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1|回复: 0

书画中所说的“三矾九染”是什么意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7 07: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矾九染”这是中国画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作画要多次渲染才能画出丰富的层次感来。
如果绘画的墨色都是平铺直叙的涂抹,那叫平涂,是没有丰富的笔墨感的,因此,中国画平涂的画非常少。而“三矾九染”的画确实主流。
我们还是从中国画的发展来看,“三矾九染”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中国画的设色画法是从勾勒平涂到勾勒分层渲染
中国画秦代以前,基本上是墨线勾勒,色彩平涂的画法。
东晋时代是绘画作品,勾勒渲染已经在成熟。

如果色彩平涂,那就没有立体感了,只能是一个二维平面的图画。从世界范围看,绘画早期都是平涂的画法。中国画的,早期绘画,也不例外。
汉代以后,绘画出现了勾线烘染法,一般要染好几遍,色彩的染法出现了分层次浓淡。这样,立体感逐渐就丰满起来了。
魏晋时代是起步阶段,唐代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例如,唐代天宝年画家韩干的《照夜白》就是用线条勾勒以后,淡漠渲染了阴影部分,而有了立体感的代表作品。
唐代和北宋,绘画主要还是以绢为纸,所以,烘染的技法主要是一遍干后再染二遍三遍。甚至五遍六遍。
当然,唐宋时代,也有纸本的绘画,而且纸本绘画呈现替代绢本绘画的趋势。
唐代的绘画渲染更加成熟。

这就出现了在纸本绘画作品中的烘染法要有一些改进的问题,例如,纸质的绘本,容易在渲染的过程中纸面起毛,影响绘画的美感。
于是就出现了绘画设色过程中“矾纸”的技法。
“三矾九染”的本来面貌
古代绘画的颜色跟我们今天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有一点区别很大,就是画家要自己调制颜色,包括研磨颜色,给颜色加胶和矾。
古代的中国画颜料主要是矿质,例如朱砂、石青、朱票、石绿等等,这些颜料都是石块,需要研磨成细粉,然后加入鹿胶和矾才能使用。
宋代是工笔画的高峰时期。这是宋徽宗的画。

画家,调制颜料是按照用多少,调制多少来配制的。如果颜料配制多了,会因为颜色里的胶腐败而不能用。
我们现在使用的颜料,是精细化工加工出来的中国画颜料,装在锡罐之中,不会出现与空气接触而产生颜料中的胶腐败问题。但是,画家都要颜料还是用多少,挤出多少。否则,颜料也会腐败的,腐败以后的颜料,会影响色泽之美。
所以,古代画家比今天的画家要幸苦很多。
他们在作画时,为了绘画作品的层次感丰富,就要多次烘染。在染的过程中,由于次数多了,就会把纸的表面拉毛,这样会影响绘画作品的美感。特别是人物画的脸,要反复渲染才能,浑厚有立体感。如果脸部的纸在染色过程中拉毛了,那是非常难看的。
汉代壁画设色技法还处于平涂阶段。

所以,染上两三遍之后,就要加一些胶和矾,这样,既可以让色彩鲜艳,也能给已经染上去的底色涂上一层保护膜,把底色固定下来。
因为烘染法,都是前一次染完,干后才能染下一次。否则,不会有层次感的。
而染下一次时,首先要用清水打湿,然后着色,这样做,是为了能够把颜色的浓淡分清楚。
因为,干后的颜色看起来要淡一些。如果你第二次配色跟干的颜色一样,那么干后,这些颜色就会比原来的颜色还要浅,等于没有着色。
所以,要把画上的颜色用清水打湿,才能准确配色。
古代画画,大部分是工笔画,所以渲染是最耗费时间和工序的。
北齐时代的壁画,是隋唐绘画的过渡。勾染已经分工。

原因就在于一遍干后才能敷第二遍颜色,这就需要自然干透的时间。
由于,画工笔画要反复这样多次,一般来说,也就是七八遍到十几次不等,所以,古人有“三矾九染”之说。
这个说法也基本上是准确的。即,一次染三遍,矾一次。那么矾三次,就已经染了九次了。
不过,这也不是一个死板的公式。画要看具体怎么画,要达到什么效果。
例如,有一幅画叫《延安儿女心向毛主席》,这幅画画的是延安农民到北京看望毛主席,画中有地板,需要画出反光感,人物也需要精细刻画,据说分染了30多次,远远超过“三矾九染”的说法限度了。

