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7|回复: 1

初识瓷的种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7 07: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没有人不会被瓷器之美震撼。
但能正确区分各种“彩”的,却是我们中的少数。
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能分清的人少之又少。
更有粗鄙者,连天青色是否为青花瓷的发色都含混不清。
让我不免想起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一句话:
“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都还没有名字,人们提到的时候还需要用手指指点点。”
不了解,总想去学些知识,但无奈市面上的文章零散混乱,说法不一。
我就有一个朋友,潜心研究陶瓷月余,拍着胸脯跟我说已有小成。
但我将一件粉彩,一件珐琅彩放到他面前时,
依然支支吾吾,犹豫再三。
子曰:凡是不能用于实践的攻略都是纸老虎。
今天的文章,会分享给大家一些瓷之色的一些基本常识,介绍瓷器的釉和彩。
本文将从视觉的角度出发,去跟大家介绍瓷器的釉和彩,
更清楚地了解瓷器有哪些种类,这些种类之间又有何区别。
如果有疏漏之处,一方面是有意,另一方面是在下水平不佳,
还请大家海涵。
本文内容如下:
一、 瓷器的“釉”
二、 釉下彩
三、 釉上彩
四大彩瓷的区别和联系
一、瓷器的“釉”
几乎所有的瓷器,基本上都由三个部分组成。
首先是瓷胎,其次是瓷胎上的釉和彩。
瓷胎决定了瓷器的形状,釉彩决定了瓷器的外观。
所以如果我们要说到瓷器,一定绕不开这三者。
首先,我们来说第一个概念,瓷器的“釉”。
当我们谈到瓷器釉彩的时候,一定要将“釉”和“彩”分隔开来。
因为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不可一言以蔽之。
先说说“釉”是什么。
所谓的“釉”,其实应该称之为瓷釉,再考究一点,也可称之为陶瓷釉。
它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一层无色或有色的玻璃态薄层。
说得通俗一点,瓷器的釉,就相当于包裹在我们骨肉外面的那一层皮肤。
而瓷器的骨肉,我们称之为坯体。
而釉是什么呢?我们把陶瓷放到灯光下面去看:
这一层晶光剔透的就是“釉”。
如果你还没看懂,别急,我们来看看这个瓷杯的横截面:
能明显看到,横截面分三层,中间那层是瓷胎,上下两层就是我们说的釉了。
那釉又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曾在《天工开物》中这样写到制瓷工序:
“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而釉的制造,就这七十二道工序的其中一道,我们称之为,烧釉。
具体来说,烧釉又可细分为两道工序,
其一为烧灰,也就是把釉灰石跟一种青白石和凤尾草堆置在一起烧炼。
等烧制成灰以后,在用水将灰淘细,形成釉灰。
其二为配釉,制瓷工匠会根据瓷器的不同品种和规格需要,将釉灰用水调剂,配置成不同比例的釉汁。
当时的施釉工人,我们可以称之为最早的化学家。
像后面要谈到的单色釉瓷器,其烧制原理是,在基础釉中加入一些着色剂,
经过入窑烧制后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比如青釉就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品种,其颜色来源主要是釉水中含有微量的氧化亚铁。
而红釉,则是在釉水中添加氧化铜,氧化铜在高温下会被还原为单质铜,从而让瓷器呈现为红色。
这些我们现在看来很简单的过程,实际上是经过了前人千百次的试验才传承下来的知识,
由此,才成了我们说的瓷釉。
釉之于瓷器,犹如皮肤之于骨肉。
皮肤有不同的肤色,釉,亦是如此。
最早的釉色,其实经历了从黑到青到白的一个提纯过程。
