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0|回复: 0

王传福:我就想给中国人争一口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7 17: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这样一位中国企业家,巴菲特称他为天才:“他能掌握最尖端的技术,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查理·芒格说,“他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合体”。
但相较于企业家的称呼,他更喜欢别人叫他“技术狂人”,在他眼里,“一切皆纸老虎”,一切皆可改变。
芯片困境下,有人说, “中国难以造出顶级芯片”。他立即反驳道,“芯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
同时,他又带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说,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中,这么一个聪明的民族打造的一个产业,除了第一,第二真是耻辱。
但不可否认,他也是一个荣耀与争议并存的人。
白手创业,他曾被打上了草莽商人的标签;连续跨界,他被认为是最有创新基因的商业野心家;激进扩张,他同时也被刻上了山寨大王烙印。
他就是王传福。
这个有着“技术狂人”“汽车狂人”“颠覆者”标签的55岁男人,仰仗着他创造的“比亚迪模式”,带领着他在2003年成立的汽车公司,在充满喧嚣与质疑的潮水中不断翻腾。
回看王传福的过往,有年少时的艰辛,有转型时的阵痛,也有胜利后的荣光。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位有必要细细研究的民族企业家。
罗曼·罗兰说,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
细数那些称得上优秀的中国企业家,似乎都有一个苦难的开始。
曹德旺辍学放牛,寒冬腊月里刨开冰冷的土地,只为捡几个别人翻剩下的红薯填饱肚子。
任正非一家九口,合盖两三条被褥,年幼时最大的梦想不是好好学习,而是能吃上一个馒头。
生活虽难,但曹德旺和任正非至少还有着家人的陪伴,相比之下,王传福的人生,似乎从一开始就处在了绝境之中。
13岁丧父,15岁丧母,最小的妹妹因无力抚养而被迫送人,他发誓考上中专,长大吃上公家饭,母亲却在中考当天突然离世,即便缺考两门考试跑回家,依旧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
家徒四壁,父母双亡,这就是王传福的人生开局。
暗夜行路,他的童年异常艰难
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的一个木匠家庭,他排行老七,前面还有五个姐姐和一个哥哥,算上父母和后来增添的妹妹,家里一共十口人。
那个年代,一个农村家庭要养活十口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任凭王传福的父母如何辛苦工作,家里的经济情况还是捉襟见肘。
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靠着父亲世代相传的木匠手艺,一家人的温饱倒也能勉强解决,最重要的是,兄弟姐妹们生活在一起,那种其乐融融的幸福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然而,这美好的一切,都在王传福13岁那年,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一年,罹患肺癌的父亲不幸离世,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身上,为了养活一家人,她没日没夜地替别人缝补衣服,但即便如此,也难以支撑八个孩子的日常开销。
万般无奈下,几个姐姐相继嫁人,妹妹被送到了亲戚家寄养,看着年幼的弟弟,成绩优异的哥哥王传方含泪辍学,自己进城打工补贴家用,但他心里明白,王家必须要有一个读书人,纵使日子再难熬,也一定要把这个弟弟供出来。
生活的苦楚,年少的王传福是尝够了,家庭的变故下,他与同龄的孩子比起来显得更稳重早熟,性格腼腆不大爱说话,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学习中。他知道,一家人的希望都寄托了在了自己身上,发誓要考上中专,工作后报答家人。
可命运就是这么无常,王传福中考那年,母亲因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就在他中考那天,母亲撒手人寰。
得知消息后,王传福再顾不得接下来的考试了,扔下笔,疯一样地跑出了考场,可等他赶回家时,母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
人生最苦是别离。
仅仅相隔两年,双亲相继离世,十几岁的王传福万念俱灰,望着家里的破房子,又想了想刚结婚不久的哥哥,他决定辍学打工,不再做家里的累赘。
但当他把这个想法透露给哥哥王传方后,换来的却是两个重重的巴掌。
王传福后来回忆道,当时哥哥极力反对我辍学,他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我的命运,在哥哥眼里,“再苦再累,卖房也要读书,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听完这番话,王传福眼泪涌出,再次踏进中学的大门,他立志要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而这一次命运没有再捉弄他,一年的日夜苦读,王传福最终被无为二中顺利录取。
此后,哥哥和嫂子开了一家小店,继续供王传福读书,相较于之前,王家终于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期,但时常还是会因柴米油盐而发愁。
王传福读高中后开始住校,每周末会回家向嫂子取10块钱的生活费,有一次家里实在没有钱,嫂子翻遍全身,也只找到几张毛票,看着瘦弱的王传福,她咬了咬牙把自己的嫁妆当了出去,又在村子里挨家挨户地借钱,终于凑足5块钱给到王传福。
看着那零零散散的一叠钱,王传福泣不成声,回到学校后愈发努力,王传福的高中老师回忆道:“他是我教过最努力的学生了,他每天都只睡几个小时。”
而王传福也没有辜负兄嫂的厚望,高考结束后,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中南矿冶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南大学,成为全县少有的几个大学生。
那是1983年,王传福17岁。
看准时机,扔掉“铁饭碗”,
他让比亚迪响彻全世界!
