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48|回复: 0

青铜器器型大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5 12: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0.8]西周奴隶主,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简称“礼器”,或称“彝器”。例如鼎原来是炊器,后来成为礼器中最重要的器种之一。按照礼制组合成的所谓“列鼎”,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传》:“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是奴隶主统治权威的象征。礼器的这种功能,在奴隶制繁盛时期最显著。随着奴隶制度的衰微,“礼崩乐坏”,青铜礼器逐渐失去了这种作用。
[size=0.8]从青铜器造型艺术角度来看,青铜礼器最为引人注目,礼器是宗庙中和宫室中陈设的器物,使用于各种祭祀、宴飨和各种典礼仪式的场合,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情,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祭祀有关的器物,目前青铜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庙中使用的器物。在许多青铜器的铭文中,宗庙中的许多礼器称为"宝尊彝",尊彝就是礼器的通称。礼器有的是不能够动的,所谓"重器不出门",就是对家族有重大意义的器物如不能保住,就意味着一个家族的消亡。礼器用于各种礼仪活动,使用者还是参与礼仪活动的人,因此它和日常生活中的器用不能相提并论。礼器包括酒器、饪食器、水器、乐器等,每一种器类又可分为十几种或二十几种器名。每一种器物由于王朝的更替,典礼制度的变化、习俗的相互影响,乃至生产技术的进步,又会演变成很多种形式。仅酒器和饪食器两大类中的器物,粗略统计,就有近四十种不同的名称。每种基本器形,又有许多变化繁衍的式样,这些式样大的有几百种之多,这样,青铜礼器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器物体系。每种器形的发展,一般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在铸造技术上由不合理到合理,这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出土或传世的青铜器有数万件,这只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一小部分。单是中国青铜礼器的发展史,就已经能描绘出那遥远的,一个非常辉煌的青铜时代。
[size=0.8](一)食器


[size=0.8]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size=0.8]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size=0.8]甗(音演)




[size=0.8]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
[size=0.8]簋(音轨)




[size=0.8]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size=0.8]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size=0.8]簠(音复)


[size=0.8]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size=0.8]盨(音须)


[size=0.8]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由圈足簋发展而来,用途相同。器盖与器身形态相近但稍小,器盖上有四个方足,为其一般判定标准。取下器盖后翻置起来即成另一器皿,食毕归置如一。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size=0.8]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渐趋消失。


[size=0.8]豆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食器和礼器。大汶口遗址已有陶豆出土,流行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时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
[size=0.8](二)酒器


[size=0.8]古代饮酒的器皿,三足,以不同的形状显示使用者的身份。


[size=0.8]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和注。最初当为普通饮酒器皿,供低级别贵族使用。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角是从爵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酒器,大量出现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
[size=0.8]斝(音甲)


[size=0.8]盛酒器和 礼器 ,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 侈口较同类的爵要宽。口沿有柱,一侧置鋬,长足,有盖和无盖的形制并存。通常有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形状似爵而大,然无流无尾,仅在口缘上有两柱。腹有圆形而平底的,有腹部分裆,袋足似鬲的,也有少数体方而四角圆,四足,带盖的。


[size=0.8]觚为青铜质,绿锈,喇叭口,腹部凸出,高圈足,素面无纹。
[size=0.8]觯(音志)


[size=0.8]古代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状小瓶,大多数有盖。这种形状的觯多为商代器。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觯,形状像觚。
[size=0.8]兕觥(音四公)


[size=0.8]呈牛角状,身饰云雷纹。


[size=0.8]大中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周时期, 春秋 后期偶有所见。尊与彝一样,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 宋朝 之后开始专指一类 器物 。尊的基本 造型 是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尊器表多饰有凸起的靡棱,雕铸着繁绳厚重的蕉叶、云雷和 兽面纹 ,显得雄浑而神秘。


[size=0.8]古代盛酒器。古文献和 铜 器铭文常有“秬鬯 (juchang音巨唱)一卣”的话,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在盛酒器中是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器形是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有也作圆筒形,作 鸱鸮(chi xiao 音吃消,)形,或作虎吃人形的等等。卣主要盛行于 商代 和 西周 。


[size=0.8]古代盛酒器,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
[size=0.8]方彝