但人们显然不满足于单一的颜色,于是有了五颜六色的颜色釉。
我们先说其中的单色釉。
所谓单色釉,其实是颜色釉的一种,与之并列的还有复色釉。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或“纯色釉”,
顾名思义,即是指,瓷器只有一种颜色。
比如青釉,白釉,红釉,黑釉(乌金釉)等。
在唐代以前,中国的瓷器便以单色釉为主。
不过那时的单色釉瓷器还比较拙朴,不太符合现代的审美观念。
到了宋代以后,单色釉便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的单色釉颜色多样,用工精细,所以烧出来的瓷器也很精美。
但如果要说单色釉发展的鼎盛时期,还得数清代的康、雍、乾三朝。
此时的单色釉瓷器烧制工艺已经臻至化境,烧出的瓷器胎体优雅流畅,釉色纯正、明快。
雍正十一年,景德镇御窑厂最高官员年希尧奉旨烧造十二个不同颜色的单色釉花盘陈设在圆明园,雍正帝看了之后就很开心,又命他烧造了十二个颜色配套的菊瓣盘,一共四十套。
由此可见,雍正时期单色釉瓷器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
(清雍正十二色釉菊瓣盘)
甚至还有部分单色釉瓷,釉下暗刻刻花,花纹似有若无,既不失单色釉的素雅,又能观赏品玩这种朦胧的刻花之美。
(清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
(暗纹刻花隐约可见)
单色釉的种类繁多,若以颜色划分,实在太过繁杂。
我们学过化学会知道,不同温度下,不同元素会发生不同的显色反应,
所以咱们不妨换个思路,以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温度来划分,
则可简单分为高温釉、低温釉以及中温釉。
1)高温釉
所谓高温釉,是指坯体施釉后入窑烧制温度在1200℃以上烧成的单色釉瓷器。
这种温度下烧制出来的瓷器质地坚硬,瓷面瓷质细密,强度高,不易划损。
敲击瓷器时,声音清脆悦耳,且吸水率极低,易于清洗。
常见的高温釉瓷器有祭红釉、霁蓝釉以及青釉。
2)低温釉
低温釉是指坯体施釉后入窑烧制的温度在600—900℃烧成的瓷器。
相比于高温釉,低温釉瓷器由于烧制温度不够高,所以瓷器表面不会完全瓷化,瓷质粗糙,瓷面强度不够,容易划损,敲击声略显沉闷,且吸水率更大。
常见的低温釉瓷器有浇黄釉、瓜皮绿釉。
3)中温釉
中温釉是以牙硝配置的釉,烧制温度在1000℃左右。
其特质介于高温釉和低温釉之间,瓷质较低温釉更为细密,瓷面强度适中,不易划损。
例如景德镇仿烧山西的珐华釉,由于景德镇窑温太高,所以一般在烟囱里烧造。
行文至此,我估计应该会有人嫌我唠叨了。
讲个单色釉都要墨迹半天,你以为我是不认识颜色吗?
其实还真未必,大部分人对单色釉的认识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你看到一个红釉瓷器,你只知道它是红的,但你不知道红釉有很多种。
比如,郎窑红、巩红、珊瑚红、霁红、豇豆红等。
(郎窑红)
(巩红釉)
(珊瑚红釉)
(霁红釉)
(豇豆红)
要知道,同一种颜色,细分起来,色彩之间的区别度是很小的,不逊于女孩子买的口红色号。
毕竟,世上难伺候的主:除了女朋友,也就是皇帝了。
好了,话说回来,颜色釉中除了单色釉,还有复色釉。
所谓复色釉,是指瓷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釉,比如炉钧釉、仿木纹釉。
炉钧釉可以说是最典型的复色釉了,其创烧于清雍正年间,于雍乾两朝盛行,釉色蓝红两间,图案呈流淌状,所以也被称之为“鼻涕蓝”。
(炉钧釉)
除了炉钧釉,花釉也是复色釉。
花釉,又被称为花瓷,是唐代瓷器烧制工艺的新创造。
其工艺原理是,用含两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呈色剂的釉料,在坯体上两次施釉,高温烧成。
花釉瓷器的特点是,在黑釉、黄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块,率意醒目,颜色对比强烈。
(花釉瓷器)
说完了复色釉,我想再跟大家说一类特殊的瓷器,那就是色地堆白瓷器。
何为色地堆白呢?
