2003年非典时期,沈华被派往东北任职,由于工作的缘故和压力的转移,对玉器的收藏开始系统的进行归纳;正是在哪里,和辽金玉器结下了今生的不解之缘,他认真地研究了北方历史发展的资料,发现神奇的北方土地曾经孕育了数个强大的帝国王朝政权,从鲜卑北魏到契丹辽国,从女真金国到蒙古元帝国再到满清时代,从过去的读万卷书开始行万里路,利用工作机会寻访北方的风土人情、文化古迹,从赤峰到阿城,从博物馆到旧货市场,都留下了他探寻的足迹,也寻求到了许多博物馆级别的珍贵的辽金玉带板、春水、秋山等玉器系列,这些小小的玉器背后都有一个传奇故事,是一个时代的名片,其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后来都受到许多国内大藏家的一致肯定。
三十年筚路蓝缕,三十年风雨兼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今沈华不会再为某种藏品失之交臂而顿足捶胸,唉声叹气,亦不会为购得一件藏品而手舞足蹈、志得意满,浸润玉器研究二三十年,蓦然回首,一生的渴求就在手中。
玉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之一。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巨大工程中,玉文化应有怎样的担当?玉艺术品如何在实现价值回归的同时,实现道德、文化功能的回归?
2003年以来,沈华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玉文化理论研究、文化传播等方面,将收藏的感悟化为文字,写下了数十篇关于古玉收藏和鉴赏的文章,累计字数已经超过了10万字。其中有不少刊发于海内外诸多刊物上,2015年创作出版的玉器市场研究专著《慧眼拾宝》也在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发行,2016年始连续两年在武汉电视台推出《大家收藏》的专题栏目,几年内为国内的大型企业、银行、保险公司和高端客户培训传统玉文化知识,未来期待在世界宝玉石市场上,能够和诸多的中国玉石艺术家们一起,以更远的目光、更高的立足点向世界发出玉文化的声音。
有人说:收藏家是人类文明物证的保护神。收藏家必须走出象牙塔,促进收藏体系秩序的建立和完善,让更多的民众领略收藏的魅力。沈华先后多次参加央视鉴宝节目《一槌定音》的拍摄制作,同时担任了武汉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收藏栏目常年高级顾问。并且在北京和武汉分别创办了民间收藏组织东篱雅集和麒麟汇,正在个人艺术馆将多年收藏的百余件收藏精品,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做这些事情的目的都是通过大家一起收藏,培养兴趣、弘扬文化、传承文明。
上善若水,君子如玉,沧海明月,流风迦雪,梦里寻求千百度,蓦然回首,正如百岁老人杨绛先生所言:“人心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以君子之心弘扬中华传统文是每个爱玉的藏家与生俱来的使命和责任。世界是个大舞台,玉器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一名传统玉文化的传播者,今后沈华还将在这条道路上一如既往、努力前行,为中华文化之河流向更广阔的世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1]
辽金的玉器特点编辑 播报
辽金玉器和两宋相比,民间用玉、制玉丝毫不逊于两宋。受地域的限制和流通的影响,辽金玉器的用料相对两个极端,皇室用料多用上等和田白玉,其中不乏籽料精品,但更多的民间官宦用玉多以青灰、青花或地方玉为主,做工也有明显差异,因为受到中原唐宋文化的影响,辽金玉器形成了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玉器群。
辽金玉器的总体艺术风格沉郁浑朴,刚劲俊伟,是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重要代表的体现。中国古代艺术品往往是形式复杂者内容简单;形式简练者内容复杂变幻,而辽金玉器的特点恰属于后者,造型精约,而所含意蕴则沉郁深刻。如此件留皮秋山人鹿佩,形式为佛教文化与秋山麋鹿结合二体的图案造型,自然恬和,然内含着充沛的生命力和生活气息,它们含情欲跃,雅致有生机,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爱意,以及人性的情与理的统一。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仔细琢磨却又觉得韵味无穷,其造型不拘一格,随意性很强,体现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清淡素雅的艺术魅力。——摘自作者原创博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7 13: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沈华:从历史文化背景解读明代晚期玉带板制作的艺术特征

