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0|回复: 2

布农铃为什么这么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4 12: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布农铃为什么这么贵布农铃(驼铃)一种极具马帮特色的铃铛挂件。纯粹是店主自己设计,手工制作。精致的铜铃,清脆的声音,铃铛下挂着的木牌还有各种手绘的图案。送朋友的话,还可以写一些祝福语,很有特色。
因为是纯手工的。
“布农铃”是一种珍贵的纯手工制作品,精致小巧的铃铛下系有一块木片,或是椭圆、或是浑圆、或是不规不矩,但无论怎样,都雅致古朴。
1995年,漂泊的布农沿着著名的滇藏茶马古道徒步骑马跋涉到西藏拉萨,历时三个余月,行程1900余公里。一路上马铃声单调寂寞,他拾起两片木板,画上澜沧江和梅里雪山,分别系于马铃上和自己胸前,这铃声陪伴他走过了寂寞的旅程。此后,他用横断山的珍贵木材绘制了大量木片并挂于铃上,随后该铃被誉为“布农铃”,深受人们喜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4 12: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漂泊的布农1995年沿着著名的滇藏茶马古道徒步骑马跋涉到西藏拉萨,历时三个余月,行程1900余公里。饱经沧桑。一路上马铃声单调寂寞,他拾起两片木板画上澜沧江和梅里雪山,分别系于马铃上和自己胸前,受到沿途9位活佛的开光保佑,保得一路平安。后用横断山的珍贵木材绘制大量,被誉为“布农铃”。
此铃声已飘向世界数十个国家,为人们带来吉祥平安,并成为滇藏线上一大文化景观。
每一位到过丽江的朋友,应该对布农铃不会感到陌生。而位于四方街大石桥头的布农铃小店,不仅在丽江古城只此一家,在全国也别无分店;就是在全世界也总共只有四家:除了丽江,再就是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印度的加尔各答和希腊的雅典各有一个分店了。
布农铃与丽江其他小店里的铃铛比起来,除了有这样一段奇异美丽的故事外,其外形也与众不同,每一个铃下,都挂了一片布农所绘的丽江风景木片,材质是原木,背面有配合画面的诗意文字;而它的铃,分为手工的和机制的,所以每一个铃的声音都不相同。不仅如此,这些铃还分为青铜铃和古铜铃、阴铃和阳铃、挂在家里的吉祥铃和挂在车上、行囊上的平安铃……
丽江布农铃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4 12: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布农人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台湾少数民族的一个族群
布农人(Bunun),亦译布嫩族,台湾少数民族的一个族群,主要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上。布农人是台湾的“原住民”当中,人口移动幅度最大、伸展力最强的一族。
中文名布农人外文名Bunun)亦    译布嫩人
目录
1 民族简介
2 历史沿革
3 人口规模
4 地理分布
5 族群特质
6 文化特质
7 民族分支
8 生活习惯
▪ 居住特色
▪ 葬礼特色
▪ 图腾特色
▪ 艺术特色
▪ 风俗特色
9 音乐造诣
10 领导团队
11 狩猎习俗
12 祭祀禁忌
民族简介编辑 播报
布农族
布农族
台湾少数民族。人口总数次于阿美族、泰雅族及排湾族,系第四大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埔里以南的中央山地及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区。属马来语系印尼语族。