就是先用白瓷泥在做好的瓷胎上堆塑出想要的纹饰,再用刀刻划出纹饰的细节,比如龙鳞、凤羽等。再均匀地施上彩料,再将主体纹饰施以白釉,最后烧制而成。
比如这个蓝地堆白赏盘,所用彩料就是氧化钴料,中间白色纹样,就是白釉呈现出来的。
色地堆白瓷器创烧于明永宣时期,在色地上堆白,不但能使图案更有表现力,还能使其更有立体感。
但由于这种瓷器的制瓷工艺比较繁复,用料成本也很大,所以永宣后面的历朝历代虽有烧制,但存世的瓷器却不多见。
二、釉下彩
对古人而言,单纯地施釉是很难创造出带有精美图案的瓷器的,因为釉本身的表现力有限。
那么如何让陶瓷变得更加丰富,形成带有各种风格的图案呢?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彩”。
所谓的彩,其实是指彩绘瓷器所用的颜料。
比如我们常说的彩瓷,就是用颜料在瓷器上涂抹勾勒烧制而成。
根据颜料所在的位置,就衍生出了两类不同的釉彩,分别是釉下彩和釉上彩。
所谓釉下彩,顾名思义,就是直接在坯体上使用颜料彩绘,绘画完成后在坯体上罩一层透明釉,入窑高温烧制后,即可得到釉下彩瓷器。
比如瓷器中的扛把子青花瓷,就是典型的釉下彩瓷器。
此外还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等,也属于釉下彩瓷器。
(元青花鬼谷下山图)
釉下彩瓷器烧成后,瓷器上的图案会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面,
从而使瓷器表面光滑平整,显得光亮柔和,晶莹透亮。
而其特点在于,一旦烧制完成后,瓷器上的彩色就能保存完好,永不褪色。
釉下彩瓷器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
只不过那时的制瓷工艺还不成熟,人们仅以简单的点彩来装饰瓷器,比较简陋。
真正的釉下彩瓷器出现,已经是唐代了。
彼时湖南长沙窑的工匠们开始用氧化铁或氧化铜为彩料,在素坯上绘画,罩上一层青釉后入窑高温烧制。
至此,釉下彩瓷器终于开始流行于天下,后经各朝各代的能工巧匠不断创新试验,釉下彩瓷器逐渐成为瓷器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瓷器类型。
关于釉下彩的解释,我想大家应该已经了解了。
但光说个大概,没有具体的例子,我想你们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接下来,咱们来聊聊几种典型的釉下彩瓷器。
1、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
最早出现于唐宋时期,元代的湖州窑首次出现了成熟的青花瓷,
后经明清两朝将青花瓷发展至巅峰。
青花瓷之所以能成为发展得这么迅速,跟它的烧造工艺是分不开的。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入窑后烧制而成。
由于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所以青花瓷烧制成本低,发展非常迅速。
至今为止,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瓷器,当属青花瓷保留得最完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青花瓷是釉下彩瓷器,青花被釉包裹,不易磨损,所以保存完好。
(明永宣青花)
2、釉里红
釉里红,即釉里红瓷,最早创烧于元代景德镇,
于明代永宣时期得到发展,在清代康乾时期发展至巅峰后迅速衰弱。
跟青花瓷一样,釉里红也是典型的釉下彩瓷器。
其制造工艺原理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图案纹样绘制在陶瓷坯体的表面,再罩上一层透明釉,最后入窑在高温下烧制而成。
由于铜在高温下的还原对温度要求极高,所以温度稍高点,或者稍低一点,瓷器烧造立刻就会失败。
温度如果一低,颜色就会变黑,非常不好看。温度如果一高,颜色就飞了,没了。温度高低之间允许的差额大概在十度。在古代,这一点温差是非常难控制的,只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窑工,才能看出来。
正因为釉里红烧造的难度极大,所以在历史上的烧造都是断断续续的,留存下来的釉里红瓷器并不多,每一件都异常珍贵。
(明洪武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花口盘)
3、青花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俗称“青花加紫”。
顾名思义,即是将青花和釉里红相结合而成的一种釉下彩瓷器。
实际上,青花釉里红在元代的时候其实就已经非常成熟了,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青花跟釉里红所占的比例是对半分的,平分秋色。而到了清代以后,青花更多的就是对釉里红的点缀了。
由于釉里红的烧造难度极大,所以青花釉里红的烧造难度更是有增无减。
这就导致青花釉里红只有在历史的鼎盛时期才会出现,即便强盛如永宣和康熙时期,釉里红也不是很多。
所以目前存世的青花釉里红,价值之高,无法想象!