王传福上大学那天,王传方把自己结婚时带的一块“上海牌”手表送给了他,勉励他继续用功读书。
后来,为了离王传福近一些,也为了多赚些学费和生活费,王传方又把家搬到了千里之外的长沙,在学校附近做起了小生意,继续供王传福读书。
上了大学的王传福,也比小时候活跃了一些。在无为老家,他被人称为“哑巴子”,在大学里,他会积极参加在食堂举办的舞会,还获得过“舞林高手”称号。
不过,王传福的活动也就仅限于这些,看到哥哥如此辛苦,每到周末,如果不用学习或做实验,他就会去帮哥哥嫂子打理店铺。中南大学就在“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岳麓山下,王传福却整整四年,都没有爬过这座名山。
1987年,王传福被保送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读研。在那里,他受到导师赏识,三年之后留院任职。
工作的第二年,他便被破格提拔为副主任,也是当时工作室里最年轻的副主任,随后几年是主任,高级工程师、副教授……
此时的他政治前途一片光明,也离他最初的梦想——吃公家饭,最为接近,再加上新婚燕尔,在外人看来,已经算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种日子可以一直安稳幸福地过下去。
时间到了1993年,又一个改变王传福人生轨迹的年份。
这一年研究院决定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由于王传福本科、硕士期间都一直都专注于电池研究,他被委任为总经理,派往深圳负责公司的筹建。
彼时的深圳,正是小平南巡后第二年,一片生机勃勃,无数座高楼拔地而起,耳边也流传着各种发家致富的传奇故事,王传福在这风起云涌的发展浪潮中嗅出了一丝只属于自己的商机。
在深圳,他看到很多人在用 “大哥大”,这个砖头一样的手持无线电话,售价高达2-3万元,光是里面一块小小的镍镉电池,就能卖到上千块。而电池,恰好是王传福的研究专长,他的心被撩拨起来。
1994年,王传福在《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上看到一则消息:日本出于环保考虑,将放弃传统的镍镉电池产业。
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痛点是贫穷,对于环保还没有那么在意。日本放弃的这个大产业,对中国而言,是一块大肥肉。
“日本不造镍镉电池了,那么镍镉电池市场就会面临巨大的缺口”,王传福将这一发现火速上报,无奈的是,当年国企僵化的体制让他的请示均石沉大海。
他很快就明白了,如果继续待下去,只会让大好的机会从手中溜走,更重要的是,在他看来,企业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将永远处于被动地位,甚至被淘汰。于是王传福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比格电池总经理,扔掉“铁饭碗”,下海单干。
1994年11月18日,一个20多人的小作坊在深圳布吉的冶金大院成立了,起名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专做电池,没人会想到,这个小作坊的名字,日后将响彻全世界。
结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自己开发部分关键设备,然后以半自动、半人工来完成生产,王传福在这里打造起了独有的“比亚迪模式”,只用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生产成本比日本厂商低40%。
巨大的成本优势,让比亚迪电池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电池产品价格大跌20%至40%,很多的电池厂商处于亏损边缘。但比亚迪却逆势增长,一年卖出了1.5亿块电池,成为与三洋、索尼、松下齐名的国际电池生产厂商,最高时,全球每三台手机,就有一台手机使用了比亚迪的电池。
这一年,比亚迪一举成为了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电池生产商,王传福也收获了“电池大王”的桂冠。
汽车,不过是“一堆钢铁”
一切技术专利都是纸老虎!
2002年7月,比亚迪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一时风光无限,从穷小子到企业家,王传福也为深圳又增添了一个传奇故事。
但从贫困走向繁荣和从繁荣中生长出来的人,心态终究是不一样的。
比亚迪上市后,王传福反而更忧心忡忡,在他看来,电池这个行业的“池塘”太小,就算比亚迪把全世界的手机电池都包了,一年也不过就几百亿的市值。
几百亿,对于王传福来说,只能用“也不过”三个字来形容。
2003年,他又看上了一个正在爆发的行业:汽车。说干就干,没过多久就收购了年年亏损的西安秦川汽车公司,正式杀入汽车行业。
一个对汽车毫无所知的电池企业来做汽车?王传福这是在痴人说梦!收购当天,质疑、怀疑,纷至而来,“一个做电池的,怎么能做汽车呢?汽车和电池能比吗?王传福你懂汽车吗?”
