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2|回复: 4

明代早期洪武、永乐、宣德官窑瓷器特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16 16: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明王朝是汉人统治的天下,结束了少数民族的统治,整个明代1368——1644年,先后有十七个皇帝在位执政,共经历276年{南明除外}。其瓷器的制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乐和宣德为最高峰。
中期: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最著名。
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其中嘉靖,万历量最大。
下面样子收藏网从瓷器的胎骨、造型、釉色、装饰、款识几个方面介绍明代早期景德镇官窑瓷器特点。
明代早期(洪武、永乐、宣德)官窑瓷器
一、官窑瓷器胎骨:  

    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烧造的瓷器的胎也是不同的。到了明代景德镇的瓷器,由于选料和淘炼技术的提高,胎质比元代细致、洁白,在器物露胎处,因胎内含有杂质,经入窑烧制出现火石红的现象,较元代的氧化铁红斑有所减少,胎体较清代厚重,尤其盘碗的胎比清代厚重,胎较以前透明,声音也比以前清脆,大件器物胎比元代薄,并且还出现了薄如卵幕,莹似玉石的脱胎瓷器。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为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鉴定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
  对于明代各种不同的釉面观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观察时更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面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征。对各时代釉面的典型表现,要牢记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明代晚期黄釉釉面所闪现的血丝状小红点。另外釉面的新旧光泽也可说明真伪。对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等状态也需掌握,这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常见永乐白釉器口,底边角与釉薄处闪白和闪黄,釉厚处闪浅淡青色。永乐翠青积釉处的气泡密、玻璃质强,明代蓝釉釉面表现的灰黑色调,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现象等等。所以,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二、瓷器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谙熟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
  对于明代的一些典型器型,特别是名贵品种,更应烂熟于心,形成固有的正宗概念。越是名贵的品种,便越会有人去仿制。在鉴别中,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无须多究,便可一眼识破那些低劣的赝品;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对那些貌似真品的伪作,经细心体察和揣度后,就能看出神离之处,找出其细微差别;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能善于体会各时代的不同风格和神态,对那些维肖的仿品,便能独具慧眼,看出其虽维肖但不维妙之处,从而窥出破绽。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制做也如明代国力一样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尤其青花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于郑和下西洋,从中亚伊斯兰国家带回了“苏麻离青”料。在适当的火侯下,能烧成像宝石一样的鲜艳色泽,但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
  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久而久之,便可充分利用不同器型特征,熟练地鉴别真伪。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当时出现的一些精品,如白釉脱胎暗花盘碗,青花压手杯之类,都是后仿品在造型等方面远远不可企及的;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致,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故永宣青花器,仅见清代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时的仿品及民国时的赝作,除此而外其他时期少见。至于成化时期,器型惟重纤巧,大器较少,其碗、把杯、天字罐类,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三、官窑瓷器釉色:

  我国的瓷器到了明代无论在单色釉和彩瓷上都比以前有了发展和创新。代釉质多肥厚滋润,除宣德时期外,釉面都较平静,很少有棕眼,器物的口沿足边有轻微的垂釉痕迹,清花器的釉色多白中闪青,俗称亮青釉。此时器物底足里面釉面常和其他部位釉色不一样。单色釉方面:明代有了釉汁肥润如脂的“甜白”、釉色浑厚艳丽的“鲜红”、鲜艳透明的“宝石红”、嫩黄莹明如鸡油的“黄釉”以及烧制非常成功的近似孔雀羽毛颜色的“孔雀绿”、“孔雀兰”色釉。

   除了宋代黑白花瓷,元代的清花、釉里红器外,明代以前的中国瓷器基本上以素瓷为主,即以单纯一色釉为主。到了明代这一时期青花瓷器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明初期仍用元代的色泽浓艳、晕散的“苏泥勃青”料。明代中期用了发色淡雅、柔和的“平等青”。明代晚期用了蓝色闪紫、艳丽的“回青”料。青花瓷器在明代瓷器中占的比例比较大,除青花瓷器外,明代彩瓷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斗彩、五彩。金彩的使用也比以前多了。

四、明代官窑瓷器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晕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确再现。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例如,明清两代瓷器的画面,就与同时代的织绣、竹、木、漆、牙、玉、铜、银等工艺品装饰,互有影响,一脉相通;又如成化时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缠枝莲纹,也与前朝景泰掐丝珐琅器上纹饰相同。如此等等,便可发现时代的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器物,都应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便如永乐、宣德瓷器的缠枝莲、海水龙、成化瓷的青花底足双线特征,正德瓷的回文,嘉靖、万历瓷的道教画与镂雕工艺,康熙瓷的双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过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决疑辨伪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时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不拘一格,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优美。明代早期多用一笔点画的手法,以后用勾勒填彩。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的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有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画的龙嘴较长称“猪嘴龙”,明代龙的眼一般都画在一侧,明代早期龙的鳞画的比较精细,明代晚期有的龙鳞画的草率鳞为几条线交叉画成菱形,龙爪画的比清代简单,但比青代及后仿品的龙爪画的有力。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忽略此点,我们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在明代的瓷器上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也比以前增多,如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这也是明代瓷器纹饰特点之一。
五、明代瓷器款识:
  明代官窑年款的出现也是一个创始。明代以前没见过带官窑年款的瓷器,识别款的真假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风格、书法特点,这对鉴别瓷器的年代真假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明代年款的字体豪放、不拘一格。字体生动有气魄,有“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的说法。
  明代瓷器带官窑年款很普遍,有楷书、篆书,以楷书较为常见。款的排列有横款、竖款、单行款、双行款,还有极少数环行款、十字款、四字款、六字款,款的外圈有双圈线,也有不带圈线的。明代款的圈线比清代粗,圈线的起止处连接的不准,有时出现错开现象,两圈线之间明代离得远些,清代离得近些。
  明代时款多为青花楷书款,明中、晚期的彩瓷的款,偶有用其他颜色的。如红色、紫色的。另外也有刻款、印款的。青花款在放大镜下看好像深入胎里,而清初仿明,尤其是清后期仿明的青花款用放大镜仔细看,款多浮在釉中,色也较浅。

1、洪武时期(公元1368年-1399年)


  关于洪武时期瓷器的看法,目前国内外都有争议。从现在发现的情况看,有确凿证据证明是洪武时期的瓷器还不多,带洪武官窑年款的瓷器也没有见到,尽管洪武时期的墓葬出土了一些瓷器,但这也只能做个参考。当然也不能否定墓葬里有本时代的器物,这就要具体分析每一件器物,在有的洪武时期墓葬里就出土了元代、宋代的器物。类似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所以对这段瓷器的研究还有待今后进一探讨。
  南京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的地方。南京故宫出土的白釉红彩云龙纹盘、青花云龙纹盘、酱釉碗、外酱釉里霁青暗花凸云龙纹大碗、南京故宫出土的青花残片及少量的釉里红、外酱釉里霁青凸花、酱釉等瓷篇和南京周围墓葬出土的一部分青白瓷器为我们研究洪武时期的瓷器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于洪武建立御窑厂的问题现在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根据文献记载应为“洪武二年”建立,如果是这时建立的,那么经过三十年应烧造出一定数量的官窑器物。但从现在发现的实物看数量不多,或许我们还不认识它,而把它放在元代或永乐、宣德时期了;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洪武三十五年建立的。如果是这样,那就很难有洪武官窑瓷器了,究竟如何开始还有待研究。
  从现在所见的洪武瓷器看,这时期的器物是具有元代瓷器的遗风又有明初特点。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

 一、胎骨:
  瓷胎胎质坚硬胎色洁白。也有因温度掌握不准,胎质成分不同,胎色有淡红、淡黄、灰白色。因胎内含有杂质在露胎处多有氧化铁的红色出现。
  二、造型:
  这时器物的造型和元代、明初永乐有相似之处,如有的碗底足中间有乳状突起,有的碗是叠烧中心一圈无釉;也有元代浅碗的造型,外腹中间有折角,也有的类似永乐时期如碗的形状和永乐相仿,撇口、腹部丰满,有的圈足微微收敛,平削底这和永乐时碗的造型很相近。
  这时民窑器型多不规整,有的器物上有窑裂,有的圈足里跳刀痕迹比较明显,也有的器足正中有尖状螺旋形凸起,有的圈足里壁折角处理成弧形。因是手工操作,各个窑之间,每个窑的每个窑工制作手法都不完全一样,但从现在所见的器型看,器底露胎处都可见旋削痕迹。
  三、釉色:
  洪武时釉质较肥厚,有的釉面带有开片问。因施釉不均,在器物上可见缩釉现象,尤其是底圈足内的缩釉现象更普遍。
  主要釉色:青花,其它还有釉里红、红彩、酱釉、蓝釉、青白釉等。有的在同一器物上施两种釉,如:外酱釉里蓝釉暗花,外青花里青白釉暗花器物。
  青花:青花色调较淡,因烧造条件不同也出现深浅不一的情况,有的深些,有的青白色发灰。
  青白釉:比元代枢府器物的釉色白。但釉面不够光润,有时在釉上出现黑色小斑点,这是因为釉里含有杂质的缘故。
  釉里红:釉里红器不多,颜色深浅不一,而且还有些晕散,有的红色成粉红色。
  酱釉:酱褐色,釉面不亮。
  蓝釉:颜色深浅,施釉较薄,类似乾隆砖蓝。
  红釉:白釉上画红彩,彩色鲜明。如白釉红彩云龙纹盘。
  四、纹饰:
  装饰方法:绘画、刻画,还有的采用了一面绘画,一面模印凸花的艺术手法。
  绘画风格:民窑器物纹饰简单,线条粗放、流畅、生动豪放。使用一笔点划的方法绘画的。官窑纹饰精致,如白釉红彩云龙纹盘,龙画的非常精细,画面不象永乐、宣德那样满。
  主要纹饰:云龙、人物、动物、花卉、水藻、花鸟、松竹梅、折枝梅、缠枝花。也有在碗心书写“福”、“寿”字的,在器物口常见有几何纹装饰。
  所画变形莲瓣的中间纹饰有的像花朵,流云的云脚没有元代长,缠枝莲的叶子有的和元代一样,成螺丝钉型,有的像掠过的飞鸟,有的器物上只有几笔画成各种圈型图案。
  五、款识:
  没有发现官窑年款的器物,只见器心里带“福”、“寿”字等。 



洪武的鉴定重点是要正确辨别与元瓷的不同,并注意不要和典型永乐瓷相混淆:   1.元代除少数玉壶春瓶为釉底外,其他器物底部无釉。洪武则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外,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扁菊纹大碗也为釉底,其他器物则底部无釉.

  2.元代碗类底足斜削的习惯,洪武时期除民间青花粗碗仍沿用外,其他较细的器物已改为平削足。

3.元代梅瓶的口均为上狭下宽的梯形口,明代梅瓶口部已改变为直而稍翻唇,决无梯形感。

4.元代青花在纹绝少五爪,洪武官窑器几乎全为五爪。

5.元代印花和青花二种装饰工艺同置于一器的方法,洪武仍继续使用。

6.元代莲花叶子为标准的葫芦形,洪武已变形的不成葫芦形了。

7.元代牡丹叶子画得肥厚规矩,洪武已变片稍微细瘦而随便了。

  8.元代的仰莲瓣纹每瓣都分开绘画,洪武朝除个别器物仍分开画上,绝大多数莲瓣之间借用边线,不再分开,并出现了双勾描绘边线而不填色的白描画法。

9.器物颈啊的蕉叶纹,元代每片蕉叶之中茎或单线色绘或双勾填色,洪武则蕉叶中茎以双线勾出后不埴青花或釉里红以,形成中茎有空白地。
明洪武瓷器的特点

1.造型特征
洪武瓷的造型,多少具有元枢府窑古朴浑厚的遗风,尤其以民窑为甚。民窑撇口盘、碗类,中腰以下胎体渐厚重,有的和元瓷一样,或折腰,或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官窑器则锐意创新,迅速摆脱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孕育着以造型秀美飘逸著称与世的永乐瓷器型,从而展现了明瓷的新风貌。
2.胎体特征
胎土因淘炼粗细之差,胎质表现不一。以官窑器物而论,瓷化程度较高,因而坚质细白,稍有厚重感。民窑器物则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的现象,胎体断面呈土黄色,但大多数仍为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
3.釉面特征
釉面呈青白色,为元、明两代瓷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异。
常见的洪武民窑瓷器,有的胎体淘炼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经厚润的青白釉汁映衬,釉面显示出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而官窑器釉面虽也为青白色,却较民窑器白润肥厚,有的釉面伴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纹,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光泽感不强。有器足与器身釉面色调不一的怪现象,究其原因,或者是器足受火向背不同,熔融时产生变异,或者是底足涂了不同的釉料所致。
4.图案纹饰
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流畅,豪放生动。洪武时期,官窑与民窑发展进程不一。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而民窑器物则别有洞天,特别是描绘自然的写实纹饰,更能体现制瓷工匠丰富的创造力,反映劳动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
洪武时所绘菊花呈扁椭圆形,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常见的元代缠枝莲叶纹则为葫芦形;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由此可以看出元、明两代纹饰上的继承和演变关系。
瓷器上那种一面青花绘画,另一面模印凸花的两面装饰手法,是明代洪武窑对元代枢府窑模印凸花技术的承袭和演变。一些民窑器物的绘画也和元代纹饰一样,多用莲瓣纹图案。元代的莲瓣内常书八宝之类,而洪武时多绘团花图案。碗、盘类中,多见如意状飘带云、火云、缠枝莲等纹饰。民窑器心,多草书“褔”“壽”字,也有绘蕉叶、缠枝莲、松、竹、梅、兰、水藻及人物、动物等的。主体纹饰常用云龙、梅、兰、树、花鸟、缠枝花等,而边饰则多为二方连续简单几何纹。民窑青花器纹饰,继承传统的书法与绘画,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画”,用笔简练、纯熟,以描写自然为主,朴实无华,大笔写意,着意渲染。青花色调与元代一样,比较稳定,很少有流散现象。但发色并不浓重,趋于清淡,能较好的衬托出纹饰画意。
5.底足特征
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风。这种器足的处理,在当时处于主流地位,成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兴起各种型制的圈足,种类繁多。另外,民窑青花碗一类,则底面无釉,圈足高深,有的挖足过肩,残留有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黑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斑。其形成原因有两种:一为胎体本身含有铁质,经窑火烧结转为氧化铁而呈现红色;另一为工匠着意旧刷而成。经明代延续到清代中期,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通常是火石红斑越浓重,表明器物制作年代越早。

