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3|回复: 4

马家窑文化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7 16: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家窑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中文名 马家窑文化 外文名 The horse home kiln culture 发    现 1923年 地    址 甘肃省马家窑村麻峪沟口 发现者安特生 代    表 彩陶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4200年-前3300年 [1]  。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4年,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在甘肃临洮马家窑村发现一处远古文化遗址,定名为仰韶文化马家窑期,在当地发掘了大量的上古时代代表华夏文化的彩陶器皿。一个沉寂几千年的文化瑰宝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命名
马家窑遗址虽发现较早,但以其命名却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对马家窑文化的
夏鼐先生(马家窑文化命名者)
夏鼐先生(马家窑文化命名者)
命名,以及是否将半山、马厂类型包括在内,考古界曾有过许多争议,到目前为止意见还没有完全统一。最早对马家窑遗址进行调查发掘的安特生,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存和广河的半山遗存合称为仰韶期或仰韶文化,为了与河南、陕西的仰韶文化相区别,也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1944年—1945年夏鼐先生(原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到甘肃进行考古工作,为了确定马家窑期与寺洼期墓葬的关系,发掘了临洮寺洼山遗址,认识到所谓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有颇多不同,认为应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作为代表,称之为马家窑文化。此后马家窑文化在学术界得到承认,它以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向世人展示了图案精美、内涵丰富、数量众多,达到世界巅峰的彩陶文化。
解读
1996年,甘肃省临洮县成立了第一个民间专业研究马家窑文化的社会团体临洮县马家窑文化研究会。2003年,临洮县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升格为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王志安(解读与传播者)
王志安(解读与传播者)
马家窑文化的研究活动以甘、青地区分布的大量的马家窑彩陶为得天独厚的研究基础,对彩陶纹饰图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把马家窑文化的研究拓展向中华文明起源的多个领域,从民族学、民俗学、哲学、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进行挖掘究,以期找到至今人类关注的、期待解决的许多问题的文化源头。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的研究活动,填充了历史文化研究中对纹饰图案解读的学术空白,会长王志安成为这一研究活动中的领军人物,他对马家窑文化的解读和研究,使马家窑文化向深层次、跨地域传播和认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马家窑文化的神奇与辉煌。一个对马家窑文化的研究热、收藏热正在形成。
类型与分期
类型
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文化类型,从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情况看,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从以往发现的资料就可以看出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相承、相似的因素很多,关系密切。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过去限于资料太少,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有人曾主张将马家窑类型单独称为马家窑文化,与半山--马厂文化分开。康乐边家林、兰州关庙坪出土的陶器,补充了马家窑到半山类型发展的中间缺环,这些陶器无论是器型还是花纹都有马家窑类型的一些遗风,而且还反映出了半山类型的一些特色,过渡性的特点非常突出,从而表明半山类型是从马家窑类型演变而来。
分期表
下图为文化分期表
马家窑文化分期表
马家窑文化分期表
遗址
马家窑文化的重要遗址有东乡林家、临洮马家窑、广河地巴坪,以及兰州的青岗岔、花寨子、土谷台、白道沟坪与永昌鸳鸯池和青海乐都柳湾等20多处。1988年,临洮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分布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
马家窑文化分布图
马家窑文化分布图
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的泾、渭水上游,以及白龙江、湟水、洮河、庄浪河和清水河流域。半山类型分布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马厂类型的分布则更为向西。
特点
