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5|回复: 0

除了西周玛瑙你知道费昂斯珠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3 15: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申明的是,这种民间的习惯称谓不具有学术意义,只是方便说话。在从西周到战国的时间跨度内,它出现的地域范围十分广阔,从夏家店文化范围到中原、经甘陕一直到四川西北部高原沿河谷南下到云南。西周贵族组佩中经常与红色玛瑙珠搭配在一起的还有一种蓝色或者绿色的费昂斯珠,珠子大致呈菱形,也有管子,表面釉光,不透明。这就是被西方学者称为费昂斯的人工合成材料,一般认为它是玻璃的前身,是一种原始玻璃。
西周组佩上的蓝色费昂斯珠。这些珠子在西周时期黄河流域各诸侯国的贵族组佩上都能见到;当周王室东迁洛阳并逐渐衰微后,这些珠子也随之在关东消失;随着战国时期边地民族的活跃,这些珠子大量出现在川西北沿三江流域南下的石棺葬中。作者收藏。
- 以下图均选自《中国古代珠子》-
从20世纪20年代起,由于像洛阳金村东周天子墓中大量玻璃珠及玻璃镶嵌品出土资料的公开,学术界开始注意中国境内古玻璃的研究。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境内发现的古玻璃都是从地中海传入的西方产品,在中国发掘出土的古玻璃都是埃及传入的。其他西方学者也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制造玻璃的技术。
直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一些学者对中国古玻璃进行了成分分析,发现在中国境内出土的古玻璃与埃及等西方玻璃的化学成分不同。英国学者Beck和Swliman于1934年、1936年在《自然》杂志的第133、138期分别发表了中国洛阳金村古墓出土一批玻璃珠的化学成分分析报告。
西周的原始费昂斯玻璃珠。珠子直径8-10毫米。管子长18毫米,直径4毫米。陕西扶风县出土。这些珠子有瓷白色、天蓝色和麦绿色三种,呈圆珠、橄榄和管状,出土时表面氧化,呈半腐朽状态,为迄今最早的中国古代铅钡琉璃。周原博物馆藏。
- 西周的原始费昂斯玻璃珠-
他们用光谱分析法分析了54件战国和汉代的玻璃,其中有39件属铅钡玻璃,占总测数的72.29%。而我们知道西方地中海沿岸的古代玻璃是钠钙玻璃,不同于中国境内出土的铅钡系,由此大部分西方装饰品专家同意中国古代有自己的玻璃生产。【1】
西方学者称为fsience(音译费昂斯)的人工制品,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的近东地区。
早期的费昂斯分布图。埃及(公元前3000年)、西亚(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公元前2600年)、阿富汗(公元前2000年)、中国(公元前1500年)。
埃及人大量使用这种工艺制作珠串和其它装饰品,将这种工艺沿用了上千年,直到公元前1000年前后,地中海沿岸已经开始烧制真正的玻璃制品,费昂斯工艺仍旧在使用。
费昂斯工艺流程的示意图。制作费昂斯的图示早在埃及壁画中就出现过分别有三种制作方法。制作流程一般是先研磨石英砂,然后加入石灰和草木灰,以帮助降低熔点,这也是所谓西方“钠钙”玻璃;在古代中国是加入硝石和方铅矿,也就是中国的“铅钡”玻璃。然后模具成型胎体,模具一般为陶模,古代埃及和中原都有陶模出土,印度哈拉帕文化还出土了滑石制成的模具。图片为埃及制作费昂斯小神像和珠子的三种方法和费昂斯的成分。
关善明博士在他的《中国古代玻璃》【2】一书中把费昂斯和后来的玻璃工艺作了比较,说明了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费昂斯和真正的玻璃最主要的区别是工艺流程和烧制温度的不同,费昂斯的烧造温度较低,在1000℃左右(烧造玻璃的温度是1700℃),成品中仍有未经完全融化的晶体,因此中国学者也有将费昂斯制品称为釉砂(表面为玻釉和石英砂)和玻砂(内部为玻璃和石英砂的混合体)的。
而工艺流程的区别更加明显,真正的玻璃是先行生产玻璃料块,然后熔化料块,趁玻璃溶液还未冷却时“热加工”成型。
几种常见的玻璃珠制作工艺。玻璃的制作流程不同于费昂斯,制作玻璃珠需预先制作“生料”(fritting),即将磨细的石英砂加助溶剂熔化成胶糖状后冷却,将冷却后的生料再入高温净化,加入着色剂和澄清剂等成分,做成料块或料棒,冷却后待用;制作玻璃珠时,将料块或料棒熔化成黏液状态,这时,可使用所谓缠绕(wound)技法在金属棍上手工拉拽成型,冷却后即是成品(如1);也可使用专门的工具吹制(如2);另外也可采用注入模具的模铸(如3)。古代中国制作玻璃珠的主要办法除了使用模具,大多使用所谓缠绕技法,即是玻璃溶液缠绕于金属棒上,趁溶液还未冷却在金属或石板上滚动成型或使用专门工具一次造型。
而费昂斯是利用天然石英砂“冷加工”成型胎体。然后上玻璃釉再烧造成功。虽然费昂斯与玻璃的工艺流程不同,但使用的基本原料都是石英砂(加助熔成分),因此说费昂斯是玻璃的前身也是合理的。【3】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玻璃工艺最早可能是从地中海沿岸经由北方草原之路进入中原,进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配方和装饰特征。
中原出土的最早的费昂斯珠子来自陕西的西周或先周墓葬,在年代上几乎比埃及晚1500年,在色彩和形制上却仍然有着埃及风格。多数学者同意这项工艺是由西方传入,在本土形成了自己的系统。
西周贵族组佩上的红色玛瑙珠和蓝色费昂斯珠。这两种材质、形制和色彩的搭配是西周时期特别是周王室礼乐制度完备时期的经典搭配。有趣的是这些珠子在西亚两河流域、中亚的印度河谷和地中海沿岸都出现过。作者收藏。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最近几十年对印度河谷哈拉帕(Harappa)遗址的发掘,出土了数量和形制都很丰富的费昂斯珠和其他半宝石珠子,并发现了费昂斯的作坊遗址。
