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1|回复: 1

眼学存在随意性和去文化性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6 12: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眼学”存在随意性和去文化性吗?》

 作者:山野草民
  

几年前曝光的几位文物鉴定大师围着一件被玻璃罩着的新做的金缕玉衣看一遍就做出“汉代珍品”的判断和“价值24亿元”的评估。
  眼学鉴定方法有三大要素:一是以标准器为鉴定参照物,二是以鉴定专家的见识经验为依赖,三是主要靠个人的眼睛来判断(也加上人的其他感官)。这就难免发生问题:  首先是作为参照标本的标准器本身就是个变数:不断被发现、被证明、被公认的新的文物在不断加入标准器的行列,同时有些以前认为是标准器的东西,例如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被质疑、被否认、被清除出标准器的范围。其次传统标型学以鉴定专家的个人经验为支撑点,而任何专家的个人经验对于浩如烟海的形形色色的文物来说,只能是沧海一粟,在标型学独步天下、一锤定音之时,那些存在于鉴定专家经验之外的奇珍异宝随时会面临被枪毙的厄运。再次,作为眼学鉴定方法实施的主要载体的人的肉眼的功能,却必然随着专家的老迈而逐渐削弱:当史树青、杨伯达等古稀老人步履蹒跚地围着金缕玉衣打转并力不从心地捕捉几米外的模糊影像时,你还能指望他们能够得出多么精准的鉴定结果么?  

     毫无疑问,正如文艺创作中的灵感思维,文物鉴定的眼学确也有某种犹如明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云的“非关理也,非关书也”的“别才、别趣”,鉴定专家的慧眼也确为常人难以企及。
    问题是,时代在前进,造假方法利用现代科技而今非昔比,过度依靠眼学,就不可避免地上当受骗甚至发生“24亿元天价金缕玉衣”的离奇事件。  其实,和“24亿元金缕玉衣”事件性质相同而不易察觉的类似事情经常发生。一些电视鉴宝节目中,专家基本不需借助任何仪器而凭其直觉立竿见影地判断文物的真伪和断代,就难免出错。 
     
     收视率颇高的北京卫视《收藏秀》在“去伪存真”的大旗下,用“生死合同”将持宝人的宝贝的命运掌握在三位专家的手中:或金牌褒奖或粉身碎骨,全看专家意见如何。撇开《收藏秀》的“生死合同”的合法性暂且不说,就在公平合理的层面上说,仅凭专家所谓的“底足有明显作旧痕迹”、“呈现代化学彩的色彩”、“胎质疏松”、“画工不够精美”等难以量化的、完全可以见仁见智的纯个人主观的判断,就一锤子砸了人家的宝贝,难道不过于轻率么?——做旧痕迹和使用痕迹如果不借助显微镜等仪器往往很难用肉眼看清;清代的洋彩其实也是化学彩;疏松和致密是相对而言的,何况疏松的不一定就是现代仿品;古代的画工往往并不比现代仿品精美。假如“生死合同”加上“持宝人不服,可将瓷片作热释光检测,如证明为真品,则电视台按报价双倍赔偿”,那才叫把“去伪存真”进行到底呢。  不禁联想到不久前央视《寻宝》的“走进长春”节目,耿宝昌嫡传弟子、“原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丘小君先生称一件乾隆篆书款的瓷器是仿品,理由是“乾隆的篆书款的‘制’字左上方有五竖而仿品只有三竖”,说完还和边上的蔡国声先生彼此得意地会心一笑。笔者查阅台北故宫博物院近年出版的《华丽彩瓷 乾隆洋彩》,结果是:作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顶级宝瓷的“乾隆洋彩玲珑转旋瓶”(216页)、“乾隆洋彩黄地洋花方瓶”(118页)、“乾隆洋彩红地锦上添花胆瓶”(134页)等十二件毋庸置疑的乾隆官窑瓷器的篆书款的“制”字左上方均为三竖!就凭这一条,丘小君就要枪毙台北故宫博物院十二件稀世珍宝以及民间收藏的许多同类国宝?丘先生不明白篆书“制”的不同写法早在乾隆之前就已经存在,左上方写五竖或者三竖都是可以的,二者在审美意味上的微妙差别属于高雅的文化情趣,和鉴定乾隆瓷器真伪无关(具体到该瓷器的鉴定,不妨从其使用痕迹、老化痕迹等作痕迹学的研究)。如果此君只是在国外的古玩经纪活动中实施他的这种伪方法,其危害是有限的,然而他杀回中国,以央视首席国家级瓷器鉴定专家身份,在央视文物鉴定节目中推广他的绝对错误的鉴定方法,其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了。  蔡国声先生可谓敢说敢当,在文物鉴定方面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可惜在央视《寻宝》中在“眼学无敌”的耀眼光环下有时语出荒唐,令人扼腕。他瞪大眼睛对着一尊犀雕佛像质问持宝人:“佛教是反对杀生的,怎么会用犀牛的角造佛像呢?!所以你这个肯定是假的。”问得令人啼笑皆非(犀雕佛像司空见惯;用犀角雕怎么等同活杀犀牛?)。在“走进苏州同里”节目中,蔡先生拿着一组他认定是清早期制作的象牙牌,说上面雕刻的是北京颐和园、圆明园的风景。(而颐和园、圆明园是清代中期才建成的!)…… 
    鉴定是一门科学,科学是建立在严谨稳定客观的基础上,不是儿戏和游戏,更不能破坏某种文化的本质。
    用标型器是动态的,人的认知量是动态的,物件所表现的信息元素也是动态的(生坑,熟坑),人体生理判定感官能力是动态的,人为意志是动态的……。用动态方式和方法去做静态稳定的科学鉴定结论,显然是不科学的。以至于出现假拍,假玉衣,假摔,假凳,假认定等,连马未都先生那都出现了假《鉴定证书》。
     民藏到底谁说了算?到底谁有话语权,你相信央视吗?到底什么样的鉴定更具有公正公信效力,换言之:谁的《鉴定证书》能得到广泛认可。到底什么是专家,到底谁是专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6 12: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眼学”存在随意性和去文化性吗?

 古镇的老街上有一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由于没人再需要订制铁器,他在铺里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吃饭和喝茶。


 当你经过老铁匠的门口,总会看到他在竹椅上乐呵呵地躺着,手里是一部收音机,身旁的小木桌上放着一把紫砂壶。


 一天,一位文物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仔细鉴玩之下,认定此乃清代一位名家亲手所作。
 商人惊喜不已,欲以十万元的价格买下它。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他们的汗也都来自这把壶。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六十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十万元的价钱买下它。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只要听到响声,他就要坐起来看壶是否还安在。这让他很不舒服。更难以容忍的是,当镇上的知道他有一把昂贵的古董茶壶后,纷纷上门索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悄悄潜入门来“寻宝”。老铁匠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
 当那位文物商人带着二十万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来一众邻居,拿起铁锤,当着众人的面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接下来,日子渐渐回复平静,老铁匠依旧在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每天躺在竹椅上,听着收音机,用搪瓷杯喝着茶水。据说他现在已经活过了一百岁。
  
 对于这个故事,最惊心动魄处,莫过于老铁匠举起铁锤的那一砸,随后洒落一地的,不只是一堆碎片,也不只是一叠钞票,而是无尽的欲望、贪婪和痴迷。所谓知足者常乐,某些时候,能守住平静方能守住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5-5-2 14:00 , Processed in 0.027808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