布农人因过着山田烧垦的游耕农业方式,散居各处,所以没有头目制度,而是由各家族族长一起主持部落事务。他们以血缘为基础,结合具有共同祖先者而成氏族团体,并依其血缘性之浓淡、结合性之强弱、共同性之多寡,而区分为小氏族、中氏族、大氏族。大氏族略等于一个社(番社),为外婚单位(同氏族之男女不能通婚)。布农人共分为6个社群:卡社群、郡社群、卓社群、丹社群、峦社群和兰社群。 与其他高山族一般崇尚自然,信仰祖灵;唯自西洋传教士进入山区宣教后,多已改信天主教、基督教新教等西洋宗教。有首祭、狩猎祭、成人祭及收获祭等祭典,由酋长任祭司,巫师则系女性专职。农产包括旱稻、水稻、粟、黍、甘藷、花生、蔬菜、水果等,亦从事简易手工艺(编细工、泥陶工)与机织布料。布农人还以八部合音闻名国际,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合音方式。人口约41,343(2003)。
历史沿革编辑 播报
布农族
布农族
布农人从前分布在台湾中部中央山脉,海拔一千五百公尺高山之上。人口约四万人。曾经发生过二次的民族大迁徙,分布范围也因此扩展遍布于南投、高雄、花莲、台东等县境内,布农人又分为:卓社、郡社、丹社、峦社、卡社、五大社群。和泰雅族一样,没有所谓的“头目”,而是以“推举能人”的方式产生领袖。父系氏族为主的大家族,平均一家人口十多人,最多亦有二、三十个人共聚于一堂之记录。
传说从前布农人曾经有文字,在一场大洪水中,兄弟俩分别带着先人留下的宝物避难,负责保管文字的哥哥竟将文字流失,从此布农人便失去了文字。虽然失去了文字,却拥有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画历》,于1937年自南投一位族人家中发现的一块木雕画历,以类似象形字之符号记载着农事、出猎等行事,是布农先人所留下来珍贵的智慧遗产。
台湾“原住民”当中,最先被国际人士知晓的,是以《八部合音》闻名于世的布农人。
人口规模编辑 播报
布农族
布农族(5张)
人口约4万多人。居住在中央山脉两旁、海拔1000至2000米的花莲、高雄至台东的山区,是典型的高山族。布农人分为卡社群、郡社群、卓社群、丹社群、峦社群和兰社群。以山田烧垦和游耕为生,对于农作的祭仪复杂和隆重,布农人相信,歌声越和谐、优美,天神越高兴,当年的小米就会丰收。宗教信仰是天神,手工艺品是藤编。只是在布农人的庆典活动中,没有舞蹈动作,只有炫耀武功的跳跃动作。
地理分布编辑 播报
布农族风光
布农族风光
布农人居住于中央山脉两侧,是典型的高山民族。据说,该族最早居住于鹿港、斗六、竹山一带,后来渐渐往高山迁移。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居住地是南投县的仁爱与信义乡。十八世纪时,世居南投的布农人开始大量的迁移,一是往东迁至花莲的卓溪乡、万荣乡,再从花莲移至台东的海端乡与延平乡。另一支沿着中央山脉南移至高雄的三民乡与桃源乡以及台东县海端乡的山区。由于民族大迁移的结果,该族的分布范围也因此扩展遍布于南投、高雄、花莲、台东等县境内。
族群特质编辑 播报
布农人传统的年月观念是依著小米的成长而划分的。对于农事或狩猎行事的时间,布农人依著植物的枯荣与月亮的盈缺来决定。
(一) 浑然天成的和音:布农人和音唱法是无所不在的,凡饮酒歌、祭枪歌都以和音的方式来表现。就连四、五岁的小孩,都能以和音的方式唱诵布农人的歌谣。
(二) 没有头目,以家族长老为首的社会组织:除了一年一度的射耳祭及争战以外,布农人的社会运作大体以家族为一个完整的单位,两家族的长老又是事务的决策者,在家族中的地位颇受人尊崇。
(三) 合奏的乐器演奏方式:布农人不仅保存了多样的传统乐器演奏,不同乐器或相同乐器合奏也时有耳闻。
(四) 富象征意义的生活态度:
月圆-丰收的意象。
月缺-消失的象征(除虫、除草)。
打陀螺-小米快速生长的含义。
荡秋千-小米长得与秋千一样高。
(五) 小米的拟人化:小米有灵魂、有五官、可移动,因此对它特别敬重。亦有父粟与子粟之分。父粟有五个耳朵,管理子粟的成长。 [1]
文化特质编辑 播报
布农族房屋
布农族房屋
在台湾的少数民族中,布农人是传统祭仪最多的一族。由于对于小米收获的重视,因而发展出一系列繁复而长时间的祭祀仪式。一些比较常被学者提到的仪式,包括“小米开垦祭”(Mapulaho)、“小米播种祭”(Igbinagan)、“除草祭”(Inholawan)、“收获祭”(Sodaan)、“入仓祭”(Andagaan)、“射耳祭”(Malahodaigian)等 [2]  。对于农事或狩猎行事的时间,布农人依着植物的枯荣与月亮的盈缺来决定。例如李花盛开时,适合播种小米;月缺时适合驱虫、除草;满月时适合收割举行收获祭。由月亮的圆满来象征人生的圆满与小米的丰收,以月缺来表示怯除不好的事物,希望它快快消失。在除草祭仪结束后,布农人打起陀螺,祈望小米像陀螺快速旋转(快速成长)。并在空地上架起秋千,希望小米如秋千荡(长)得一样高。因此,可以说,布农人是一个充满想像力、生活态度充满象征意味的民族。由于祭仪的繁复,布农人在音乐上也发展出相当复杂的和音唱法,以配合祭礼的进行。1952年,日本的音乐学者黑泽隆朝将布农人的“祈祷小米丰收歌”(Pasibutbut)寄至联合国的文教组织,当代的知名音乐学者听了之后,惊讶于古老的部落为何会有如此繁复的和音,当时西方的音乐学家认为音乐的起源是由单音、双音而发展至和音的理论也不攻自破,从此重写了音乐起源说的论点。
这首歌是以多声部和音唱法,从低音渐高,一直唱到最高音域的和谐音,以美妙的和声娱悦天神,同时也依此判断当年小米之收成。为了祈求小米能够丰收,布农人社里的男子围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祷小米丰收歌”。歌声一开始,其实只有四部合音,但当音域高到某一个层次时,轨出现了八个不同的音阶,因此被世人称之为“八部合音”。这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音方式,堪称是世界音乐的瑰宝。
民族分支编辑 播报
布农族
布农族
布农人共分为六个群,均居住于南投一带,分别是卓社群、郡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峦社群以及已被同化的兰社群(takopulan),依据族人的调查,各群居住地分别如下:卓社群 (take-todo):南投县信义乡久美村、仁爱乡中正、法治、万丰村。
卡社群 (take bakha):信义乡南潭、地利、双龙三村。
丹社群 (take vatan):信义乡地利村、花莲县万荣乡马远村。
峦社群 (takebanuad):信义乡丰丘、望乡、新乡、人伦及花莲县卓溪乡。
郡社群 (isbukun):信义乡东埔、罗娜、明德及台东县海端乡、延平乡及高雄县三民、桃源乡。是五个社群中最大的一支。
生活习惯编辑 播报
居住特色
布农族人民生活
布农族人民生活
布农人在清代文献里称为“武仑族”。“布农”亦为“人”。最早住在台湾西部平原。原有峦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卓社群、郡社群和兰社群6个部落。据他们口头传说,峦社群的祖居地是在鹿港,郡社群的祖居地是在林杞埔、斗六、南投等。后来为了避开平埔族和汉人的入侵,为了寻找新的猎场和耕地,由西部平原入居山岳地带,沿浊水溪溪谷间向中部山地推进。最初在浊水溪上游及其支流两岸山地居住。后来一部分峦社群、郡社群及丹社群越过中央山脉到了花莲、台东2县交界的山地居住。约150年前部分峦社群和郡社群又迁移到新武路溪流域,不久又向台东县内本鹿地方和高雄县旗山东北侧老农溪流域移动。