讲完了釉下彩,估计又有读者吐槽,不就是釉下彩嘛,这个也太容易了。
蓝的叫青花,红的釉里红,有蓝有红的叫青花釉里红。
对此,我只想夸你一句“大聪明”。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段子,
一个不识字的地主请老师来教他儿子认识,老师先教了一二三怎么写,一是一横,二是两横,三是三横,交完了三字之后,地主的儿子就觉得认字太简单了,于是把这个老师请回去了。
后来地主又请了一个姓万的老师来测试他儿子是不是真的学会了,这个万姓老师就叫他儿子写了一个万字,于是他儿子胸有成竹的就回去写了。
结果写到第二天都没写完,一问才知道,他儿子画了五百多横杠,还没画完,于是吐槽说,万字太难画了。
大家不妨猜猜,上面两张图都是什么瓷器?
你以为都是青花釉里红,其实第一张图是青花矾红,第二张图才是青花釉里红,
想不到吧?
之所以要讲这个故事,是希望大家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不要想当然。
就像上面一组瓷器,看着很像,但其实不是同一种。
咱们再来看一组瓷器:
瓷器1:
瓷器2:
如果我不说这两组瓷器分别是什么,你能分得清吗?
如果分不清楚,别急,答案我会在后面揭晓。
咱们再慢慢往下看,重点都在后面。
三、釉上彩
釉上彩,其实跟釉下彩刚好相反,就是直接在瓷器的釉上施彩。
打个通俗的比方,如果把釉比作皮肤,釉下彩相当于纹身;
而釉上彩相当于我们小时候玩的贴纸,贴在皮肤上,撕下来就有一个图案留在皮肤上。
而釉上彩瓷器的烧制工艺原理是,在已烧成的白釉上用彩料绘制各种纹饰,再用700℃——900℃的低温二次入窑烧制,固化彩料后,即可得到釉上彩瓷器。
比如釉上五彩,珐琅彩,粉彩,都属于釉上彩瓷器。
而斗彩其实是釉下青花跟釉上彩拼接而成的彩瓷。
釉上彩瓷器的彩料应用广泛,釉色鲜艳,品种多样,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但由于彩绘施于釉上,所以容易磨损褪色,很难保存完好。
这就跟贴画和纹身一样,贴画很容易洗掉,但纹身就很难洗掉。
并且由于釉上彩颜料中的有毒物质容易析出,所以不适合用于饮食类瓷器的口沿和内壁。
釉上彩瓷器的历史十分久远,我国曾出土过北齐时期的白彩绿彩瓷器,而后宋代的磁州窑又将这一工艺发扬光大,创作出了许多不朽名作。
到了明代中晚期的成化、嘉靖、万历年间,五彩瓷器的制瓷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而清代的康、雍、乾三朝,更是将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推至鼎盛。
其中的珐琅彩和粉彩,是所有彩瓷中的佼佼者,极具艺术价值和美感。
那么这些彩瓷都有哪些特点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纵观瓷器的发展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从透明釉到颜色釉,从釉下彩到釉上彩。
如果说釉下彩最具代表性瓷器是青花瓷,一枝独秀;
那么釉上彩瓷器最出类拔萃的无疑是四大彩瓷,争奇斗艳,各有千秋。
那四大彩瓷究竟是什么呢?