洪武、建文时期瓷器的认识
洪武时期
(1368-1398年)
一、对洪武时期瓷器的初步认识
     明太祖朱元章在位三十一年。截止目前,尚未发现带真正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因此,在明代早期瓷器的研究中,洪武瓷器的真实面貌如何,仍是一椿正在探索的悬案。
    由于这一时期的完整器物很少,过去有人曾经断言:“洪武无瓷器”。但江西省玉山县发现的“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造此”纪年款的民窑青白釉罐,提出了有力的反证。近几年,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对元末和洪武瓷器的分期问题,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南京市为朱元章建都之地,因而在那裹有可能较多地找到该时期的瓷器的遗存。近几年,经南京地区同仁们的悉心发现和收集整理,积累了丰富的实物标本,为研究洪武瓷器的面貌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有几位还作出了一些重要的推论,使陶瓷史这段空白的研究工作蓬勃开展起来。
1、明初瓷器的渊源——元末瓷器的概况
   过去人们常笼统地认为元代瓷器粗大、厚重、拙笨,现在看来,这种说法似失主偏颇。新中国成立后,在考古发掘和其他出土物中,陆续发现了许多细致精巧的器物,尤其是一些青花和釉里红品种更使人耳目一新,引起国内外同仁的极度重视和关注。如河北省易县出土的元代青花月影梅高足碗,北京市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青花松竹梅菱花口盘、青花凤首壶,湖南省博物馆所藏的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南京市博物馆所藏元代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大梅瓶,河北市保定市出土的元代青花釉裹红镂雕开光盖罐,以及江西省高安县窖藏出土的一批元代青花和釉裹红器等,这些实物足以证明,元瓷并非都是“粗大厚笨”;并告诉我们,不能用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眼光和方法去认识实物,在瓷器鉴定中尤其是这样。精致细腻的器物和粗糙低劣的器物往往在同一时代并存的,以偏概全的是不适合实际情况的。
   至於元代青花和釉里红何时烧制成功,现有两种说法:一为元代中期,一为元代晚期。目前大多倾向前者,认为元代中期青花和釉里红已经烧制得相当成功。实物证实,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瓷器在开始制作时,烧制技术并不好,呈色不纯正,多为灰色或黑色;而到了元末,由于经济衰退,瓷器生产技术低下,粗制滥造的结果,已经烧制成功的青花和釉里红,又再次出现这些灰暗的色调,如常见的大罐之类,往往把青花的蓝色烧成了黑色或灰色,釉里红也多烧成釉裹黑、釉裹灰或釉裹褐。
   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的陶瓷史的研究,已形成“元代熟”,尤其倾心於元末明初的瓷器分期问题。笔者认为,在探讨洪武瓷器时,要以全面的、综合的观点,注意到本朝正处元、明交替之际,在分期断代时,要同时兼顾元、明两个时代的瓷器特征,上述尤其应当联系元末瓷器的各个细部,承上启下地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2、关于明代早期的几处墓葬
   南京市郊区明洪武四年(1371年)汪兴祖墓出土器物,其中的哥釉盘和青花云龙纹高足纹碗,根据其造型工艺与裹凸印细头龙纹装饰,固然均非洪武时期之物,而是元代或元代以前的先朝传世随葬品。
   江苏省明洪武二年(1369年)沐英墓中出土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大梅瓶,从其人物的形象及青花的画意,色调上可看出,亦非洪武时期所制作。
   山东省邹县鲁荒王朱擅墓,出土有青白釉刻云龙瓶、罐等,该墓葬纪年虽为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但瓶、罐的造型、釉色及纹饰均与元代墓葬出土的元代瓶、罐类风格一致,也具有不可否认的元瓷特征。
   上述三处洪武纪年的墓葬,是目前所仅见的,分别属于洪武早期和晚期。南京市所出土的大量洪武民窑器物,其制作都带有元代遗风,造型、胎釉、器足也与元瓷相近。至于要确认那些青花和釉里红器属于叫明代洪武时期,这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如上述朱擅墓中,不但有元代影青釉瓷器、元版书籍、元代钱舜举的绘画(元代冯子振题跋),还有宋代古琴、宋徽宗赵构题诗金彩葵花蝴蝶图绢书扇等,若要肯定墓中所出的瓷器为洪武瓷,证据还嫌不足。另如,过去於北京市清代康熙朝索氏墓中曾出土有明代永乐白釉梨壶、成化斗彩杯、嘉靖斗彩炉、万历五彩盆等。看来明、清两代的墓葬随葬品根本不同汉、唐之制,并非都足当时专为非制而川的冥器,事实说明,我们不能认定洪武墓葬中没有先朝遗物,只能推断出它的下限不会晚於洪武时期,这样理论较为客观。但是,也应防止工程出现对墓葬出土物牵强附会的攀缘,除了少量特殊情况,用墓葬的确实纪年对出土物进行下限断代的科学方法,仍是毋庸置疑的。
   近年来,南京市中华门外郎宅山明永乐五年(1407年)宋晟墓中,出土了八、九十件青白釉瓷器,计有玉壶春瓶、双环耳瓶、梨壶、墩式碗等,其造型颇具元代风格,胎体较元代枢府器略薄,砂底、圈足为外撇裹斜式,也有像元代那种圈足脐状突起的圈涡形足,但青白釉面比枢府釉略白,釉中含有斑点和杂质,不够光滑清澈,器物上多有枢府釉器一样的模印凸花(缠枝菊及细方格形花芯),但凸花所呈现的效果又各又不同。元枢府釉印花器裹不透亮,此类印花器胎薄而透亮。这批瓷器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免带有元瓷遗风,但从胎釉的精细、纹饰的柔美等方面观察,风格欲和明故宫遗址出土的洪武红彩云龙盘相近。据此,这些青白釉器应该是洪武时期的器物。
   另外,江西省文物商店於1980年,在江西省玉山县收集到一件出土的洪武款青白釉罐,现存省博物馆。罐为直口,丰肩、圆腹;胎体厚而色灰白,质稍粗松;实足平底,足部露胎粘有沙土;口径7厘米,高9厘米;口沿下肩部,压印单层宽头莲瓣纹;器腹中间,顺行接处用竹刀刻划一周行楷“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的纪年款。器物造型丰满庄重,具有元、明时期器物的浑圆特征,所刻文字为窑工随手刻划,运劲流畅。迄止目前,在江西地区民窑烧制的瓷器中,具有明确的洪武年款的器物,此罐当居其首,它是提示洪武瓷真貌,一批云雾的珍奇瑰宝。亦为鉴定洪武瓷的极为典型的标准器,按时间讲,此罐已是洪武七年(1374年)所制,但仍具元代风格。由此对照南京市郎宅山宋晟墓出土的青白瓷釉器,互相印证,两者已较为近似。如深入研究下去,顺藤摸瓜,当不难理清洪武瓷器的眉目。
3、关于洪武时期的御窑厂和官窑瓷器
   过去对洪武时期何时设立御窑厂,有两种说法;一是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於景德镇设立;一为洪武三十五年(实为建文四年,即1402年)在景德镇设立。照第二种说法,则推断出洪武时期无官窑瓷器;现在一般认可第一种说法,那么,就应当有大量的洪武官窑器遗存。就明初大量出土物与传世品而论,那些器物可归入洪武官窑器呢?
(1)南京博物馆曾於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发现一件白釉红彩云龙残盘,其胎质洁白细腻,釉质匀净,制坯及纹饰精细,红彩鲜亮,所绘龙纹形与元代龙和永乐纹之间;另外,还有青花云龙残盘,外壁为青花云龙,裹壁模印凸花云龙纹,中心绘三朵如意纹;又有外酱釉裹霁青暗花凸云龙大碗,这些虽是残瓷,又不具年款,数量和品种也不多,但从制作的精细和考究上来判断,均非民窑之所能企及,似应划归洪武官窑器为妥。
(2) 美国勘萨斯城阿脱肯斯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外酱釉裹霁青高足碗,碗心暗刻三朵凤带如意云纹,里壁模印凸云龙纹。这件器物,与南京博物馆  收藏的洪武外酱釉裹霁青暗云龙大碗及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所藏外酱釉裹霁青高足碗的器心,纹饰几乎完全相同。同时,这件高足碗的模印龙纹,也与洪武官窑红彩云龙盘的龙形大体相似,类此风格的还有一些红釉器,把这些器物定为明代洪武时期的作品,笔者认为完全有考虑的必要,并且也值得探讨。
(3)上海博物馆所藏釉里红云龙纹双环耳瓶,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所藏的一件,在造型和纹饰上完全相同,颈肩都贴塑双兽套环耳,所绘焦叶、回纹、缠枝灵芝也很一致。若将两件器物上所绘一样的云龙主题纹饰相互对照,则可看出,而龙为左右对称(上海器为左向,旧金山器为右向),可谓天生一双。这种双兽首套环耳的器型,以元末时常见,如当时的铜器及龙泉窑的瓷器上,都惯用这种装饰工艺。其釉里红龙纹与南京市明故宫的瓦当龙纹一致,体现出明初龙纹的那种猛厉飒然的气魄,而与永乐、宣德龙纹造型比较,欲既类似又略有差异。综上分析可以判断,这两件器物体现的时代风格,主流仍属明初。所以这对釉里红龙纹兽环耳瓶的年代,应定为明初洪武时期。
(4)1984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一件釉里红三支椭圆形笔盒,胎体厚重,釉面灰白,釉里红色泽不及永乐、宣德的鲜亮,口沿下绘以缠枝花,花朵秀丽,层次清楚,叶脉线条流畅,较元代叶纹略小,盒盖顶面的松竹梅与山石较元代的浑圆,而与同品种的其他造型的传世品风格完全相同。按其工艺之精细,应为洪武至永乐初期的官窑作品。
(5)江苏省江宁县境内,宣德五年(1430年)宋琥(永乐安成公主驸马)墓,曾出十一件釉里红松竹梅三友梅瓶(现由南京博物院收藏)。其器身既有别於元代器的细瘦修长,略丰下腹又与永乐、宣德器稍有出入;就其纹饰而言,松竹、焦叶与山石形象虽仍有元人笔意,受元末画家柯九思画风影响,但画法欲见柔和。据上述这些元末明初的特点及墓主的身份,此件也应属洪武官窑之作。
(6)故宫博物院所藏两件青花云龙盘,其器型与南京市明故宫出土的洪武青花云龙盘残器相似,为襄斜削式厚浅圈足,有釉无款广底,胎质精细,体感厚重,口沿处胎薄,至器底渐渐加厚。釉质肥腴细润,釉面莹润呈淡灰乳色。盘心也和洪武青花云龙盘一样,绘有三朵品字形排列的如意云纹,且云形基本一致。另外,器壁也有模印凸云龙纹,口沿卷草边饰,外壁绘有青花云龙纹。其龙形与元代不尽相同,与永乐、宣德龙纹亦略有出入。值得注意的是,其青花色调很浅淡,少有晕散,并且于浅淡的纹饰中有极其明显的深色小星点
无规划地散于其中,似繁星密布。这种小黑斑现象,与元代和永乐的块状斑痕有所不同。底足白釉,也具有永乐时常见的那种温润如玉的特征。初步分析,这两件青花云龙盘应属官窑器物,其制作年代至少应在永乐早期,或早于永乐的洪武时期。与此此类的还有菱花口云龙盘及穿花翼龙高足碗等。
(7)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云龙三足炉,造型圆浑,为元末明初器之典型(后世类似的,见有永乐、宣德白釉青花器)。其器腹部略扁,所绘青花云龙纹饰的风格,与景德镇出土之青花云龙纹花口盘及“洪武二十二年造”(1389年)款的铜镜龙纹一样;足的狮首状貌雄威,亦与山西省太原市文庙之“洪武辛末晋府造”(既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铁狮形像不同,为同一代的标准型制。据此考验,上述青花云龙三足炉亦当是洪武时期的作品。
(8)1974年,笔者曾于美国华盛顿弗利而博物馆中,见一件青花缠枝花大碗其造型及胎体都具有明初的特点;釉面肥厚细润,器足亦为裹斜削式浅厚圈足,与洪武官窑红彩云龙盘的圈足处理一样,刷有不匀的釉浆,并且闪现许多铁锈杂质斑点。器心绘折枝牡丹花于反正一组的回纹环中,内壁绘不同花心的缠枝莲纹,口沿内外为缠枝灵芝边饰,外腹部绘缠枝大花牡丹,腹下部一周双形大莲瓣,圈足用回纹环绕。这件器物的青花色调浅淡,既与元代大器上的那种青花、釉里红败色不同,亦与至正型青花佳色相异;并且青花也有明显的深色小星点散布于浅淡色泽之中,这一现象与上面所列故宫博物院藏的两件青花云龙盘的特点一致;尤其是器外壁主题纹饰与明初常见的缠枝花朵,花叶类似,而器腹下部所绘大莲瓣内的团花形纹饰,与南京市明故宫出土的洪武釉里红大碗残片上的图案完全相同。由以上诸多特征来推断,这件青花缠枝花大碗的制作时代,划为洪武时期较为适宜。
   本着上述器物的特征进行收集,其同类器物在国内外屡见不鲜,如:香港收藏家葛士翘先生所藏青花折枝花菱花口大盘,国内外文博单位收藏的大石榴撙、扁腹绶带葫芦瓶、玉壶春瓶、执壶及直口大碗与折沿、花口盏托等。又如,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近年山上的青花花口龙纹盘,龙首细艮,如意形尾,神态柔和,青花较元代色淡,釉面厚润光亮,火石红底;剖面呈梯形的圈足,里侧足根深凹一圈窄细的沟槽。具有这类釉质洁白、细润、晶莹、纹饰柔中见刚特点的器物,最为多见的莫过于景德镇御窑厂及北京,仃元、明古建筑遗址近年出土的许多残片。其造型有玉壶春瓶、执壶、军持、石榴撙、收口墩式碗、撇口墩式碗、撇口盘、花口大盘。菱花口盏托及人物雕塑等等。无论青花或釉里红器,均胎体坚织,釉面肥腴光润,纹饰绘画用笔洒脱;花卉写实感强,静中有动如在风中摇拽这些器物的造型、纹饰虽承袭元代,但细柔温润的风貌已与元代固然不同;随着时间推移,类同的完整器物于国内外发现日渐增多。笔者经过深入探讨,对器物排队列出,从而认定,这类既带有元代遗风又貌似永乐,介于二者之间的器物,其制作年代当定为洪武时期。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洪武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是烧制了数量可观的官窑器的。若作进一步的探讨,上述这些精致的官窑器,大概又是洪武朝三十五年中哪一阶段烧制成功的呢?近年,北京地区出土有与南京地区红彩器风格一致的明初黄釉印花龙纹盘,色泽较深,黄釉色调近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每面都具年款的开封铁塔上的琉璃砖瓦;佐以常见的洪武铜镜,宝钞与钞板,朱元璋对西藏的首次圣旨行文及山西省大同市的九龙壁等,多署洪武二十五年款,朝鲜李氏王朝李成桂也是在洪武二十五年附明的,加以推断,此时洪武王朝已根基稳固,其官窑制瓷业当也相应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4、关于洪武时期的民窑瓷器
   洪武时期的民窑多生产青花器,器型以墩式碗或折腰盘、碗为多,曾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大量出土于江西省,当时末予重视而多当作嘉靖、万历时的粗糙制品,任其流落到日本与南洋一带。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博物馆的同仁在南京市明故宫御带河中清理出了数量可观的实物标本,近年在北京地区与辽宁省金县金州古城遗址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也有大量的发现。从这些出土物的共同属性上,可看出洪武民窑青花与元代青花之间的渊源,两者关系至为密切;其造型大都沿袭元末旧制,如碗的形状与元枢府釉碗极其相似,胎体基本和元瓷一样厚重,有火石红痕显露釉面肥厚呈青灰色,无釉砂底也多带有元代盘、碗类中多见的脐状乳突;其青花色调有浓淡之分。洪武早期的青花色泽并不浓重,而趣清淡;至中、后期,则逐渐向永乐、宣德时期那种浓重晕散的色调过度。如类似永乐压手杯的民窑小碗类,器型较规整,淡描的青花线条粗放潇洒,寥寥几笔似绘写意画。又如内心草书“福”字的折腰碗,外壁缠枝莲纹简洁而活泼,与通常所见的元青花龙纹高足碗的那种纹饰线条潦草疏简、色调清淡的风格一样。因此,在研究和鉴定洪武瓷器时,必须对照元代青花器,而洪武瓷器处于元、明过度阶段,既有继承也有开拓,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5、关于景德镇五彩瓷的起源
   景德镇烧制五彩瓷究竟起始何时?一直是陶瓷界关注的问题之一。据明人谷应泰所著《博物要觉》记载,景德镇的彩瓷始自明代宣德。但南京市明故宫遗址发现的官窑红彩云龙盘。为研究明代彩瓷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事物资料,将釉上彩瓷开始烧造的时间上推到洪武一朝,较文献记载提前了三十多年。其实,若探索景德镇彩瓷的起源,当较洪武更早。日本讲谈社出版的《世界陶瓷全集》(明代部分)图录中,有一件元影青的玉壶春瓶,器身红绿彩浓艳鲜亮,其纹饰也与元青花缠枝莲相同;又有狮球纹的玉壶春一件。与此风格相类同的器物,还有青白釉五彩墩碗与高足碗的残片。前者是辽宁省文物商店杨永盛先生于北京地区采集,后者是浙江杭州市文物商店杨金仙于杭州地区发现,二者均胎厚,釉面青白莹亮,器心与高足完好。墩碗的底部尾乳突状,高足碗柄为竹节中空,此均为元代器足的典型。其造型则与元代枢府窑撇口墩式碗式样相同;其花卉纹饰的红绿色彩十分浓艳,与一些寺庙中的元代壁画着色调一致,因之有理由明确地定为元代器物。
   元人蒋祈所著的《陶记》有关于元代“青花、五色花”的记载,但五彩花是否既为五彩,向乏考证。进入本世纪以来,文物界对元瓷的研究,仅限于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描金及枢府釉等,对“五色花、戏金”仍未涉猎,缺少了解。近年笔者曾见过两件元代五色花的玉壶春和墩碗,制作精巧,堪称为一代的奇特作品。其器是以枢府青白釉瓷为彩底,用彩釉堆花立粉的技艺堆出纹饰的轮廓;再在其形成的纹路内,分别填以红、紫、蓝、绿、孔雀绿等色彩;进而在廓内彩地上加嵌金片做成杂宝纹饰。施彩浓艳,沉着古雅,与金嵌纹饰浑然一体,金碧辉煌,繁缛华丽。其纹饰有云龙。花卉、缠枝花、莲瓣、八宝、梵文等图案;器壁内外并有印刻的花纹、云龙、水纹等,工艺别具一格。它们明显仅受西域“大食窑”铜质珐琅器的影响(大食即古阿拉伯帝国,被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国所灭),虽为瓷质欲呈现类乎铜质珐琅镶嵌的效果。由此推测,这两件珍宝应为景德镇制瓷业引进西域技艺而烧造的新品种,或就是彼时被俘来中国的西亚工匠的佳作。
   上述实物印证了文献的记载,证实所谓的五彩花既是五彩,表明景德镇早于元代既将五彩烧制成功,且其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近年景德镇陶瓷工作者于当地不时发现青白釉红绿彩折腰盘、碗底残片,其内心一般饰折枝菊花,红绿彩浓艳鲜亮,与前述两件残碗色彩接近;其底足外直内斜,内足底根有沟槽,为洪武器足的典型;所绘菊花也为此时习见的纹饰。据此,足以证实其为洪武时期的五彩瓷(同时格调色彩的完器,见日本讲谈社《世界陶瓷全集》明代部分中的五彩束莲玉壶春瓶,它上承元代五彩,下为永乐、宣德时期五彩瓷的发展,创新奠定了基础。
二、洪武时期瓷器的特点
1、造型特征
   洪武瓷的造型,多少具有元枢府窑古朴浑厚的遗风,尤以民窑为甚。民窑撇口盘、碗类,中腰以下胎体渐厚重,有的和元瓷一样,或折腰、或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官窑器则锐意创新,迅速摆脱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孕育着以造型秀美飘逸著称于世的永乐瓷雏型,从而展现了明瓷的新风貌。
2、胎体特征
   胎土因淘炼粗细之差,胎质表现不一。以官窑器物而论,瓷化程度较高,因而坚致细白,稍有厚重感。民窑器物则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的现象,胎体断面呈土黄色,但大多数仍为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
3、釉面特征
   釉面呈青白色,为元、明两代瓷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异。如果能把深浅不同的青白度标样总结出来,利用色标来断代,就无异于化学反应中测定PH值时所用的试纸和比色标板,既科学又简便。
   常见的洪武民窑瓷器,有的胎体淘炼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经厚润的青白釉汁映视,釉面显示出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而官窑器釉面也为青白色,却较民窑器白润肥厚,有的釉面伴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纹,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光泽感不强,有器足与器身釉面色调不一的怪异现象,究其原因,或者是器足受火向背不同,熔融时产生变异,或者是底足涂了不同的釉料所致。
4、图案纹饰特征
   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流畅,豪放生动。洪武时,官窑与民窑发展进程不一。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而民窑的器物则别有洞天,特别是描绘自然的写实纹饰,更能体现制瓷工匠丰富的创造力,反映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气息。
   分析洪武官窑的典型纹饰,可以洪武官窑红彩龙纹盘为例。龙纹兼具元、明两代龙纹特征,但其形象不如元龙凶猛;爪为五爪;流云的云脚粗短(元代较长),盘中心的三朵流云呈“品”字形排列,这种呈品字排列的如意状云纹,沿用到正德年间都无大的差距,甚至嘉靖、万历时才有较大的变化。
   洪武时所绘菊花呈扁椭圆型,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常见的元代缠枝莲叶纹为葫芦形,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由此可见看出元、明两代纹饰上的继承和演变关系。
   瓷器上的那种一面青花绘画,另一面模印凸花的两面装饰法,是明代洪武窑对元代枢府窑模印
花技术的承袭和演变。这一装饰工艺,成为洪武瓷器脱胎于元瓷的又一明证。
   一些民窑器物的绘画也和元代纹饰一样,多用莲瓣纹图案,元代的莲瓣内常画八宝之类,而洪武时则多绘团花图案,碗、盘类,多见如意状飘带云、火云、缠枝莲等纹饰。
   民窑器心,多草书“福”、“寿”字,也有绘焦叶、缠枝莲、松、竹、梅、兰、水藻及人物、动物等。主题纹饰常用云龙、梅、兰、树、花草、缠枝花等,而边饰则多为二方连续简单几何纹。
   民窑青花器纹饰,继承传统的书法与绘画,制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用笔简练、纯熟,以描写自然为主,样式无华,大笔写意,着意渲染,青花色调与元代一样,比较稳定,很少有流散现象。但发色并不浓重,过于清淡,能较好地烘托出纹饰画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17: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5、底足特征
   洪武瓷器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的遗风。这种器足处理,在当时处于主流地位,成为明显的时代标志。同时也兴起各种型的圈足,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圆涡形厚足、高足。另外,青花碗一类,则底面无釉,圈足深高,有的足过肩,残留有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前面谈到的列为洪武官窑的那件外酱釉霁蓝暗花凸云大碗的残底,为浅圈足,与宣德斜削浅圈足微有区别,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可见星黑点状或人片的火石红斑。其形成原因有两种;一为胎本身含有铁质,经窑火烧结转为氧化铁而早现红色;另一为工匠着意律刷而成。这种自然与人为而成的火石红斑,至元代始多见,经明代延续到清代中叶,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通常是火石红斑越浓重,表明器物做的年代越早;但景德镇制陶业几经钻研,近年已初步掌握了使砂底露胎处呈现火石红斑的技术。
   洪武正处于元、明交替之际,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瓷器,截止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传世品与地下发掘物可供研究。以上论述,仅为笔者管窥主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元末、明初遗物的不断被发现,这一历史悬案必将得到进一步澄清。
建文时期
(1399-1402年)
   建文朝为时很短暂,加之当初政权不稳,以及南北连年对峙,瓷器生产甚受影响,官窑烧造也为恢复旧观。截止目前,既未发现真正的署有建文年款的传世之物,但未见到建文纪年的墓葬出土物。所以,这个时期的瓷器烧造面貌,仍是一段历史空白。
   关于明初陶瓷烧造,本来就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只有四年历史的建文朝就更容易忽略了。南京市发现一批明代早期瓷器,对于那些标本资料是否遗应作更细腻的分类研究,把建文时期的瓷器从洪武或永乐中划分出来?这个问题是值得考虑的。
   至于带有建文款的器物,虽有所见,但都靠不住,1981年在英国伦敦拍卖的仇炎之所藏瓷器中,就有一件署建文年款,类似仿越窑的雕山水人物的五峰笔架,其釉色泛黄绿色,棱角处显露胎骨,款识为;“吴氏均茂志明建文四年三月日横峰”。但这件器物,从图片上观察,款识字体甚为可疑,很可能是赝品。据吴仁敬著《中国陶瓷史》记载,近年经江西省博物馆调查,从横峰窑遗址中所得实物为仿龙泉窑的青褐釉瓷,见有觚、炉洗及碗、盘等器,其釉面浑浊,呈色灰青,与上述笔架的胎体和釉色特征均不相符。
   1938年前后,文物市场仿越窑的风气很盛,如仿越窑瓷羊、五孔凭、瓷盒等,其盒底足外撇,底面刻写“太平戊寅”年款(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即978年)为了遮耳人目。这些新仿器往往被做成出土状。除此而外,当时所仿明代青花器上,也随意书写稀有罕见的年号款识,其中包括建文年款。这些伪作,大多以高价兜售给外国商人。然物以稀为贵,有些收藏家为了争奇斗胜,也不惜重金搜罗这些赝品。

2、永乐时期  (公元1403年-1425年)  

        明代经过洪武、建文一段时期,政治局势逐渐稳定,经济也有所恢复和发展。这时的瓷器制造业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元代以前各代均以单色釉为主(除元代有些青花、釉里红外)。而到明朝永乐时,虽然还未出现以后的五彩、斗彩,然而在品种、色彩方面已呈现繁缛的趋向,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一方面继承了元代的文化遗产,在器皿的造型、釉色,尤其是青花色彩方面更为显著。另一方面,永乐时期开创了明一代总的造型风格。

  一、胎骨:

  永乐胎骨淘炼精细,此时胎体有瓷胎和浆胎、脱胎。瓷胎又有薄胎和厚胎。琢器一般胎体较厚,底足无釉,露胎处非常细腻光润,有玉质感。圆器中的中、小盘碗的胎体较薄、较轻(但压手杯例外)。永乐时瓷胎虽然不如康熙坚硬,但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  

        浆胎瓷器的胎体较轻,胎较松软,不如瓷胎色白,此种器物的釉面多有开片纹呈黄色。声音也不如瓷胎清脆。  

        永乐开始烧造脱胎器物,胎体极薄,体极轻,俗称“卵幕”,清朝人形容此种器物是“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这种器物是在做成的胚胎上,先在器物的里面上釉,釉干后再刮削没上釉那面的胎体,一直削到不能再削薄为止,最后再在这面上上釉烧制而成。此种器皿造型精美,多为纯白釉代暗花之盘、碗;以后有仿制品,但暗花纹饰仿品不如永乐。

  二、造型:

  永乐时期政治、经济稳定,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增多,郑和在永乐和宣德时期七次下西洋,带着中国的特产如:丝织、瓷器、茶叶等出口,进行对外贸易,使我国的文化艺术影响到这些地区,同时也把外国的一些文化艺术品等带到我国。因此,永乐时期很多瓷器的造型、纹饰受中亚地区的影响,如:花浇、僧帽壶、无档尊、执壶、大盘、折沿盘等(包括宣德时期)。有的上面还有伊斯兰文,这些器物与中亚人的生活习惯有关。古代波斯国瓷器与我国元、明瓷器颇相似,不仅瓷器、铜器、金银器等也有相似之处,这些都可以看出我国当时的对外文化交流情况。

    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的烧造,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这一时代被誉为中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

  在今天的古陶瓷研究、尤其是鉴赏领域,人们最重视、最受欢迎的作品就是明早期永乐、宣德的景德镇官窑作品,有人甚至把永乐、宣德的青花名品同西方一些杰出的古典美术作品相提并论。有的作品一度创造过中国古美术品售价的最高纪录。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的卓著名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其胎质、釉层的精细肥厚、青花色泽的浓艳、纹饰多样、线条优美和造型丰富等多方面特征构成的。因而被世人誉为中国青花瓷器烧造的“黄金时代”。

  而这个“黄金时代”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永乐初年,刚刚上台不久的新皇帝就派遣以太监为首的叔陶官,前往景德镇御器厂监督烧造陶瓷,以补充朝廷需要。因而永乐年间的官瓷烧造更是精益求精,从青花瓷器看,永乐青花与洪武青花相比,更趋成熟,作品从洪武朝的素朴雄浑不断地朝精美典雅风格演变。从外观上看,元代和洪武似乎用的是两种青料。再看永乐青花,它的青花色调、绘画风格,与元青花有异曲同工之妙。究其原因:元青花与永乐青花都是采用同样的进口的“苏麻离青”绘制而成的。

  永乐、宣德青花之亮丽,早地明代就已令文人雅士倾倒,如明人王世祯《觚不觚录》中记载:“画当重宋而三十年忽重元人……,价骤增十倍;官器当重哥汝而十五年来忽重宣德,以至永乐、成化,价亦骤增十倍。”永乐青花之精美由此可见一斑。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瓷,由于大多数书有四字或六字朝代官印,因而面貌比永乐朝作品更为清晰,历代文人对之述之尤详,凡提到明代青花瓷器,世人多推宣德为第一,但由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因而这两朝的作品地历史上曾有一段相当长时期难以区分,旧时国内古玩行业有“永宣不分家”之说。在当今世界各地的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藏有大批宣德青花瓷器,其数量远远超过永乐青花瓷,其中收藏量最丰富的是台湾故宫博物院,有两千多件作品。

  此外如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也十分丰富。另外,除国内一些大小博物馆有收藏外,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和香港、台湾等地的公私博物馆、美术馆、私人藏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藏。私人收藏中可能就以香港葛氏天民楼的收藏最为丰富。

  永乐瓷器的造型总的来讲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改变了宋元以来的风格,器型变化多端,造型清秀,圆器圈足较矮浅,比元代圈足放大,显得平稳,盘碗圈足向里收敛(明初期比明中期收敛的少)。圈足底边犹如刀削非常整齐,俯视器心内凹外凸,腹部丰满。琢器的腹部因加工比较细,接口痕迹不太明显,比元代及明代中后期琢器腹部接口痕迹小。

   明永乐时期瓷器主要器型:有圆器如:盘、碗、洗、盆等。有琢器如瓶、罐等。  

       1、圆器:压手杯、鸡心碗、撇口碗、收口碗、葵瓣式碗、菱花式碗、草帽式碗、墩式碗、卧足碗、高足碗、小碗、薄胎小碗、收口盘、撇口盘、菱花式盘。  压手杯:是永乐时期非常成功的制品。“博物要览”中记载:“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画双狮滚球,球内篆‘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又其次页。杯外青翠,式样精妙”。釉微青白,极润,此器胎体后中,胎由口到底逐渐加厚,放于手中,大小正合握于手中,故此得名“压手杯”,加之以优美的花纹,十分引人入胜。

  2、琢器:带系小罐、花浇、无档尊、轴头罐、梅瓶、执壶、扁平大壶、扁腹绶带葫芦瓶、鱼篓尊、烛台、藏草壶、玉壶春瓶、折沿盆、漏斗、履式水盂、系高罐等。

  (1)带系小罐:有二系、三系、四系的,尺寸无大的,这也是明代独一无二的器型。其器细沙平底,底部施釉,系很小,罐有盖,盖上面多凸起,折角圆滑。

  (2)梅瓶:有大、中、小三种。肩部丰满,腹的下部比较宽,胎轻,用手去拿时其重量比看上去轻。还有一种梅瓶,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

  (3)花浇:受外来影响,外国常以此净手进食,永乐有,宣德也有。永乐的把用青花画龙,把的形状也是龙。宣德的把是宽带式。永乐的颈部长,宣德的颈部短,永乐的腹部圆,宣德的腹部扁,永乐的无款,宣德的器物有款。

  (4)无档尊:中间是空的,外有伊斯兰文。

  (5)轴头罐:永乐开始有。

  (6)扁平大壶:又称“卧壶”,上面凸起,沙底无釉,两侧有双系活环。

  (7)扁腹绶带葫芦瓶:又称“宝月瓶”、“抱月瓶”。永乐的葫芦型口长,底足小,纹饰纤细,宣德的葫芦型口短圆,底足也较大,纹饰没有永乐的纤细。

  (8)鱼篓尊:胎较薄,无圈足,底部不平中间凸,可转动。

  (9)烛台:是八面形,上面中间又插柱。

  永乐的器足有以下几种:圈足里直外收  圈足齐平  浅圈足内墙外撇  圈足齐平,外微有突出  

        总之,在造型方面既要把握优美而丰满、平稳又大方的感觉外,还要知道:各种器皿独有的特点。特别是永乐时期圆器外撇口的器口边沿锋利,器物较轻,与之前后都有明显的区别,主要是永乐胎薄,这点在鉴别时要留心比较。

       三、釉色

  永乐时的釉色除继承元青花外,还是以单色釉为多。如:红釉、白釉、蓝釉、翠青釉、冬青、影青,还有加金彩的。如:青花金彩、红釉加金彩。

  永乐时的釉面,釉水肥厚,光莹细润,无桔皮纹。琢器表里釉面多均匀一致。

  1、青花:永乐时器物的纹饰多由青花构成,仔细观察永乐时的青花器与之前后都有区别,这时的青花器物的釉面仍有元代青花器的青花色调,但和元代的釉色比,元代釉面白些,有的釉面洁白莹光细腻,也有底足内釉呈浆白色,有的地方微微发黄,釉有薄厚不匀的现象。

  这时青花用料有国产料和进口的“苏泥勃青”料,国产料成色幽雅,蓝色有深浅不同,青化料中有的闪蓝,有的闪灰,有涂染痕迹;进口的“苏泥勃青”料色则浓艳。色彩比之前后都较鲜艳发嫩,选料较精。在绘画中根据图案内容需要纹饰线条有粗有细,有深有浅,在线条的纹路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点,呈星状点滴晕散,结晶斑点有深有浅,深色的有黑褐色的铁锈斑有金属的锡光色,甚至深入胎骨,用手摸上去有凹凸不平的感觉,为后仿者所不及。

  青花金彩:金彩在唐宋时陶瓷器上就已经使用,元代蓝釉金彩器也有出土。永乐有青花金彩荷莲碗,器心画荷莲,内外壁画缠枝苜蓿花填金彩,金彩大部脱落,金彩色发红。

  2、一色釉:

(1)红釉:

  红釉瓷器在元代已经烧成,但远远比不上永乐时的鲜红,永乐时由于原料及烧造技术的改进,改变了过去的黑红色调,红釉器物极为成功。一般称这时的红釉为“鲜红”釉,多数红釉都均匀透亮,但也有的釉中有小黑点,釉色深浅不同,薄胎红釉器物如:盘、碗等釉面常通体有开片纹,器底白釉闪黄,开片明显。厚胎红釉器口边和足边有一圈淡青白色宽线,比宣德红釉的“灯草口”宽,釉色很艳丽。

  永乐红釉器主要有:盘、碗、把碗、壶。

  有的红釉器上有刻印的花纹,偶尔可见红釉金彩器。

(2)白釉:

  永乐白釉一般人称之为“甜白”、“奶白”或“填白”,此为永乐独有制品。甜白釉的汁水肥厚如脂,光莹如玉,细腻可爱,在阳光下照看胎釉呈肉红色。薄胎及脱胎器上施薄釉,薄釉平整,器物转角处微露胎骨,厚胎的琢器多施厚釉。厚釉釉面往往不平,器物上如带暗花不易看出,后来的仿品与此不同,花纹比较明显。

  永乐白釉釉色微微闪粉红,而在口底边角釉薄处闪现黄白色釉,釉厚处闪现浅淡的豆青色,琢器表里釉均匀一致。

  永乐白釉器物主要有:盘、高足碗、鸡心碗、墩式碗、葵口碗、玉壶春瓶、梅瓶、扁方瓶、系扁罐、僧帽壶、背壶、执壶、裂壶等。

(3)蓝釉:

  见蓝釉瓷盘残件,其胎薄体轻,釉光润肥厚。从造型、规格处理方法都与永乐相同。从现有实物看,元代、宣德、成化都有蓝釉,唯独中间永乐还是个空白,永乐是应该有的,这蓝釉瓷片为研究永乐时釉色品种提供了良好条件。

(4)翠青釉:

  翠青釉是永乐时创烧得很成功的釉色,翠青釉色较薄,釉泡亮大,釉色浅翠,细而匀净,颜色近于粉青。如系盖。
(5)影青釉:

  影青又称“隐青”,此种釉色是仿宋、元影青釉色,釉内有小气泡,胎体比宋、元时期坚细透明,再施以清澈透明的影青釉色,更显得器物玲珑透体。传世品很少,仅是影青釉撇口碗,造型和永乐高足碗上的碗相同。

  (6)冬青釉:冬青釉有仿龙泉釉的效果,釉色青中闪绿,釉质肥厚,内有小气泡,釉面光亮,传世器有:罐、高足碗、碗有刻画作为装饰。

  四、装饰:永乐时花纹的装饰方法有:绘画、刻花、划花、印花、锥拱花、雕塑、活环等。

  永乐青花器逐渐改变了元代繁缛的布局。青花构图层次较元代少,但比明中后期花纹层次多些,青花器图案紧凑,有些器物里外都画花,有的在器心也绘花纹。如大碗外面多画菊花瓣纹,里面画花卉,也有大碗外面画折枝花卉的。有些青花器物用了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在山石、花卉等图案边缘处留一圈空白,不填满色,在明中期以后逐渐不用这种方法了。这时的缠枝莲花大而叶小,与元代不同。  主要纹饰:云龙、团龙、龙首、双龙、五龙、云肩、朵云、云凤、龙凤、狮球、鸳鸯、喜鹊、山雀、园景、竹石芭蕉、朵梅、碧桃、团花、佛花、莲瓣、折枝花、折枝石榴、折枝牡丹、折枝枇杷、折枝花鸟、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宝相花、缠枝灵芝、缠枝苜蓿花、缠枝莲八宝、三果、松竹梅、荔枝、海棠、石榴、枇杷、柿、桃、回文、海水纹、弦纹、半钱纹、方胜、忍冬纹等,这时的纹饰受元代画风的影响。

  五、款识:

  现在见到带有官窑年款的景德镇器物最早是永乐时期。传世品器物中带款的很少。

  有写款、印款、刻款,都是四字篆书“永乐年制”,没见有六字款,字体结构严谨,起落笔是尖状,字体折角处呈圆角,看上去字体比较柔和。

  写款是用青花写在压手杯的器里中心处,款的四周有团花的,有狮球的,有画鸳鸯的,青花原料有晕散,比较模糊,款识不太清楚。

  印款有在白釉盘,把碗、小碗等器物上。

  刻款有在高足碗、白釉碗、脱胎小碗上。刻款、印刻的字体因施釉厚,不易看清,要仔细观察。

  还见在永乐白釉梅瓶的肩部写楷书“内府”二字的青花款的。

  六、永乐仿古:

  这时期有的品种是继承红釉、蓝釉、影青,也有发展,有的是创新烧制。从永乐开始仿古,如冬青釉是摹仿宋龙泉,影青、翠青是摹仿宋代影青。仿品因烧制地点不同,制作工艺不同,胎体不同,所以仍是明代景德镇窑的特点,永乐时一方面摹仿本国的古代产品,同时也摹仿国外的装饰艺术,如有的器物有中亚地区的造型艺术风格,明代从永乐时就已经出现了仿古的萌芽。

由于工艺技术的改变和政治上的改朝换代并不是同步的,因此永乐和洪武晚期,以及部分宣德瓷器的区分比较困难,但从一般掌握的现象看,大致可列出下述几点:
   

    1、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某些特殊器形可视为始于或盛行于永乐朝,如瓢形扁壶、抱月壶、大天球瓶、单面扁壶、双系(或三系、四系)盖罐、花浇、压手杯、尖底莲子碗等。
     

     2、盘、碗之类撇口器的口沿极薄,手抚之较尖而无圆浑感。不见棱角。这种器口特点,是我们断定年代初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琢器胎体接痕微露,不及元代与明初时期明显.

     3、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细腻而著称,抚摸有极细腻如糯米粉的感觉。
     

      4、永乐器的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白釉器的口边与底角釉薄处多闪白色或黄色,釉汁厚聚处闪浅淡的霞?青色,琢器表、里的釉面,多均匀一致。器底的白釉,一般匀净,少有厚薄不均现象。薄处泛黄,厚处呈浆白色,或稍闪青色。有些器底白釉开有细片纹。白瓷器底部聚釉处,呈水绿色特别明显。细瓷底足平削,底釉有的呈波浪纹。
     

      5、常见器足有以下几种:高深外撇式圈足、内墙外撇式圈足、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外底边角微有突出的齐平式圈足。圈足露胎处多泛火石红斑。盘、碗类的内壁与底面先解除印弦纹一周;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状。梅瓶多平底,微有修胎痕,呈直角式小斜坡状甜白器盘、碗的底部胎体稍厚,并不完全透亮,凡器底部全透者,非永乐甜白半脱胎器,应属后仿品。
     

       6、青花器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釉色多数发青,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现象,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凸凹不平状,有不同深浅的笔触感。
     

        7、此时官窑与民窑常用的装饰,有海水、卷草、缠枝莲、竹石芭蕉、折枝枇杷、莲瓣、洋莲、暗龙等。青花纹饰线条纤细、清晰;所用金彩成色足赤,红彩色鲜。多见缠枝四季花和折枝瓜果为主的装饰纹饰图案。
     

        8、玉壶春瓶唇口内外沿,往往有稍厚的釉层,而呈淡青色的流淌斑块。
     

        9、永乐款式只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字体自然,凡特别规矩而呆板者要注意其时代。
     

        10、永乐瓷的气泡一般均有大小不同,以30倍显微镜观察,凡气泡一律大小者,要特别注意其时代。

一、永乐时期瓷器的概况
  明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当时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大大推动了制瓷工艺的进步,使其在继承元瓷工艺的基础上,又不断有所创新。在我国的陶瓷工艺史上,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的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并广泛影响于后世。
   明初,随着手工业和城市经济的迅速发达,对外贸易也日益繁荣。至永乐三年(1405年)始,三宝太监郑和曾先后七次下西洋,足迹速涉地中海、东非一带,既向外推销了精美的瓷器,又带回制瓷所需”苏尼勃青”色料(波斯语音为”拉古瓦德”------LAJIWARD,释为如青金蓝色料,产于古波斯雷伊城,今伊朗德黑兰城以南约40公里处),为景德镇烧制独具特色的青花器皿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频繁的中外文化和贸易交流,这一时期的瓷器在造型和纹饰上,也受到西亚地区文化的影响。如永乐青花水注、无挡樽、花浇、卧壶及天球瓶等,就与古代波斯陶器的造型、纹饰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种通商的影响不独瓷器为然,在铜器、金银器上也有表现。这一时期出现的部分异国造型和纹饰,反映了我国陶瓷史上中外交流的盛况。
二、造型特征
   永乐瓷器的造型,以优美俊秀、厚薄适度.仪熊万方为其突出的特点,型制都很新颖,与宋代迥然不同,比元代和明初洪武有较大的发展和改造。
   此时瓷器品种繁多,仅从釉面特征来看,一改宋、元时的釉色单一而富于色彩。如有些相同的器型欲具有不同的釉色,有些不同的器型欲具有同一的釉色,等等.

过去,因永乐和宣德青花器的器型、釉面、纹饰都很接近,人们往往不加区分,统称之为“宣青”,故有“永宣不分”的说法,随着对永乐、宣德瓷器的风格深入研究,现在已经基本摸清其各自面貌特征,完全可以把两者区分开来。
  一般说来,永乐时大件器皿较少,圈足矮浅,盘、碗底心略微内凸外凹,大盘砂底细密,足状外直内坡,偶见火石红斑,同样的器型,永乐的胎体比宣德的要轻薄,修胎工整;琢器腹部的胎体衔接痕迹不明显。较为突出的,是那些受外来影响的器型,如无档樽、执壶、花浇、僧帽壶、鱼篓樽、八方炉台、折沿盆、大盘等,有的上面还写有阿拉伯纹、波斯纹或藏纹(包括宣德时期).这些器物是明初专为西亚人烧制的外销瓷,大盘与西亚人的饮食起居习俗有关,花浇、执壶等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举行礼拜活动的用器,除此而外,这些器型也受到了元蒙文化的影响。
   造型选例:
   梅瓶:永乐梅瓶胎轻,造型古朴,肩部丰满圆润,腹下较元代的开阔、稳重、纹饰精细,有白釉、青花、釉里红等品种。器型可分为大中小三类;较大的梅瓶,上部胎薄,下部渐厚,托于手上其重量要比视感要轻.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多仿中型器,其中雍正几可乱真。
   “枢府”白釉梅瓶:盖上饰有青花折枝花果,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当属宫内用瓷.此类梅瓶极为罕见,早年仅于北京地区出土两件,约在1930年左右流散到了国外,现有日本安托博物馆收藏。
   杏圆扁瓶:为明代中期常见器,永乐时罕见。器为撇口、溜肩、扁腹、圈足.腹部突起如杏核,又如鸡心,故又称“鸡心扁瓶”.同时并有此一型制的执壶,另有颈部粗放,平底,硕腹,扁方口流,高耸曲形把柄的白釉同类执壶,,气势雄伟,同于明代早期官窑的锡器造制.
   洗口铺首衔环耳瓶-----洗口长颈,饰铺首衔环耳,腹部修长,高圈足呈三层阶形,见有白釉与釉里红器,釉面均白润肥厚。釉里红器于口沿下署永乐元年(1403年)与四年(1406年)记事款,器身分绘焦叶、莲瓣、锦纹与龙纹,其纹饰形象与灰褐的釉里红色调仍留有明显的前朝遗风。器高约70厘米,实为明初罕见的大器,类似器型见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漳州窑器.上刻”云麓”二字光素。
   椭圆扁瓶----见有白釉器,通身呈椭圆形,撇口溜肩,高的32厘米,釉面莹润光洁肥厚,白中略泛青或灰色。
   玉壶春瓶----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撇口,其颈细长,垂腹圈足略高,足际平齐.其光素与暗花白釉器釉面肥润光滑.纹饰隐约不清;青花器见有花鸟与云龙等图案,纹饰线条精细,画意生动。
   扁腹绶带葫芦瓶----又称“抱月瓶”或“宝月瓶”洪武时御窑厂开始烧制,见有青花器.永乐与宣德时有青花与白釉品种,但两朝器型略有不同,永乐器葫芦形器细长,底足较小,腹部所绘青花(又称“佛花”)、龙纹精细清晰;宣德的同样器型,葫芦形器口较短粗(但亦有例外)底足也大,纹饰粗重有力,.见有清代康熙、雍正仿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17: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蒜头口绶带扁壶----蒜头形口,高足外撇,造型秀逸.腹部饰以锦纹,仅见青花品种。宣德同类器纹饰略粗放.清代康熙、雍正多有仿制.
   背壶----永乐、宣德时均有此器型,见有青花与白釉器,其造型大体相同,但永乐纹饰精细.清代康熙、雍正仿品多不规整,胎体非薄既厚,不能适中,并且其胎坯呈两片扣合竖向相接.
   漏斗----造型奇巧,为医疗用品。口为菊瓣花形外撇,边饰菊瓣纹,沿下绘钱纹,器腹鼓凸,下环单条菊瓣,上半部如鸡心碗式,接漏管处小圈足.器里绘缠枝花、双线、莲瓣纹,中心呈梅花状的六个蓖形漏孔,可作过滤之用.青花纹饰绘制清晰,色泽浓艳,漏管施以哥釉,上宽下窄,口沿边为青花弦纹.此器极为罕见,永乐、宣德两朝都有制作(宣德器为白釉漏管,边部有款),以永乐时为精,由此也可以衡量出永乐时期的制瓷及医疗水平。管身哥釉的釉质肥厚光润,开有大片纹,呈乳白色,亦及少见的永乐哥釉实物.明初哥釉的烧造,已见诸洪武时的白釉瓷砖、瓦;而永乐时这一精巧器物的制作成功,更足以证明明初哥釉器的特点。这对于研究宋代哥窑史者.无疑也是有用的资料。
   执壶----有青花与白釉品种。其青花器,柄高,流长,壶身如玉壶春瓶,俏丽俊秀;颈部较元代的短而粗,但又较后世的细而长。明初尚白(仅永乐的白釉器型,据实物统计约有六十余种),永乐时的白釉壶较青花壶的造型更为多样,除与青花器同一造型外,还有杏圆扁壶、粗颈硕腹执壶;同此造型的亦见于明初的锡器类。
   茶壶----器分大小,壶身与永乐有ju扁罐相同,只是增加了把柄和口流.有的柄呈竹节式.
   藏草壶----器型始创于永乐时,有青花、白釉品种。造型秀丽,胎体轻薄,纹饰纤细.其用途或为伊斯兰教穆斯林礼拜洗手器或为西藏佛教用品。乾隆时多作此器,壶流呈兽面喷水状,用作佛前供具.
   梨壶----因造型类似梨形而得名。元代开始烧造,其后历明、清两代,经久不衰.元代器古拙浑厚,见有影青,青白釉,青花,酱釉,蓝釉,红釉诸品种,以刻牡丹或凸印龙纹为饰,釉薄者清晰,釉肥厚者仅能辩其大致轮廓。永乐器较之元代,胎薄体轻,器型明显秀巧,口流细长优美。品种纷繁而新颖,除甜白釉、红釉、红釉填白与釉里红外,尚有釉上彩器、黄地绿彩与绿地红彩等。红釉与釉里红色泽鲜亮,彩色淡雅明快,纹饰细长流畅。宣德器胎有厚薄之分,器身渐行变异而较前略肥,除此尚有瓜棱形的新作,品种有青花、青花地白花、红釉及蓝釉白花等;纹饰以云龙、海水龙、龙凤.开光双龙、凤穿花及双狮戏球等图案最为常见;有的署款,有的无款识.成化器造型见有两种:一类为传统的梨形,线条起伏流畅,如永乐、宣德器;一类为新创的带纽的平顶盖式,其品种见有九龙凤穿花与狮戏球纹的青花器.弘治时的官窑作品尚未寓目,仅见民窑折枝花卉青花器,器型亦很秀丽.正德时,器型与成化器中的平顶盖式相似,唯器身加高,腹部略丰,圆珠宝顶亦相应增大,纹饰以青花穿花为主.嘉靖器较前变化更为显著,器身分大小两种:小者器身粗矮,盖平扁;大者身高而修长,盖呈半圆形高凸,除青花、白釉器外,尚有黄釉托红的黄上红品种,尤为新颖。白釉器于民国时期有的被人用来后加五彩或红彩,所绘纹饰有团龙、云龙等。转入清代,康熙时亦有摹拟只作,器身较明代的高而肥硕;把柄的变化更为显著,曲折的线条欠流畅,品种有所增加,除传统的青花、酱釉外,有新添了乌金釉、洒蓝釉、五彩、粉彩及一色釉加金饰与开光施釉彩等;其官、民窑成器除内销外,还有大量的外销于西方国家。梨壶造型历来大同小异,随着各朝审美观的变化而演变,其明显变化见诸于流、柄、盖、足等处.

