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6|回复: 5

王船山衡阳县石船山下著书立说数十年而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4 12: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船山(1619-1692)。本名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因其在衡阳县石船山下著书立说数十年而终,故称船山先生。

船山先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夏历九月一日诞生于衡阳市回雁峰王衙坪,祖籍江苏高邮打鱼村,明永乐初迁入衡阳,到他出生时已是第九代。
船山的祖先系中下级军官,至高祖才以文墨教子弟,曾祖王雍“名著楚南”,“颇为豪盛”,至祖父王惟敬时“徒四壁立”,父亲王朝聘“薄田但供膻粥”。船山先生在三兄弟中排末,四岁伴大哥王介之读书,七岁读完十三经,十四岁中秀才,二十岁就读岳麓书院,先后结“行社”、“匡社”,以博学多识著称。他赴武昌乡试,中第五名举人。因急风暴雨般的农民起义阻断了他的仕途经济之路。农民军领袖张献忠过湘时邀其参加,他自伤面容以拒之。

清顺治五年(1648年8月),王船山怀着一腔忠愤,毅然举起“抗清复明”的战旗,与好友管嗣裘、夏汝弼等人 在南岳组织起义。失败后,他投奔肇庆,继续追随南明朝廷抗清,官授行人司行人之职。因弹劾大臣王化澄等弄权乱国,残害忠良,身陷大狱,险至死地。获救后,他又投奔桂林瞿式耜继续抗清,不久桂林又陷。南明桂王亡命他乡,又遭吴三桂追杀,南明灭亡。王船山为避清廷缉害,避身湘西,清廷大局已定,采取怀柔政策,王船山才带着家小隐居衡阳县曲兰镇湘西村,始筑败叶庐,继筑观生居, 最后于57岁那年,在石船山下竹花园构筑湘西草堂,潜心著述,直至1692年夏历正月三十日逝世。

王船山隐居著述40余年,以为后世提供经世致用之学为出发点,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为宗旨,对他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进行了详尽的研读、评注和创新,写下《黄书》、《宋论》、《读通鉴论》、《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相宗络索》、《庄子通》、《俟解》、《噩梦》、《礼记章句》、《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等多达四百余卷、八百万言的煌煌巨著。船山思想就体现在这些著作之中。最早刊印船山遗著是船山次子王敔(yǔ)在康熙晚期湘西草堂刻本《船山遗书》,收入遗著十余种。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湘潭王氏遗经书屋刊印《船山遗书》,计18种150卷。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衡阳学署重刻《船山遗书》5种58卷。同治四年(1865 年),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在南京刊行《船山遗书》金陵刻本,计57种258卷,内容包括经、史、子、集,王氏重要著作基本纳入此书,曾国藩作序。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上海太平洋书店重铅印《船山遗书》70种358卷。1975年,中华书局编校出版船山著作,1988年由岳麓书社出版并列入国务院审定的古籍整理出版计划的《船山全书》,计16册,71种353卷,并获湖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这是目前较为完整的船山著作版本。因他晚年著书时“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著作散佚不少;逝世后,遗书散佚更多。据邓潭洲所著《王船山传论》介绍,王船山的《尚书考异》、《四书评解》、《录》、《近思录解》、《吕览释》、《淮南子注》、《八代文选》、《回唐诗选》等20多种遗著均已失传。

  船山思想博大精深,无所不及,包括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教育、史学、文学、美学、科学观等11个学科领域、75个方面的学术思想问题,还有伦理观、人性观、人才观、吏治思想、刑德思想、理财思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思想、“重民”或“民本”思想,船山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集大成者。至于船山的爱国思想、民族气节、个人品格,更有许多值得我们依据新的时代要求予以继承和发扬之处。但其遗著中有大量唯心的成份。

其它主要思想有:在哲学思想方面: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船山思想的理论基石。王船山是中国十七世纪的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有6个方面,即关于道器问题,关于理气问题,关于有无问题,关于能所问题,关于对立统一,关于人生哲学理论方面。在政治思想方面:王船山沿着正统儒学的轨迹,以重民思想为核心,对中国古代政治观进行批判总结。船山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一是“公天下”思想。这是船山政治观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其核心是重民思想。