建筑风格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
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方形房屋为半地穴式,面积较大,一般在10平方米-50平方米左右,屋内有圆形火塘,门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圆形房屋多为平地或挖一浅坑起建,进门有火塘,中间立一中心柱支撑斜柱,房屋呈圆锥形、分间房屋最少,主要见于东乡林家和永登蒋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间设一火塘,侧面分出隔间。
丧葬习俗
马家窑文化的墓葬,经发掘的有2000多座,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邻,流行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规则,多数为东或东南方向。盛行土坑墓,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等。葬式因时期和地区不同而有变化,一般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二次葬。墓葬内一般都有随葬品,主要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少数随葬粮食和猪、狗、羊等家畜。有的墓地的随葬品,男性多石斧、石锛和石凿等工具,女性多纺轮和日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间的分工。随葬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别,而且越到晚期差别越大,有的随葬品达90多件,而有的一无所有。这种贫富差别的增大,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步走向解体和中国文明曙光的来临。
陶瓷工艺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
王志安与郎树德在马家窑遗址
王志安与郎树德在马家窑遗址
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又延续发展数百年,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未有的高度。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它不仅是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同时它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它神奇辉煌的艺术魅力至今还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经济体系
这个文化群体的居民以经营旱地农业为主,大田作物主要种植粟和黍。这两种谷物的遗存曾分别发现于甘肃东乡林家遗址的窖穴和兰州青岗岔的房址中。另外,在青海柳湾墓地的许多墓葬中,也都发现有装在粗陶瓮中的粟,说明这种作物是当时人们的主要食粮。各个氏族营地的房址和公共墓地的随葬品中,发现了大量农业生产工具,用于翻地的石铲通体扁薄,略呈长方形,效率很高;收割用的农具很多,主要是石片磨制的和用陶片改制的爪镰,形状有长方形穿孔的和两侧打成缺口的两种。在镰刀中有一种形制很特殊,也是长方形,但在一端刻成锯齿,为马家窑文化居民所独创。谷物加工工具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杵和石臼等。
马家窑文化的氏族先民在日常生活中还饲养猪、狗、羊等家畜,有些氏族墓地的墓葬中用整只的猪、狗或羊随葬。这一现象是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的证明,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丧葬习俗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有些类似。当时饲养的家禽仅见鸡一种,数量尚不多。
虽然农业经济比较进步,采集和狩猎活动仍是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各遗址中大多发现了石镞、骨镞、石球等。发现的野生动物骨骼较多的是鹿,野猪等。
在社会生产中已经有了相当明确的专业技术分工,原始手工业主要是制陶业、石器制造业、木工作业、纺织业几种。
器型
马家窑文化 [2]  区系中主要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三
中国最早青铜器——马家窑青铜刀
中国最早青铜器——马家窑青铜刀
种陶器,以彩陶造型最有代表性。这三种彩陶类型是一脉相承发展的,在造型和纹饰上,有其共同的特征,但也有各自的特色。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但在马家窑文化类型彩陶中带有仰韶文化影响的痕迹,越是早期越是明显。在马家窑文化彩陶中最多见的是卷缘盆、彩陶碗等,都同仰韶文化中庙底沟类型有相承关系。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不管是造型还是纹饰都高于以前的彩陶,是有明显的独特性的。它以其精品数量多、制作精美和纹饰的繁复而代表彩陶的高峰。马家窑类型的器形有壶、罐、盆、钵、瓶、勺等,不见鼎一类的三足器,也不见陶炊和圜底釜,但尖底瓶占一定比例,多为平口或侈口尖瓶;碗、钵、盆一类器物腹部较浅,腹部曲线呈圆弧形。外形比例均衡,棱角分明,线条流畅,大多为细泥红陶质,质地坚硬,火候很高,底色橙黄或米黄,一般打磨光滑。其中小口瓶、细颈硕腹壶、大口长腹瓮以及泥质加砂彩陶盆、钵与带嘴锅等,造沏新颖别致,最具典型性。这种造型明显地带有审美的追求,它为相应的纹饰的创造打下了基础。有研究者认为,马家窑类型彩陶,从造型看,除半坡、庙底沟巳有的盆、钵外,出现,瓶、壶、瓮等大型器形’这很可能是人们掌握了将两个半球分别盘筑再合起来捏合、抹平,最后加下颈、底部的先进成型技术。

