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9|回复: 5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7 22: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现代是比较被人熟知的著名诗人。苏东坡才华横溢,一首《水调歌头》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另外,苏东坡好美食,在他被贬到湖北黄冈时,发明闻名至今的东坡肉。




苏轼因在官场失利,被贬至黄州,在此结识佛印和尚,两人时常来往,游山玩水、谈经论道。再有一次的傍晚,苏东坡与佛印两人泛舟江山。忽然,苏东坡伸出手指了指河岸,又指了指佛印。佛印顺着苏轼指向望去,看见河边一条狗正在啃骨头,顿时有所顿悟。




这时,佛印随手把手中写有苏轼诗句的蒲扇丢入水中。两人四面相对,一起大笑起来。原来两人用自己的动作“写”出了一幅哑联:


苏轼: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水流东坡诗(尸);




两人之间的默契已经达到了让人想不到的境界,这样也更加体现出了两个人的才华,不需要语言却能巧妙的说出自己所想,实在是让人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7 22: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对美食,他也很有研究,不少美食以东坡命名,如,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等。




苏东坡




在“东坡美食”当中,东坡饼最为普及,而它居然源于苏东坡的一次“意外”经历。




苏东坡在被贬黄州(现今湖北省黄冈市)期间,晚上经常去西山的灵泉寺找大师下棋解闷,棋局过后苏东坡感到饥饿难忍,就厚着脸皮找大师蹭饭。大师善解人意,忙呼叫小和尚弄点吃的来。小和尚打开橱柜,掏出一碗剩下的面条,在锅里放些麻油将面条倒了进去。


由于已是深夜,小和尚也正处于长身体的年龄,点着灶中的柴火后竟睡着了。苏东坡等啊等,终于等不及,径直跑到厨房一探究竟。小和尚这才猛地被惊醒,而锅里的面条已经烤成了一团面饼。饿极了的苏东坡直接从锅里抓起烤焦了的“面条”就吃了起来,酥脆可口,麻油香而不腻,味道竟十分好。




▲ 东坡饼


事后,苏东坡将制作流程告知糕点作坊的老板,东坡饼大受欢迎,就此流传开来。苏东坡还特别赋诗一首以表纪念:


纤手搓来玉色白,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现如今,东坡饼已是湖北省黄冈市一道名小吃。为了增加颜色和口感,当地人在面粉中掺入鸡蛋清,醒面三次后切五道成剂子,再用麻油浸泡摊成透明的薄饼,最后将薄饼两边向中间对卷成条状饼,放入50°C的油锅里反复炸制,蓬松、油脆的东坡饼就完成了。




而东坡饼名称的由来,不但体现了丰富的饮食文化,也蕴含着人们对苏东坡的喜爱与思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7 22: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清正廉明 一心为民
在宋代灿若星群的文学家中,三苏中的苏东坡是人们最喜欢的伟大诗人。这不仅因为他是宋词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也不仅因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更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人民性,不管升迁还是贬谪,无论“主政”还是“辅政”,他都清正廉明,一心为民。高尚的情操是他的官品,也是他的文品,当然,更是他的人品。



故事一:心胸豁达,再苦的日子都能过出滋味
苏轼一生,始终戒奢崇俭,清廉自持,每到一地,都留下了清廉、勤政、爱民的美名,被当地百姓世代传颂。他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无论是在升官,还是遭降职贬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尤其是在降职贬官时,他也能做到随遇而安。
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一度过着“向人乞米何曾得”的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城东弄到一片坡地,苏轼便开荒种田,以解决全家的吃饭问题。时间一长,苏轼就像乡间老农一样,又黑又瘦。寄情于劳作和诗词的苏轼,为这块地取名“东坡”,自称“东坡居士”,苏轼因此又被后人敬称为“苏东坡”。
在黄州,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生活虽然艰苦,但是苏轼却在文学创作中找到了寄托和乐趣。他在黄州先后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多篇流传千古的诗词散文。在《前赤壁赋》中苏轼这样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是何等高尚的道德品格。