二是强调德法兼治。这是王船山在治国路线上提出的根本思想之一。认为一切法律法规都是人制定的,因而必须先有“治人”,然后才有“治法”。
三是强调“以德为本”的道德教育。
四是“宽以养民”、“严以治吏”。
五是“任人唯贤”的用人方针。
六是集权与分权的政体思想。
七是“民变”思想。
八是“华夷之辨”思想。在经济思想方面:王船山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崇本务农”思想,十分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他主张“开民之利,劝民以耕,使裕于养”,以达到“裕国而富民”。他突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观点,看到商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在肯定国内商品流通作用的同时,主张进行国外贸易,主张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主张农民自谋生计,国家实行招募和雇用的工匠制度,使劳动力成为商品。在教育思想方面:王船山对教育作用、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思并重。

他认为:“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以“知耻”作为勉励学者“好学”、“行力”的动力,主张“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认为好学必须以立志为先,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美学思想方面:坚持真善美相统一。王船山不仅以善去认识美的本质特征,还从真的角度去识美的存在及本质。在文与质的关系中,把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贯穿于审美之中;在情与理的关系上,把情理有机统一在审美表现之中;在情景关系上,以“情景互生”的辩证方法把握意境的美学本质和特征,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人类源于“直立之兽”的卓越创见,把审美看作是人类的一大文明标志。在军事思想方面:王船山认为国家必须“安不忘战”、“天下虽安,忘战必死”;在军事部署上,他认为国家的军队,应分为“战兵”、“守兵”两种。提出防守边境抗击处敌入侵的战略思想,认为“以战为守”乃“善术”;“以守为战”则为“败道”,阐明了积极防御与消极防御的利害关系,继承与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在科学思想方面:王船山对天文、历法亦有研究,他对西方科学技术,基本上持肯定态度。

船山思想的发扬光大:随着国内船山学的研究和深入,船山学正逐步走向世界,日本、前苏联、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涌现一批又一批船山学的研究者,有的还成立了学术团体,船山学正不断植入世界文明之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2: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哲学成就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概括起来有七点:
首先,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王夫之在其《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书中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批评。
其次,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与《宋论》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观点。
其三,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还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虽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割开来。从知识的来源上看,原理、规律是从对事物的抽象而得来的,因此,应该是先有具体形器,后有抽象观念。道家佛家都把“虚无”视为无限和绝对,而将“有”视为有限和相对。王夫之认为这把相对、绝对的关系弄反了,在他看来,“有”是无限的,绝对的,而“无”是有限的,相对的。王夫之是这样论证的:人们通常讲无,是相对于有而言。就象相对于犬有毛而说龟无毛,相对于鹿有角才说兔无角。所以,讲“无”只是讲“无其有”。王夫之认为,废然无动、绝对的静即熄灭,这是天地间所没有的。王夫之说,“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王夫之的这些话表明,静止里包含着运动,静止是运动在局部上的趋于稳定而成形象的暂时状态,所以静止的东西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动灵活的。
