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搭民烧”对景德镇陶瓷的影响
清初顺治(1644—1661)朝历时十八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此间,御窑厂施行“官搭民烧”制度。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和促进,因此,顺治青花民窑数量居多,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官搭民烧”的制度灵活实用,不仅为陶瓷生产创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基础。  清康熙 青花十八学士图三足笔筒
像如上的官搭民烧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与之相似的是“有命则供”,是专指奉帝王旨意,奉旨生产专供皇室使用的物品或当地的土特产; 实则上官搭民烧与有命则供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有命则供是奉旨督烧,官搭民烧是派烧,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却也有共同点,即:都有为皇室烧瓷的重任。因而也可印证宋代五大名窑生产的供奉之器实为官搭民烧,只不过是在用词上有所变化而已。  清康熙 青花枯枝花鸟纹梅瓶
还有最后一种:岁供,则是指每年由地方向中央集权政府供奉本地土特产或专为皇宫及中央机构供送的物资; 到清康熙十九年(1680),清军平定三藩之乱已奠定胜局。当年,开始烧造御用瓷器。康熙帝解除了明代限制民窑生产的种种禁令,延续官搭民烧的制度。官窑器完成了制坯成型的工序,然后在民窑中搭烧,完成后付与费用。 到唐英在乾隆时期做督窑官时,官搭民烧已经成为宫廷御用瓷最普遍的生产方式,御窑厂逐步成为产品的设计部门,后续的生产、烧制由民窑完成,形成合作关系。这样,御窑厂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新品开发、研制上,不用牵扯精力去烧造。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唐英可以发明57个新品种,将清代瓷器的精美推到巅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