主要分布于南投县仁爱乡、信义乡,高雄县三民乡、桃源乡,台东县海端乡、延平乡,花莲县万荣乡和卓溪乡,共4县8乡,总人口3900多。布农人生活居住地域很广。大多沿溪而设。但台湾 的自然环境,北部终年湿润,山区多原始森林,南部冬天半年干旱季,山区无密林。在中北部水源多,聚落分布零散;但在东部或中南部山区,布农人因居住的海拔高度都在100-2000米之间,有少数甚至住在2000米以上,又因农耕地分散关系,其聚落分布不很集中,有的住房与住房之间的距离也很远。其住房颇有特色,平面配制多为矩形或狭长短形。入口开在横向长边的中间,室内前面三分之一部分,也就是入口两侧都是床铺,中间为走道,内面三分之-狭长部分为谷仓。若家中人口太多,谷仓的两侧或单侧再加床铺。在谷仓与床铺之间的走道末端,各没有一处炉火。在海拔较高或板岩建造的住房,室内高度比室外稍低。室外有一处前庭,也叫“内厅”,是生活饮食和家人去世后埋葬的地方。 [3]
葬礼特色
布农人从出生到死亡之间有许多的祭典及禁忌,丧葬祭就是其中一种。传统的葬礼,布农人会在死者断气之前用绳子予以捆绑。然后将成坐姿的尸体移至墓穴,尸体的头部朝西,而家人在5天的守葬期间,不能吃糖、盐、辣椒、花生等食物。布农人将去世的家人埋葬在屋中,具有保护屋内在世家入的意义。由于布农人是大家族制,因此墓葬占满时,就只好另觅他地建筑新住房。
图腾特色
在住房附近搭建鸡舍、猪舍。兽骨架则置于住房入口上方墙上或檐下,也有将兽骨挂于屋边的树枝上。首棚(头骨架)则建在头目住家前面或旁边。里面摆的头骨越多,就表示族人越英勇,战果也越辉煌。剽悍、骁勇善战的布农人男子,个个都是天生的猎人,每一个成年男子都将打猎当做神圣的任务。但是往往为了获得更广大的猎物和为了炫耀英勇或报仇,而引发战争猎取人头。这种野蛮而落后的风俗,已在七八十年前就被明令禁止了。
艺术特色
布农人住房与住房之间距离上较他族疏落,往来不方便,所以在工作;生活上为了呼喊同伴,便以歌声来代替,在山谷中喊或唱,常能产生很好的回声和效果。以这种和声方式,将祭典歌谣衬托得非常美妙。在民族音乐的记录上,“小米之歌”甚至有五度和弦,但其歌唱方式却是以平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加以训练而已,而不是有特别的音乐课程,歌声纯朴和声自然,是布农人音乐的特色。其他如口琴(簧片琴)、弓琴、笛子等更是他们欢乐时的乐器。祭典仪式及舞蹈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除按各月祭仪行事外,出征作战凯旋归来的《英雄之歌》也是非常壮观和疯狂的。这种有很强烈的特色和成就,除了该族人得自先天的遗传外,平时经常呼朋引伴的方式也是原因之一。
风俗特色
布农族
布农族
早期布农人也有黥面(身体刺黑)和缺齿的风俗。这些行为都是社会组织团体标记;也是成年过程的-种符号。 [4]  女子从10余岁月经初来之日开始刺墨,以为结婚做准备。男子除了将花纹刺在脸部外,也有的在胸部和骼臂黥刺,当做-种护身符。缺齿是拔去左右两颗门齿,也有的拔去侧门齿各一枚或犬齿各两枚。这种特殊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变迁,已经消失了。布农人采用太阳历法,他们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个月分三十日。以结绳记日,一结代表一日,结满三十结为一个月,以一根小木头插于第三十结中。猎人到山中狞猎,亦结绳记日。农业生产方式一直采用山田烧垦为主,小米是他们的主食,岁时祭仪,也以栽培小米的活动为中心。一年以开垦旱田、播种小米为开始,以收割小米后的一连串庆祝仪式为结束。他们根据月亮的圆缺有无,又将一个月分成八段:新月、半月、将圆、满月、稍缺、缺月、残月、无月。各月份的祭仪,也将按照月亮的圆缺来举行。