其四,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王夫之说,“耳有聪,目有明,心思有睿知。入天下之声音研其理者,人之道也。聪必历于声而始辨,明必择于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岂蓦然有闻,瞥然有见,心不待思,洞洞辉辉,如萤乍曜之得为生知哉?果尔,则天下之生知,无若禽兽。”(《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季氏篇》)意思是说,凭借感官心知,进入世界万物声色之中,去探寻知晓事物的规律,这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也就是说,知识是后天获得的,非生而知之也。
其五,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王夫之认为,真知识一定是名与实的统一“知实而不知名,知名而不知实,皆不知也。”对于概念能否如实地模写现实,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发展法则,这是认识论上的大问题,老子讲“无名”,庄子讲“坐忘”,禅宗讲“无念”,共同之处都在于认为名言、概念不足以表达变化之道,只有破除一切名相,才能达到与本体合一。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说人能够进行正确的思维。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个过程,既不可执着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运动看作是刹那生灭,不留痕迹。
其六,理势合一的历史观。王夫之提出“理势合一”,并在其著作《读通鉴论》对前人所提出的“复古论历史观”、“循环论历史观”等历史形式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7]
其七,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王夫之在其《四书训义》一书中提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人性的形成不全是被动的,人可以主动地权衡和取舍。他说:“生之初,人未有权也,不能自取而自用也。……已生之后,人既有权也,能自取而自用也。 [8-9]  [10]
文学成就
王夫之对于作文作诗,认为要带有感情,不能无病呻吟。
情感是王夫之于诗歌的基本要求。诗歌创作经由唐诗的巅峰状态发展至宋明以来,多有偏颇之处。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情感为其主要特征,不能以学理来代替情感.更不能以其他文体或学问来代替诗歌。“文章之道,自各有宜“(评高适《自酮北归》)。“陶冶性情,别有风旨,不可以典册、简牍、训诂之学与焉也”。“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性中尽有天德、王道、事功、节义、礼乐、文章,却分派与《易》《书》《礼》《春秋》去,彼不能代《诗》而言性情,《诗》亦不能代彼也。决破此疆界,自杜甫始。梏侄人情,以掩性之光辉;风雅罪魁,非杜其谁耶?”王夫之对于模糊诗歌与史书的“诗史”类作品不甚推崇,在《唐诗评选》中尤为可见。
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学理论中言志缘情的优良传统,提出要由“心之原声”发言而为诗“。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悄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情感与诗歌密不可分:“文生于情,情深者文自不浅’(评张巡《闻笛》);“情深文明”(评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然非一切情感皆可人诗。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作为一位杰出的爱国思想家,王夫之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诗人感情注入作品后,应该具有“动人兴观群怨”的作用,时这四者应该是紧密相联、互相补充的整体,“摄兴观群怨于一沪”(评杜甫《野望》)。
促成诗歌起到“兴观群怨”作用的情感在注入文字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两重关系:一为情与景,二为情与声。对于诗歌情景关系,王夫之认为“莫非情者,更不可作景语”。情与景之间不能“彼疆此界“(评丁仙芝《渡扬子江》)般生硬相连,只有坚守“即景含情”(评柳宗元《杨白花》)。“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评岑参《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薄》),“意志而言随”,方能达到妙合无垠、浑然一体的_上上之境。对于情与声,王夫之强调音乐带给诗歌的美感作用,希望感情与声律呼应相生,诗歌声律与诗人内心情感律动有机协调。《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卷二有云:“《乐记》云:‘凡音之起,从心生也’。固当以穆耳协心为音律之准。”王夫之对李白《苏武》一诗评价道:“于唱叹写神理,听闻者之生其哀乐。”对于那些脱离诗情而株守声律、徒有声腔空架的作品,则甚为排斥,“诗固不可以律度拘”,认为“声律拘忌,摆脱殆尽,才是诗人举止”。 [11]
