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7|回复: 0

粮票和收藏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3 23: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有那么一些票证,关乎人们吃饭的问题。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仍然还记得,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8、90年代,人们如果需要买米、面、油,必须出示粮票才成。于是,有人把粮票形容为“吃饭的护照”。
   22日上午,郑州交通路碧波园旁广场,已持续两天的河南省首届票证大型展览交流会上,全省的100多位票证藏家花花绿绿的藏品,又勾起了不少市民的回忆,“现在回头再看这些粮票,真有千般滋味在心头”。

                 粮票和收藏的故事


粮票和收藏的故事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申子仲/文图


     粮票的海洋

    这里一下子成了粮票的海洋。
      当天的票证展览,把碧波园西广场“挤”得满满的,除了票证藏家间的交流,不少人也跑来看热闹。而精品票证鉴赏展位,更是吸引了不少市民。年纪稍大的人都知道,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粮票可是人们居家过日子的“必需品”。

             粮票和收藏的故事

    省收藏家协会票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洪恩告诉记者,粮票产生于1955年,背景是当时农产品需求迅速增长而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加剧,“粮价是稳定物价的关键,为此,国家制定了配售的统购统销政策,粮票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王洪恩说,粮票蕴藏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内涵,且设计精美、图案丰富、色彩明快,颇具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现在收藏票证的玩家越来越多,全国的藏家少说也有30多万人,河南有4、5000人。这次大规模的交流展览是河南第一次举办,不少票证藏家都拿出了压箱底的精品”。

     解放前的老粮票

    东方今报记者注意到,每位藏家展示的精品票证如:粮票、布票、肉票、蛋票、侨汇券等,都经过了压膜封存,票证图案涉及各地名胜古籍、山水风景、工农业建设、风土人情、伟人语录、农业机械、人物花鸟、交通工具。其中年代最早的,是一套1934年红军在江西苏区发行的《借谷证》。

粮票和收藏的故事
                      粮票和收藏的故事



  “这种粮票比较特殊”,王洪恩说,当年红军扩充队伍,一时粮食吃紧,不得不向当地粮农借粮食,这种“粮票”其实是一种借据,“有借有还,还可以小范围流通”。王洪恩说,这套1994年在北京报国寺地摊儿上10元钱买到的“粮票”,现在市值2000多元,甚至上万元。

粮票和收藏的故事

     除这套“老粮票”,展览上还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发行的“粮食库券”,一张大票上,分印有几张小票,上面还印有当时的财政部长孔祥熙的大印。“这说明打日本鬼子的时候,咱老百姓的日子也紧着呢”。

     有一种关系叫“粮食”

    展位上数量最多的,自然还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发行的粮票,全国粮票、军用粮票、地方粮票、内部粮票、划拨粮票以及肉票、蛋票、布票、糖票、侨汇券等。

粮票和收藏的故事

    “以前有一种关系叫"粮食关系",听说过吗?”河南藏家黄玉海从1993年开始收藏粮票,目前已经藏票过万张。谈起粮票的历史,他如数家珍。
    黄玉海说,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凭粮食户口、粮本、粮票到指定国有粮店兑换粮食。而我国各地所发行的大大小小各类粮票,有5万多种上万个版本。最初的粮票采用16两制计量,1959年改为10两制计量,从1985年起改为公斤制,面额有壹两、贰两、伍两、壹斤、贰斤、拾斤,1967年曾发行的一万斤一张的粮票,现在存量很少。
    在“粮票时代”,“粮食关系”其实就相当于“城镇户口”。此地的城镇户口居民如果想转到另一个城市工作生活,除了转户口,还必须转移“粮食关系”。“没有"粮食关系",就成了"黑户",没了吃饭的正规渠道”。
                 粮票和收藏的故事

     粮票里的小时候

    年近50岁的郑州市民孙先生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仅仅是粮票的天下,各地的商品票证也“精彩纷呈”,除了粮票,还有油票、奶票、酒票、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蛋票、糖票、豆制品票、蔬菜票。

       粮票和收藏的故事

                粮票和收藏的故事


  其他生活类的票证如布票、煤票等品种更多。“一些城市甚至还发行过鞋票、汗衫票、肥皂票、火柴票”,孙先生说,那是一个票证的年代。而在他的记忆里,“当时最难搞到手的是‘自行车票’,‘缝纫机票’”。

粮票和收藏的故事

                  粮票和收藏的故事

  “那时候下饭馆、买馒头都离不开粮票”,孙先生说,由于市场商品短缺,这些票证对保障供应、稳定人心起了重要作用,但也给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他记得自己年轻时候,家门口的国营粮店经常排长队,每个月都固定几天供粮,每逢供粮供油,街坊邻居就四下传话。一般家中有小孩的,大人就会打发孩子去排队。快排到时,大人再拎着面袋、拿着粮本粮票、钞票赶过去。“街上经常会看到用自行车驮面布袋的,或者背面扛面的。我还记得粮店里的盛面的大簸箕,有的粮店为方便群众扎口袋,还准备有细麻绳”。

   粮票曾是“硬通货”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粮票可以当钱用”,黄玉海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居民家存的粮票也多得使不完。而1985年以后国家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逐年松动,这个时期,粮票曾和钞票一样,成为“硬通货”。“"全国通用粮票"最值钱,当时的"潜规则",一斤全国通用粮票能换两毛钱,3斤粮票就能换1斤鸡蛋”。

粮票和收藏的故事

粮票和收藏的故事

  黄玉海所说的“粮票换钱”,在当时被视为“投机倒把”,是国家严令禁止和打击的,但打击依旧挡不住民间的私下交易。此后,随着粮食的丰产丰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先后敞开了粮食供应。1993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宣布取消粮票和油票。自此,伴随我国城镇居民近40年的粮票和其他票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在黄玉海的藏品里,记者注意到了他收藏的“最晚的粮票”1996年南阳市粮食局发行的淡红色扶贫“粮票”。黄玉海说,这其实已经不是真正意义的“粮票”,而是“当地为帮扶贫困和低收入居民特制的,凭此可以低价买粮”。

  粮票是一座“里程碑”

  粮票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并没有淹没在历史的进程里。这些完成历史使命的粮票,如今成了民间收藏的新宠。王洪恩告诉记者,集粮票和集邮一样,且粮票更具不可复制性,因此也更为珍贵。上世纪50年代的成套粮票,现在市值大多超过了2000元。而河南票证专业收藏协会已经成立10年了,队伍也在逐年扩大。

粮票和收藏的故事

  粮票独特的历史价值,也使得这项民间收藏越来越受到官方的重视。王洪恩说,不久前,河南省档案局的领导还找过他们,想联合民间力量收藏粮票,搞一次大型的展览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民以食为天",咱河南是粮食大省,而粮票这种实物档案,更能说明那段历史,也更能说明粮食的重要”。
  是啊,小小的粮票真的不该让我们淡忘。没有这些“痴迷”的粮票收藏家,忙忙碌碌的我们,几乎注意不到,它的历史曾经里程碑一样地辉煌,它的“入场”和“谢幕”,曾标志着两个时代的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4-3-29 23:07 , Processed in 0.04262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