哈拉帕遗址位于印度河谷上游、现今巴基斯坦境内,这一地区包括印度北部和阿富汗东北山区,得丰富的半宝石矿藏之利,数千年来就是一个大的生产珠子及各种小装饰品的基地,两河流域的古代文献多处记录了与印度河谷的珠子和原料贸易。
- 印度河谷哈拉帕(Harappa)遗址 -
如果说中原的费昂斯工艺是西方的渊源,那么从印度河谷经中亚古老的贸易通道传入中原的可能性更大。
Jonathan Mark Kenoyer博士【4】带领他的学生在印度哈拉帕(Harappa)【5】发现了公元前2000年的费昂斯作坊以及残留下来的废料和技术部件,他们发现制作费昂斯珠子和坠饰的模具是用滑石制作和雕刻的。
博士对这种工艺进行了复原,复原效果基本与出土珠子一致,证实了当初的工艺流程,哈拉帕文化是印度河文明的中心,也是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它的编年在公元前2500年到前1750年之间。
- 印度河谷哈拉帕(Harappa)遗址 -
而印度河谷出土的费昂斯珠子,与无论是埃及和地中海还是中国的费昂斯珠比较,在形制、色彩甚至质地的外部效果都很接近。
这种工艺似乎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甚至更早的时间传入甘肃南部、陕西西南部一带并形成了一个长期的传统。碰巧这里是周人的发源地,由这种工艺制作的珠子似乎随着周人的东进沿黄河流域一直向东扩散,并随着西周王朝的衰落从黄河流域消失。
但即使费昂斯在黄河流域衰落之后,这种工艺最早的(我们想象中的)“生产基地”——周原故地仍旧在继续生产费昂斯珠,并持续了数百年,出土的证据有,春秋时期填补了周王朝东迁后的关中地区秦国墓葬中的费昂斯珠;战国时期川西北羌系民族石棺墓中的费昂斯珠;沿川西北三江流域南下至云南的战汉时期滇文化墓葬中的费昂斯珠;中亚新疆绿洲小国直到战汉时期都在生产这种珠子。
但迄今为止,中原还没有像印度河谷那样发现制作费昂斯珠子的作坊遗址。
END
注释:
【1】中国近年来开始重视古玻璃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同意古玻璃技术是在西周时期由埃及和地中海沿岸经北方草原之路或所谓玉石之路传入中原,并形成自己区别于西方的配方。从西周到战国的今渭水——黄河中下游流域(甘肃、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和丹淅流域(河南湖北交界地)的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的费昂斯珠管,战国时期的四川西北与甘肃交界的地区,并沿川西北三江河谷南下,至云南境内同样有相当数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干福熹发表过数篇论著详细论述中国古代原始玻璃。
【2】《中国古代玻璃》是香港中文大学关善明博士针对中国古代玻璃的专著,书中除了涉及玻璃的历史和工艺,还对数百件古代玻璃器分别进行考释和成分分析。该书2001年3月由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出版。
【3】Faience,音译费昂斯。西方学者对费昂斯的定义是,非黏土的表面玻璃化的矽酸盐制品。费昂斯是先用研磨细致的石英砂混合其他助熔成分和水,使用手工或模具“冷加工”成型胎体,然后上玻璃釉后烧造,使釉面固化并与胎体结合。最早的费昂斯制品出现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埃及,早期的费昂斯只限于制作小型装饰品而不是容器。埃及人给三类物质上釉,一是石头,包括石英和硬度不高的皂石(滑石);二是石英粉制成的胎体,这发展成了后来的玻璃工艺;三是陶胎。从某种程度上讲,费昂斯不仅是玻璃工艺的前身。也是后来陶瓷、珐琅、搪瓷工艺的渊源。埃及人给滑石制作成的小珠子或石英砂胎体的珠子上釉,使珠子呈现光艳的蓝色和绿色,达到模仿绿松石和青金石一类的半宝石效果。除了埃及,印度河谷文明也出土费昂斯珠和上釉的滑石珠,并有作坊遗址被发现。这有可能是费昂斯工艺传入中原真正的源头。奇怪的是介于埃及和印度河谷两者之间的两河流域很少出土费昂斯珠,但是他们大量出土上釉的建筑装饰构件。
【4】Dr.Jonathan Mark Kenoyer现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city of Wisconsin--Madison)人类学教授,他出生在印度。后专门从事印度河文明的研究,从1986年开始主持对印度哈拉帕(Harappa)文化的发掘和调查工作,著有(Ancient Cities of the Indus Valley)和《The Ancient South Asian World》等书。
【5】哈拉帕(Harappa)是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前1750年,位于沙西瓦尔(Sahiwa,距拉哈尔约250公里)西南35公里处,也是印度河流域古文明遗址终发现最早的。哈拉帕考古遗址发现于1920年——1921年,后经数次发掘。在发掘的陵墓中发现,许多墓主人都戴着指环、滑石珠链、脚镯和手镯。墓里面还有小雕像、滑石印章以及不同形状大小的容器与水壶。女性尸骨上戴有小珠串成的脚镯和镶嵌着珍贵宝石的束腰。甚至在前哈拉帕文化,这一地区就十分流行珠子,材料从硬度极高的玛瑙到较软的滑石。
选自《中国古代珠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4-4-16 18:37 , Processed in 0.05021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