故事二:心存善念,创办育婴会
一代文豪苏东坡不仅是一个清廉正直的好官,更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他在密州当太守时,经常从府库里拿出一些余钱剩米,鼓励好心人收养弃婴。一个任期就救活弃婴几百名。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一天,苏东坡应同乡好友之邀,过江游览鄂州西山。傍晚时分,新交文友潘丙驾一叶小舟送东坡回家。就在小船即将靠岸之时,忽见上游飘来一个木盆,盆中传出婴儿哭声。东坡连忙拿起撑篙,将木盆勾至船边,从盆中抱起婴儿,打开包裹的破絮一看,原来是一名女婴!苏东坡惊问潘丙:“这是怎么回事?”潘丙说:“大人有所不知,黄州、鄂州一带,向来就有溺婴之风。一般贫困人家,只养两男一女,多余的就会被溺死或抛弃,特别是多生的女婴,几乎没有生存的可能。”苏东坡说:“这样下去,那该有多少婴儿要死于襁褓之中,又有多少男儿将要成为光棍啊。”潘丙说:“那有么办法呢,如今苛捐杂税又重,穷人家孩子多了养不活。”苏东坡说:“这个孩子我要抱回去。”潘丙问道:“抱回去?你家眷未来,一个大男人怎么照料未满月的婴儿?”东坡说:“总不能见死不救吧,先救她一命再说。”于是,二人道别,各自回家。
话说第二天清早,黄州好友古耕道、郭兴宗登门拜访。见苏东坡怀抱婴儿,哼着儿歌,不禁问道:“苏大人,嫂夫人未到,你怎么先添了一个娃娃?”“啊,这是我昨天从江上捡回来的。”苏东坡接过话头说道:“我只是暂时捡回她一条性命而已,就我目前的状况,要把她抚养成人可就难了。”古耕道说:“这倒好办,我们出点钱粮找个人家代养不就行了。”郭兴宗说:“一个孩子好办,可如今溺婴弃婴成风,我们又如何救得了许多?”苏东坡说:“要不,我们办个育婴会怎么样?”古耕道说:“这个办法好,我们可以发动黄州的殷实大户,多捐钱粮,专门收养贫民弃婴。”郭兴宗补充说:“最好雇请几个有育儿经验的妇女当妈子,将所有的弃婴集中喂养,这样不仅可以将他们抚养成人,还可以教他们读书识字,保不准将来还可以争个进士及第哩!”苏东坡又提醒道:“我们不仅要收养弃婴,还要借助官府的力量,彻底革除溺婴之风。”
他们越说越兴奋,越谈越亮堂。三人商定:由古、郭二人负责通知黄州大户,后天在“兴宗药铺”开会。苏东坡负责向官府上书建言。于是三人道别,各自行动起来。
送走古、郭二人,苏东坡回到书房,写了一封《与朱鄂州书》,恳请他的老朋友——鄂州太守朱寿昌,怜悯无辜,布告乡里,严肃律法,革除溺婴之风。他在信中写道:“公能生之于万死中,其阴德十倍于雪活壮夫也。”意思是说:您如果能在万死中救婴儿活命,那阴德比昭雪冤情救活成年人还要强十倍。朱寿昌接信后采纳苏东坡的建议,立即着手在鄂州开展救婴活动。
回头再说他们筹办育婴会。那天,黄州城的乡绅名流,齐聚“兴宗药铺”,根据东坡倡议,共商救婴大计,商定每户每年捐资十千。苏东坡尽管经济拮据,也表示每年捐资十千。这就更加激发了各大户的救婴热情。会上,大家一致推举古耕道当会长,郭兴宗管钱粮,继连和尚管账目。育婴会从此正式开始收养弃婴。之后,常有路人将弃婴送来,也有不孕不育夫妇前来领养,每年救活弃婴上百名。由于苏东坡的倡导,黄州府的爱婴之风大兴,育婴会也得以世代相传。