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 [3]  。
价值
文化价值
文化是历史的缩影,时代的一面镜子。马家窑文化的高度发展,是新
《马家窑文化源流》会刊
《马家窑文化源流》会刊
石器时期华夏文明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折射着中华先民在远古时代所达到的多项文化成就,马家窑文化不仅包含着史前时期众多神秘的社会信息、文化信息、同时它创造了中国画最早的形式。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形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彩陶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马家窑文化将史前文化的发展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创造了绘画表现的许多新的形式,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画,就是神奇丰富的史前“中国画”。
观赏价值
马家窑文化,产生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它
马家窑文化文字
马家窑文化文字
的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是史前任何一种远古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它丰富多姿的图案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艺术风格。它神奇的动物图纹,恢宏的歌舞,对比的几何形状,强烈的动感姿态,象黄河奔流的千姿百态,生生不息,永世旋动。它象黄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领着浪涛的起伏,臻成彩陶艺术的高峰。它留下的极其丰富的图案世界,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它所给予我们的欣赏价值是任何现代艺术都不能代替的。越是遥远的文化,就越能成为现代生活中最珍贵的收藏观赏品。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欣赏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收藏价值
要看一种物品的收藏价值,就要看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增值价值等。所有的远古陶都有历史价值,而马家窑文化古彩陶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其它远古文化类型的古陶器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它的巨大增值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队伍的迅速扩大,将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2000年以来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价格,每年都以翻倍的速度增长,成为收藏界十分耀眼的新星。
马家窑文化是分布于甘肃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文化,其彩陶占整个陶系的20%-50%,随葬品中可达80%,而且成型与装饰技术也至为发达。自本世纪二十年代瑞典人发现此类文化遗存以来,马家窑文化一直处在学术界热烈的讨论中。有关中国古代彩陶是本土发生还是西方传入的课题的研究使之声望日隆,其富丽神秘的图案及多变的造型也令艺术家爱不释手。但无论对这些问题作出怎样的诠释,马家窑文化炊食具本身的精美已足以让后人垂涎了。
延伸阅读
研究会
缘起于一个电影《解放大西北》的拍摄。一九九六年,沉睡着马家窑文化遗址的古老文化名城临洮,来了七千人的拍摄队伍。他们发现具有深厚文化价值的马家窑文化沉寂在此而无人研究、推广和利用。在他们的推动下,深受马家窑文化熏陶的有心人士志安与其他一些热爱马家窑文化的民间人士一起创立了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他们栉风沐雨、历尽艰辛的研究、传播使马家窑文化名声大振。会长工志安自筹资金先后在北京、浙江、上海、山东、天津等地开办展览和设立传播窗口,并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创办了《马家窑文化源流》会刊(已出版十期)。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将临洮县马家窑文化研究会晋升为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王志安教授解读马家窑文化
王志安教授解读马家窑文化
作为研究会会长的王志安先生,是这个研究会的创始人和带头人,也是研究和宣传马家窑文化最痴情的人。他个人出资办刊物、建网站,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宣传、推广马家窑文化。2004年,他筹资举办“马家窑文化发现命名80周年纪念活动”,建成了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彩陶博物馆,希望借此将马家窑文化从书本走进社会,走进民间大众。2005年12月与甘肃彩陶研究会共同举办“2005中国彩陶马家窑文化研讨会”,2006年1月,会长到上海举办马家窑文化讲座。 《上海收藏报》以“中国当代研究马家窑文化第一人”为标题,对他作了数次报道。 《文汇报》发表了他的“也谈中华龙起源”的文章。上海有关方面专门邀他为建立上海马家窑文化研究所做筹建和指导工作。经过10多年的潜心研究,会长本人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彩陶专家。2005年7月,会长应邀去沈阳参与修建世博园兰州园的工程,冒着烈日高温亲自动手设计、构图、画彩,将一件件巨大而精美的马家窑彩陶雕塑艺术品屹立在世界园林博览会上,向世界展示马家窑文化。世博会开幕后,经他精心设计、制作的彩陶获得了2006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七项大奖( “彩陶王”水景主雕获建筑小品类金奖,彩陶园获综合类银奖、设计类银奖和施工类银奖,入口尖底彩陶瓶与“蛙神”彩陶组合获建筑小品类银奖,休闲彩陶亭获小
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彩陶博览园
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彩陶博览园
品类铜奖)。这应是对研究会在研究、传播、发展马家窑文化工作的最好的回报和肯定。