所谓四大彩瓷,并非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后人在对彩瓷的研究中慢慢区分开来的。
大体可分为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
1、五彩
五彩最早创烧于元代后期,成熟于明代,于清康熙一朝发展至鼎盛。
所谓五彩,并不是指瓷器上只有五种颜色,而是指有多种颜色。
明代的五彩是以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而成的,所以也叫青花五彩。
其制造工艺是,先在坯体上画好青花,再入窑烧制成一个带有青花的白罐。再往白罐上绘制其它彩料,二次入窑,烧成五彩瓷。
此时的五彩瓷多以红绿两色为主,比如晚明的五彩瓷,色彩的表达较为简单,不强调过多的彩。
而且纹饰图案的画工只重色彩而不重形貌,所以明代的五彩也被戏称为“粗大明”。
(明五彩)
到了康熙时期以后,五彩瓷的烧制工艺发生了变化,不再以釉下青花搭配釉上五彩了。
而是直接以釉上蓝代替青花,先烧好一个白罐子,再往上面一次性画完所有的图案,再入窑烧制成五彩瓷。
此时的五彩瓷器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了釉上彩,而且色彩也开始变得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红绿两色,还有黄蓝紫黑各色,颜色鲜艳浓烈,不强调过渡,因此康熙五彩也被称为“硬彩”。
此外,康熙五彩非常注重图案的细节表现,比如花鸟纹和羽纹画得毫发毕现,十分生动形象。
(康熙五彩)
2、斗彩
斗彩创烧于明宣德时期,于明成化时期逐渐发展成熟而名扬四海,备受推崇。
所谓斗彩(dou,第四声),其实也称豆彩、逗彩。
由于斗彩是由釉下青花跟釉上彩拼接而成,颇有种争奇斗艳之感,故称之为斗彩。
但斗彩这个名字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明代的时候,斗彩还被称之为“五彩”或“青花间装五色”,直到清代以后才称之为斗彩。
斗彩的制瓷工艺原理为,现在坯体上用青花勾勒出轮廓线,施釉后入窑高温烧制成釉下青花瓷器,再用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将青花留下的空白填补起来,再入窑用低温二次烧制,方成斗彩。
斗彩类型多样,品种不一,可以根据其施彩工艺细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几种类型。
其造型大多小巧别致,比如成化斗彩鸡缸杯,极负盛名。
《神宗实录》里曾记载:“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指的就是鸡缸杯,其价值之大,可见一斑。
(明成化鸡缸杯)
除了鸡缸杯,成化斗彩中还有一个十分著名的品种,那就是天字罐。
(天字罐)
天字罐得名是因为其罐底下写了一个“天”字,要知道,在古代,只有皇帝才可称天子,所以这种天字罐是御用瓷器,珍贵异常。
3、珐琅彩
珐琅彩创烧于清康熙晚期,是将西方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法,所以严格来讲,应该称之为“瓷胎画珐琅”。
其工艺原理跟五彩类似,先将坯体烧成白罐,再往白罐上施彩二次入窑烧制上色,最后烧制成器。
实际上,早在16世纪明朝的时候,画珐琅的技术就由西方传入了中国,但当时的皇帝并不感兴趣,所以画珐琅的技术并未传播开来。
到了康熙一朝,康熙对外来文化比较开明,于是大力引进画珐琅的技术,将西方人用的金属肽替换为瓷胎,甚至在西方画珐琅用的油性颜料的基础上,研发了国产珐琅彩料。
顶级的瓷胎,加上改良的材料,珐琅彩由此开始大放异彩。
(清康熙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
而之所以说珐琅彩极具传奇色彩,是因为其虽然美妙绝伦,但世人却不多见。
自康熙晚期开始,皇帝对珐琅彩的制造便十分关心,所制成品,皆为皇家重器,不能流露于外。
到了雍正一朝,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瓷器的制造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比如珐琅彩的制造都是从景德镇烧好白色的瓷胎运到北京,再由雍正帝最信任的怡亲王负责督造瓷器生产,烧成后直接收藏进皇宫。
由此可见,普通人根本无法一窥珐琅彩之真容,说它最为神秘,绝非夸大之词。
4、粉彩
粉彩始创于康熙晚期,到了雍正时期,其制瓷工艺已经趋于成熟,并形成了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
粉彩最初的诞生,其实是清宫廷模仿珐琅彩而创烧出的一种瓷器。
因为珐琅彩刚传入中国时,珐琅彩料十分昂贵,导致珐琅彩烧制成本非常高。
为了降低成本,工匠们开始利用粉彩的特性,来追求珐琅彩的效果。
《陶雅》中曾记载:“康熙彩硬,雍正彩软。软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红为淡红,绿为淡绿,故曰软也。”
这段话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所谓粉彩,就是在施彩前用一种叫玻璃白粉末打底,让颜色有过渡,所以称之为软彩。
康熙时期的粉彩还较为粗糙,仅在红花的花朵上运用粉彩点染的技术,其他纹饰还是沿用五彩的制作。
而到了雍正时期,无论是造型还是彩绘方面,粉彩的技术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青花瓷在瓷器界的地位一向是一骑绝尘,几百年来一直未曾动摇;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粉彩的异军突起,才被打破,由此可见粉彩在瓷器界的地位之高。
(清雍正粉彩三果纹碗)
由于四大彩瓷的外观在很多地方有相似之处,
所以很多人刚接触彩瓷时,往往不知该如何区分。
所以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详细说说,如何区分这四大彩瓷。
四、四大彩瓷的区别与联系
如果我问你,斗彩和珐琅彩有何区别,你肯定会一脸不屑地回我,
这还用问?拿眼一瞧不就知道了?