[size=0.8]盛 酒器 。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彝本是青铜礼器的通称,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长方形器身,带盖,直口,直腹,圈足。器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也有少数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状。方彝的盖与器身往往铸有4条或8条凸起的扉棱,全器满饰云雷纹地,上凸雕出兽面、动物等纹样,给人以庄重华丽的感觉。


[size=0.8]一种有柄的舀酒器。
[size=0.8]罍(音雷)


[size=0.8]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


[size=0.8]盛 酒器 和水器。流行于商至汉代。
[size=0.8](三)水器


[size=0.8]商周时期宴飨用之,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


[size=0.8]中国古代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时浇水的用具,出现在西周中后期(约2700多年前),盛于东周。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多有四足。
[size=0.8]瓿(音部)


[size=0.8]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


[size=0.8]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


[size=0.8]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size=0.8]大腹小口,有盖。 用于盛流质食物,源自同形陶器。这里的缶是指尊缶。具有冰镇、加温酒浆的双重功能。
[size=0.8](四)乐器


[size=0.8]饶由远古时期的礼乐器发展而来,盛于商代,宋后渐少使用。是军队中所用乐器之一,可手持或植于座上演奏,商代的铙为青铜铸造,外形似倒置的钟,体小而短阔,下有中空短柄,装入木桶柄后可执,以棰击当口方形鼓起处而鸣。


[size=0.8]编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 打击乐器 ,是钟的一种。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 音高 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 祭 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size=0.8]中国古代打击乐器。铜制,其形状与小型的钟相似,可执柄敲击,古时行军击钲使士兵肃静,击鼓使士兵前进。
[size=0.8]是一种古代乐器,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为古代乐器。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
[size=0.8]句鑃(音勾吊)


[size=0.8]是古时吴越地区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形状与编钟有些相似,一般一套由若干件组成。


[size=0.8]古代铜制响器和乐器。形体似钟而小,腔内有铜舌,摇之发声。 是青铜乐器的原始形态,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


[size=0.8]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
[size=0.8](五)兵器


[size=0.8]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木柄曲头兵器,可用于勾、啄、割等。它有横刃前锋,垂直装柄,其内刃用于勾割,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锋用来啄击对方。 流行于商至汉代。 在古代,戈和干合称“干戈”,是各种兵器的统称。


[size=0.8]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长柄,有刃,用以刺敌。始于周代。


[size=0.8]是一种我国独有的 古代兵器 。实际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体,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其杀伤能力胜过戈和矛。戟在商代即已出现,西周时也有用于作战的,但是不普遍。到了春秋时期,戟已成为常用兵器之一。


[size=0.8]作为一种兵器,由青铜铍头、长柄构成,铍头尖锋直刃、扁茎,穿透力很强,很可能是由扁茎短剑钺发 展而来。它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大量使用。至于斧钺,由于其杀伤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时期实战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于仪仗、装饰之需,以作为军权的象征。


[size=0.8]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的剑由金属制成,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的一种兵器。


[size=0.8]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


[size=0.8]镞之横截面作三角形,狭刃,十分锋利。青铜镞是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用弓弦弹发可射向远处。青铜镞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已出现,属最早出现的青铜兵器之一。
[size=0.8]弩机


[size=0.8]作为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发明之一,在公元前就成为我国军事中的重要武器,弩是用机械力射箭的弓,是由弓发展而成的一种远程射杀伤性武器。


[size=0.8]是一种用来防护头颈的装具。在我国古代,人们通常把护卫身体其他部位的装具称为甲,而把护卫头部的单独叫作胄,又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胄”一词便成了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概称。
[size=0.8]我国由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由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飞跃。青铜器能够制造各种生活用品,各种生产工具和兵器,这为生产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size=0.8](六)车马器
[size=0.8]车马器是指用于中国古代车马上的青铜配件。车马器的出现是同中回车马制度的出现和发展相关联的。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车子实物是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马车,目前已发现数十辆。这些马车多被埋葬于贵族的墓莽旁边,一般一座车马坑中埋放12辆车。多数马车上有青铜制作的车马器,有的车箱内还有兵器和驾驭马车所用的器具,有的马车边还埋有驾车的驭夫。西周时期是车马制度开始出现的时代,马车被作为等级身份的体现物。战国晚期,骑兵逐渐取代战车成为主要的作战手段,并且主要被作为出行代步和运载货物的工具。汉代车马器分为两娄:御马器和御车器。
[size=0.8]軎(音为)
[size=0.8]古代车上的零件,青铜制,形如圆筒,套在车轴的两端。 軎上有孔,用以纳辖。亦作“轊”。纹饰大气,是贵族所乘之车的附件。