故事三:心系百姓,违约不违心
苏东坡有一个同乡好友,名叫巢谷,字元修。其人文韬武略,曾为韩存宝将军的部将。韩将军因兵败获罪,他受到株连而被朝廷通缉,后辗转逃亡到黄州,东坡接纳了他,与苏东坡一起住在雪堂,给苏东坡的儿子当老师。
三个月后,巢谷获朝廷赦免,准备回四川老家。正当苏东坡与之共享喜悦之时,忽有家人来报,说是他的长子苏迈病重,求医服药无效。二人急忙赶回临皋亭。只见苏迈烧得面色通红,上吐下泻。苏东坡见状急得六神无主。巢谷看到这个情况,便主动切脉问诊,诊断的结论是寒疫,连忙开出方子点药,叫苏东坡的夫人煎好喂给儿子喝。说来也怪,苏迈只喝了两副药就全好了。
儿子的病好了,苏东坡的心情特别畅快。那天,他与巢谷在江边散步,很佩服地对巢谷说:“想不到元修兄深藏不露,握有回天之术。”巢谷笑道:“这是我家祖传秘方‘圣散子’,专门治这个病的。”接着又提醒东坡说:“我分析,近段时间,黄州地区可能有瘟疫流行,东坡兄无事不要随意走动。”苏东坡听了很是震惊:“元修兄既能预测瘟疫,何不多停留些日子,替人治病?”巢谷说:“我已将启程的时间告诉了家人,如果延误,恐怕家人担忧。”东坡说:“如果你走后,瘟病暴发,谁来救治?”巢谷说:“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东坡听后沉吟片刻,向巢谷恳求道:“元修兄,将你的秘方传给我如何?”巢谷说:“这可是我家的祖传秘方呀!”东坡说:“这我知道,我要秘方也不是为我一人一家,而是为了救治全黄州的百姓哪!”巢谷有些犹豫地说:“你总不能让我违背祖训吧。”东坡反问他说:“你家祖训也没教你不顾百姓死活呀?”巢谷无言对答,陷入了沉思。或许是因为曾得到东坡的仗义收留而感激,也许是为东坡情系百姓而感动,巢谷终于答应了:“秘方我可以给你,但你必须保证不外传。”苏东坡连忙指着江水发誓:“如果我以药方谋财或私下外传,必将死于水中,葬身鱼腹。”听了东坡的毒誓,巢谷放心了,便毫无保留地将秘方传给了他。
说来也巧,巢谷走后不久,黄州就发生了瘟疫。苏东坡东奔西赶,应接不暇。后来,按照王朝云的建议,又得到古耕道等大户的资助,在兴宗药铺门前,支起三口大锅,集中煎药,为前来求医的患者免费提供药汤,挽救了成百上千人的生命。
不久,蕲水(即浠水)巴河地区也发生同样的瘟疫。东坡的好朋友庞安时,虽然是一方名医,却也束手无策。后来听说东坡手里有专治此疫的秘方,便跑到黄州向东坡求索。东坡因与巢谷有密不外传的约定,不免有些为难。庞安时见状便说:“东坡先生,你当初要这个方子,不就是为了黄州百姓的安康吗?如今,我巴河已有上百人染上这个病,而且疫情还在蔓延。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们也是黄州府的臣民呀!”庞安时的一席话,激发了苏东坡的爱民心。他想:庞安时是一代名医,这个方子送给他能救更多的人,比放在自己手里,作用要大得多。于是,便将秘方传给了庞安时。庞安时凭着这个方子,救治了几百人。后来,庞安时还把这个方子载入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总病论》。东坡很高兴,特地为他写了《圣散子叙》,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巢谷的英名,与这个方子一起流芳百世了。
这就是东坡违约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苏东坡违约没违心,他心里装的是黄州老百姓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15: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标题:苏东坡暗身份曝光!
  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苏轼在列。
  水利部6日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今天上了微博热搜。这个名单里共12位,个(bu)别(shao)入选人物超出了网友的知识范畴……其中一个……是苏轼。
  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来源:水利部官网
  苏轼还会治水?↓
  他不是写诗的吗?
  在最近热播的网剧《庆余年》中,剧中穿越的男主范闲殿前斗诗,在4分多钟里,有人数出他背了38首诗词,其中有4首是苏轼的。
  《庆余年》剧照,范闲殿前斗诗
  这首《水调歌头》,很多人都会背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还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以及《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所以,你以为苏轼只会写诗?
  不,他是“全才东坡”。↓
  突然很想听苏轼治水的故事。
  水利部在“历史治水名人简介”中这样介绍苏轼:
  公元1089年,苏轼任杭州太守期间主持修缮六井,解决杭州居民用水问题;同时率领军民大力疏浚西湖,并将挖出来的葑根、淤泥,筑成一条贯穿西湖的长堤,后人称之为“苏堤”。
  原来苏堤杭州人为纪念苏轼的功绩而命名的。
  苏堤(资料图)
  苏轼入选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的消息传出后,苏轼的迷弟、迷妹们吹起了“彩虹屁”。↓
  话说,这个乱入说治水名人还有法海的,你认真的么?↓

来源:北青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6 15: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人都说“虎父无犬子”,无论是从榜样作用,还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们最熟知的例子就要数“三苏”了。




“三苏”分别是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因其文字功底深厚,三人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可是这样的传奇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苏轼后来的三个儿子都没法再拥有和父亲一样的名气,甚至老二都几乎被大家遗忘了,还曾剃度后还俗。




一、苏轼长子无奈受到乌台诗案的牵连


苏轼,宋仁宗景祐三年出生于眉州眉山,父亲是著名的散文家苏洵,他的启蒙教育也大都来自于父亲。






嘉祐元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进京赶考,当时的主考官是著名的文人欧阳修,他对于苏轼充满豪放气势的文章印象深刻,大加赞赏,一下子就让苏轼在京城里名声大噪起来,也为苏轼以后的为官之路作了极好的铺垫。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直接就拿下了“百年第一”,授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苏轼的第一个儿子名叫苏迈,字维康,是苏轼的第一个王夫人王弗所生。苏迈5岁左右的时候,苏洵去世了,于是他就跟着家人一起回到四川,在守孝期间跟着苏轼读了三四年的书,也算是受苏轼的影响比较深。