史学成就
王夫之的史学观
首先、归纳法。王夫之论史善于分析众多史实,并加以归纳,从而得出富有启发性的结论。如他归纳唐朝灭亡的原因为“唐之亡,亡于人之散”,也就是朝廷要员人心涣散,各自为政,不能团结起来共同为中央效力。
其次、比较法。王夫之运用这一方法,纵论古今历史变迁、人物沉浮,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结论。如前人对秦、隋灭亡进行了很多相似性比较,而王夫之通过比较,指明秦、隋亡国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其三、历史主义的方法。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慨而论。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 [12]
人物评价 语音
清代学者刘献廷称:王夫之学无所不窥,于《六经》皆有说明。洞庭之南,天地元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 [13]
曾国藩在《王船山遗书》中作序评:独先生深閟固藏,追焉无与。平生痛诋党人标谤之习,不欲身隐而文著,来反唇之讪笑。用是,其身长邀,其名寂寂,其学亦竟不显于世。荒山敝榻,终岁孜孜,以求所谓育物之仁,经邦之礼。穷探极论,千变而不离其宗;旷百世不见知,而无所于悔。先生没后,巨儒迭兴,或攻良知捷获之说,或辨易图之凿,或详考名物、训诂、音韵,正《诗集传》之疏,或修补三礼时享之仪,号为卓绝。先生皆已发之于前,与后贤若合符契。虽其著述大繁,醇驳互见,然固可谓博文约礼,命世独立之君子已。 [14]
谭嗣同在《论六艺绝句》评价王夫之: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
章太炎称道:当清之季,卓然能兴起顽懦,以成光复之绩者,独赖而农一家而已。 [9]
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评介道:船山学说为民族光复之源,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瑞在于斯。
前苏联人弗·格·布洛夫称:研究王船山的著作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他的学说是中世纪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他是真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3]
个人作品 语音
他的著述存世的约有73种,401卷,散佚的约有20种。
《岳余集》一卷
《莲峰集》五卷
《春秋家说》
《买薇稿》
《老子衍》五十四岁时的定本被学生唐端笏携归家遇火灾烧毁,今存本为三十七岁时的初稿。
《周易外传》
《黄书》
《家世节录》
《落花诗集》
《尚书引义》六卷
《读四书大全说》
《续春秋左氏传博议》二卷
《五十自定稿》一卷
《礼记章句》四十九卷
《庄子通》一卷
《六十自定稿》一卷
《宋论》十五卷
《庄子解》三十三卷
《相宗络索》一卷
《说文广义》两卷
《噩梦》一卷
《经义》一卷
《诗广传》五卷
《俟解》一卷
《张子正蒙注》九卷
《楚辞通释》十四卷
《周易内传》六卷
《周易内传发例》一卷
《忆得》一卷
《读通鉴论》三十卷
《南窗漫记》一卷
《七十自定稿》一卷
《识小录》一卷
《夕堂永日绪论》二卷
《思问录》内外二篇,收入到金陵刻本《船山遗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2: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有一个黑格尔,东方有一个王船山。被誉为“南国儒林第一人”的王船山,具有非常独特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但其形象此前却一直与荧屏无缘。衡阳市广电中心斥资拍摄的这部电视连续剧,以艺术的表现手法,再现了王船山在南岳举兵抗清的一段历史,展现这位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大学者的斗士形象及其学术思想的磨砺过程。
张晶晶戏中精美戏服
张晶晶戏中精美戏服
《画外音及字幕》生生不息、薪传火递的湖湘文化精神,涵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湖湘儿女。其精神的源头就是被称为“南国儒林第一人”的衡阳人王船山。王船山其人、其学、其魂,究竟有怎样的独特魅力,引得谭嗣同、曾国藩、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一代英才,都竞相为之折腰? 毛泽东曾说:“西方有一个黑格尔,东方有一个王船山。” 他又说“中国维新,湖南最早。丁酉戊戌之秋,湖南人生气勃发。新学术之研究,新教育之建设,谭嗣同、熊希龄辈领袖其间,全国无出湖南之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年生涯