(接上期)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让我们现代人看来极为矛盾的时代,创立之初,明成祖朱棣就派遣郑和南下西洋,主动与海外诸邦进行交流沟通,而后又有西方传教士东来叩启闭关自守的大门。




一、明代晚期的历史文化背景


另一方面,大明帝国又奉行的是一个极度中央集权的朝代,对比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历代各朝无出其右者,而明太祖建立的庞大农村集团,又导向往后主政者不得不一次次采取内向、紧缩的政策,以应付从内、从外纷至沓来的问题。






这些发生在大明时代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使明朝历史具备了极其纵横曲折的多面性格,致使诸多的历史学者必须谨慎细心地理清,才能洞见真相。




明朝自宣宗以后,很少皇帝能将精力专注于国事,朝廷管理大权和政府作为主要由官僚操办执行,这一点更像如今的某些立宪制国家,所有的具体事务都交由总理大臣和国会代持,而皇帝则被赋予浓厚的神秘色彩,被推上神位,仅仲裁百官之间的争执,强迫性地执行开明专制。




当时的社会主要士绅官僚,也安于维持一切,大家都在彼此戒备和自我保护的氛围中维持现状,而在这种永恒不变的环境中,也给社会文人造成一种注重内思的宇宙观,但是从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明代晚期各方面显得停滞而无生气。




因为西北的外患一直也没有得到清肃,他们对边境和内陆不断的骚扰横行,对于大明江山的影响,终不能得到有效治理,而且这种外患最终还是倾覆了明代的政权。




各种各样的隐性因素累计在一起,成为压垮大明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与明朝覆亡的显著因素相提并论,万历的懒惰与奢侈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中间最值得注意就是,此时国家已经出现一种疲态,缺乏任何值得振奋的消息鼓舞士气。






二、造成明代迅速走入没落的万历时期


明代的第十三位皇帝是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称万历,是十岁开始即位登基的,前期的万历还是一个较为勤勉立志的皇帝,在首辅张居正的辅佐下,在军事上发动了“万历三大征”,平定了拜叛乱和杨应龙叛乱,对外帮助朝鲜击败侵朝日军。但是到了后期,随着张居正的病逝,各类反对势力群而攻之,万历也经不住众人相劝,对张居正的家族和跟随者进行追责,开始抄家,家人蹢戍的厄运,随着张居正身后被谪,等于向中外各界昭告,明朝统治政权已经病入膏肓,无从医治了。




万历在彻底摆脱了张居正对他的束缚之后,开始了他的开挂人生,据史料记载,万历贪财,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工程,只能开征各种税收增加开支,万历时期征税的项目千奇百怪,无物不税、无地不税,激起民怨无数。他的生活奢侈,年方二十,就开始着手为自己修建寿宫(陵寝);却不料死后被挖掘展示;同样,玩世不恭的万历皇帝最后也无法逃脱应有的后果。万历性格懒,经常不理朝政,最长有二十八年不临朝听政的记录,即使如此,他也在位48年之久,成为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






在公元1619年4月,据他死期不远,他的10万大军在今日东北萨尔浒被日后庙号称清太祖的努尔哈赤的六万骑兵击破,要知道当时的明军已经拥有当时冷兵器时代最现代的武器--火铳,相对于只有骑兵的努尔哈赤来说,用骑兵向拥有火器的明军冲锋,的确在常人看来有以鸡蛋碰石头的疯狂想法,但是现实却出乎意料,从现存的文件中证实,努尔哈赤将率军攻向大明的铁壁防线之时,已看清了明军存在的各种弱点。




但是这场战役的胜利也给努尔哈赤的狂妄轻敌带来了后果,身先士卒的努尔哈赤终于在下一次的战役中被明军的红衣大炮殒身,这时距离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命尚有一年有余。