僧帽壶----直颈,圆腹,圈足,板带状把柄,圆顶钮盖合于长条口流之上.器型受外来影响,因器口边沿如同僧帽,故名“僧帽壶”.元代已有烧造,比较敦厚,永乐时的风格俊秀,,所见品种有青花、红釉与白釉器.
  扁平大壶----有称卧壶.器身呈圆形,一面鼓腹中央拱起,一面平砂底无釉,中心下凹如脐,肩两侧凸起花朵或以双系活环装饰,短颈口流,其纹饰类似压手杯上所绘纤细缠枝花纹和锦纹.其造型用途待考.
   花浇----系摹拟西亚器型之作,笔者曾于葡萄牙里斯本占本江博物馆见到一见白玉龙柄花浇,其成器时间相当于我国元代.与之相同的器型,我国在永乐时才开始烧制,其后仅延续到宣德。永乐器仅有青花品种,宣德时又增添了白釉器.两朝花浇之不同点为:颈部,永乐长,宣德短;腹部,永乐圆,宣德扁;把柄,永乐为龙形,宣德为宽带式;纹饰,永乐颈部长绘有海水纹,腹部绘有像压手杯的那种细梗叶缠枝莲纹,宣德颈部则常绘有两种不同的双形莲瓣纹,腹部多绘缠枝花;纹饰风格,永乐纤细,宣德粗放;款识,永乐无款,宣德常写款于腹部上端,此外,永乐器有盖,盖有外套口与内插口两种式样。
   水注----又名“花浇”或“执壶”,仅受外来影响而出现的器物,与西亚地区的银,铜  陶器造型一致,穆斯林常以此净手或浇花.器为直口长颈,丰腹,圈足;颈侧呈方形口流,另一侧宽带把柄将颈腹相连,器应有盖,水注始烧于永乐,宣德时承制,永乐器体薄而俊秀,无款,宣德器体粗厚重,署有款识,有青花与白釉品种,青花器多绘缠枝莲纹.
   无档樽----也是受外来影响的造型,永乐始有,至宣德时仍在烧造,,有白釉与青花品种,胎薄体轻,上下直通,呈桶状。器身上写有阿拉伯纹.宣德器的造型与永乐大致相同,但青花纹饰略粗放.清代康熙仿品非厚即薄.雍正仿品虽器接近永乐、宣德,釉面亦有桔皮纹,但胎体较薄,青花色调仍具本朝时期特征.乾隆时仿品器型缩小,,显得短粗,有的还于无档樽内插放掐丝珐琅或黄缎裹着的铜胎花形筒芯,用作插花供器.
   鱼篓樽----因袭西亚铜器造型,胎体轻薄,器型秀美,底面为弧形圈底,置于平面可以转动,并有一圈露胎,以利烧制,见有白釉与青花品种,其青花器腹壁绘缠枝莲、菊,纹饰纤细.故宫博物院有真品,也有康熙仿品。仿品胎质细密、厚重,釉面为淡淡的青白色,青色纹饰也具有康熙时的淡雅色调。
   带系盖罐----造型浑圆,扁肚,无釉平砂广底.其盖顶部凸起,折角处线条柔和.器身光素或带暗花装饰。溜肩饰二或三、四系,数日不等;系极小,孔径仅容细绳穿过。此种盖罐的器型,为永乐时期所仅有;明代其他时期罐上多无系,至万历时再现.