[size=0.8]车辖
[size=0.8]车辖呈长条形,与车軎配合使用(商代晚期出现青铜车軎,西周早期出现青铜车辖),也就是是车轴上的销子,插入轴末端的方孔内,以防车轮脱出。西周青铜车辖顶部多有虎首、猪首、牛首装饰,春秋战国逐渐简化纹饰,更趋实用,西汉以后以铁铸造。


[size=0.8]车首尾相衔。


[size=0.8]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


[size=0.8]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东西。


[size=0.8]銮铃
[size=0.8]古代车上装饰配件,就是装在车上面的铃铛。主要流行于西周至战国时期。先秦时銮铃的使用可代表车主人的身份,最高级的马车上可装八个銮铃。


[size=0.8]当卢
[size=0.8]是一种放置在马的额头中央偏上部,也就是马鼻革与额革部位交接处的饰品,呈叶状。盛行于商周时期。


[size=0.8]马冠
[size=0.8]古代系在马额上的饰件。铜质,一般多呈扇面形,上饰大兽面,边缘多有孔穿,用以穿系缚扎。马冠主要流行于西周早期。


[size=0.8]农具与工具
[size=0.8]犁铧
[size=0.8]耕地时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


[size=0.8]青铜锄最早出现于西周时代,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size=0.8]收割谷物和割草的农具。


[size=0.8]一种形似镐的刨土农具。


[size=0.8]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石铲,商代铸有青铜铲,战国晚期开始使用铁铲。


[size=0.8]木工用的一种平木器、削平木料的平斧头。


[size=0.8]是一种用途极广的实用工具。


[size=0.8]一头尖锐,可以扎窟窿的工具。




[size=0.8]挖槽或穿孔用的工具。


[size=0.8]刻镂刀
[size=0.8]刻划甲骨或雕镂竹木器用的工具。青铜刻镂刀一般呈扁长条状。有的上窄下宽而平刃,见于郑州二里冈商代前期遗址。有的上窄下宽而斜刃,见于商代后期。有的上下等宽而斜刃,从商代后期延续到战国时期。




[size=0.8](八)货币
[size=0.8]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朝的铜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它具有实用物品的形状,春秋战国时代货币的主要形式是:布币、刀币、圆币。




[size=0.8](九)印
[size=0.8]秦代时皇帝印称“玺”、官吏及一般人称“印”汉代又称“章”和“印信”,印有官印和私印,作为官方书信往来和私人交往的凭证工具。




[size=0.8](十)度量衡器
[size=0.8]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 ,书同文字”,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商代牙尺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础。
[size=0.8]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size=0.8]古代指斗、升一类测定物体体积的器具。




[size=0.8](十一)铜镜
[size=0.8]铜镜一般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在古代,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size=0.8]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小型铜镜,造型、装饰均较原始,应是目前考古资料中所知最早的一面铜镜。商、西周和春秋时的铜镜,都有零星发现,战国始盛行,产量大增。到汉代,由于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加之西汉中叶后经济飞速繁荣,铜镜制作产生了质的飞跃。所制铜镜工艺精良,质地厚重,镜背铭文、图案丰富多样。后经唐宋时代两次发展高峰,到明清时期,随着近代玻璃的诞生,铜镜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size=0.8](十二)杂器
[size=0.8]博山炉
[size=0.8]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size=0.8]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size=0.8]带钩
[size=0.8]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带钩是身份象征,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


[size=0.8]烫斗
[size=0.8]中国古代的熨斗比外国发明的电熨斗早了1880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并使用熨斗的国家。


[size=0.8]鐎斗
[size=0.8]一种古代温器。一般认为多用于温羹。多用青铜制。一般是附长柄的盆形器,下附三足,也有带流的。柄端常作兽头形。或说又名“刁斗”,古代军中“昼炊饮食,夜击持行”。盛行于汉及魏晋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4-5-1 14:44 , Processed in 0.04651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