不止“三矾九染”的绘画作品。
所以,我们说“三矾九染”不是一个固定的绘画程序和公式,而是对工笔画的一般要求。
一般情况下,分染六七次也差不多了,最后收拾统一一下,也就是八九遍的样子。
而个别的作品,也有两三遍就可以的。
所以,我们画画 主要要视作品的需要而定分染的次数,以达到绘画作品需要对目的为宜。
“三矾九染”的引申和远去的影子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三矾九染”的发展历史和具体的含义以及“三矾九染”的绘画工作方法。
因此,我们就知道,中国画的一个传统画法叫工笔画,就特别要遵循“三矾九染”的基本法则。
但是,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还产生了一个画法,叫“写意画”。

写意画是随着宣纸在绘画作品用纸中的大量应用,就慢慢淡化了“三矾九染”的画法。
中国最早的宣纸上画画,可以找到依据的,应该是韦偃,他是晚唐诗人韦应物的堂哥。
韦应物的父亲叫韦銮,韦銮和他的哥哥韦鉴都是画家。他天宝年在宣州做录事参军。唐玄宗天宝二年,已经有宣纸进贡 朝廷了。根据《唐朝名画录》的记载推测,韦偃晚年已经画写意画了。
此外,五代时期南塘宫廷画家董源也使用宣纸作画了。

据南宋时代刘宰所著《京口耆旧传》记载:“李后主少时遣人于庐山爽皑地为精舍,极一时林泉之胜,既成,命宫苑使董源以澄心堂纸写其图来。”于是,董源接受皇命之后,采用“细白光润,冠于一时”的澄心堂纸,在庐山精舍首开寺画山水画,遂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采用“澄心堂纸”绘画的宫廷画师。
写意画,主要是一种湿画法,就是说,在画没有干透以前,可以连续铺墨着色。画家完全满意了,就算作品完成了。
这是因为,宣纸有非常好的吸水性,而且也不会“刷走”纸上的墨和色彩。
为什么工笔画必须要干后才能画?这是因为画工笔画的最早用“纸”是绢。

绢是丝织品,表面光滑根本不易着墨,更不用说吸水了。所以,作画前要“矾”绢,就是在绢上刷一次矾和胶,干后还要“砑光”,就是用光滑的石头,把绢面砑光平整一下,才能作画。
如果没有矾和胶,绢本根本不好用,所以,吸水性的用纸是不能做工笔画的。
宣纸发明使用以后,画工笔画,也是要把宣纸加工成“熟宣”才能作画。
加工的方法,就是给生宣纸加一些矾,这样,吸水性很好的宣纸,就不太吸水了。画画的时候,颜色和墨总是“浮”在纸上的。所以,要等干后,才能继续画。
写意画用的宣纸就不一样了。因为纸吸水性非常好,画上去的墨和颜色,立刻就吸到纸里面了。这样,就不会产生像绢和熟宣纸上作画,墨和颜色“浮在”表面的现象。

由于,南宋以后画画采用生宣纸画画的画家越来越多,写意画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绘画方法,所以,很多画家,也就不画工笔画了,因此,“三矾九染”的画法,也就不是画家必须要遵守的技法了。
不过,工笔画仍然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绘画方法,一直还保持着这个传统。
工笔画不但精工细腻,而且有很强的刻画性和表现力,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画法。绘画方法,当然也保持着“三矾九染”的传统。
但是,“三矾九染”也不一定就是指工笔画的技法和工艺,也常常引申为中国画的画法要做到“华润滋厚”的艺术效果。
虽然,像写意画要做到“华润滋厚”,不需要“三矾九染”的技法,但是层层加墨加色的积墨积色,也与“三矾九染”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因此,“三矾九染”也是绘画要反复渲染和皴擦的意思。
中国画为什么要矾纸
最后我们说说矾对绘画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矾”纸。
“三矾九染”里面染是着色。那么,为什么要矾?矾就是给纸上涂一层矾的意思。

除了矾可以在纸上形成一层保护膜,保护底层的墨色之外,矾本身是透明的矿物质,在纸上和颜色里,有一种亮丽的光泽感,会增加色彩的美感。
如果没有矾,很多色彩的亮度也不会鲜艳。
所以,古代绘画作品,色彩都非常美,这是因为,一方面有矿质颜料做色彩,同时,也因为古人的绘画作品,调制色彩时,都是新鲜的胶和矾。
特别是胶,在夏天容易受热腐败,会影响色彩的鲜亮度。
所以,我们用色彩尽量不要用干了的锡罐颜色,这种颜色不好保证鲜亮度,最好使用这些颜料时,再加一点胶和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4-3-28 19:13 , Processed in 0.04982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