  带系高罐----广平底,肩部有三或四系,多见白釉器.永乐时期无论大中小罐,其肩部多有小系,这一独特的装饰,为其造型增添了俊秀,也使釉色和纹饰更显得俏丽。这种带小圆系的罐类,永乐以后就很罕见了。
   扁罐----与带系盖罐器型相似,但无小系.其盖,或为天盖地式,或以子扣套合,亦多有散失,所见有白釉和冬青釉两种品种。白釉器的器身光素或以单线刻暗花纹饰;冬青釉器,有的肩部饰以圆系为花心的露胎大石红梅花。
   荷叶盖罐----直口溜肩,平底无釉露胎,器身光素;白釉莹润;所覆荷叶形盖,顶面平扁,边沿起伏翻卷卷度大,并暗刻叶筋脉络。清代同类器盖面高凸,边沿翻卷度小,器身笨拙肥硕。
   轴头罐----永乐始有,折角处线条浑圆,上部较小,下部较大,造型纤巧,胎体轻薄.仅见青花品种,青花色泽艳丽.清代康熙、雍正时仿品最多,然胎体厚重,罐的上下部分或大小相同,或下身过高,线条生硬,器底有明显的旋纹.
   八方炉台----器呈八方形,见有白釉和青花器.炉台上的蜡炉形插柱易于遗失,故现存多为乾隆时后配.永乐器无款;宣德器有六字横款,写于露盘的折边处.
   三管器----平口深腹呈钵状,颈部环以三道凸弦纹,中腰镂空钱纹为饰,其下均分三弯管,分别承接三个小盂,鼎立为足.盂为鼓腹浅圈足.上部钵体镂空钱纹为篦,篦孔下有胆壁贯通于三管至盂.全器釉质肥腴莹润,除上部钵体为光素外,均以暗花装饰。这种别致新颖的珍品,近年于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其奇特的造型为明初传世品所鲜见;它究竟是永乐时期的医疗卫生器械,还是外销西亚地区伊斯兰清真寺的供器,是花插或香薰,尚待考证。
   爵----为仿铜器型,永乐器较元代爵形高大,仅见专为祭祀所烧的白釉器,釉面白莹晶莹,光素凸有弦纹.这种器型延续至明代万历时期一度中断,后又恢复并贯穿于清代始末。
   虎眼双耳三足炉----虎眼双耳,扁圆腹,三乳足,造型浑厚,仅有白釉器,釉质温润。故宫博物院编辑的<陶瓷选辑>图录一,有一件造型类此的红釉双耳三足香炉,过去被误定为永乐时器物,现在几经审度,判定此件为清代康熙时的仿品。
   三足鼎炉----为仿铜鼎器型,双耳朝天,三足鼎立.故宫博物院藏有这一时期的青花海水波涛大炉,器型浑重庄重,通身浓重艳丽的青花海水,波涛澎湃,气势磅礴。此外,近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也出土有与此风格一致的白釉与釉cong红大器,器口折沿,束腰,圆腹下敛,下承三足粗壮高大如象腿,双耳朝天。器型雄伟,釉质肥厚,缠枝莲纹饰自然流畅,为明初器的典型,其造型风格、气魄完全同于青海省瞿昙寺藏“大明永乐年施”款的红铜鎏金大炉.
   四方倭角三足炉----迄止目前,仅发现一件,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器口平齐,折沿束腰,器身与腹呈长方形,腹部倭角呈八棱锤状,双耳对称朝天。此件历来被定为元代青花,但其釉面较元代器洁白,所绘松竹梅山景与永乐青花园林景致图案的大盘风格一致,据其釉面、纹饰画风及青花色泽的特征,笔者认为此件宜定为明代永乐器.
温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近年出土的稀世珍宝。器型浑厚,直壁较矮,平底广阔;两侧附对称小ju,可穿活环;覆宝珠顶盖.器身满施白釉,肥腴温润,露胎砂底.据文献记载,明初尚白,初传世品外,近年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了大量造型新颖奇特的白釉瓷,它与文献记载相吻合,从而为研究永乐、宣德的甜白釉瓷增添了新的内容。
  折沿盆----永乐始有,仅见纹饰纤细的青花器,分大小两种,均为平底.清代雍正、乾隆时的仿品造型颇像,但也有的写本朝款识.
   压手杯----其制作工艺可谓超前轶后.坦口,折腰,滑底砂足.顺口沿而下,胎骨渐厚.如将其握于手中则切合于手心,执于手中则恰合于虎口,均有疑重之感,故的“压手杯”之美名,外壁所绘青花缠枝莲,纹饰纤细.青白色的釉面,光泽莹润。其“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写于器里中心,以狮球、鸳鸯及花瓣等图案环绕。永乐青花压手杯为明代瓷器中的佳作,被后世视为无尚珍品,古历代一直乏仿制品。此品种最早的赝品见于明代万历时期,其后是崇祯及清初的康熙,到清末光绪年间仍有仿制.这些赝品的共同点是:器型放大(真品口径、足径、  器高的尺寸依次为9.1×3.95×5.1厘米),纹饰粗犷,胎体过于厚重,明末清初有的已成大碗,甚至有的索性改制成盘,与原物相去甚远.近年来,景德镇所仿之器,从造型规格到青花色调与纹饰,反而十分接近于真品的效果,唯底足处理的还不够自然,微露规整的旋痕,足底边缘也无真品那种微凸一线之特征,但如掉以轻心,欲极易受其蒙蔽.现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几件压手杯与近代景德镇的仿制品,就造型尺寸及重量等诸方面作如下比较:
   墩大碗----直口、深壁、垂腹、丰底、圈足广阔平齐,故称作“墩式”.器有大中小之分,口面大者约40厘米,小者约15厘米。品种见有青花、白釉暗花与红彩器等。其青花、白釉器以缠枝莲和折枝花叶或凤纹装饰,红彩器绘云凤纹图案.另有厚胎器,仅见白釉暗花品种。
   收口碗----叙口,器壁较直,腹部下垂,平削足,底心微下塌,细砂足底无釉,显火石红斑,多见白釉器,釉质肥厚光润。胎体轻薄,透光时泛肉红色。器壁刻暗花,上边沿饰以缠枝莲纹,下边沿饰以卷草纹.
   撇口碗----器身与高足碗相同,只是未加高足。品种有白釉刻花、影青釉刻花、冬青釉刻花及青花器,后者仅见竹石芭蕉及苜蓿花纹图案.
   葵瓣口稳----有大小之分,半脱胎,均为白釉.器口为六瓣葵花式,腹略有弧度,浅圈足,里壁暗印花纹,有缠枝莲、八宝、双龙、五龙、团龙、龙凤纹等,内心刻、印篆书款.清代康熙、雍正常有仿品,其仿品的特点为:
(2)    釉质稀薄,釉面不够平滑。
(3)    纹饰及款字过于清晰。篆书款字体较真品稍大,结构松散,折角处生硬,起落笔处不尖锐。
   鸡心碗----碗底如鸡心,腹深足小,器型有大中小之分,常见大小两种,有白釉划、刻、印和青花描绘等工艺装饰。青花器的外壁多饰条形莲瓣纹,其与宣德鸡心碗的区分在于胎体,永乐的胎体轻,宣德的胎体重;底足,永乐底足矮,宣德底足高;莲瓣纹.永乐呈单体细长状,青花色浓,宣德多早双层宽短状,青花纹饰有的色泽不艳,,但也偶见绘单体莲瓣纹写宣德年款的鸡心碗,为宣德初期的作品。
   卧足碗----器分大小,底心拱起,外口沿处,写有“感谢主赐福”之类阿拉伯文字,青花纹饰纤细.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有此藏品。
   草帽式碗----又称凉帽式或笠式碗.撇口,器壁斜直呈喇叭形,小圈足.器有大小之分.见有白釉与青花品种.清代康熙仿品多见白釉器,胎体也很轻薄,但迎光透视,微泛青色;一已暗刻的龙纹细瘦,与康熙官窑青花器上的形貌相同。
小碗----有两种尺寸,一种口径为7.9厘米,另一种略大,其中的白釉器印有暗花双龙.双凤、缠枝莲八宝等,碗心饰三朵如意云纹或暗刻篆书款,胎体轻薄.清代康熙时多有仿制.永乐时制作的薄胎器不仅限于甜白釉品种;于同时期的青花器中,也有胎体极薄的大碗,外壁绘青花海水龙纹,圈足内以青花绘细身龙纹代替署款.
  小盏----葵花口脱胎小盏,口径约7厘米,腹壁较浅,胎薄如纸,釉面肥厚.刻印缠枝莲花纹和“永乐年制”篆书款.
   高足碗----造型优美,撇口线条流畅,器足的高度略弱于全器的一半。常见的冬青釉、白釉及红釉器,青花器少见.红釉器有两种:一种为开片的釉面,釉色不鲜亮;另一种为不开片之釉面,釉色很鲜亮.内壁多印云龙、云凤、双龙、五龙、团龙、缠枝莲八宝纹饰或光素无纹.宣德时器型腹部下垂,较永乐器略丰.
   收口大盘----大者口径达67.6厘米,盘心画园景图案,青花色泽明快。过去此类均被看作是宣德器物,后经细致比较,发现永乐大盘纹饰的线条较之宣德的纤细柔和,有眉清目秀之感。
   撇日盘----线条优美,比例协调,胎体轻薄,口沿锋利。盘的内壁根部划刻旋纹一周,次为元代至明代宣德盘类器特点之一。
   折沿盘----造型像元代盏托,其折沿分两种:哄口或菱花形口,但盘心均无脐.仅有青花和白釉暗花两种品种.永乐器的青花色调清晰明快,相比之下,宣德器的青花色泽浓深或灰暗,并有流散现象。
汤匙----通长33.5毫米,呈150度角,釉面白润,器里外书青花梵文咒语,宗教用器,为稀世珍宝。
三、图案纹饰特征
  永乐时期,瓷器上的装饰手法日益繁多,不仅有划、刻、印、堆、拱里印外刻(如白釉鸡心碗,里印焦叶,外刻缠枝莲纹,或反之),而且还有青花画花、青花加金彩画花、釉上彩绘、雕塑、活环等。有的器里印花,器外为青花画花(如高足杯或里壁上常印有暗龙纹),这种装饰,是承袭了元代枢府窑的传统方法。
   元代青花装饰繁缛;永乐时期风格一变,大都疏朗秀丽,笔意自然。由于“苏尼勃青”料呈色不稳定,易于晕散,纹饰中较少画人物.同时,内外加花、器心绘画装饰手法得到广泛使用。元代器上习见的卷草、海水、回纹、点子花、双形莲瓣等边装饰样,明初仍旧沿用,至宣德时依然可见,成为永乐、宣德两朝共有的边饰.
   永乐时缠枝莲叶和元代不同,花大而叶小.蔓叶清秀,运笔流畅,形象牛劲,常绘纤细齿状的叶纹,而有别于宣德同类器上的画法,引人注目。
   永乐时瓷器上所印暗花,线条圆润,似隐似现,生动自然;清代康熙、雍正时仿品的暗花则用白粉状的线条凸出釉面,纹饰浅露。
   常见图案纹饰:
   团龙、云龙、双龙、五龙、荷塘龙、龙凤、云凤、云肩、朵云、拐形如意云、狮球、瑞兽、鸳鸯、喜鹊、山雀、园景、竹石芭蕉、松竹梅、朵梅、碧桃、团花、佛花、莲瓣、菊瓣、洋莲、折枝花、折枝牡丹、折枝石榴、折枝枇杷、折枝花鸟、缠枝菊、缠枝灵芝、缠枝牡丹、缠枝苜蓿、缠枝莲八宝、三果、荔枝、枇杷、海棠、石榴、桃、柿、旋纹、回纹、海水纹、  半钱纹、方胜纹、忍冬纹、婴戏纹、藏人歌舞及阿拉伯文与藏文等。
四、备品种特征
   永乐时期釉色品种很多,如分类归纳,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及一色釉三大类。一色釉即是单色釉,并非都无纹饰.永乐时期的一色釉,一改元代和明初青白单调的色泽,烧制出极负盛名的甜白、影青、翠青冬青、鲜红、蓝釉、黑釉等各具特色的新品种。
   青花----永乐的青花瓷,继承前代的传世工艺并有所创新。郑和下西洋(永乐时期六次,宣德时期一次),带回名为“苏尼勃青”或称“苏麻历青”的色料,景德镇用以烧制出的青花器,极富特色。
   以青花绘画的纹饰多带西亚色彩;线条有粗有细,或粗细兼用,籍以表现青花纹饰的浓淡层次;不论着色深浅,青花色泽都极为绚丽鲜艳,清晰明快;线条的纹理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呈星状点滴晕散,浅淡处结晶斑点减少,浓重处则凝聚成黑青色、藏青色或呈现金属锡光,甚至下凹深入胎骨,迎光测视或用手抚摸可辨凸凹不平之状.这种现象是研磨不细的钴料在窑火中形成的自然晕散,绝不同于清代雍正仿品那样有意重涂点染,着意模仿.永乐、宣德青花器色料的这一特殊现象,可作为我们鉴定年代的有力依据。正因为有这种泐釉之病,所以永乐、宣德青花纹饰中较少描绘人物,而用来渲染花鸟、海水、园景等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同在生宣纸上作画时留下的笔触、磨痕,富有风头.
   青花瓷釉面的青白色调,是元明两代的共同特点,为使用中国传统陶瓷烧制方法所致.永乐时釉面的青白色已较元代有所减弱,有的已开始呈现洁白色调。釉面大都平滑光润,肥厚晶亮,不像以后宣德时的桔皮釉面那样多皱.
釉里红----此时的釉里红大器,除前述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署永乐元年与四年款供器双环耳大瓶外,还有缠枝三足鼎炉,器口齐平,折沿束腰,圆腹下承三足,朝天双耳;其造型与青海省霍昙寺藏“大明永乐年施”铸字款的红铜鎏金大炉完全一致.除此,小件器皿有胎薄体轻的梨壶及盘、碗等,色泽鲜艳,可与同时期的鲜红釉媲美。
  青花釉里红----兼有青花与釉里红两色交织构成纹饰;也有在同一器上的不同部位分用两种色泽的纹饰。如高足碗,器身上部绘以青花龙,而柄部则以釉里红着色海水纹.这样的处理,构思巧妙,极为罕见。
   黄釉地绿彩----此时新创的彩器品种。所见有撇口盘,胎薄体轻,外壁黄釉为地,填以绿彩龙纹.黄绿两色均浅淡.自永乐始,黄釉地绿彩成为明、清两代的传统品种;唯永乐、宣德时期龙身凸起于釉面,而有别于成化以后诸朝的暗刻填绿彩的装饰工艺。明代传世品中,多见弘治、正德器,永乐、宣德及成化作品少见.
   绿釉地紫彩----景德镇御窑厂于永乐时新增加的彩瓷品种。是以孔雀绿釉为地,于暗刻龙纹上加绘赭紫色,其色彩深暗无光,为成化姹紫色的前身。后嗣、嘉靖、万历及清代各朝官窑均以此为规范。
   绿釉地红彩----红彩原仅在白釉地彩绘,此时又有所发展,采取以绿彩釉铺地、暗刻龙纹著红彩的新技法.见有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龙纹梨壶与盘类,其胎薄体轻,色彩凝重泛紫.
   红彩----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有红彩云凤纹墩式碗,画风细腻,施彩有层次感,彩色红艳凝腻,教南京市明故宫遗址出土的洪武红彩龙纹盘色泽略重.又有以红彩铺地绘绿彩图案的装饰。
   金彩----金彩早在唐、宋、金、元时就已用来画陶瓷纹饰.如唐代邓仁泰墓出土的陶俑及五代越窑器、宋代定窑器、元代白釉、红釉和蓝釉器等,加绘金彩,增添了纹饰的美感,使器物显得雍容华贵。永乐金彩的品种,有青花加金和红釉加金.
   故宫博物院与山东省曲阜县孔庙均藏有永乐青花金彩碗,碗心绘荷莲,内外壁绘缠枝苜蓿花,并填以金彩,底足有青花或金彩图案款.清代嘉庆、道光时,青花苜蓿常仿此图案款.这种金彩纹饰,虽涂金大部分脱落,但从红澄澄的遗痕光泽仍能辨出其成色十足.清末和民初的仿品,由于金的成分中掺铜或采用的是洋金,呈浅黄或黄绿色,亮度不足,显得漂浮。因此,参其金彩成色,可以作为明、清金彩器断代的依据。而且,不仅限于瓷器鉴定,其他鎏金铜器等也可以用此方法佐以参考。
   红釉白花----以红釉为地进行装饰,是对元末、明初釉里红白花品种的继承和创新.此类品种造型有胎薄体轻的盘、碗与梨壶等,均以红釉为地,划到龙纹后填施白釉,色泽红白分明,给人以新颖别致之感.
   甜白釉----釉质洁白,温润似玉,肥厚如脂,比后来宣德时期的更光净,无棕眼,简称“奶白”或“甜白”(亦有写作“甜白”的。“填白”本是一种工艺,即于红、蓝等一色釉地上刻留花纹后填入白釉).釉层有薄厚之分:薄釉常施薄胎及脱胎圆器上,釉面平整晶莹,器物的口、足边沿及带系的菱角处微显胎骨,足边沿的釉面截削整齐,施釉下淌,有光素与刻、印纹样两种装饰。厚釉则釉质凝厚,较薄胎器的釉面更为肥腴,多施于厚胎琢器,以光素器为多:少数器皿上线条流畅的暗刻花纹,有时须仔细审视或借光线透视,方可看出纹, 饰或款字来,因此,往往真品反而不如仿品的纹饰、款字清晰。厚釉的釉面有平与不平之分,不平的釉面侧视如阴云密布的云层向下垂堆,釉表面微显灰暗之色
不论薄釉厚釉,永乐白釉器都有一个特点,既是迎光透视,胎釉呈现肉红或粉红色;而清代仿品在迎光透视下,则显青色透亮。这是明、清两代胎料、釉质不同所致.常见的康熙仿品有白釉葵瓣口碗、高足碗等。流散在国内外的不少康熙仿品,多年来仍被误认为永乐白釉器,未能得到纠正。
  永乐白釉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器物足边和折角积釉处,常闪烁着灰青的光泽,釉面偶然显现如同青、灰、白三种交织在一起的极淡的虾青色,甚为奇特。
   白釉瓷较难鉴定,应当格外谨慎。永乐白釉器的特点固然突出,但嘉靖白釉瓷的胎釉与之颇相类似,最易混淆。如果对永乐时的器型特点掌握不准,往往会被嘉靖白釉瓷所感,以下几种嘉靖白釉器易混淆永乐,特供于此,仅供参考:
   白釉暗花双凤碗----厚胎,撇口垂腹,呈墩式;里壁暗刻云龙或双凤纹,内心有三朵如意云呈“品”字形排列,外腹下暗刻莲瓣纹.永乐和嘉靖时都有此器,差别甚微,难以区分。但嘉靖器物胎体厚重,圈足高深,器足修饰不平,特别是釉面中偶有黄褐色斑点,而永乐的釉面无此现象,且底足都很平齐.
   白釉暗花盘----撇口,浅腹,圈足,厚胎,纹饰多为缠枝或双凤,其风格如同上面的白釉双凤碗.这种盘,永乐、宣德两朝都有,永乐白釉肥厚而洁净,嘉靖釉面虽好,但釉中欲常有酱黄色斑点。
   白釉暗花双勾缠枝莲罐----永乐时少此器型,而正德、嘉靖时的作品,往往被误认为是永乐之物;其釉面虽白,但与永乐白釉相比,则微闪灰色;釉质虽肥厚,但不如永乐时细平;胎体中腰有明显的接痕.
   白釉钵缸----这种器型为永乐时期所不见,而嘉靖时则较多。腹部有接痕,无暗花纹饰,其釉面如同永乐白釉釉面一样,亦有层层垂流的积釉现象。另外,日本的此类仿品,器型虽逼肖,然而釉面却不够肥润,底足处理亦过于细致规整,无明代作品那种自然感.
   白釉鸡心扁瓶----初光素外,也有带暗花的。釉质肥厚,器腹凸如鸡心.此种造型,正德、嘉靖时的不如永乐时的敦厚,釉面也不及永乐器肥润。同此造型,嘉靖时期有红彩龙纹、蓝釉和蓝釉火石红麒麟或龙纹等品种。
   白釉蒜头瓶----与永乐白釉釉面一样肥厚莹润,但永乐时无此种造型,嘉靖时多见(可参见《故宫藏瓷选集》中嘉靖白釉釉里红蟠螭蒜头瓶.
   影青釉----永乐时青色釉有三种:影青、翠青、冬青。永乐影青釉是仿宋、元影青的品种。明初影青器不多见,至永乐时,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影青瓷才崭露头角,但由于胎质不同,与宋、元影青有明显的区别。宋、元影青胎体不甚透亮。永乐影青胎体玲珑,透影性强,釉质肥润,并有较大的气泡分布于釉中;釉面虽青,却很浅淡仍可分出浓重与淡雅之色;制作之精细,较宋、元影青更为上乘。另外,其装饰方法与宋、元影青不同,多在碗的外壁双勾缠枝莲花纹图案.由于釉面玻璃质强,在已刻划的纹饰轮廓线内形成积釉现象,把纹饰衬托得格外清晰秀美。因刻花的积釉处显青色,故名“影青”或“隐青”.仅见撇口碗,形状如同永乐高足碗去掉了高足,口沿较薄,敞口,外撇度大,器型线条优美。
   翠青釉----釉色青嫩如翠竹,色泽光润,是当时创新的釉色之一.常见器物有盖罐和高足碗.其胎体和器足,处理规整.器面多光素。因釉汁随器身各部位的凹凸起伏面而垂流积釉,从而使盖罐的肩部色泽浅淡,下部浓重,尤其边沿垂釉现象突出,玻璃质感强,釉面内含密集的小气泡.盖罐肩部常配有三、四系,顶盖浑圆微凸.成化斗彩器中也有这种形状的小盖.
冬青釉----色泽较重,具有宋、元龙泉釉的效果,故也称之为“仿龙泉釉”.釉色青中闪绿,苍翠欲滴,釉质肥厚,多小气泡及垂流现象;施釉均匀,釉面玻璃质强,口沿釉薄处闪白,并且微露胎骨;也偶有匀净无气泡的。冬青釉为永乐时创新的品种之一,器型不多,仅见罐、碗、高足碗等,高足碗均有篆书款识.罐的肩部除光素无系者外,装饰有几几种:或均分三个小圆系,或露胎凸起火石红梅花,或以梅花托出小系,器身则刻花或光素。
  鲜红釉----永乐鲜红釉最负盛名,声誉远在元、明诸多红釉之上.红釉瓷在元代已有烧造,至永乐时,景德镇已能熟练掌握铜红釉的呈色技术,完全改变前时红釉的泛黑色调。此时的红釉器,多数釉面均匀,釉色莹润透亮,鲜艳如初凝的鸡血,无疑是火候恰到好处的明证。个别的釉质稍有不纯,偶两件有黑色小点或血丝状纹.釉色因深浅不一,分为上中下三等,胎体亦有厚薄之别:
   厚胎红釉,如高足碗之类,发色微浅,胎质坚细,加之施釉较厚,更显釉面坚细。器内白釉微泛青色,口沿呈现一圈整齐的浅青白釉宽线,比宣德红釉的“灯草口”略宽;口沿露骨处,白釉与红釉接唇明显;有的口下沿显青绿色,但色调多不浓重,愈显其下红釉之艳;此外,高足碗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青灰色。
   薄胎红釉----如盘碗之类,个别器若叩之听声,便觉其胎体并不坚硬,釉面往往通体开片,底部尤甚;与永乐青花鸡心碗、墩式碗一样,底部釉开片现象其形成的原因,一是胎质疏松,而为烧结时火力不足。其器身釉色稍暗,红中闪灰;器底白釉泛黄;口边却施少许红釉;偶尔显现的“灯草口”,不及厚胎红釉器那样宽白.所见的永乐红釉薄胎暗云龙盘,同洪武官窑红彩云龙盘和成化、正德青花云龙盘相比较,在造型及图案纹饰上相差无几,不难看出其间一脉相承的联系。
   黑釉----为永乐时创新品种,见有梅瓶和四系扁罐.其罐底径为36厘米,唇口,短颈,溜肩,扁腹,广平底.颈间凸起一周卷草纹,肩均布四只圆形小系.器身釉面肥厚,漆黑光亮,为明初的罕见珍品,现藏福建省厦门市华侨博物院。
   蓝釉----未见完整器,大致与宣德霁蓝釉相同,区别在于釉面。其釉面和永乐红釉、白釉效果一致,平滑滋润,无宣德时的桔皮纹.笔者曾于1980年5月间在景德镇明代御窑厂所在地珠山小丘(现景德镇市中心珠山路)拾到瓷片数块,多是永乐、宣德、成化时期之物,其中有蓝釉瓷盘一角,胎薄体轻,釉面光润肥厚,蓝色纯正,与宣德、成化的蓝釉色泽不同,把玩观摩,凭直观感觉认定为永乐时遗物,后与永乐白釉瓷盘贴靠印证,其胎体、规格、造型、处理方法等均十分切合。几百年来学者与行家从未提出永乐蓝釉瓷之存在,但永乐、宣德、成化均有红釉器,元代和宣德、成化又都有蓝釉瓷,何独只缺中间永乐?既然永乐有继承和创新的事实,蓝釉有较红釉易烧,那么,按实际情况推测,永乐时也该有蓝釉瓷的生产。此蓝釉瓷片虽然不大,经过考证,却为研究永乐时期的釉色品种增添了新的资料。
   孔雀绿釉----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器上,景德镇至元代才开始于瓷器上摹烧单一的孔雀绿釉,其色美如孔雀之尾羽,极为艳丽;同时派生出孔雀绿青花品种,将孔雀绿釉覆盖于青花器上,则青花色调变黑,与同期的磁州窑孔雀绿黑花效果近似。明代景德镇御窑厂于永乐时首次烧成这种低温釉,色泽淡雅明快,釉面匀净;除光素者外,尚有刻龙纹填白釉,嬗变为孔雀绿白花的又一新品种。
   浅绿釉----薄施釉汁于薄胎器上,色泽较孔雀绿更为浅淡、清雅。
黄釉----在前朝的基础上又有发展,以肥润的甜白釉衬底,覆罩浅淡的黄釉,因有白釉衬托,黄釉显薄、色淡.见有撇口盘类,胎薄体轻,窄小的圈足很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17: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胎釉特征
  胎体:
   永乐时期注意淘炼瓷土,因此,胎质细腻润滑,胎色洁白,较之后来的宣德瓷器胎薄体轻(脱胎的更轻巧),器型规整;大器的细砂底,光滑温润之感.
   永乐胎体有四种情况,分述于下:
(1)  厚胎:细润而坚致,但较之后来宣德及清代康熙的胎质,则是莹润有余而坚硬不足.厚
胎多见逐器类,圆器类也有,多为墩式大碗,因胎釉结合致密,故釉面洁白,莹润如玉.
(2)  薄胎:器体玲珑、规整.圆器中以大小盘、碗居多,逐器较少见,如白釉、影青双系小
罐等,胎体都很细腻轻薄.
(3)  松质酱胎:胎色微黄,若得剖视其足部断面,则可发现胎质有烧结不足的现象。釉里
片纹呈黄色,一般开片纹较小,也有片纹较大的,底部开片纹较器身为重,甚至有的胎体底足裂有很深的纹路,釉面也随纹路开裂,以指弹之,胎声沙哑,所见器物有红釉盘、白釉或青花梅瓶和盘、碗等。
(4)  脱胎:永乐时的脱胎器名传于世,胎体薄如蛋壳,极为轻盈,俗称作“卵幕”,清人诗中
甚至形容它“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灸消”.其胎体虽薄,器型却规整,还能在器上印、刻花纹和款识,技艺可谓精湛绝伦,脱胎器的制法是:胎体成型后施釉,待器内挂釉干涸,即刮除未挂釉的那面胎体,刮的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刮削面上施以釉汁,烧成后,似抽去胎骨,薄如两层烧结一体的釉面,晶莹透亮,故曰“脱胎”.此种制法始于永乐时期,以后成化及清代康熙、雍正乃至民国时都有制作,但都不及永乐器圆润精细.所见有小盏、葵瓣口小碗和盘等,似无大器。纹饰有云龙、缠枝莲托八宝等,器中心暗印、刻“永乐年制”篆书款识.因其名贵,故后世多有仿制.无论所仿永乐白釉厚胎、薄胎或脱胎器迎光透视胎体,均不具备有真品的那种红润光泽,并且仿品的透视性较真品更高。
釉面:
永乐时期,釉面以肥厚、细腻、光润、干净为主,绝无后来宣德时普遍存在的那种桔皮纹,而就青花瓷的釉面而论,永乐瓷器釉面的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盖内釉料掺有凤凰草的草木灰,并以木柴灸烧,故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烧瓷,除仿古瓷外,釉料成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故釉面无此青白色).同时,不可忽略永乐瓷中也偶有不泛青而显洁白的釉面.
六、鉴定要领
1、永乐瓷的器型清秀、圆润、灵巧。由于频繁的对外交流,这一时期瓷器含外来色彩的造型,计有:天球瓶、抱月瓶(背壶)、扁腹绶带葫芦瓶(清代名马挂瓶)、藏草壶、卧壶、执壶、无档樽、鱼蒌樽、香熏、烟台、花浇、笔盒、折沿盆(清代名洋帽盆)、折沿盘、卧足碗与鸡心碗等,具与波斯文化中较早的金、银.铜、玉料及陶瓷造型接近。
2、永乐时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以白砂底之温润细腻而著称,圆器中的撇口器口沿,以手拭之有锋利感,而后仿的器口沿多圆润,不见棱角.这种器口特点,是我们断定年代和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逐器胎体的接痕微露,不仅元代与明初时期明显。
3、永乐器的釉面肥厚、莹润、干净,无桔皮纹.白釉器的口边与底角釉薄处多闪白色或黄色,釉汁厚聚处闪虾青色,逐器表、里的釉面,多均匀一致.器底的白釉,一般匀净,少有厚薄不匀现象。薄处泛黄,厚处呈浆白色,或稍闪青色。有些器底白釉开有细片纹.
4、此时官窑与民窑常用的纹饰,有海水、卷草、缠枝莲、竹石芭蕉、折枝枇杷、莲瓣、洋莲、暗龙等。青花纹饰线条纤细、清晰,风格潇洒;所用金彩成色足赤,红彩色艳.
5、青花器的色调疑重古雅,绚丽鲜艳,.所用“苏尼勃青”钴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凹凸不平状.
6、常见器足有以下几种:高深处撇式圈足.内墙外撇式浅圈足、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外底边角有突出的齐平式圈足.圈足露胎处多泛火石红斑.盘、碗类的内壁与底面连接处,印弦纹一周;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状.梅瓶多平底,微有修胎痕,呈直角式小斜坡状.
7、与官窑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款识,始于明代永乐,多为四字篆书,笔法折角处浑圆,起落笔处尖细,字体结构紧凑。
总之,鉴别永乐瓷器值得注意的诸特征中,以造型特点和胎足处理最为重要。因为每一时期都有特定的胎足处理方法,留下不可磨灭的永久的痕迹;另外,每件器物的制作,都与当时的生活习俗、审美标准及技术条件有着密切关系,故经常对器型详加观察,熟悉和掌握永乐器型的特点,以形成一个确切的概念,尤为重要,后仿的精品切比论,对那些妄断臆造的仿品,如后世所仿压手杯,造型上愈变愈奇(嘉靖、万历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不成杯而成大碗),只要熟悉真品造型,则一眼即能看穿。在抓住器型这个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在参以胎釉、纹饰、款识等特征,经过反复上手的实践,自能积累丰富的鉴定经验。
洪熙时期
(1425—1425年)
  洪熙在位时间短暂,仅有一年。《景德镇史稿》中,有洪武至洪熙年间遣中官督烧瓷窑的记载,但至今尚未发现署洪熙年款的官窑瓷器真品,因而洪熙瓷的真实情况也就无从谈起
永乐时期,瓷器上署有款的本来就很少,何况洪熙又介于永乐和宣德之间,故其无款器物就更难从永乐、宣德两朝的瓷器中间分析出来,这种现象,也与仅有四年历史的建文瓷器混难于洪武、永乐之间一样,较难区分。所以我们只能说,洪熙瓷器若不混在永乐之列,则必然与宣德之中,即使纪年墓中出土的瓷器,除非有确实年款的,亦很难认定为洪熙之物.同时也应注意,后世尤喜仿罕见的年号,所以即使见有洪熙年款的瓷器,也未必是真品。如重庆市博物馆收藏的洪熙元年墓出土的一组青白釉瓷,造型有方瓶、双耳方炉、荷叶罐及盘、碗等,其明初特点突出,与南京市宋晟墓出土的青白釉器的风格相近,当为洪武时期的作品, 饰或款字来,因此,往往真品反而不如仿品的纹饰、款字清晰。厚釉的釉面有平与不平之分,不平的釉面侧视如阴云密布的云层向下垂堆,釉表面微显灰暗之色。
  不论薄釉厚釉,永乐白釉器都有一个特点,既是迎光透视,胎釉呈现肉红或粉红色;而清代仿品在迎光透视下,则显青色透亮。这是明、清两代胎料、釉质不同所致.常见的康熙仿品有白釉葵瓣口碗、高足碗等。流散在国内外的不少康熙仿品,多年来仍被误认为永乐白釉器,未能得到纠正。
   永乐白釉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器物足边和折角积釉处,常闪烁着灰青的光泽,釉面偶然显现如同青、灰、白三种交织在一起的极淡的虾青色,甚为奇特。
   白釉瓷较难鉴定,应当格外谨慎。永乐白釉器的特点固然突出,但嘉靖白釉瓷的胎釉与之颇相类似,最易混淆。如果对永乐时的器型特点掌握不准,往往会被嘉靖白釉瓷所感,以下几种嘉靖白釉器易混淆永乐,特供于此,仅供参考:
白釉暗花双凤碗----厚胎,撇口垂腹,呈墩式;里壁暗刻云龙或双凤纹,内心有三朵如意云呈“品”字形排列,外腹下暗刻莲瓣纹.永乐和嘉靖时都有此器,差别甚微,难以区分。但嘉靖器物胎体厚重,圈足高深,器足修饰不平,特别是釉面中偶有黄褐色斑点,而永乐的釉面无此现象,且底足都很平齐.
  白釉暗花盘----撇口,浅腹,圈足,厚胎,纹饰多为缠枝或双凤,其风格如同上面的白釉双凤碗.这种盘,永乐、宣德两朝都有,永乐白釉肥厚而洁净,嘉靖釉面虽好,但釉中欲常有酱黄色斑点。
   白釉暗花双勾缠枝莲罐----永乐时少此器型,而正德、嘉靖时的作品,往往被误认为是永乐之物;其釉面虽白,但与永乐白釉相比,则微闪灰色;釉质虽肥厚,但不如永乐时细平;胎体中腰有明显的接痕.
   白釉钵缸----这种器型为永乐时期所不见,而嘉靖时则较多。腹部有接痕,无暗花纹饰,其釉面如同永乐白釉釉面一样,亦有层层垂流的积釉现象。另外,日本的此类仿品,器型虽逼肖,然而釉面却不够肥润,底足处理亦过于细致规整,无明代作品那种自然感.
   白釉鸡心扁瓶----初光素外,也有带暗花的。釉质肥厚,器腹凸如鸡心.此种造型,正德、嘉靖时的不如永乐时的敦厚,釉面也不及永乐器肥润。同此造型,嘉靖时期有红彩龙纹、蓝釉和蓝釉火石红麒麟或龙纹等品种。
   白釉蒜头瓶----与永乐白釉釉面一样肥厚莹润,但永乐时无此种造型,嘉靖时多见(可参见《故宫藏瓷选集》中嘉靖白釉釉里红蟠螭蒜头瓶.
   影青釉----永乐时青色釉有三种:影青、翠青、冬青。永乐影青釉是仿宋、元影青的品种。明初影青器不多见,至永乐时,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影青瓷才崭露头角,但由于胎质不同,与宋、元影青有明显的区别。宋、元影青胎体不甚透亮。永乐影青胎体玲珑,透影性强,釉质肥润,并有较大的气泡分布于釉中;釉面虽青,却很浅淡仍可分出浓重与淡雅之色;制作之精细,较宋、元影青更为上乘。另外,其装饰方法与宋、元影青不同,多在碗的外壁双勾缠枝莲花纹图案.由于釉面玻璃质强,在已刻划的纹饰轮廓线内形成积釉现象,把纹饰衬托得格外清晰秀美。因刻花的积釉处显青色,故名“影青”或“隐青”.仅见撇口碗,形状如同永乐高足碗去掉了高足,口沿较薄,敞口,外撇度大,器型线条优美。
   翠青釉----釉色青嫩如翠竹,色泽光润,是当时创新的釉色之一.常见器物有盖罐和高足碗.其胎体和器足,处理规整.器面多光素。因釉汁随器身各部位的凹凸起伏面而垂流积釉,从而使盖罐的肩部色泽浅淡,下部浓重,尤其边沿垂釉现象突出,玻璃质感强,釉面内含密集的小气泡.盖罐肩部常配有三、四系,顶盖浑圆微凸.成化斗彩器中也有这种形状的小盖.
   冬青釉----色泽较重,具有宋、元龙泉釉的效果,故也称之为“仿龙泉釉”.釉色青中闪绿,苍翠欲滴,釉质肥厚,多小气泡及垂流现象;施釉均匀,釉面玻璃质强,口沿釉薄处闪白,并且微露胎骨;也偶有匀净无气泡的。冬青釉为永乐时创新的品种之一,器型不多,仅见罐、碗、高足碗等,高足碗均有篆书款识.罐的肩部除光素无系者外,装饰有几几种:或均分三个小圆系,或露胎凸起火石红梅花,或以梅花托出小系,器身则刻花或光素。
   鲜红釉----永乐鲜红釉最负盛名,声誉远在元、明诸多红釉之上.红釉瓷在元代已有烧造,至永乐时,景德镇已能熟练掌握铜红釉的呈色技术,完全改变前时红釉的泛黑色调。此时的红釉器,多数釉面均匀,釉色莹润透亮,鲜艳如初凝的鸡血,无疑是火候恰到好处的明证。个别的釉质稍有不纯,偶两件有黑色小点或血丝状纹.釉色因深浅不一,分为上中下三等,胎体亦有厚薄之别:
厚胎红釉,如高足碗之类,发色微浅,胎质坚细,加之施釉较厚,更显釉面坚细。器内白釉微泛青色,口沿呈现一圈整齐的浅青白釉宽线,比宣德红釉的“灯草口”略宽;口沿露骨处,白釉与红釉接唇明显;有的口下沿显青绿色,但色调多不浓重,愈显其下红釉之艳;此外,高足碗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青灰色。
  薄胎红釉----如盘碗之类,个别器若叩之听声,便觉其胎体并不坚硬,釉面往往通体开片,底部尤甚;与永乐青花鸡心碗、墩式碗一样,底部釉开片现象其形成的原因,一是胎质疏松,而为烧结时火力不足。其器身釉色稍暗,红中闪灰;器底白釉泛黄;口边却施少许红釉;偶尔显现的“灯草口”,不及厚胎红釉器那样宽白.所见的永乐红釉薄胎暗云龙盘,同洪武官窑红彩云龙盘和成化、正德青花云龙盘相比较,在造型及图案纹饰上相差无几,不难看出其间一脉相承的联系。
   黑釉----为永乐时创新品种,见有梅瓶和四系扁罐.其罐底径为36厘米,唇口,短颈,溜肩,扁腹,广平底.颈间凸起一周卷草纹,肩均布四只圆形小系.器身釉面肥厚,漆黑光亮,为明初的罕见珍品,现藏福建省厦门市华侨博物院。
   蓝釉----未见完整器,大致与宣德霁蓝釉相同,区别在于釉面。其釉面和永乐红釉、白釉效果一致,平滑滋润,无宣德时的桔皮纹.笔者曾于1980年5月间在景德镇明代御窑厂所在地珠山小丘(现景德镇市中心珠山路)拾到瓷片数块,多是永乐、宣德、成化时期之物,其中有蓝釉瓷盘一角,胎薄体轻,釉面光润肥厚,蓝色纯正,与宣德、成化的蓝釉色泽不同,把玩观摩,凭直观感觉认定为永乐时遗物,后与永乐白釉瓷盘贴靠印证,其胎体、规格、造型、处理方法等均十分切合。几百年来学者与行家从未提出永乐蓝釉瓷之存在,但永乐、宣德、成化均有红釉器,元代和宣德、成化又都有蓝釉瓷,何独只缺中间永乐?既然永乐有继承和创新的事实,蓝釉有较红釉易烧,那么,按实际情况推测,永乐时也该有蓝釉瓷的生产。此蓝釉瓷片虽然不大,经过考证,却为研究永乐时期的釉色品种增添了新的资料。
   孔雀绿釉----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器上,景德镇至元代才开始于瓷器上摹烧单一的孔雀绿釉,其色美如孔雀之尾羽,极为艳丽;同时派生出孔雀绿青花品种,将孔雀绿釉覆盖于青花器上,则青花色调变黑,与同期的磁州窑孔雀绿黑花效果近似。明代景德镇御窑厂于永乐时首次烧成这种低温釉,色泽淡雅明快,釉面匀净;除光素者外,尚有刻龙纹填白釉,嬗变为孔雀绿白花的又一新品种。
   浅绿釉----薄施釉汁于薄胎器上,色泽较孔雀绿更为浅淡、清雅。
   黄釉----在前朝的基础上又有发展,以肥润的甜白釉衬底,覆罩浅淡的黄釉,因有白釉衬托,黄釉显薄、色淡.见有撇口盘类,胎薄体轻,窄小的圈足很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五、胎釉特征
   胎体:
   永乐时期注意淘炼瓷土,因此,胎质细腻润滑,胎色洁白,较之后来的宣德瓷器胎薄体轻(脱胎的更轻巧),器型规整;大器的细砂底,光滑温润之感.
永乐胎体有四种情况,分述于下:
(1) 厚胎:细润而坚致,但较之后来宣德及清代康熙的胎质,则是莹润有余而坚硬不足.厚
胎多见逐器类,圆器类也有,多为墩式大碗,因胎釉结合致密,故釉面洁白,莹润如玉.
(2)  薄胎:器体玲珑、规整.圆器中以大小盘、碗居多,逐器较少见,如白釉、影青双系小
罐等,胎体都很细腻轻薄.
(3)  松质酱胎:胎色微黄,若得剖视其足部断面,则可发现胎质有烧结不足的现象。釉里
片纹呈黄色,一般开片纹较小,也有片纹较大的,底部开片纹较器身为重,甚至有的胎体底足裂有很深的纹路,釉面也随纹路开裂,以指弹之,胎声沙哑,所见器物有红釉盘、白釉或青花梅瓶和盘、碗等。
(4)  脱胎:永乐时的脱胎器名传于世,胎体薄如蛋壳,极为轻盈,俗称作“卵幕”,清人诗中
甚至形容它“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灸消”.其胎体虽薄,器型却规整,还能在器上印、刻花纹和款识,技艺可谓精湛绝伦,脱胎器的制法是:胎体成型后施釉,待器内挂釉干涸,即刮除未挂釉的那面胎体,刮的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刮削面上施以釉汁,烧成后,似抽去胎骨,薄如两层烧结一体的釉面,晶莹透亮,故曰“脱胎”.此种制法始于永乐时期,以后成化及清代康熙、雍正乃至民国时都有制作,但都不及永乐器圆润精细.所见有小盏、葵瓣口小碗和盘等,似无大器。纹饰有云龙、缠枝莲托八宝等,器中心暗印、刻“永乐年制”篆书款识.因其名贵,故后世多有仿制.无论所仿永乐白釉厚胎、薄胎或脱胎器迎光透视胎体,均不具备有真品的那种红润光泽,并且仿品的透视性较真品更高。
釉面:
永乐时期,釉面以肥厚、细腻、光润、干净为主,绝无后来宣德时普遍存在的那种桔皮纹,而就青花瓷的釉面而论,永乐瓷器釉面的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盖内釉料掺有凤凰草的草木灰,并以木柴灸烧,故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烧瓷,除仿古瓷外,釉料成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故釉面无此青白色).同时,不可忽略永乐瓷中也偶有不泛青而显洁白的釉面.
六、鉴定要领
1、永乐瓷的器型清秀、圆润、灵巧。由于频繁的对外交流,这一时期瓷器含外来色彩的造型,计有:天球瓶、抱月瓶(背壶)、扁腹绶带葫芦瓶(清代名马挂瓶)、藏草壶、卧壶、执壶、无档樽、鱼蒌樽、香熏、烟台、花浇、笔盒、折沿盆(清代名洋帽盆)、折沿盘、卧足碗与鸡心碗等,具与波斯文化中较早的金、银.铜、玉料及陶瓷造型接近。