万历对大明帝国的负面影响极为深远,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将承担断送大明帝国的江山责任,在他之后,皇位成为一个岌岌可危的危险职位,终于传给他不愿传位的儿子朱常洛接替,年号泰昌,这位皇位的继承者是个好色之徒,仅仅登基一个月后突然驾崩,具体原因有多种说法,他的一个孙子又接替为继承人,史称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这位木匠皇帝也在位不过7年,另外一个孙子朱由检即位,年号崇祯,再接替而在位17年,终于在朝代覆亡时自缢殉国。




可是自1619年战败,这艘大明帝国的巨轮似乎走入搁浅的命运,这个朝代的命运已被注定,此后的四分之一世纪只有令人感到颓丧。




战场上一时的胜败不足以左右一个基本方向,但是大明帝国从今以后就要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囧境,西北有农民起义暴动的流寇,东北有满洲女真的骑兵窥视,大明帝国的盛宴终于拉上了闭幕的序曲。






三、明代晚期玉器带板的主要特征


一九八二年三月,江西省文物工作队会同抚州地区、南城县文物管理部门,在南城县岳口公社游家巷大队发掘清理了明代益定王朱由木及其元妃黄氏、次妃王氏的合葬墓。这座墓中,黄妃棺室严重被盗,朱由木棺室也部分被盗,仅王妃棺室保存完好。




该墓地出土了金器、银器、玉器、铜器、瓷器等一批文物,它的发掘与清理为研究明朝末期赣东地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明史·诸王世表》记载:“王由本,敬庶三子,万历三十五年以镇国将军进封嘉善王,三十九年改封世子,四十五年袭封。”




从朱由木墓中出土文物上的题材可见,明代晚期世俗化倾向明显,各类工艺美术品与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上保持较多的联系。






明代文人画中的写意花鸟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反映在玉器上是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好装饰和玉质的完美和谐。