苏轼守丧结束后,他的夫人王弗身故,无奈之下苏轼带着不到10岁的苏迈回到开封,续娶妻子的堂妹王闰之,将苏迈交给王氏抚养,自己返回朝廷做官,可是此时的朝廷已经不如当初的模样。




当时宋神宗支持王安石推动新法,但苏轼有些不赞同,于是苏轼就王安石变法的弊端连着写了上皇帝书、再论、三论,却没想到因此给自己惹来了大祸。




王安石对于苏轼的做法感到非常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知道自己可能待不下去了,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后来也都是当一些小官,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






苏迈在文学和品性方面继承了苏轼的优点,也算是才华横溢,可是他并没有特别大的成就。元丰初年,苏迈积极备考科举,可是这时候苏轼卷入了乌台诗案,一大帮官员把矛头直指苏轼,认为他的文章中有讽刺新法的内容,最后苏轼也只好承认,宋神宗大怒,直接就将苏轼关入大牢。




苏迈十分孝顺,得知消息后天天给狱中的苏轼送饭,虽然父子俩不能直接见面,但两人约定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坏消息就送鱼,以便心中有数。同时,苏迈因为父亲的案情还四处奔走,托人申诉,因此也耽误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元丰八年才得以好转,苏轼恢复名誉,在徐州大病一场,苏迈经常前往服侍,可以说苏迈的一生都在随着父亲东奔西走,到徽宗年间苏家又被定性为元祐年间的旧派子弟,苏迈就基本被闲置了,可惜了苏迈的一身才华。




二、苏轼幼子也有着惊人的才气


苏轼另外一位富有才气的儿子便是他的幼子苏过。苏过是苏轼的继室王闰之所生,苏轼卷进乌台诗案时,年仅六七岁的苏过随母亲留在湖州,后来跟随父亲去了黄州,一起下地耕种,过着非常贫苦的日子,没有享过什么福。






人们都说唯有苏过才算是真正继承苏家文学的衣钵从出生到三十岁,苏过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父亲,他跟着苏轼从广东到海南岛,一次次的挫折经历给了苏过更加深刻的人生体验,他也更能体会父亲的心情,感受父亲文学中的悲凉与豪迈,从而转化成自己的诗作风格。




苏过也是非常孝顺的,他对于人生没有过多的抱怨,但是对于父亲受到的打压非常痛心,曾经写作《和大人游罗浮山》:“海涯莫惊万里远,山下幸足五亩耕。人生露电非虚话,大椿固已悲老彭。蓬莱方丈今咫尺,富贵敝屣孰重轻。结茅愿为麋鹿友,无心坐伏豺虎狞。”借此表达了对含冤受屈的父亲的安慰之情。






后来苏轼逝世后,因有遗言说:“尝爱郏山形胜类其乡,遂有终焉之志”。所以苏过迁葬父亲于汝州郏城县小峨眉山,为了看守父亲坟墓,苏过便也长住在那里。




本来苏过父丧期满后可再图仕进,但当时蔡京当权,不允许元祐旧臣子弟在京城任职,所以苏过也没有能够被重用,即使有着过人的才华,也被埋没了,不得不说是十分可惜的。






三、苏轼存在感最低的次子还曾剃度


苏轼的三个儿子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就是次子苏迨,可是他却是苏轼最疼爱的一个儿子。苏迨是苏轼的继室王闰之所生,生下来长相非常奇特,苏轼还曾写诗描绘苏煜:“我有长头儿,角頬峙犀玉。”




苏迨小时候体弱多病,到4岁前还不能走路,需要大人抱着或者背着,苏轼找了很多名医,试了不少治疗方法,可是苏迨的病情还是一直不见好转。






后来苏轼去杭州任通判,结识了天竺寺的辩才法师,辩才法师乐善好施,精通医术,经常为当地的百姓治疗疾病,于是苏轼就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法师。辩才法师听后并没有当即为苏迨治病,而是让苏轼把孩子背到寺庙,并且要同意让孩子剃度为僧。




为了让儿子好起来,苏轼就答应了把苏迨留给辩才法师,辩才法师便为苏迨摩顶,没想到过了不久后苏迨果然能像正常孩子一般打闹奔跑了。






不过苏轼也不能让孩子一直待在寺庙里出家,所以苏轼就买得度牒一道,将苏迨赎身,同时“剃度一人,仍告于观音前”,以此人为苏迨的替身,并“舍绢一百匹”,造地藏菩萨像一尊供奉起来,这才把儿子接了回来。