3、宣德时期  (公元1426年~1436年)

  宣德时期的瓷器传世品较多,我们一提到宣德瓷器,即使学习时间不太长的人眼前也会出现宣德瓷器古朴优美的形象,从永乐开始,在景德镇就出现了精致的瓷器,到宣德时期更有创新。下面我们介绍宣德瓷器的同时和永乐做一下比较。

   一、胎骨:

  宣德时期,瓷器仍然是精细的白瓷胎,但因淘炼得不十分纯净,含有杂质,因此,在烧造后器物底部无釉露胎处呈现深浅不同的褐色斑点,俗称“火石红”。

  宣德器物的胎坚硬,比永乐厚重,永乐的胎细润有余,坚硬不足,因此同样大小的器物如:宣德大碗,与同样大小的永乐碗相比轻重不同,宣德重,永乐轻。

   二、造型:  此时造型种类繁多,大小全有,无论大器、小件器物都玲珑、稳重,有厚胎,也有薄胎,大的如大香炉,小的如鸟食罐、轴头罐,无论大件小件器皿制作无不精致,而且能有所创造。

  一般来讲,带圈足器皿圈足底边仍和永乐同,多为刀削非常整齐,其圈足较永乐高些。盘碗多撇口,也有收口的。永乐、宣德薄胎的盘、豌都有塌底现象。宣德碗的腹部微削,永乐碗的腹部较丰满。宣德小把碗的造型匀称,把与碗身高度相差不多,小把碗有空心足、实心足二种,永乐把碗比宣德把碗口向外撇的弧度大些。

  宣德大盘比元代大盘的底足大,盘的弧度比元代大,比元代大盘深,盘口有直沿,也有折沿,折沿口的盘有圆口,也有菱花型口,大盘的底足外墙向里收敛,底足的内墙稍向外撇,外墙比内墙高。

  宣德天球瓶颈粗短,肚大,玉壶春瓶也比永乐时颈短,宣德时琢器腹部的接口痕迹不太明显,尤其官窑器物制作很规整。

明永乐 景德镇青花瓷 釉下彩(图)明代景德镇瓷的釉色与鉴定(之一)
明代景德镇瓷的釉色与鉴定(之一)
欣赏:明永乐 景德镇青花瓷 釉下彩(图)



  青花缠枝莲纹花浇

    青花缠枝莲纹花浇,高14.7cm,口径8cm,足径4cm。

    花浇直口,直颈,溜肩,硕腹,足内凹,一侧以螭龙为柄,柄两端各有一头,一衔于外口,一作柄尾。通体绘青花纹饰,口部边沿绘缠枝莲纹,颈部绘海水江崖及花瓣纹各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变形如意头纹一周。

    此花浇青花色泽浓艳,有黑色结晶斑。其造型风格系仿西亚黄铜壶器物。

1、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创和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多细砂底,器形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琢器接口少见,胎体比永乐时厚重、坚致。
  2、釉面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3、青花用三种色料;①进口苏泥勃青料,②国产料, ③进口和国产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
  4、矶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釉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兰釉又称“雪花兰”或“洒兰”,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5、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为明、清两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7、彩瓷楷书写“德”字无“心”上一横,篆书写“德”字,“心”上都有一横。
  8、器足、琢器多细砂底,无釉、无旋痕,泛有火石红斑。盘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锹背”状。

                             永乐宣德青花之别

根据有关资料,综合诸多专家论述,领悟探求永宣青花器二者之间微妙不同之处,我最后归纳试得出以下结论:

    一、宣德时期瓷土选料,是景德镇附近麻仓山所产“麻仓土”。同类器物相比,永乐稍轻薄,宣德显厚重。此碗“露胎部位瓷质润白,呈现浅淡火石红,无旋纹痕。”

    二、宣德青花瓷“釉面一般都能见到像橘子皮似的橘皮纹。”检验青花碗,确实从釉面上看到这种和永乐器截然不同的差异。器物表面显示出的细微现象,为我们鉴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用放大境观察,此碗釉面“可见大中小不同、间距的气泡群”。这也正是鉴断宣德青花瓷的有力佐证。皆因“凡气泡密集而整齐者,大多非宣德瓷”。

    四、宣德青花瓷不及永乐器细致,坯接胎痕比较明显。此碗底足相连处,则呈现出一线浅短的接胎痕。“圈足断面呈倒梯形,无法用手抓起,足背有棱角感”。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局部特征。

    我国许多古瓷鉴定家,根据实鉴经验还认为:明清瓷器鉴定纹饰的意义大于造型意义。纵观永宣缠枝花卉纹样,虽然花叶均富写实趣味,蔓草逶迤婉转轻盈,展现出古朴飘逸的风彩。但是,宣德青花瓷一改永乐隽永秀丽的画意,笔力苍劲雄健、恣肆纵横、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从此碗心描画花卉纹便能看出两种瓷绘风格各具其异。壁外图饰时代特征更为明显。永乐青花线条纤细,不像宣德粗犷繁密,所以很少呈现如此深沉浓紧、浑融成片黑褐色的铁结晶斑。



宣德时期
(1426—1435年)
(一)
一、宣德时期的概况
  明代瓷器在永乐时期有所创新和发展,到宣德时进入鼎盛时期。
   宣德时期政局局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由于景德镇在明代废除了元代的“匠户制”,工匠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从大量的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来看,此时景德镇制瓷技术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创烧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颖品种。闻名于世的宣德青花及冠绝一代的宣德红釉和五彩,在陶瓷发展史上成为交相辉映的璀璨明珠,倍受国内外人士的欣赏和重视,充分体现了中国陶瓷高超的技术.
   宣德时期瓷器烧制技术的进步,与海外贸易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景德镇青花瓷在外销巨增,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瓷技术的改造和提高;郑和下西洋带回大量制瓷原料,也为创造精美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质条件。这时期的瓷器珍品,至今在国内外仍享有很高的荣誉,星罗棋布于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
   从传世品来看,宣德时烧造的官窑瓷器,不但一般的制作精巧,特大之器也很成功。其时宣德皇帝本人雅爱艺术(当时宫廷就有藏品目录《宣德鼎彝图谱》擅长书画,对瓷器制作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民窑器物亦很繁杂,如常见的逐器与圆器中,就有瓶、罐、筒炉、碗、盘等多种造型.早年在江苏、江西等省路线出土的一些民窑器物,其造型、纹饰、色彩等都深受官窑器的影响,因而,遇到这类器物,应当密切结合并借鉴官窑器的时代特征来分析断代。过去发现的一些明初民窑青花大器,如瓶、罐等,其风格也多与此时的官窑器相似,所以,将其制作年代判定为宣德时期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造型特征
   宣德瓷的造型敦厚疑重,无论大件小品,制作均甚精细,即使器型很大亦不觉纯重笨拙,.其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并创制了不少独特之作.
   器型选例

梅瓶----器有大中小之分,口也有大小之别:唇口外卷或平口,颈稍长,肩较丰满,均为砂底浅圈足.有青花、红釉刻海水龙纹器与白釉底部署青花款器.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宣德民窑五彩缠枝梅瓶,造型庄重古朴,与同类官窑青花器一致;纹饰气势雄浑,施彩疑腻,为宣德五彩瓷的典型。
  小口梅瓶----器身修长,小口外卷,溜肩,下腹削瘦,圈足内底为浅台阶式;此种足型系宣德朝新创,并成为这一时期瓷器底足处理的典型。器身饰青花缠枝莲纹,肩与下腹部饰焦叶纹,青花款写于底部。
   玉壶春瓶----其颈部造型较永乐略显短粗,其他均与永乐相同。有青花与白釉品种。其青花器主题纹饰多见缠枝花、花鸟等图案,白釉器多为暗刻缠枝花纹。
   胆瓶----卷唇口,细颈,扁腹,器身饰青花缠枝灵芝或卷枝花叶图案,瓶口外沿有款识.清代康熙时多有仿品,其颈较粗,腹扁,体重。
   贯耳瓶----圆唇口,直颈,丰肩,敛腹,圈足内台阶式底,颈部双贯耳,并以青花绘海水几回纹,腹部绘缠枝石榴纹,肩与下腹绘焦叶纹,底心署款.清代雍正仿品的造型接近真器,以后各朝官窑也有此器型,但皆为平底圈足.

四方倭角瓶----唇口,直颈饰以双兽耳,方腹折角呈八棱状,深圈足外撇,内台阶式底.有白釉与青花品种,其青花器腹部绘缠枝牵牛花,双耳染青,底署宣德款识.明末清初仿品造型大小不一,无款的仿品较难区分;而清代雍正官窑器造型则明显放大,一目了然。
  扁腹绶带葫芦瓶----此造型和纹饰深受西亚文化的影响,器有大小之分,一般署有款识.青花图案中有佛花(又称车轮花)、洋莲、阴阳鱼及云龙等。真品与后仿器之区别在于:宣德器接口与头部和腹部的两处,中腰为两段横接;仿品则接口于器的侧壁,为两片坚接.宣德器底为倭角近圆的长方形;仿品为硬折角的长方形或大椭圆形.
   琮式瓶----器高越4厘米,小品大样,形如玉琮,明、清两代官窑皆以次为模板承袭烧制,惟不再是鸟食罐的配套用具,而成为陈设品。