王夫之塑像
王夫之塑像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九月初一(10月7日)子时,王夫之生于衡阳府城南回雁峰。其父王朝聘50岁,母谭氏47岁。
天启二年(1622年),王夫之开始跟随长兄王介之学习。
天启五年(1625年),王夫之跟随长兄王介之学习,完成了十三经的学习。
天启六年(1626年),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国子监毕业,因拒绝贿赂选官,被罢选返乡。
崇祯元年(1628年),王夫之跟随父亲王朝聘学习经义。
崇祯四年(1631年),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在京城拒绝权相温体仁党羽索贿,气愤之下撕毁荐贴,自誓不出“赇吏胯下以重辱先人”。
崇祯五年(1632年),王夫之中秀才,湖广提学佥事王志坚欣赏王夫之才能,荐其入衡阳县学。
崇祯六年(1633年),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仲兄王参之赴武昌参加乡试,均落第。
崇祯七年(1634年),王夫之跟随叔父王廷聘学习作诗。王夫之被湖广前后两任提学佥事水佳胤、王澄川列为岁试一等的第一名。
崇祯八年(1635年),王夫之作诗《中秋里人张灯和牧石先生》与叔父王廷聘唱和。
崇祯九年(1636年),王夫之与兄长王介之、王参之参加乡试,皆落榜。在归途,王夫之作《荡妇高楼月》,无限惆怅。
崇祯十年(1637年),王夫之娶同里首富陶万梧之女陶氏,陶氏时年16岁。
崇祯十一年(1638年),王夫之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与同窗好友邝鹏升结“行社”。(注:邝鹏升,字南乡)
崇祯十二年(1639年),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仲兄王参之赴乡试。只有长兄王介之中副榜。在武昌王夫之结识了黄冈人熊渭公和汉阳人李云田。十月,王夫之与好友郭凤跹、管嗣裘、文之勇结成“匡社”。
崇祯十三年(1640年)春,王夫之作诗《送伯兄赴北雍》。
崇祯十四年(1641年),湖广提学佥事高世泰岁试衡州,列王夫之为一等。(注:高世泰,字汇旃,南直隶无锡人。)
崇祯十五年(1642年),王夫之与两位兄长同赴武昌乡试,王夫之以《春秋》第一,中湖广乡试第五名。王夫之的长兄王介之也中举第40名,好友夏汝弼、郭凤跹、管嗣裘、李国相、包世美皆中举。(注:王夫之结识了分考官沔州知州章旷,字于野、长沙推官蔡道宪,字元白。王夫之后来参加章旷的抗清活动,失败后,章旷绝食自杀,王夫之抚养其子章载。)秋,王夫之与王源曾等百余人在黄鹤楼结盟,称为“须盟大集”。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王夫之与兄长王介之自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北上参加会试,因李自成军克承天,张献忠军攻陷蕲水,道路被阻,王夫之兄弟自南昌而返。十月,张献忠所部攻克衡州,艾能奇招纳地方贤能,拘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为人质。王夫之刺伤自己的脸和腕,伪伤救出其父王朝聘。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王夫之听闻崇祯皇帝自缢,作《悲愤诗》一百韵(已佚)。 [3]  [4]  [5]  [2]  [6]
抗击清军
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王夫之结识抗清将领堵胤锡。秋,王夫之为避免镇将纵兵剽掠,与父兄逃到耒阳、兴宁、永兴。
王夫之画像
王夫之画像
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朱聿键在汀州为清兵执杀,王夫之再续《悲愤诗》一百韵。王夫之只身赴汀阴找章旷,请章旷调和何腾蛟与堵胤锡的矛盾,协同作战和联合农民军一起抗清,并对军队后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未被章旷采纳。
顺治四年(1647年)春,孔有德率军攻陷湖广各地,王夫之往湘乡。四月,王夫之与好友夏汝弼投奔永历帝被困在湘乡西南的车架山,作《哀歌示叔直》。五月,清军攻陷衡州,王夫之全家逃散,父王朝聘、叔王廷聘、二兄王参之及叔母在战乱中死亡。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嘱其子女要抗清到底。
顺治五年(1648年),王夫之有志于《易》。十月,王夫之与夏汝弼、管嗣裘、僧性翰在南岳方广寺举行武装抗清起义,后战败。王夫之的《河田营中夜望》诗记其事。冬,王夫之至肇庆投奔永历。
顺治六年(1649年)王夫之结识了瞿式耜、严起恒、金堡、方以智等。秋,在德庆,者胤锡授所作《军谣》十首。
顺治七年(1650年)春,王夫之继娶襄阳郑仪珂之女郑氏。王夫之至梧州伤永历朝行人司行人介子。四月,王夫之为营救被诬陷下狱的金堡,三次上书弹劾王化澄,王化澄欲杀王夫之,被义军将领高一功所救,逃桂林投瞿式耜。八月,清兵至桂林,王夫之夫妇逃到永福,困于水砦,断食四天。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王夫之与妻郑氏,侄王敉回到衡州,避居双髻峰续梦庵,誓不剃发。
顺治九年(1652年)春,李定国大败清军,收复广西。八月,李定国进军湖南,收复衡阳,派人请王夫之。王夫之有鉴于孙可望把持永历朝政,犹豫不决,没有成行。