资本市场的反应则更直接和激烈,当得知王传福想造车的时候,香港的投资者把电话打到王传福的手机上,声嘶力竭地喊:“我们要抛你的股票。抛死为止!”
面对接连不断的负面声音,王传福放下狠话:“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这与李书福当年“汽车无非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的“狂言”何其相似。
还有人说,即使比亚迪真的动了造车的念头,也绕不开国外的技术专利,但他没想到,王传福恰巧是那个对所谓的专利壁垒最嗤之以鼻的人。
他说,“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文献,30%来自样品,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也就5%左右。”“一切技术专利都是纸老虎!”
在他看来,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技术恐惧症”,这种恐惧正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他们不断地告诉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发很难,直到你放弃。
为此,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专家,不仅在办公室里堆满了技术相关的书籍,还和员工们一同参与一线工作,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摸透,从而寻找出一种方法把成本压到最低。
而他技术攻关的诀窍,就一个字,拆!
例如,在比亚迪位于上海松江的汽车工程院,有数千名汽车工程师,他们中的90% 都是大学一毕业就来到比亚迪,王传福每年都让这些年轻的工程师们学习拆车,他还要求他们拆完之后写出详尽的报告。
据说,拆车伊始,有些年轻的研发人员不敢轻易拆名车,王传福知道了,二话不说,就用钥匙把自己的进口奔驰车狠狠划破一道,然后说:“现在你们可以去拆我的车了。”
当然,这种拆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刻,他更看重的是要强化对汽车技术的理解,要把这些技术掌握住。
“做一个产品和懂一个产品是完全不同的,在技术上讲究的是‘Know-how’,就是每一个环节都知道如何去做。”
就是靠着这样的原始技术积累,加上吸收和并购汽车链条的一些技术,比亚迪成为全国首家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百万的车企,旗下汽车凭借着皮实耐撞的优点,素有“公路坦克”的美誉,极高的安全性也让比亚迪成为消费者心中的良心企业。
这些年来,尽管这套拆解和仿制的打法给比亚迪带来了不小的争议,但不可否认,这一独创的“比亚迪模式”,也正是王传福关键的制胜之道,如其所言:
“想和别人竞争,还要走别人走过的路,那就是自寻死路。你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打法,你凭什么打赢?所以,必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错就错了!
就是要争一口气,争一个面子
最后,再聊一个对比亚迪汽车而言,相对“敏感”的话题。
我们知道,比亚迪的汽车和其他国内厂商很不一样,车型以朝代命名,“唐”“宋”“元”“汉”“秦”,不仅如此,比亚迪甚至连内饰方面的按键配字都以中文显示,有人觉得这很不符合“国际范”,看上去好像有些“土”。
这一点,不只是一些消费者不理解,一些业内人士也很难想通。
使用中文按钮,不仅要另开发一套模具,无形中增加了一大笔成本,对于国外消费者来说,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中文,这会影响到汽车在海外的销量。
但无论外界再怎么说,王传福对中文似乎有一种执念,他说运用中文按键是必须做到的,而且永远不可能去更改这一决定,并坚定承诺:就算是做错了也要坚持下去。
今年3月,在企业家对谈节目《酌见》中,王传福向外界回答了,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坚持使用中文的背后原因。
他说早期创业是为了摆脱贫困,但等有了一家比较有规模的企业后,创业就不再是为了挣钱,剩下的其实就是一个骨气。
镜头下,他讲了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经历:
“第一次我去美国,他们老让我拿这个返程机票给他看,我觉得很难受,好像我就要赖在你美国不回来似的,我干嘛要赖在你美国不回来?
我外语不好,我到你美国是解决你的就业,就这种对人格的侮辱让你很难受,有一次到了英国也是这样,他们盘问你,盘问半天,让你出示很多东西,我当时就甩开走了,我护照也不要了,我就走出去了。
我是个企业家,我到你那应该是设公司的,是和你应该做贸易的,我不是想赖在你这不走,我们中国人不笨,我们的产业不会比你差,甚至比你还好,我们就是为了争一口气,就希望能够把这个产业做大,为中国人争一个面子。”
为了争回这口气,挣回这个面子,王传福把汉字视为中国人骨气和信心的象征,面对种种质疑,他反问道:
“中华民族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汉字,为什么不能用?车卖到国外,有些人可能觉得中文按键不洋气,可能影响销量,没事,出了错我承担,我舍得这点销量。”
王传福的发问不无道理,当我们的消费者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阅意思时,外国人又为什么不能学中文呢?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自信,比亚迪坚持汉字的背后,也不仅仅是在继承文化,更是在潜移默化地推广中华文化。
回到现实的销量问题上,有人问他,“当你的销量和理念有冲突时,你怎么选择?”