2006年5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制作了六集电视专题片《神秘的中国彩陶》,该片由王志安会长担任顾问和彩陶文饰解读的主讲。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对马家窑文化的很大关注和兴趣。
2009年4月,研究会的依托单位临宝斋商务总社被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甘肃省新闻出版局等四部门评定为首批“甘肃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2009年9月,研究会与中共临洮县委、临洮县人民政府一起具体承办了首届“中国马家窑文化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马家窑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中国鉴宝杂志马家窑彩陶免费专场鉴定会
中国鉴宝杂志马家窑彩陶免费专场鉴定会
十多年来,研究会和王志安会长已在全国创造了马家窑文化研究、传播等方面的近十几个第一,研究会通过对大量彩陶图案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和论断,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全国重点刊物,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鉴藏委员会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是2007年经甘肃省民政厅注册成立,是研究会鉴定马家窑彩陶的专业机构,有数位大学教授和国内著名专家组成,在北京、上海、深圳、浙江、香港等地以及省内部分市、县的博物馆和收藏家做过专业马家窑彩陶鉴定,有多篇专业鉴定论文发表,2009年2月28日在甘肃临洮举行的中国马家窑文化研讨会期间和中国鉴宝杂志举行了鉴定马家窑彩陶免费专场鉴定会,天下收藏、甘肃卫视、定西电视台等媒体有报道。在长期的鉴定工作中始终坚持鉴定职业道德,秉承去伪存真的宗旨,假货绝不出鉴定证书,如有修补的地方一定要在鉴定证书中注明,避免了很多彩陶收藏爱好者上当受骗,得到了国内彩陶收藏家和博物馆的认可。
彩陶博物馆
甘肃马家窑彩陶博物馆起初是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的内部学术研究资料馆,后来应众多参观者的要求对外开放,博物馆陆续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征集藏品。现已发展成为全国对外展示马家窑文化的博物馆。该馆已经甘肃省文物局批准建立。博物馆汇集展出彩陶精品700余件,数十件展品为国内外绝无仅有的顶级珍品,藏品总量达5000多件。博物馆的建立,为防止本地稀世之品古文化遗存严重外流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为研究会的学术研究准备了充分的实物资料。
位于马家窑文化遗址临洮的彩陶博物馆
位于马家窑文化遗址临洮的彩陶博物馆
博物馆建于马家窑文化遗址所在地—临洮县的临宝斋文化楼,分两个展馆、展出面积约400多平米。藏品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其中有画着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开始农耕活动的人物造型的彩陶,它证明远在四千六百年前中国人物画的最早绘画形式已经产生;有画着最早的龙图腾原形的彩陶,它证明了中华龙在史前已经有了雏形;有先民们为了战胜水患,想象出的“蛙神”系列彩陶;有史前先民们娱乐用的陶牌;有先民们制陶用的工具远古石砚、磨光器;有绘着原始文字图形的彩陶,为中华民族书画同源提供了新的证据;有反映出“卍”符号最早来源于太阳崇拜的远古彩陶;有画着人类生殖文化崇拜和宗教文化崇拜合璧交映,反映先民哲学思想已经存在的神秘彩陶。博物馆中的彩陶系统而清晰地为研究会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充分的物证。勾画出先民从水的崇拜转向土地崇拜,再向战胜水患的“蛙神”崇拜不断发展的思想轨迹和精神历程。深刻的反映出远古先民们在原始蒙昧和艰难险恶的环境中,一方面处在主、客观不分的图腾崇拜的蒙昧阶段,而另一方面已经有了令人赞叹的智慧和思想,从而创造出了这些至今还令人惊叹的远古文明。看了这些反映着史前文化的珍贵文物,就会知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源头在那里。
自2003年12月开馆以来,已接待了包括原中宣部副部长聂大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赵维绥在内的各级各界的领导同志和专家教授一千多人,以及社会各界的观众三万多人次。博物馆对全国开放,欢迎研究者、爱好者及各界朋友前来参观和进行学术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16: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最初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一般认为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进一步发展,过去亦有人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据碳14法测定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地区,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马家窑文化陶器造型主要有钵、瓮、盆、双耳罐等。陶器质地有泥质红陶、灰陶、夹砂红陶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特别发达,与仰韶文化彩陶相比,马家窑文化彩陶图案具有显著的旋动特征,其旋动的方式丰富多样,或交错盘旋,或来往反复,使人感到变化莫测,回味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16: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又延续发展数百年,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未有的高度。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它不仅是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同时它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它神奇辉煌的艺术魅力至今还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16: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筑风格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