四、明代晚期的玉器带板工艺特征


“花下压花”技艺是通过层层铺叙的手法来表现上下层的透视关系,营造出一幅完整的立体画面,以达到抒发主观性情的效果。




明代益定王朱由木墓出土玉器不多,有簪、香笼、玉带、珩形佩饰、圭、珠等。




以白玉质地为主。或素面,或饰纹,纹样有龙、螭虎、麒麟、云、谷、花卉、山石、松枝、喜字、直线等。






雕琢技法主要是浮雕、阴线刻、镂空透雕等,其中以镂空透雕白玉带较为精致,是明代晚期玉带板的代表。




晚明玉带与前期不同,区别在于纹样题材和雕琢工艺。




五、明代晚期玉器的鉴赏要点


纹样题材广泛,有瑞兽、植物、人物、花鸟、吉祥语等,且更接近世俗化的现实生活。




或在一副不同形状的銙和铊尾的玉带上雕琢不同的画面来表现一个共同主题;或以一个主题纹样统一装饰整条玉带,放大缩小,繁简有别。




纹饰布局虽较呆板,整体风格却一致。






雕琢工艺比较特殊,是以镂空透雕为主的“花下压花”技艺,即采用高超的镂空透雕技术镂雕出二至三层花纹,上层是主题,下层是衬托的辅助花纹。




达到了主题突出、层次丰富、立体感强的整体效果,形成了一种清新别致的装饰风格。




透雕麒麟花卉玉带,銙尾的边框和花纹平齐,花纹为两层透雕而成,作为主题纹饰的带翼麒麟在上,四周辅之以山石、松枝、梅花、卷云等在下,是明代晚期玉带板的典型代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7 13: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子如玉——记国内玉文化传播者、收藏家沈华
沈华,1966年出生,祖籍安徽,目前是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玉器组专家成员、中国艺术品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玉器高级研究员、中国玉文化研究会会员、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央视收藏投资鉴宝节目特邀鉴宝人、武汉电视台艺术品投资顾问、资深收藏家。被国内许多投资机构和鉴定单位聘请为专家学者,其所撰写由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系列丛书的《慧眼识宝》在民间收藏爱好者中广受好评,在微博和微信上拥有大量的粉丝和拥趸,历经三十年收藏研究,致力于传播普及中国玉文化,在北京创办民间收藏组织《东篱雅集》,在武汉创办了民间收藏组织《麒麟汇》,连续两年在武汉电视台推出“大家收藏”的专题栏目,一年内为国内的大型企业、银行、保险公司和高端客户培训传统玉文化知识,因视角新颖,语言朴实,对玉文化的诠释开启新的视觉空间,赢得无数赞誉。被西安思源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也被许多爱好收藏的朋友誉为“国内玉文化传播第一人”。
中国的玉文化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比中国的文字历史还要早几千年,可以说玉文化贯穿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玉是中国的文化的传承,那么在八千年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玉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变迁呢?玉文化和传统的儒家文化有哪些关系?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喜欢玉?玉文化和现在大家理解的中国文化有什么区别?沈华讲课特点是在多年的收藏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收藏研究和探索领悟,在国内唯一一个将玉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了什么叫做真正的传统文化,为什么说君子无故玉不离身?为什么说黄金有价玉无价?中国的儒家文化实际的传承物是什么?沈老师的课程通俗易懂,独辟蹊径,让很多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的人爱上中国文化,在国内有大量的粉丝和好评,他的课程与传统的说教不同,从文化中阐释中国悠久的历史典故,从玉石中对应现在的德行修为,每个月都被各地的组织和收藏爱好者、会所邀请去做讲座。
玉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巨大工程中,玉文化应有怎样的担当?作为中国当代玉文化的传承人物,传统玉文化传播者的沈华先生对此有着独特的见解。
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论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有很多独特的东西,但是哪些东西是西方文化所未见而为中华文明所独有?费孝通先生说:“在此,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玉器,因为玉器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很重要的地位,这是西方文化所没有或少见的。”
“君子比德于玉”,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的文明古国,崇玉、礼玉、赏玉、藏玉的传统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玉,被视为权力、地位、财富、尊严的象征,“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的《无题》让我们对玉有种神秘的爱慕,历史上弄玉吹箫、完璧归赵、玉碎瓦全等,多少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既然有缘分,我也很高兴,希望我能为中华玉器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沈华说。
受目前市场经济价值的影响,国内对玉器的制作、工艺、材质、形制等方面有大量的研究报告和学术研讨,这也是所有的专家和学者也都是在研究和传播的重点。专门研究中国传统的国学文化与玉文化相关的学者很少,特别是在各种领域、各类学术团体中专门以玉文化作为研究方向和讲课重点的,几乎没有。