他说,“我们还是坚持我们是中国人。”
“有些可以谈,有些不可以谈,比如造型可以谈,但是这个涉及中国文化的问题,底子的东西我们还是坚持。但也可能是错的,但是我们就这么走,错了就错了。”
结语: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
命运从来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这句话放在王传福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他不按常理出牌,敢想敢做,成就了今天的比亚迪,他的一生,也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用双手改变命运的典范。
在他看来,生命有一种硬度,灵魂不屈,脚下就一定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从一个无父无母的穷小子,到如今身价百亿的企业家,王传福的一生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也承受了别人难以忍受的质疑。
但所有的惊涛骇浪最终都被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头所驯服,也正是凭着这股劲头,王传福开创了市值千亿的比亚迪帝国,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
今天,他还有个心愿,他希望自主品牌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他说“恳请到自主品牌的店里看一看、开一开,然后再比较一下。我们在努力,希望消费者能多看我们一眼,多实拍一下我们的车。”
是啊,今天的“中国制造”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我们不需要再妄自菲薄,就像王传福一遍又一遍诉说的,“我们这个民族不笨、不懒,只要给机会,我们应该做得更强大……”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变得臃肿,失去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活力消失了,竞争力倒退了,有能力的员工越来越少,这是许多公司会出现的问题,如何在管理上加以改进呢?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可以重振企业活力、激发团队成员积极性、打造强大团队的商业模式:阿米巴经营模式。
阿米巴经营模式曾经奇迹般地拯救了沉疴累累的日本航空公司,不仅扭亏为盈,重新上市,而且成为了当时全球盈利最高的航空公司。 凭借阿米巴经营模式,稻盛和夫还先后创办了京瓷、KDDI两家世界500强公司。
华为的铁三角、韩都衣舍的三人小组、吉利汽车快乐经营体、澳洋顺昌的内部公司制、燕京漓泉的人车销售式等,都是阿米巴经营的一种变形形态。它们并没有直接以阿米巴经营名字命名,但思想内核与阿米巴经营如出一辙。这些企业形式不一样,但是有共同特点,就是让整个一线的员工能够听见炮火的声音,及时响应市场的速度,自主经营,自主决策。我们把它称之为“划小单元,独立核算,内部企业化管理 ”。
无论是 “阿米巴”,还是“划小单元,独立核算”,目的都是为了塑造企业真正的经营者,通过为每个小单元建立效益测算模型,实现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经营,推动企业绩效持续倍增。
固锝电子
员工自我控制成本、报销不用签批
固锝电子公司坚持“精实管理+幸福企业”的运营模式。公司把“企业的价值来自于员工的幸福和客户的感动”作为经营宗旨,把“创建幸福企业典范”作为愿景,创新“家”文化管理模式,倡导敬天爱人,全面推行精益管理。
固锝电子公司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家”文化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公司在丰富员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注重员工精神财富的获得,让员工有幸福感,从而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无限创造力。
公司让员工成为“家长”,公司相信员工的善意,让员工自我控制成本、报销不用签批。让员工感受到信任和尊重,而不是监督和管理。员工有了尊严感,内在的工作动力就会慢慢形成,这些动力凝聚在一起,就会形成企业长久的竞争力。员工受到信任和尊重就会多为企业着想,就能够焕发出热情和主人翁精神,就能够把工厂当作自己家去热爱、去维护,也会主动加入到精益管理的改善中,全方位实现费用的最小化,达到企业经营的良性循环。
学习阿米巴经营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改变?
1.变“混沌经营”为 “精准经营”
导入《经营会计》,使经营者能看清企业经营现状,从而把握经营实态。
2.变“人心多向”为“上下同欲”
确立共通的经营理念、使命与愿景,让员工看得见企业的前景与自己的未来,凝聚了人心。
3.变“方向迷茫”为“方向准确”
通过策略定位,让企业找准了前进的方向。
4.变“权责不清”为“权责对等”
应对市场变化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使企业的组织结构更加紧密、分工更加明确、责权一一对应, 一切行动有的放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4-3-28 19:49 , Processed in 0.05350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