也是,市面上95%以上的文章都是这么说的,
斗彩由釉下彩和釉上彩组成,而粉彩和珐琅彩都是釉上彩,很容易区分。
但我敢说,这些文都没说到点子上。
不信我问你,五彩与斗彩的区别,五彩与粉彩的区别,珐琅彩与粉彩的区别,
你能说的清吗?
如果不能,且听我慢慢道来。
1、五彩和斗彩的区别
五彩创烧于元末,兴于明代;
而斗彩则在明成化时期达到巅峰。
那么五彩跟斗彩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咱们不妨从一下这三个维度来区分。
1)平涂勾勒
五彩属于釉上彩,其工艺原理为:
先将坯体入窑烧制成一白罐,再往白罐上平涂施彩画图入窑低温二次烧制,最后得到五彩瓷器。
而斗彩属于釉下青花加釉上五彩,其工艺原理为:
先在坯体上勾勒青花,施釉后入窑高温烧制成瓷胎,再往胎体上填充五彩,入窑低温二次烧制,最后得到斗彩瓷器。
这里要注意两个关键词,一个叫平涂,一个叫勾勒
平涂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就类似于现代画法中的工笔画法,这种画法绘制出的瓷器,轮廓线条刚劲,挺拔,让人印象深刻。
勾勒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就是用双条线在坯体上画出一个轮廓,然后用青花的料进行填充,这种方法就叫勾勒渲染
光说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所以我们来看看细节图。
这是五彩瓷器的一个细节图:
这是斗彩瓷器的细节图:
从这两者图片中我们能明显地看出来,斗彩的青花纹饰是用双线勾勒的,而五彩则是直接平涂的。
2)色感的差异
正是由于技法上的差异,导致了五彩和斗彩色感的差距。
五彩所用的技法是平涂法,所以颜色鲜艳,风格热烈。
斗彩采用勾勒渲染法,颜色开始变得柔和,整体风格含蓄婉约。
接下来看下两种瓷器色感的风格差异。
这是明嘉靖时期的五彩瓷器:
(五彩鱼藻纹盖罐)
这是清雍正时期的斗彩瓷器:
(斗彩荷塘鸳鸯卧足盘)
很明显,五彩瓷器的图案颜色搭配比较浓重,而斗彩瓷器的图案颜色较为淡雅。
两者色感差异还是挺明显的。
3)青花占据的角色
斗彩是以釉下青花为骨架,再往青花构成的轮廓里面填彩,所以青花的图案占据主导地位,是完整的。
五彩则不然,明代时期五彩的釉下青花只是作为一种颜色使用,为釉上绘画定好位置,所以青花图案只是配角,一般不完整。
所以,咱们只看青花的图案是否完整,就可以分辨五彩和斗彩的区别。
再来看一组对比图:
这是斗彩瓷器青花占据的角色,
(清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
(斗彩鸡缸杯半成品)
不难看出,鸡缸杯半成品上的青花图案是完整的。
再看看五彩瓷器中青花占据的角色,
(明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杯)
很明显,这个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杯的主体图案中,青花只是点缀。
2、五彩和粉彩的区别
五彩,亦称古彩,硬彩;
粉彩,亦称洋彩,软彩。
同样是釉上彩,两者之间又有何区别呢?