顺治十年(1653年),李定国抗清功绩昭著,被孙可望忌嫌,李定国率部从湖广退回广西,清兵再占湖广,王夫之避居耶姜山。
顺治十一年(1654年),王夫之被清廷侦缉,被迫离开耶姜山,变姓名为瑶人,流亡常宁,为常宁文士讲授《周易》、《春秋》。
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夫之流亡至兴宁,寓荒山僧寺,为学者讲授《春秋》。八月,王夫之完成《老子衍》,这是王夫之第一部理论著作。
顺治十三年(1656年)三月,王夫之完成《黄书》。冬,王夫之从常宁返回衡阳,有诗《重登双髻峰》。
顺治十四年(1657年),王夫之常访友人刘近鲁,刘近鲁藏书六千余卷,向其借阅研究。
顺治十五年(1658年),王夫之完成《家世节录》。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兵下永昌,王夫之深痛山河易主,作诗《山居杂体县名》。
顺治十七年(1660年),王夫之由续梦庵徙居湘西金兰乡高节里“败叶庐”。
顺治十八年(1661年),六月,王夫之的妻子郑氏病卒。九月,王夫之作《初度日占》。王夫之把《续落花诗》、《广落花诗》、《补落花诗》等六十九首与《正落花诗》合编为《落花诗集》。 [4]  [3]  [5]
终老林泉
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王夫之惊闻永历帝在昆明亡,李定国、李来亨先后殉国,悲愤至极,续作《悲愤诗》一百韵。
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王夫之作《遣兴诗》七十六首、《广遣兴诗》五十八首,号一瓠道人,修《尚书引义》六卷成。
康熙三年(1665年)新年,王夫之写《和梅花百咏诗》。中秋,王夫之作《王百谷梅花绝句》。王夫之重定《读四书大全说》。
康熙四年(1666年)衡阳唐端笏拜在王夫之门下,直至殁,前后二十六年。
康熙六年(1668年)七月,王夫之修成《春秋家说》三卷,《春秋世论》五卷。王夫之自二十八岁受父命编写《春秋家说》,先后用时二十二年。
康熙七年(1669年)王夫之娶张氏。王夫之写成《续春秋左氏传博议》二卷、《洞庭秋诗》三十首、《雁字诗》十九首。辑三十岁以来所作诗编成《五十自定稿》一卷。冬,王夫之筑“观生居”于石船山下。
康熙十一年(1672年)春,王夫之修定《老子衍》,定本被学生唐端笏携归家遇火灾烧毁,今存本为三十七岁时的初稿。八月,王夫之听闻方以智逝世,作“哭方诗”二章。
康熙十二年(1673年)王夫之的《礼记章句》初稿成。三藩之乱爆发。
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吴三桂兵至衡州,王夫之避至湘乡。秋,王夫之与唐端笏渡洞庭。
康熙十四年(1675年)二月,王夫之去长沙水陆洲,刘思肯为王夫之绘画像。六月,王夫之与李缓山、章有谟登衡阳回雁峰。八月,王夫之在萍乡度中秋。九月,王夫之去观生居二里许石船山下里人旧址茅屋,名“湘西草堂”。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七月,王夫之居湘西草堂完成《礼记章句》四十九卷定稿。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称帝衡州,求王夫之的劝进表,被王夫之拒绝。王夫之遁入深山作《祓禊赋》以明志。《祓禊赋》今失传,《姜斋公行述》保留有一段。
康熙十八年(1679年)王夫之著《庄子通》一卷。
康熙十九年(1680年)王夫之辑五十岁以后未收入《柳岸吟》之诗章为《六十自定稿》一卷。王夫之修成《宋论》初稿。
康熙二十年(1681年)王夫之完成《庄子解》三十三卷、《相宗络索》一卷、《广哀诗》十九首。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王夫之完成《说文广义》两卷。十月,完成《噩梦》一卷。十一月,王夫之生重病。湖南巡抚与衡州知州拜会,王夫之拒不见,礼物全数退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正月,王夫之完成《经义》一卷,重定《诗广传》五卷。七月,郑克塽投降清廷。十一月,王夫之撰《显考武夷府君行状》和《显妣谭太孺人行状》。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春,王夫之大病垂危。秋,王夫之病见起色,王夫之在病中完成《俟解》一卷。十月,王夫之旧病复发。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王夫之完成《张子正蒙注》九卷。八月,完成《楚辞通释》十四卷。为学生们撰《周易内传》六卷、《周易内传发例》一卷。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王夫之大病,险些病亡。五月,王夫之跋《耐园家训》。六月,王夫之书《传家十四戒》。夏,王夫之回忆二十九岁前十余年诗作成《忆得》一卷。八月,王夫之重新修定《周易内传》、《周易内传发例》。秋,王夫之撰《石崖先生传略》。冬,王夫之奔赴长乐乡治丧,归来作《孤鸿赋》。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正月,王夫子病情加重,完成《读通鉴论》初稿。九月,王夫子抱病送兄柩入土。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月,王夫子完成《南窗漫记》一卷。秋,完成《霜赋》,撰写《武夷先生暨谭太孺人合葬墓志》。冬,王夫子辑六十岁后诗作《七十自定稿》一卷。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王夫之病中著《识小录》一卷。四月,重定《尚书引义》。九月,刘思肯来为王夫之画像,王夫之为自己的画像题词《鹧鸪天》。王夫之为自己的墓碑书《自题墓石》。撰《自巳九月书攽》。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月,王夫之完成《夕堂永日绪论》二卷。夏,王夫之重定《张子正蒙注》。