苏迨长大后,拜了理学家张载,他也是属于博学多才的类型,很早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文学才华,人们觉得他的存在感低也是因为苏迨在看过了父亲的凄惨遭遇后,对仕途完全不感兴趣,执着于一生追求学术研究,以倡明关学为己任,所以也算是过得最为坦荡潇洒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6 15: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都知道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他的一生情感经历也是颇为曲折的。但是你知道他的儿子是谁吗?苏轼一生当中有过4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小儿子,不过周岁便夭折了,存活下来的有三子,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苏轼的大儿子苏迈。


苏迈是苏轼和自己的第一任妻子王弗所生,苏轼和王弗结婚之前两人并没有见过面,成亲之时二人也没有一见钟情的感觉,所以两个人的感情是经过一日一日积累下来的。两人之间的感情虽然平淡,但是也令苏轼非常的印象深刻。两个人婚后生活非常的和谐,王弗是一个很有才的女子,她的知识在苏轼为人处事上面做出了很多的建议,同时还给苏轼生下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苏迈。据说苏迈的长相非常的像苏轼,因此又有人称呼他为小苏。




在小苏长到19岁的时候,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担任了一个闲职,在黄州的这段日子里面,父子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谈论诗词,有时父子两个人也会对于某一种事物产生分歧,这一日两个人就对古文当中所出现的石钟一词的真正含义而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两个人翻遍了古文典籍都没有找到对于这方面的明确的记载。小苏还想要继续查找,苏轼制止了他,说“这个世界上面的大道理一般都需要人们去实践才能够真正的知道它的含义,千万不能够因为别人说什么就认为是什么,这样子对于做学问来说是非常的有害。”苏迈听了之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放弃了继续查找的念头。




这个问题一直到了小苏24岁的时候才得以解决,这时他被调到德兴县去担任官职,这个地方距离产生石钟的鄱阳湖非常的近,于是父子两个人决定亲自过去考察一下,看看古文当中的石钟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一天他们两个人就到了鄱阳湖边,看到了原来在鄱阳湖的岸边有许多形状不同的石头,这些石头因为水的冲击而出现了非常多的小洞,水注入这些洞中或者从这些洞口路过的时候,就会敲击石头发出不同的声响,就像是乐队中的钟敲击出来的声音一样。父子二人这才知道了石钟真实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苏轼也通过这件事情告诉小苏:“遇到问题一定不能够一味的相信别人说的,应该要自己亲自去实地考察一番,才能够知道真相是怎么样的。”




父子两人最终在西湖分手,苏轼临走之前给了小苏一方砚石,还在砚石的底部给小坡刻下了对他的期待,苏轼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做到:不要忘记好好学习,要常常读一些有意义的书;要有自己的独立的想法,写文章时提出的观点要有新意;要多为别人着想,不要贪别人的,也要给别人留活路。小苏一直都记着自己父亲说的话好好当一个官。




在苏轼晚年,因为乌台诗案而进了监狱,苏轼觉得皇上想要杀了自己了,但是他在监狱里又没办法得到消息。于是他就跟小苏约定好,让小苏再给他送饭的时候,要是没有消息的话,就送菜肉之类的,但是要是有消息说皇上决定杀他了,那就送鱼。结果有一次,小苏有事没法去送饭,于是让自己朋友去送,结果朋友不知道这件事就送了一条鱼。苏轼看到了之后就以为自己要死了,于是就写下了两首诗,这两首诗被传到了皇上那边,皇上十分欣赏他的文采,于是就把他放了。这事虽然是个乌龙,但幸好也是有个好的结果。




苏迈一生仕途还算是比较顺利的,中间虽然经过了三次罢官,但是比起他的父亲和弟弟们的经历,他还算是很幸运的。据史料记载,苏轼和他的另两个儿子都有过因为做错事情而被贬谪的经历,但是苏迈却没有,他当官比较稳重,不会有什么太有悖于世俗的观点,而他的两个弟弟却很好的继承了苏轼的叛逆,这就是他官途能顺利的最大的原因吧。




小苏受到王弗和苏轼的熏陶,从小就读了很多书,而且还是一个很正直的人。做了一辈子的官,官途比他的父亲要平稳的多。他和苏轼之间的相处还是很符合古代父子间的关系,苏轼把他教育的很好,是三兄弟里面唯一一个没有被贬谪过的人,大概是因为他性格方面更像王弗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4-4-20 00:51 , Processed in 0.05777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