沈华以东方文化智慧,领悟当代精神出路的宏图大志。将玉德比拟人的道德品行作为授课的重点,将国学、儒家、玉文化有效的结合起来,将玉人格化,用哲学的方法概述玉文化传承的原因,从玉文化的起源到垄断、从皇权到平民。以此系统的解释说明古人为何以玉作为评价、判断一个人行为善恶、品德高低的标准。能将玉从石头中分辨出来,是普通的收藏爱好者,而能将玉从理论上加以道德阐述的,则是儒家学者,玉德一直影响着中国玉器数千年的发展。玉不隐所短,表里如一,象征人光明磊落,玉绚丽俏美,象征人追求美好生活,玉数千年不朽,象征人有坚定的信念、理想和目标。沈华的讲义将“和”文化作为主旨,从“和田玉”的“和”为切入点,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阐述传统的思想文化。推崇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延伸到儒家文化的“和”与“大同世界”,通过对儒家文化中对玉的“九德”“十一德”的归纳整理,以孔子对玉的“仁、义、礼、智、信”的诠释推行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和谐,追求完美,以“君子”行为作为自我约束的标尺;“和”田玉不隐所短,表里如一,象征人光明磊落,玉绚丽俏美,象征人追求美好生活,“和”田玉数千年不朽,象征人有坚定的信念、理想和目标。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也就是以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该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沈华在长达三十余年的收藏和研究中,从“藏物”到“领悟”。特别是在研究中发现古人对玉的推崇,是其课程中独有的持续传承的重要特色之一。
研究玉文化,需要跳出传统的学术考古的范畴,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收藏、考古、国学、审美、艺术品投资和传统的文化知识,同时,对玉文化的研究也要有一定的造诣才可以总结归纳出来自己的理论。在全国各地的不同场合,需要根据听众的需求,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做一些通俗易懂的表述和弘扬,恰巧沈华基本具备了这些特点,高等教育的背景加上高级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生涯,几十年的收藏经历和自我摸索的研究方向,都让他的课程论点清晰、论证条理,论据自然,通俗的语言就是他的课程接地气,受到各界的欢迎的主要原因,被誉为中国玉文化传播的“第一人”。
沈华的课程从玉的基本概念、玉文化的起源、玉文化与我们的关系三个方面讲述了有关玉的传统文化。在玉的基本概念中,为大家简要概括了玉的起源,玉的身份,四大国玉代表及和田玉的基本常识。在玉文化的起源中,解说了玉对人文思想和社会道德理念的影响的文化内涵、玉对主要文化载体如语言和文字的影响、玉对人们日常行为的影响。在玉文化与人的关系部分,阐述了社会上人们普遍关心的古玉是否可以佩戴?古玉是否为血沁等问题,讲解了翡翠、松石、南红与和田玉的关系,从历史学和考古研究发现的角度分析了“黄金有价玉无价”这一俗语的真正起源。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年轻人也开始摆弄一些“中老年爱好”。带个玉佩、盘个手串。
抛开价值投资的目的,更普遍的是一种传统审美的回潮。那么,“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呢?
距今10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玉石文化的起源。
“玉器”不同于“玉石”,它的出现至少反映了三件事实:
1、主观上,人类产生对美的认可;
2、行动上,能够发现美石并搜集;
3、技术上,石器工艺的成熟使玉石成为玉器。
所以你看,简单的审美背后,都是史诗般的故事。
玉所特有的美丽光泽和温润内质,使它成为一种超自然物品,被赋予人文之美。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德”既是玉的特性,又被拟人化、道德化,成为古人心目中正人君子良好品德的象征。
一块玉、一件件小小的饰物、一点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和一种最早的信念和虔诚,都不断地被赋于了新的含义,发生着新的作用,并终于孕育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
虽然玉文化的载体——玉器,是具象的东西。但是它本身却蕴含着中国古代形而上的哲学精神,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和精神的寄托,并折射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
所以我们说,就像玉不等于玉器一样,玉器也不等于玉文化。只有当玉器被赋予了人文的、社会的属性之后,才具备了玉文化的性质。
由于思想观念、文化修养、传统习俗的不同,对玉文化的欣赏角度和追求也不同,就像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一样,当作品与自己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时,就会对它爱不释手;当自己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时,则会认为它一钱不值。如东方女性视佩戴翠玉镯为高贵华丽的象征,而西方女性则可能认为并非如此。
放眼目前的收藏品市场,除了盲目求白,古玉与新玉盲目对比,以硬度衡量玉质,重雕琢轻玉质等普遍误区。
更多的是怀揣捡漏心理,期待一夜暴富,急功近利,最终落入圈套。从技术方面来说,一个真正的玉器收藏者应学会鉴别玉的质地,了解玉的特性。此外,还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掌握各朝代更替的顺序,了解历代用玉的礼制、图案和特征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判别某件玉器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从心态方面来讲,玩玉之人更要宽容。白璧微瑕,玉或多或少都存在缺憾,不是瑕、就是裂。
这就要我们拥有一种包容的态度,这种宽容之心能让你审视玉的角度发生变化。
一处浅裂,一条水线,一块僵皮,那不是瑕疵,而像饱经风霜的老者头上的丝丝银发,脸上道道沟壑般的皱纹。是自然的成长,也是时间的印记。从功利的角度玩玉,玉无完玉;从精神的层面玩玉,玉无止境。当你真正了解了玉的这些精神内涵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地欣赏玉的美,而判断玉的真假当然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习总书记在所有讲话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儒学经典《论语》,他的讲话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无处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就是源于中华文化”;所以“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4-4-19 18:41 , Processed in 0.081833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