丧葬习俗
马家窑文化的墓葬,经发掘的有2000多座,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邻,流行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规则,多数为东或东南方向。盛行土坑墓,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等。葬式因时期和地区不同而有变化,一般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二次葬。

向左转|向右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16: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定西是中华文明的重爱发祥地之,也是人类繁衍生息、进化发展的摇篮之一。勤劳勇敢的先民们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劳动生活,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1923年,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瑞典学者安特生在临洮马家窑村的黄土台地上发现了大量彩陶。此后,我国学者裴文中、夏鼐等也在这里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确认这是距今约5000年到4000年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的一种有明显地方特色的远古文化。20世纪40年代,夏鼐先生命其名为“马家窑文化”。1988年,国务院公布临洮县马家窑文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家窑文化同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一起,成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


马家窑文化遗址分布范围相当广泛,东到渭河上游,西到酒泉和青海东北部,南到西汉水流城,北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而位于其核心地带的今定西市各县区,遍布着马家窑文化的遗存。

马家窑文化以其光彩夺目的彩陶而著称于世。当时人类的生产技术和生活经验较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石器,根据各种不同用途而制造,因而更为适用,如石斧、石锛、石刀、石镰、石杵、石镞等。随着种植业、饲养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相对稳定、人们的审美理念和制作技术也与时俱进,制作的陶器比以前更多、更精美、更具有特点。他们无与伦比的智慧将史前彩陶文化推到了一个巅峰。马家窑彩陶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造型独特而丰富,花纹图案绚丽多彩。其图案有反映农业和植物采集的草叶纹、花卉纹、禾穗纹、豆瓣纹,有反映渔猎的网格纹,有反映多子生育观念的葫芦纹、鱼纹,有反映大自然的流水漩涡纹、水波纹、起伏山川纹,有反映社会活动的人形踏歌舞蹈纹,有代表文字雏形的“田”字纹、“十”字纹、“米”字纹等。1974年,出土于陇西县吕家坪的一件马家窑文化尖底彩陶瓶,瓶身外壁饰以四方连续的漩涡纹,图案结构严密紧凑。这种漩涡纹与作为水器的尖底瓶十分协调。它既是马家窑文化类型早期彩陶的代表作,也是一件优美的艺术品,属国宝级文物。

马家窑文化彩陶凝结着先民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精神的寄托。除作为日常生活用具的缸、碗、盆、壶、瓶、钵、罐等外,还有祭祀、庆贺专用的陶质乐器“土鼓”。土鼓像一口深腹缸,口沿外有蒙兽皮的鋬纽,中部有对称的散音孔,可以放在地上敲击,也可以由二人抬着,边走边敲。有当丰收或有喜庆祭祀时,人们手持玉璧,载歌载舞,用土鼓伴奏。

马家窑文化的建筑、石器制作、骨器制作、纺织技术亦达到很高的水平。房屋为半地穴式,分方形和圆形两种,并进行了地面的防潮处理,在筑平的地面上抹一层草衣泥,然后在上面盖一层“白石灰面”,表面打磨得很光滑。房屋用木柱支撑,下面还垫有石柱础。骨器如骨匕、骨刀、骨锥等均磨制精良,刃部锋利,式样美观。特别是缝纫用的骨针,其大小相当于现在用的中号钢针,四五千年前的先民们能制造出如此精细的骨针,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马家窑文化时期,人们以兽皮、粗麻布为衣,头发盘起后用骨笄、石(玉)笄或木笄别住。妇女颈部、胸前佩戴着蚌壳、兽牙、兽骨制成的项链,头上插着鸟羽做的装饰品,手臂上戴着陶环(镯)或用乌腿骨做成的臂链(钏)。从通渭县何家山和漳县、临洮县等地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折矛蚌分析,这种产于东海的折矛蚌,是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来的,从而可知马家窑文化时期就已物质交流。

马家窑文化可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种类型。三种类型一脉相承,但又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其主要区别仍在于具有代表性的彩陶图案上。如马家窑类型的彩绘以黑色为主,马厂类型的彩绘为黑红两色,半山类型不但黑红二彩相间,而且还有锯齿形花边纹。(何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4-3-28 20:38 , Processed in 0.04490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