康熙三十年(1691年)四月,王夫之咳喘中定稿《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正月初二午时(2月18日),王夫之卒于湘西草堂,终身没有剃发。十月,王夫之葬衡阳金兰乡高节里大罗山(现衡阳县曲兰镇船山村老屋组大罗山脉的虎形山上)。墓碑镌“遗命墓铭”如下:“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字而农葬于此,其左则继配襄阳郑氏之所袝也。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2: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阳明受了当年明月等作者的惠。但他远不如关羽出名,甚至比不了颜良出名,因为三国演义和演义衍生作品影响更大。现在所知的王阳明,和真正的王阳明不同。传习录: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 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 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顶 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 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王阳明很清楚的支持”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王船山是认为,天理人欲不能分开,他的看法,实际上否认了主流儒学的神圣性。王阳明的心学,要点是更改了最高理论依据。

明朝那些事之前,王阳明毫无名气,王船山,生前就默默无闻,加上抗清,被朝廷长期封杀,他自己也躲在深山,几乎不为人所知,后来二次发掘,才得以辉煌,如果论影响力,在清朝末年思想界,王船山是第一的,王阳明差远了,王阳明得益于蒋介石和当年明月,实际影响力乏善可陈,更没有积极的影响力。

流俗之所非,而大美存焉。——船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2: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 出名的“范围” 在正常人中还是学术界中。 我不过一大学生(还不是研究理学的),谈不得学术界事。 那只好多在我们正常人的范围内谈谈了。
第二。 之前知友谈到三不朽,船山先生虽几次参加“运动”,但是说军事上的功绩,恐怕不多。而阳明的功绩,大家怕是都清楚。 只是,这功绩多成了今人一种闲谈的资本。我们多从事功上看,未免带了几分“力”的思维。 这是更出名的一个原因。

(附:“三不朽”一说,立功未必只言军功,如“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程朱尚有一番解释。只不过就军功言,阳明略胜一筹。) 然后呢,阳明学兴于泰州学派(也栽到这里)[包括还有今人在意徐阶等人],而船山先生的学术未有传人,甚至其思想到了清朝中后期(好吧时间的确是忘了…)才被真正的发掘出来。

在理学上,我不敢谈优劣,实在是未曾细读二者。有崇尚阳明者,有崇尚船山者,亦有二者都崇尚者。记得熊十力说过他尚二王之学(阳明,船山)。 然后,在今天呢,虽然有船山的传,但是看得人极少。而关于阳明的书,显得有些多了。如流行的《明朝那些事》云云,其中都突出了阳明。 除却理学之外, 船山先生在诗(《姜斋诗话》等),史(《读通鉴论》等)等方面有所成就。今人不是有颇大的爱好,或是做专门的研究,怕多不曾知道这些成就。 阳明全集中的诗与文,怕读者也是极少(记得《古文观止》有两篇。),更不提其书法了。船山先生语言颇似张子,若不在古文上下一番力气,恐难懂。这也可算一原因。大抵今人对阳明,船山的认识,应多在有意思,奇特,功利等方面。谈阳明,多喜论军功,或是“心动为耻”事,或是结婚当夜静坐事,虽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兴趣,但实在不得算是知阳明啊。也无怪如今对今天的“阳明学徒”多加指责了。摘《传习录》一段,我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且善观之。
【德章曰:“闻先生以精金喻圣,以分两喻圣人之分量,以锻炼喻学者之工夫,最为深切。惟谓尧、舜为万镒,孔子为九千镒,疑未安。”先生曰:“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若不从躯壳上起念,即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千镒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4-4-23 19:39 , Processed in 0.05807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