1)平涂与晕染
五彩和粉彩的烧制工艺是很相似的,都是先把瓷胎烧好,再施彩画图二次入窑低温(五彩:800℃以上,粉彩:700℃以上)烧制上色。
不同之处在于,粉彩所用颜料用油调色,绘画技巧用的是“晕染法”。
即在瓷胎上先画图案的轮廓范围,再往线条内部范围填上一层不透明的玻璃白,最后在玻璃白上染颜色,使颜色形成一种过渡的效果,更有层次立体感。
而五彩所用颜料用胶水或清水调色,绘画技巧用的是“平涂法”,风格直来直去,少有过渡。
接下来看两个对比的图,
还是之前那个五彩瓷器的细节图:
再看看粉彩瓷器的细节图:
有没有发现,粉彩瓷器上的图案,立体感更强?
2)色感差异
五彩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时期,
一个是明宣德时期,另一个是清康熙时期
而粉彩则出现于康熙晚期,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烧制而成。
从外观上来看,由于五彩瓷器采用单线平涂的技法施彩,所以色彩表达简单,颜色色调强烈。
所以五彩瓷器给人总体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硬。
而粉彩恰好相反。
由于粉彩采用玻璃白打底,再用颜料直接在玻璃白上面渲染
所以粉彩的颜色柔和清丽,色泽丰富,其线条纤细,如遗世之莲,淡雅清新。
因此,粉彩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软。
下面来看两个对比图,
先看看五彩的:
再看看粉彩的:
两者之间的色感差异,应该不难区分。
3)触感差异
由于五彩和粉彩绘画技法不同,所以图案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也不一样。
五彩用的是平涂法,类似于国画的画法,讲究写意,所以瓷器的表面摸起来是平整的。
而粉彩用的是晕染法,用玻璃白打底后再上色,所以画面更有层次感和立体感,摸起来是凹凸不平的。
3、珐琅彩和粉彩的区别
珐琅彩和粉彩可谓是一脉相传,所以两者之间也颇为相似。
但如果细究,还是有诸多不同之处。
1)用料差异
粉彩最初创烧,就是为了模仿珐琅彩的表现形式而来。
所以两者在烧制工艺上极为相似,由于前文已经提到过,故这里不做赘述。
虽然烧制工艺极为相似,但两种瓷器的用料却有所不同。
珐琅彩绘画所用彩料是以铅和玻璃为料,里面还有大量的硼;
而粉彩是用含有氧化钾的玻璃白粉化乳料。
此外,珐琅彩瓷器的胎体比较轻薄,而粉彩胎体较为厚重,但比珐琅彩的胎质更白更细密。
2)色感差异
粉彩和珐琅彩外观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粉彩使用了玻璃白作为底子,所以色彩淡雅柔和,色阶变化丰富,更具国画的气质。
而珐琅彩用的是西方进口的珐琅彩料,用油调色,发色鲜艳莹润,更具西方油画气质。
说得再形象一点就是,珐琅彩看起来更像油画,粉彩更像国画。
再来看两张对比图:
先看看珐琅彩的,

(清康熙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

来自圈子: 瓷艺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0 16: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看粉彩:

(粉彩花卉)
3)触感差异
由于珐琅彩的材料以玻璃和铅为料,所以珐琅彩瓷器的玻璃质感比较强,摸起来会有厚厚的彩料堆绘的感觉,立体感强烈,而且会出现细微的开片。
而粉彩虽也会稍稍凸起,但无玻璃质感,也不存在开片。因为用的是软料,所以不易龟裂。
五、写在最后
文章写到这里,我想大家对瓷器的分类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了。
但如果要达到一种很精通的程度,别说是你们,就连我自己都还远远不够。
我国的瓷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所以即便经过后人这么多年的研究,也没有人敢说自己对瓷器的研究已经完全通透了。
要知道,人们对瓷器的研究还在不断地发展。
以往的知识和经验需要不断地去更新,才不会使自己落伍。
比如你可能知道五彩瓷器,但不一定知道现在还有釉下七彩工笔瓷。
这种瓷器是由杜玖桦在2011年9月研发成功的一个釉下彩瓷的新品种,填补了景德镇没有釉下七彩工笔瓷的历史空白。
这些知识都是不断在推陈出新的。
所以,如果想真正对陶瓷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首先要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其次要自己上手去感受这些瓷器的细节之处。
否则光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也是不行的。
最后,如果本文有任何纰漏之处,也欢迎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4-3-29 18:59 , Processed in 0.05628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