近代以来,布农人对台湾最大的影响,就是有一支著名的棒球队--红叶少棒队。这支球队带起的台湾棒球热潮,至今不衰。
音乐造诣编辑 播报
《祈祷小米丰收歌》
公元1952年日本的音乐学者黑泽隆朝将布农人的Pasibutbut(祈祷小米丰收歌)寄至联合国的文教组织,被世人称之为八部合音。
布农人
布农人
除了《祈祷小米丰收歌》,布农人的器乐演奏是台湾少数民族当中保存最完善的一族。
杵音是布农人与日月潭邵族特有的乐器,通常由八至十六根长短不同的木杵,交替的在石板上敲击,借着不同音阶演奏出优美的旋律。在从前,族人也用它来传达讯息。
口簧琴是台湾少数民族普遍的乐器,但每一族使用的时机稍有差异。以布农人而言,是排遣寂寞或悲伤时宣泄情感的工具。在排湾、泰雅、阿美则是谈情说爱,男女互表情意的催化工具。
另一种布农人特有的乐器是四弦琴(在卡社为五弦),是族人自娱的乐器。
弓琴也是布农人盛行的乐器,以竹子为弓、细钢丝为弦,一端衔在嘴里,左手持弓右手拨弦,悠扬的琴音虽然细微,却耐人寻味。 [5]
领导团队编辑 播报
完整的布农部落里,有三位领导人物:
一是主持农事祭仪的祭师,善观天象、气候并维持社会秩序、协调纠纷。
二是射耳祭的主持者。通常是部落当年狩猎最丰的族人,后来也改由其一固定人员担任。
三是政治领袖。负责争战、猎首、血族复仇。是勇士,也是对外作战的指挥者。
狩猎习俗编辑 播报
族性:悍、勇敢善战的布农人,视狩猎为所有男子的天职。男子成年后,必须要参加狩猎活动。狩猎方法有“武器猎”、“陷阱猎”以及用火烧山的“焚猎”三种,布农人原始的武器包括弓箭、山刀等,清末起改用火枪狩猎,布农人仍拥有不少火枪.
布农人认为武器是用来猎取野兽和报复敌族用的,况且用武器伤人或杀人是严重触犯“禁忌”的行为。通常武器作好之后,制作武器的人会试验武器,能一次射中目标才算完成,否则丢弃重作。因此制作武器也须要很长的时日。 [6]
祭祀禁忌编辑 播报
布农人因居住地较为封闭,其山林生活的智慧、各种礼俗和祭仪等文化,在父传子、子传孙的口耳相传下,保存得相当完整,如生命礼仪,和生活有关的锄草祭、祈祷小米丰收祭、婴儿祭、打耳祭等祭仪。
布农人的巫术在高山族9大族群中是公认最灵验、最具法力的。一般而言,布农人的巫术可分为两种,一种称为白巫术,即为普通民众求晴、祈雨、驱鬼、破邪、招魂等。第二种称做黑巫术,是专业巫术,多用于复仇。行巫的巫师也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历代相传,由老巫师传授;另一种是所谓神灵在梦中传授的巫师,称为梦巫。除了巫术,布农人的禁忌在各族群中是最多的。布农语称禁忌为masamu,禁忌也算是布农人的原始宗教之一。食的禁忌主要是随小米而来,在1月到8月小米播种、生长期间,忌吃糖、甜食,如甘蔗等,违反者意味着会吃不饱、贫穷;小米收成的第一天忌吃中餐,否则会发不了财;4月祭典当天不能吃盐,否则所种的豆子会长不出来;进餐时,孕妇需先进食,餐后先离席,违反者将会难产;猪头只有老人、小孩和未婚者才可以吃,否则会打不到猎物;小孩不能吃猪尾巴和屁股,否则会发育不良。
衣的禁忌上,衣服反穿将会成为孤儿。
住的禁忌上,盖房子时不管地上有无草,都要用锄头锄几下,草除好后忌讳立即盖房子,必须等到做个好梦后才可以盖,如一直没有好梦,就必须放弃该处另外找地方盖房子。
就行的方面来说,出门或打猎时若听到鸟叫声源于右侧,表示吉利,反之则不吉利,必须立刻取消。如果非出门不可,则需把左侧的鸟赶到右侧。如果左侧鸟叫,右侧鸟应和,则是非常不吉利。另外,狩猎者若要在凌晨天亮时出门,当晚就不能与小孩同屋睡。如出门前小孩打喷嚏或放屁,表示不吉利,应该取消。 [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4-5-2 14:43 , Processed in 0.05221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