小壁瓶----明代壁瓶最初问世于宣德朝,只有3厘米高,虽为小品窑做很精细,一丝不苟。
  香熏----造型近似青铜器中的盖豆,宝珠顶,细长颈,圆腹,高足,圆腹有镂孔散香.此一件珍品传世的永乐、宣德器中所罕见,现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近年景德镇已烧制仿品,虽釉面及青花颇为近似,但造型、胎质却厚笨、沉重,不及原器秀美、端庄,且器足更具现代瓷的特征.
   背壶----多数撇口,短颈,颈下部微敛,小卧足形底.底部路胎或施釉;施釉者釉面厚薄不均,厚处色白,薄处色黄。白釉器釉面光素,青花器器身所绘纹饰有青花折枝花鸟、折枝叶等。清代康熙仿品为直口、长颈,纹饰板滞无力.
   执壶----与永乐器型雷同,但不及永乐时秀美。腹部以青花绘花鸟、花果等纹饰,画面叫生动。此外,还有瓜棱形凤流壶、龙纹口流壶及凸杏圆鸡心执壶等型制,而青花凤流龙柄执壶的造型更为别致,其装饰,流为变凤首,柄为龙首,腹部一面绘凤身及尾羽,另一面则绘龙身。
   茶壶----直口,圆腹,足外撇,器身绘有青花缠枝莲瓣纹,壶流上绘龙首纹并写宣德官窑款.另有凸莲瓣纹装饰,有红釉、蓝釉品种,此外,尚有红釉、酱釉桃形茶壶与红釉、绿釉及酱釉凤首流瓜棱茶壶等,甚为新颖。
   僧帽壶----元代已有烧造.元代器型敦厚,釉面青白,盖角短而上翘.明代永乐器器身较元代略小,小腹渐收,口流修长、俊秀;除白釉器外,有新添了青花与红釉品种。宣德器较永乐的颈部开阔,下腹略丰,品种中又增添了霁蓝釉器;其青花器口沿为缠枝灵芝,颈与肩部分布穿花龙与垂云纹,下腹于莲瓣之上托藏文吉祥语,释为“白昼平安夜平安,阳光普照皆平安,昼夜永远平安泰,三宝(佛、法、僧)护佑永平安!”这段吉祥语文意与同期的官窑青花高足碗及西藏萨迦寺、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先后发现的五彩荷莲鸳鸯碗与盘的藏文完全相同。根据这些器物本身所含的特征及《明实录》的记载来推断,它应为同时期烧造的同一批成套器皿,是专为宣德二年(1437年)遣太监侯显西藏诸法王举行法会的宗教用器.永乐、宣德时期的僧帽壶清代康熙、雍正、康熙时均有仿品,器分大小,大者拙笨,小者秀丽.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宣德红釉器,底有楷书“大和斋阚邸清玩”,为雍正为皇子时时候的后刻款识.
   车持壶----此造型创于元代,后延续至明.清两代成为外销瓷的一个重要品种。明初的器型古朴浑圆,纹饰洒脱自然.
   石榴樽----器型早六瓣形,似石榴果,唇口外卷,短颈,硕腹,圈足外撇,内台阶式底.以青花于颈上绘六组三联圆圈纹,腹部绘缠枝灵芝,口、肩、下腹及底边分绘莲瓣四层.
   盖罐----器型颇多,盖形各异,所见有荷叶形圆珠顶及狮钮等。造型端庄疑重,秀美规整.其足型不一,有釉底,下凹脐形釉底、台阶式底与略凹平砂底.纹饰多为缠枝莲、缠枝灵芝、四季花、凤穿花、花果、焦叶、双龙、海水龙、行龙、狮球、兽面、网格纹、几何纹等。青花色调深浅不一,浓重的如变龙灵芝盖罐一类,呈黑蓝色,当为宣德晚期的青花色调.
瓜棱罐----通身作瓜棱形,圈足.器身分别绘大蓣叶及焦叶纹,青花色调深沉。
  庄罐----口底相当,腹颈略大,早高筒状,釉质肥润,似有垂流;器身饰青花海水锦纹.清代乾隆时多有仿制,釉面平整。龙泉窑青瓷中有此同样的器型.
   轴头罐----造型优美,与永乐器相似.康熙、雍正正仿品精致,有的器底露胎处可见螺旋痕,并署有伪托款识,不易辨别。但仿品造型却非大即小,非高即矮.
   鸟食罐----造型多样,见有扁圆、双连圆.元宝、葫芦、瓜棱、竹节、六方、八方、筒形.盂式、瓜式、贯耳樽式、长条珠式及凸雕双龙、雕婴儿和较大的竹节、八方鼓式等。器分大小,均玲珑秀巧,为小品大样。清代康熙、雍正时多仿制此类青花器,并写有伪托款识.
   蟋蟀罐----器成鼓状,盖下凹,开贯钱形气孔;盖内写六字一行青花款识,器底并亦具年款.清代康熙仿品釉面有开片现象(故宫博物馆有藏品).
   八方炉台----造型与永乐相同,但纹饰显得粗放,并有款识.见有白釉与青花器.
   狮钮方章----所书“大明宣德癸丑年造”青花款识,位于正面狮钮下沿.此器现藏于美国勘萨斯城阿脱斯艺术博物馆。清代康熙、雍正时有仿品,均书“大明宣德年制”.
   盒----属文具类。器为长椭圆形,口内有层隔板,镂孔为池,用以盛水。盒身以青花绘锦地开光图案,器盖与底面的内裹,上下对应,均绘同样的松竹梅纹饰,于底面署款.亦有绘缠枝莲托八宝的圆盒.
   Yi----直口,敛腹,平砂底,一侧有流.景德镇自元代始烧这一造型,其釉色品种有青花、釉里红、影青、影青釉里红、白釉、蓝釉描金等,明代永乐朝仅见白釉器,器身较元代与其后的宣德器略大。宣德器适中,造型圆润,有雍容华贵之感;仅见白釉器,器身光素或于口沿下绘一周青花弦纹线条装饰.
灯----形状如民间常用常用的把灯,上马壶状,敛圆口,短颈,扁圆腹,长柄下连以圆盘形托盏,腹部前身凸起短流,后有曲柄,左右各饰一乳钉,器口有盖,器身绘有青花水草纹.清代乾隆官窑也有此种灯造型。
豆----为仿青铜器的造型,带宝珠顶盖,盖上以青花绘莲瓣纹,外腹部绘缠枝蕃莲五朵,下腹部及高足上均饰单体莲瓣纹,口沿处环半钱形边饰及楷书青花款.已故的陶瓷鉴定专家孙赢洲先生在民国时候所仿宣德青花豆庶几乱真,但釉面涩手,叩之声音过于清脆。
盂----又称作“水盛”如豆形去掉了高足,器底微凹.见有青花、仿汝釉与白釉品种.清代康熙、雍正时多有仿制,但均带本时代特征.
三足筒炉----器身如直筒,下有三足,通身凸弦纹,绘青花缠枝莲,外口沿下有款识,并参见《参加伦敦中国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第二册)常见的民窑器还有呈鼓式的炉,器有大小高矮之分。
笔管----宣德瓷笔管极为罕见,1981年英国苏富比公司拍卖图录中见有一件,器身分饰青花莲瓣纹,并有青花地勾白花卷草纹,笔管上端竖写“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官窑年款.
渣斗----器有大小之别。撇口,短颈,扁腹,圈足外撇,底内为台阶式,中心写款;器身绘青花海水龙纹、海水焦叶、缠枝灵芝等,其色调或浓深或浅淡.另还有青花地白花及蓝釉填白花品种。
折沿盆----撇口宽唇,深壁,细砂平底.造型及纹饰均同永乐折沿盆,但折沿下书款识,胎体厚重,画意豪放。
花盆----器型有以下数种:四方倭角式、海棠式、葵花式、六方、八方、圆形及椭圆形等,均为侈口,或连有托座.其品种有青花、青花地白花,青花红彩与红釉白釉、蓝釉、蓝釉白花及仿龙泉釉、仿汝釉等.
水仙盆----器型有长方倭角形和椭圆形等,见有青花、仿汝、仿龙泉和红、蓝釉器.
葵花式洗----十棱瓣菱花式口,矮壁,广平底,底心略微拱起,浅圈足.有青花、红釉、仿汝釉和蓝釉白花等品种。青花器身饰团龙、团凤、折枝花叶、莲塘鱼藻等,间有开光。器底多具款识,也有以龙纹或凤纹图记代作款识的,但较稀少.其后,清代康熙、雍正仿品中也有此类.
钵----敛圆口,,弧形深壁,底有两种:一为细砂平底,一为无釉浅圈足平底.有斗青釉、青金蓝釉和青花器,器壁饰以暗刻云龙。青花器外壁绘有云龙、缠枝莲等。清代雍正的仿品,较之宣德器纹饰略显呆滞。
山石----器呈山形,仿石而作,峰崖峭而圆润,端庄稳重,釉面肥腴.有白釉器与青花涂染器.
砖----洪武时期就有白釉瓷砖瓦的烧造,至今在南京市、安徽省凤阳县、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镇明初的宫殿与陵墓遗址仍是到处可见.永乐、宣德时开始烧造青花格锦纹砖,所见有长条与方形两种.可拼凑铺面。在制作规整,青花色泽浓艳,纹饰清晰。据文献记载,永乐时曾建有瓷宫,后废.这类瓷砖传世品多见,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现今亦有相同的山石物,与文献记载吻合.
爵----承袭前朝型制,有白釉与青花品种。所配折沿盘托,中部呈山形,分有三个沟槽置入爵足.
骰盔子----有大小两种,胎体厚重,形似大碗,侈口,浅壁弧形,矮圈足.绘有青花松竹梅、折枝果、缠枝牡丹、缠枝灵芝、缠枝莲托八宝、山水人物、海水龙纹等纹饰;署款位置或于外口沿下,或于器中心。
合碗----撇口,直壁折腹,腹下部突起两道弦纹,圆顶盖;器身饰以海水云龙。折枝花、石榴以及缠枝莲托八宝纹等:盖内与碗心的青花款识对铭.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也有个别署篆书款的大型器.其品种有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红彩、青花红彩、红釉以仿汝釉等。
碗----器型与永乐相似,略显敦厚。有撇口、收口、花口、凉帽式或墩式.
葵瓣口碗----撇口呈六瓣葵花式,器壁倾斜,微有弧度;碗内外饰青花折枝花果.清代康熙、雍正时仿品最多,但斜壁较直.
菊瓣口碗----口呈菊花瓣状,通体起菱形.有仿汝釉与仿哥釉品种,青花款均写于器底.
鸡心碗----器分大中小三种,不如永乐器型秀丽,略显丰满。大碗外部纹饰多为双层莲瓣,青花、白釉器均同,底面有款.清代康熙、雍正的仿品胎体有厚薄这分:厚胎器体拙;薄胎器秀美,但釉面稀薄泛青,纹饰清晰,线条生硬,足壁较直且高,足际滚圆。
卧足碗----有大小之分。其造型与永乐的相似,更见浑厚圆润,但纹饰疏简,器心饰以青花折枝花,口沿处为缠枝莲纹等图案边饰,多有款识;此外,还有绘婴戏纹的。万历及清代康熙均有仿品,但纹饰不尽相同。
大墩碗----口径约30厘米,撇口,深壁,矮圈足,釉底,器型为墩式,器身多绘青花折枝花果或缠枝莲纹等。
十棱碗----通身及圈足呈十棱形,所绘青花纹饰略同于上述十棱菱花洗,器底署“大明宣德年制”官窑款识.其后,嘉靖朝及清代康熙均有摹制品,但嘉靖器胎体略厚,釉质肥腴,青花用回清料,鱼藻纹不及宣德器线条流畅,底署本朝官窑款识;清代康熙仿品,造型敦厚,圈足高深,胎体厚重,纹饰粗放,所摹宣德款识方正而呆滞。
十棱高足碗----器口造型和器身纹饰,均同于上述菱花式和碗,碗足中空,其六字双行官窑款识书于器心.
高足碗----有大中小之分,造型多样.器足有空心和平底两种,品种有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白釉填红、蓝釉填白、青花地白花、孔雀绿釉及红彩等。青花器器壁多绘缠枝花、海水龙、海兽、人物以及阿拉伯文;釉里红多以三鱼、三叶纹装饰。
高足杯----小撇口,垂腹,柄足外撇,器足分细砂平底高足、平底浅圈足与竹节中空柄足.其品种纹饰有:青花九龙闹海、松竹梅、缠枝莲青花、金彩苜蓿花、青花海水留白八怪和青花海水红彩八怪或与此相反的红彩海水青花八怪及釉里红鱼、三叶与红釉、白釉等。较为新颖的是红彩鱼高足杯,器为平底高足,红彩浅淡鲜亮,鱼游向两左一右,器心以红彩书六字双行官窑款识,环以双圈,这一造型的高足杯万历天启及清代的康熙、雍正朝都有仿制,其中康熙仿品最为乱真,但釉面不及真品肥腴明亮,垂腹欠丰满,柄足造型线条生硬。
收口盘----有大中小之分。微敛口,浅弧形壁,矮圈足,腹部较永乐的丰满。有青花及各色釉品种,青花器纹饰多样,于器口外沿署横款,或为底款.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均有仿制.
撇口盘----口径为10至30厘米不等,按大小分数种,有青花、青花五彩、白釉、红釉、蓝釉与天蓝仿汝釉等品种,纹饰内容丰富,青花、白釉和黄地青花器除无釉砂底外,其余皆为满釉底.
菱花口盘----口呈菱花式折沿,细砂平底,个别特重,一般体轻.器分大中小三种,除极少数大、小盘,于折沿书写宣德款识外,大多无款,故有永、宣之争.
折沿盘----又称板沿盘。其造型与菱花口盘相似。撇口下收,圈足细砂底.清代雍正时多有仿品。
盏托----又称“尖浅”.菱花式口外折,器壁较浅,盘心有的凸起弦纹,砂底浅圈足.有青花和白釉两种品种。清代康熙时多有仿制,民国是孙嬴洲先生仿此青花器惟妙惟肖,颇能惑人,至今仍流传在国内外。
宣德时期,为朝廷祭祀、宫廷陈设及用于对西亚的文化交流等,烧制了大批巨型器,择述如下:
大罐----造型繁杂。常见器为直口丰肩,直腹敛收,器身以青花绘缠枝莲纹,肩部署“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横款.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及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均有藏品。另见较上述大罐器型稍小、腹部下敛的白釉器,或青花双凤、螭纹直口大罐.后一种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出土了数件,均为残器,而传世品中鲜见.另有器身高达56厘米的大罐,直口溜肩,圆腹下收,平足砂底,器身绘单条行龙,肩饰四组兽面,间以云龙,并署四字楷书书横款:此类大罐早年流散到国外两件,现今一为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一在西欧,它们与美国堪萨斯城纳而逊阿脱肯斯艺术博物馆所藏的两件云龙梅瓶风格一致.
民窑中类此的大罐也不少,多绘仕女、琴棋书画等人物故事及缠枝莲、花卉与麒麟等。这些造型,其体态之大,均不压于嘉靖、万历时期的大罐,但却较嘉靖、万历器制作规整、精细.
大梅瓶----美国堪萨斯城纳而逊阿脱肯斯艺术馆有一对宣德青花云龙大梅瓶,均高54.4厘米,卷口,短颈,丰肩,收腹,足底外撇.肩部绘有兽面,间以云龙并署四字楷书横款,腹部绘单身行龙,足边饰莲瓣纹.两器纹饰对称,龙作相对竞舞状,画面基本于上述云龙罐相同,釉面都有开片,器身微有损伤.宣德逐器类中,像这样成对的大梅瓶实为少见.此外,尚有绘以缠枝莲纹相同的器型.近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有青花蟠龙人梅瓶,青花呈深蓝色,为宣德晚期之作;其后嘉靖、万历时所流行的这类图案,皆源于此.
天球瓶----胎骨厚重.圆口,其颈短粗,上阔下敛,硕腹大而扁,砂底微凹.青花器绘以海水龙纹或缠枝莲纹等,较永乐器纹饰略为粗放,一般署款写于口沿下或肩部,也有不少无款器.后仿的同类器,颈长腹圆.
撇口大瓶----撇口,长颈,溜肩,长腹,足部外撇.颈饰青花海水,肩绘莲瓣.腹部绘松竹梅,腹以下至器底绘莲瓣和缠枝宝相花纹.虽然仅见磨锯口残器但证明此时以有这一造型。
扁壶----撇口,短颈,扁圆腹.纹饰有青花海水白龙、穿花龙、缠枝莲纹等,少有款识.清代康熙仿品腹部略隆起。
鱼缸----敛口,边沿外凸,腹部下敛,砂底.故宫博物馆藏有白釉地蓝釉器,口径约76厘米,外口沿下刻款.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有青花器,色调浓重,呈黑褐色,口沿及足边为卷草纹,器身绘双翼飞龙翻腾于波浪之中,线条粗犷有力,于器口边署款.同类器近年又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数件.此外,还有绘青花云龙的大龙缸,宣德款识写于器里口沿下.
大花盆----高约30厘米,口径月36厘米。造型多样,见有葵口、菱花口、菊瓣口、折沿口与四方、八方、长方、起弦、连座等式.起品种除青花与白釉外,还有青花红彩器,器身以青花染地留白涂红彩开光,内绘宝相花等图案:以淡红彩涂染花朵,而后用深色红彩勾描轮廓与脉络,形成红上红彩的新工艺,而红叶则用青花绘制;口沿下以青花涂地留白,长方框中署“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横款.
菱花回大盘----器型同于永乐菱花口大盘,直径为53.3厘米,为十六花瓣形,盘心绘有青花枇杷绶带鸟等,清代雍正时多有精细的仿品,易于相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17: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图案纹饰特征
  宣德时期瓷器的青花纹饰,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不仅画意豪放、生动、笔法流畅,粗细皆有,而且内容题材广泛。
   过去认为明代绘翼龙和穿花龙纹的青花器始正德,现据实物证明,出现的时代可以上限至洪武、永乐时期或者更早.另外,过去一般以为“宣青”中很少描绘人物,现在却从所见的器物和有关资料中,发现不少内容丰富的人物场景,,结合后来成化瓷的大量出现的以人物为主题的纹饰,更加说明宣德时期已经为生动多姿的青花故事人物画奠定了基础。
   此时常用的工艺装饰有:印、刻、划、雕、堆拱、绘画等.
   常见图案纹饰:
   龙纹:团龙、云龙、海水龙、青花海水白龙、独龙、双龙、四龙、五龙、九龙、十龙、海水荷莲龙、花间行龙(俗称穿花龙、串花龙)、变龙、蟠螭龙、翼龙(龙爪数为三、四、五不等)、香草龙衔灵芝等。
   凤纹:云凤、双凤、穿莲凤、穿牡丹凤、团凤、团龙凤、龙凤等.
   缠枝花叶类:莲、菊、束莲、牡丹、苜蓿、宝相花、荷莲、灵芝、石榴、牵牛花、番莲托八宝、葡萄、茶花等。
   折枝花果类:菊、莲、牡丹、荔枝、葡萄、百合、莲宝、枇杷、桃、芝兰、茶花、玉簪花、三叶、石榴、瓜、九秋等。
   人物:藏人歌舞、西干母骑鹤、吹萧引凤、赏月、拜月、高烧红烛照红装、仕女乘车、婴戏十六子、仕女琴棋书画、仕女婴戏、仙人骑凤、焦叶提诗等。
其他:云头纹、海水、海水江芽(水中有山石)海飞象、海八怪、海石榴、狮球、鱼藻、三鱼、荷莲、水藻、花鸟、枇杷绶带鸟、桃花双鹊、桃树团花、碧桃竹子、竹石芭蕉、山石团景、松竹梅三友、萱草、七珍八宝、法轮、太极、月华、焦叶、菊瓣纹、莲瓣纹、双层莲瓣纹、回纹、弦纹、云纹、锦纹、点纹、梵文、藏文经语、阿拉伯文和“茶”(茶多写在碗心)等.
 (二)
四、各品种特征
  青花----宣德青花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就倍受推崇,闻名中外,至今仍被认为是明代青花瓷器之冠.
   安徽省博物馆收藏一件宣德青花缠枝莲纹菱花口大盘,其细砂底上墨书“大明万历三年徐敦庆堂置办”纪年纪事款识.从这件器物的墨迹上可以窥知,万历时,除崇尚成化斗彩鸡缸杯外,对宣德青花瓷亦早以垂青,从中又可得知,前朝官窑在当时以成待价而沽之古董,为人所收藏,于此,宣德青花对后世影响之大,可见而知.
   1936年,英国人白兰士敦来中国,专为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收集永乐、宣德青花器(在他之前,国内已有人对宣德青花器进行了研究).1938年,他出版了《明初官窑考》一书,其中对宣德青花的描述和介绍,在国内外文物界引起很大的震动,并相继兴起了研究永乐、宣德青花的热潮.步白荷士敦后尘的,有英国人布德,德国人布夏德,美国人柯马,法国人魏智,日本人山中和英国华侨吴实熙等。另外,一些外国公司、洋行、连同传教士在内,亦都在中国各地贪婪地进行文化掠夺。由于永乐、宣德青花器大量流落到了国外,其艺术造诣受到众口赞誉,身价也随之上涨百倍,至今,在国际市场上仍拥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在风格上,宣德青花不同于元代和洪武青花,与永乐青花却有着全面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从色料来看,它们使用的多为同一种进口料,技术工艺和装饰风格也颇相似,所以有“永、宣不分”的说法,然而,时代不同,同一瓷器的品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变化中演变着。如常见的永乐与宣德青花缠枝花撇口碗,乍看两者从造型、胎釉、纹饰乃至青花用料都十分近似,难以分辨,然而仔细对比便会发现,器腹下垂的收敛程度,永乐较宣德丰满,纹饰画风,永乐较宣德纤细秀丽;若作胎体测量,永乐体轻,宣德体重.据此说明,对于永乐、宣德青花末署款的同类器物,只要潜心对比、研究,便能见微知著.
   宣德时期所用青花原料有下述三种:
   (1)“苏尼勃青”料发色浓艳深沉,有晕散现象。色闪黑蓝或深蓝色,凝聚处可见自然形成之褐色结晶斑,深深凹陷于胎骨之中。
(2)国产了发色清淡,蓝色不稳定,时有流散走釉,特别是浅色的青花色料常与釉面混淆,致使纹饰模糊不清,如菱花口缠枝莲盘就有此现象。
   (3)“苏尼勃青”料与国产料合用:发色明快,浓重与淡雅参差相间.浓者,色泛黑蓝或深蓝;淡者,色灰暗犹如隐身在云雾中;亦有浅淡鲜明的色调。这种混合料,以浓重的进口料渲染为主,国产料轻描为辅,收到了突出纹饰层次的效果。
宣德早期青花与永乐青花风格相近,并且全面继承了永乐青花的特点,所以在识别时不宜将它们断然割裂,而应从承上启下的关系中去认识和判断。
  宣德晚期的青花色调,则与上述三种情况完全不同,往往显得特别浓黑,有凝聚斑点;而色调灰暗的,则少结结晶斑.这时的釉面较为白润平滑,与那种典型的青白色桔皮纹釉面全然不同.如果此类青花器无款识,往往被误认为是正德器物,只有比较了解宣德款的同类器物,才会对此泛白釉面有正确的认识.这种情况在鉴别时经常可以碰见,应当引起特别注意。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蟠螭纹罐、缠枝莲大罐、海水纹渣斗等,就属这一类型,不过这几件均有款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数件缸、罐、盘等大器,也同于此.
   以青花来描绘主题纹饰的,效果甚好,宣德时多数器物都采用这一手法。当时,还有不用青花来描绘主题纹饰,而使青花作色地或陪衬,以留出空白图案为主题,形成的青花地白花品种,这种方法继承了元代工艺,独具匠心,为后来各种色地套叠装饰开创了一条新路。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孙嬴洲先生就已能够精湛地鉴别出永乐和宣德青花器.而且,他仿制宣德青花器非常成功,形神兼备,惟妙惟肖。
   釉里红----宣德时期的釉里红烧制的极为成功,摆脱了元末明初那种黑红、粉红的晦暗色调,形成鲜艳的宝石般的红色。由于对铜红釉的呈色技术掌握得很好,纹饰的浓妆淡抹均能运用自如,即是淡描,亦色彩鲜亮,纹饰清晰。如釉里红云龙合碗,其龙纹线条纤细,虽轻描淡写,但色泽仍很明快。另有釉里红三鱼梨壶.高足碗和三叶高足碗、杯及外壁裹心均绘龙纹的撇口碗及缠枝花、狮球、海马、八怪的盘。碗与高足碗等。其莹润的桔皮纹白釉与浓艳的釉里红纹饰互相辉映。除以釉里红绘画外,同时尚有以白釉铺地剔花填红釉纹饰的新技法,所填红釉略微高出白釉釉面,见有海水云龙梅瓶.  
清代康熙、雍正时仿制的宣德釉里红三鱼.三叶高足碗等,虽颇能乱真,但仍带有本时代的特征,近年台湾省仿制的釉里红器,效果更佳.因之,在鉴别时,要特别注意每一时期的器型,胎釉、色调、纹饰、器足、款识等的不同特征,尤其要于那些易被忽略的细微差别。
  青花釉里红----俗称“青花加紫”,此品种早见于元代,明初中断,永乐、宣德时再现.故宫博物馆所藏云龙纹合罐,青花云和釉里红龙的色泽都很鲜艳,融为一体,更加绚丽.此品种于明、清两代延续不断,成为一个传统品种,深受人们喜爱。
   五彩----宣德一朝有无五彩瓷,曾经是陶瓷史上一个谜.据《博物要览》记载:“宣德五彩深厚堆垛”.但长期以来未见传世品,“不识庐山真面目”.
   萨迦寺为元代萨迦王朝国师八思巴的圣地,寺中有大量明初永乐和宣德时的金属与陶瓷品,乃为文物宝库。上述这一对宣德青花五彩碗为撇口,垂腹,收底,圈足;里口沿以青花藏文为饰;器心绘莲池鸳鸯,外口沿饰宽带青花云龙纹,腹壁绘对称出水芙蓉,两组成对的鸳鸯游戈其中;器底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官窑六字款;花鸟纹分别以红、黄、绿、紫诸彩点饰;红彩泛黑,绿彩闪黄,黄彩浅淡.鲜亮,其色彩均清晰、明快、浓艳,此罕见珍品的复出,证明:明代五彩与斗彩并非于成化时才发明,早在宣德时就成熟的青花五彩器,它既是对元代五彩与明初洪武五彩的承袭与发展,也是后来成化斗彩的前身;同时有说明,南京市明故宫遗址出土的洪武红彩云龙盘,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永乐红彩凤穿花墩式碗与黄釉绿彩、绿釉红彩龙纹梨壶及盘、碗,河北省安次县出土宣德红彩缠枝莲托八宝三足炉,等等,均非偶然,这些品种均为同期五彩瓷的派生。
白釉酱花----为宣德时期新创烧的品种。其白釉上刻填的酱釉花呈现未经搅拌的芝麻酱色调,晶莹光亮。常见器物有书宣德款的白釉酱花三果大盘。这种型制一直延续到正德时期。反之,此时也有以酱釉为地填白花的品种,见有撇口盘。
  白釉青绿花----此为宣德时期又一创新品种,极为罕见。其图案所填釉彩,以青苹叶的绿色,造型、纹饰等均同于上述的白釉酱花三叶盘与枇杷大盘。
   蓝釉白花----其装饰方法类似于元代蓝釉白花,,即宝石蓝釉作色地,留出空白作纹饰图案,以刻、堆、镶嵌的方法填入白釉,使纹饰有立体感,,蓝白分明,独具别致.其蓝地比晕散青花纹饰更加鲜艳,并且深厚平净,常见纹饰有龙纹、鱼藻、葡萄、牡丹等。
黄釉青花----为宣德时首创的品种,即将黄釉施于精美的青花器上,其色泽凝重鲜亮,常见的宣德黄釉青花三叶撇口大盘,除釉底外,尚有无釉砂底,霰有火石红斑.此品种延续烧造至嘉靖年间,其器型图案均大同小异。宣德、成化的黄釉青花盘,多于器口沿下横写款识:弘治以后写款于底部.另有在宣德青花旧器上后挂黄釉的伪作,其黄多闪绿色,青花色泽浓重泛黑。   
   红彩----据文献记载:“彩器始于宣德”.但南京市发现的洪武官窑红彩云龙盘,已经突破这种看法,可以认为它是景德镇御窑红彩器的开端。宣德时烧制红彩,较洪武时更加鲜艳,并且色调有浓重和浅淡之分。浓重之色,见于河北省安次县正统三年何氏墓出土的缠枝莲托三足炉,其红彩呈黑紫,深暗凝重,,显得油腻,表面无光,与同时期的红彩海水八怪碗相同;浅淡之色,见与故宫博物馆收藏的红彩云龙纹合碗,其龙首色泽虽重,却较上述缠枝莲三足炉的红彩浅淡,龙身则为浅珊瑚红色;而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红彩三鱼、三叶纹高足杯,其色泽更为浅淡。
   青花红彩----即于青花纹饰中,留出兽形、龙形等白釉色地,如青花作地的效果。其色彩凝厚,红中闪黑,少有光泽,如青花地开光红彩花朵、青花枝叶的各式花盆及青花海水红彩海八怪高足杯、盘、碗、大碗、合碗之类。反之,也有用红彩作地,来衬托青花兽形纹饰的,其效果更好。这一类红彩,较上述单一红彩的凝重色调略显轻淡,又较浅珊瑚红色为重,介于二者之间(也有个别例外).
青花金彩----元瓷采用的金彩装饰,至明代永乐、宣德时仍继续沿用。宣德时期金彩器见有青花加金高足碗,于青花卷枝梗上绘金彩爷纹,于内壁上方青花格纹中加绘金彩或红彩“十”字,器心写“大明宣德年制”官窑年款,青花色淡.另有加饰金彩龙纹的红釉、蓝釉器,如红釉云龙大碗和盘,龙身用金粉绘,红釉闪黑灰.上述青花加金及红釉加金器物,其金彩现今多已脱落,仅能见到灰白色的痕迹(均见故宫博物馆藏品)
白釉----宣德白釉不同于永乐,釉面呈乳白色,施釉较厚,并且有密集的小桔皮棕眼。釉面的这种特殊现象,在明代为宣德器所独有。尽管永乐、宣德青花器易于相混,但在白釉器上则二者很容易分明,掌握宣德白釉器釉面桔皮纹的特点,就较容易辨别和区分。此外,宣德白釉器多暗刻款识或青花署款.
红釉----宣德红釉较之永乐鲜红釉,则别开生面,更胜一筹,俗称“宝石红”、“祭红”、“积红”、“霁红”、“醉红”、“大红”、“鸡血红”、“牛血红”等等,名曰繁多,近统称“红釉”.
永乐时,鲜红釉已颇享盛名:到了宣德时,窑工在呈色技术上继往开来,有所发展,烧造数量也随之增加,但胎釉都较永乐时加厚,致使红釉颜色稍有不同。据文献记载:宣德以后,红釉既很少烧制,正德时期虽力图重振,但少有成功,此技术不久也告失传;嘉靖时只得改烧釉上矾红以质代替。从红釉烧制成功到失传,其间为时不长,中断两百年后,到清代康熙时候才再度出现。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对明代红釉烧造时间问题加以注意,发现部分器物与上述文献记载
宣德红釉传世品的釉面色调与永乐鲜红釉不同,按深浅浓淡可分出多种色
深色者黑红,犹如初凝之牛血,釉质肥厚,内中气泡较多。
略深之者艳丽,釉面较前略薄,亦有小气泡,并拌有隐约显露之细小血丝纹与小斑点。
浅淡之色分外匀净,可与红宝石的晶莹相媲美。
以上釉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桔皮纹.
更浅淡之色粉红如桃花,称作“桃面釉”.唯此色釉面平滑无桔皮纹,底足白釉泛青.
宣德红釉器,其口沿处都有自然形成的一线白釉,俗称“灯草口”,红白分明,相互烘托。其红釉经火熔融,垂至边缘,截然整齐,垂积釉处显青灰,如青虾之背色,(而后仿器积釉处多凝黑);最厚处则有气泡聚集,独具时代特征.
宣德红釉器的器里釉,有红白两种,白釉者往往于器里壁暗刻龙纹,有釉质肥厚,而不够清晰,器底足除青花款识外,也有的为双行楷书刻款,多有阴文双圈.
和传统看法有所出入,值得推敲。
除上述一色红釉器外,又有以红釉为地填白色龙纹的红釉白花品种,如红釉白龙煤瓶、梨壶及高足碗类,器身通体施釉,留白填以白色龙纹,双目以青花点缀,足边填出白色卷枝花,釉面莹润,图案精美。
近年,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发现宣德红釉残器碎片堆积坑,造型有钵、盂、罐、梨壶、僧帽壶等,尤以盘、碗类数量最多;也有些器型为传世品所不见,如凤首流爪棱壶,器为唇口,短颈,起弦,凸云肩,圆腹起棱三折,卧足;通身阴纹四等份分,凤首为流,凤尾为柄.另有桃形壶,以弧形桃花为盖,器身如蟠桃,两册浮雕折枝桃花,花叶翻卷自如;台湾省故宫博物馆有同此造型的酱釉器,,其余数件带原盖的暗刻花海水龙纹梅瓶,器身粗短,釉面肥厚,色泽红润,匀净犹如清代康熙时的豇豆红色;有的本系完器,致残原因不明.由于铜红釉的烧制技术较难掌握,故经过窑火的釉面反映出多种色调,仅残器堆积坑所见的就有:红艳、浓红、黑褐、半红半灰、粉红、黄、绿、淡青等色,色调优劣相差悬殊。
蓝釉----宣德蓝釉亦很名贵,又称“宝石蓝”、“霁蓝”、“祭蓝”,现在统称为“蓝釉”.从明代典章制度来看,蓝釉与白釉、黄釉、红釉都可派作祭祀之用.宣德蓝釉,釉质肥腴,显桔皮纹,色如蓝宝石,其中又有深浅之分,深色明亮多泛黑,浅色多泛白,不论深浅,在器物口沿处,都有线醒目的“灯草口”,在边沿积釉处微泛黑褐色。
宣德蓝釉器的器里,有蓝、白两种釉面。白里者,器壁上常印行龙纹饰,器中心浅刻三朵如意云纹,线条圆滑,但因釉质凝厚,纹饰多不清晰。宣德蓝釉或红釉的器底足内皆为白釉,并有青花与暗刻两种款识.
清代康熙、雍正时,都有宣德蓝釉器之仿品。常见的收口和瓶口的盘、碗类,初看很像,细察之,则见釉质并不肥厚润泽,桔皮皱纹及气泡过于均匀,细小,密集,而真正宣德器的桔皮纹,却聚集著大小不一、疏密有制的气泡;并且,仿品足内白釉过于匀净,均泛清色,再者,宣德红、蓝釉器底多有塌陷现象。而仿品中薄胎者下凹过甚(蓝、红釉均同);厚胎者无此现象,较之宣德器平整。
冬青釉----永乐时已有烧制,宣德时继承下来,釉面无桔皮纹,其匀净度和永乐时大体相同,唯釉质莹润无气泡.釉色有深有浅,深者青翠,玻璃质感强,浅者犹如新鲜之青豆色,十分雅静,尽管色泽浓淡不同,但都有仿龙泉釉的效果。常见器型有葵花式盘、碗与菱花式小碟,常以暗花装饰,有缠枝莲和缠枝灵芝等;葵花式盘则通身划刻花瓣形,盘的款识多写在底面,小碟的款识常常写在器里底心.清代康熙时期仿此类小碟很多,其釉面、款识与宣德相似,较难区分。鉴定时,参照比较与此器型相同的较大的康熙官窑器的特征,去分析归类。另有日本所仿葵花式盘,其造型、釉面、纹饰也都与宣德器体一致,不同处在于器底有三个支钉痕迹。
酱釉----又名“紫金釉”,光洁莹润,釉面肥厚,色分深浅,并有桔皮纹(也有个别不光亮的釉面).此为宣德时仿古品种,有宋代“紫定”的效果。常见的器型有椭圆形水仙喷盆、方盒、撇口碗、收口碗及撇口盘等。器底有青花写款或暗刻款.
仿汝釉----永乐时,景德镇已开始仿造宋代名窑瓷器,而仿汝釉则为宣德时首创,并且明代仅宣德、成化朝有此品种,此后,到清代雍正时才又重现.宣德仿汝釉与宋代汝窑釉相似,釉色有淡青和天蓝,釉质肥厚、均匀,开细小片纹,釉面同样具有宣德时桔皮纹的普遍特征,但胎体不够坚硬,类似浆胎.仿汝釉的器型有鸡心碗、合碗、盘、盂、菱花式洗、蟋蟀罐等,底面一般都有青花款,釉下款字色泽较灰暗。
仿哥釉----宋代哥窑遗址至今尚未找到,但传世哥窑对后世的影响却很大,宣德时官窑开始仿制哥窑品种,其釉面光洁度不高,略有油腻感,也有桔皮纹,基本接近宋哥窑的釉面效果;其釉色分淡青与灰白,都开有片纹,但纹路微微闪黑闪红,没有宋代哥窑的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的效果。仿哥釉的器型有鸡心碗、菊瓣碗、盘、碟、葵花式洗、弦纹铜炉和执壶,书青花宣德款.
鉴别明代仿哥釉器物应注意:凡釉面呈暗淡的油光、有桔皮皱纹的器物,多为宣德时所制;光泽极强的,则为成化时之作,嘉靖、万历时烧造的,釉面光亮,,纹片大小皆有,但器型多不规整;清代康熙、乾隆以至清末大量仿制的,则均带有本时期的时代特点。
仿钧釉----宣德时期御窑厂也仿制钧窑器,传世品多为盘、碗类,器均为撇口,广地,圈足,与同时期的白釉器造型相同;底内露胎泛黑褐色,近似后来成化时期的糊米底,釉面于紫红中难以蓝色。此类宣德官窑仿钧釉盘、碗,故宫博物院、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及英国伦敦维德博物馆均有藏品。此外,笔者于1985年在香港还见到一件宣德仿钧釉荷叶形盖罐.器形秀美,虽已破碎也属稀世珍品。
仿龙泉釉----以浙江龙泉窑器的青釉为范,永乐时开始烧造,宣德器釉面效果则已与龙泉釉媲美。其釉面肥润,色调青翠,唯胎质较白,底部以人工涂刷浆泥,烧结后或早现较深的酱褐色,或呈现火石红色,这些特征极为明显,往往据此即能识别。景德镇仿龙泉釉器的工艺装饰手法有光素、刻花与凸贴几种,造型有龙缸、花口缸、花盆、六方花盆、连座花盆、水仙盆、洗、鼓钉洗、卷口梅瓶及盘、碗、碟、高足碗等。
黄釉----釉面肥厚,釉色娇嫩而略深,但不及以后弘治的釉面细润。黄釉器有两种挂釉方法:一为在白釉器上覆罩黄釉,低温二次烧成;另一种在坯胎上直接挂釉宣德黄釉器为二次烧成,由于原白釉器上有桔皮纹,挂黄釉烧制后,桔皮纹更加明显,釉面肥厚,呈凹凸不平之状,底足内为白釉,有青花写款或刻款.器型多见盘、碗类。
传世的宣德素白釉盘、碗、高足碗很多,过去常有人将此类白釉器乔装改扮挂黄釉或其他彩釉,借以提高其经济价值,对这类后挂彩器,须特别注意.
孔雀绿釉----明代孔雀绿釉与明代黄釉器一样,也有两种烧结方法,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的器物,釉面易开片剥落;宣德时多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故釉面不易脱落。除素釉器外尚有以青花绘鱼藻纹覆罩孔雀绿釉的装饰。器型多见高足碗与撇口盘。
青金蓝釉----又称“雪花蓝”或“洒蓝”,为宣德时期景德镇能工巧匠的又一杰作。其方法是在烧成的白釉器或毛坯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形成薄厚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片,所涂的白釉仿佛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釉之中,经釉下的暗云龙纹装饰衬托,美不胜收。此类品种极为稀少,仅见过两件完器,均为钵缸:一件是光素器,为北京市文物商店收藏,另一件外壁饰暗刻龙纹的,为侨居瑞士的仇炎之先生所藏。
另外,近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有署官窑款的残盘,于毛胎上施釉,釉面中微含淡紫色斑.
  (三)
五、胎釉特征
胎体:
宣德时期,瓷土淘炼更加精细,烧结后更为精细坚硬,永乐胎质则细润有余而坚硬不足,所以,同样大小的器型,宣德器胎体较永乐时为重.
同时,宣德器胎体也有厚薄之分。大器多厚胎,底为无釉的砂底,处理光滑自然,无弦痕,常有大石红斑.后仿宣德器物胎体处理生硬而显矫揉造作,于砂底处常可看到清晰的弦痕.
琢器胎体一般为分段横接,处理虽较好,但仍不能看出。
浆胎的胎质疏松、色黄、胎体开白色片纹,视其断面有烧结不透现象,叩之发声沙哑。
釉面:
釉质与永乐相比,仍属细润,但多桔皮纹,就青花器而论,釉面多泛青,称作“亮青釉”.有的青花器釉面气泡密集,大小不一,显云雾状,称为“朦釉”,俗又谓之“唾沫釉”.清代仿宣德器中,尤多这种云雾现象。
宣德器的高温釉色中,都具有釉面桔皮纹和气泡密集现象,少有例外。琢器器里釉汁淌流不匀,可见垂流痕.除大器为无釉百砂底外,中小器物底足多施釉,但器身与器足釉面色泽往往不一。器足釉面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白釉洁润者,有桔皮纹,呈乳汁状.
(2)    施釉不匀者,色泛浆白,于白釉中隐隐显出一片黄色,又似串烟色,涅而少亮,俗称  “鱼     
肚白”或“黄溢子”.
(3)    青白色者,晶莹光亮。此现象见于器物底部,并较器身稍亮.
(4)    胎开片者,呈牙黄色。
此外,器身、器足的边际、棱角等转折处,常有呈翠青色或亮青色的积釉.
宣德早期釉面与永乐一样,尚无桔皮纹,而后增多,晚期出现洁白釉,又少见桔皮纹.
清代雍正仿宣德器最多,似釉色青中泛白,气泡大小一致而无层次,桔皮纹过于规整,亦不自然。
六、宣德瓷器鉴定要点
1、宣德造型总的的特点是凝重浑厚。同类器型与永乐相比有细致差别,如扁腹绶带葫芦瓶、花浇、高足碗等。同时也有许多含外来色彩的器型.此时器型、品种繁多,居明代之冠.
2、宣德器胎质细腻,多细砂底,琢器接痕少件。同类器与永乐相比,胎体乃显厚重、坚致.
3、宣德釉面的突出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色,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4、其纹饰一改永乐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雄健威武之状,为明、清两代之最。
5、宣德青花有三种色料:进口“苏尼勃青”料 .国产料、进口和国产混合料.其中“苏尼勃青”料最为常用,所绘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
其后期青花色调,或浓褐,或灰暗,少晕散和斑点。
6、宣德瓷器署有官窑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个别亦有四字楷书款或采用篆书的;署款位置不定,器物全身各部位均有书写.
7、器足有以下几种形式:
(1)琢器多细砂平底宽圈足,无釉,无弦痕,泛有火石红斑.
2)瓶、罐类中有台阶形底,连续上凸,为宣德时独创(成化时也有此类).底均施釉,多署款识.
(3)斜坡式盘底,盘心微有下凹,浅圈足,外墙内敛,内墙作斜坡状,足脊处常见棱角;另有与之相反的外直墙内斜坡足.清代雍正时仿宣德斜坡蚀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鳅背”状.
(4)齐平足.足脊如刀切一般,但较这二月度年个里亿器略显倭角.
(5)高足碗、杯见有平底高足、平底浅圈足与竹节或中空柄足.
(6)卧足,底心拱起,无圈足.
(7)外墙内敛圈足,其足壁,外墙内敛,呐墙陡直,多为盘类。
直墙圈足,见于骰盔子与大型碗类,其圈足里外墙均为直壁.

TAG: 洪武瓷器 明代瓷器 明代瓷器鉴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4-3-29 05:21 , Processed in 0.12426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