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有崇鸡的文化,鸡是与人关系最密切也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也是12生肖中唯一的禽类动物。在距今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就有外形像鸡的陶器出现,至少从汉代开始,瓷器装饰上已经有动物类型的装饰,主要有鹰头、龙头、虎头、羊头、鸡头、牛头、羊头、蛙头、鹿头等,这些动物装饰的艺术创作来源于当时窑匠对日常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其中烧造时间最长的当数鸡首壶(罐),一直延续到唐,被执壶所替代。鸡首壶又名鸡头壶、天鸡壶,这种壶是一种将壶的流(嘴)捏塑成鸡头状的盘口壶,它创烧于三国末年,经魏晋南北朝以至隋代的发展、演变,盛极一时。 鸡首壶最早出现在西晋(公元265~316年),由浙江省越窑首创。西晋为鸡首壶发展的初期阶段在盘口罐的肩部贴有实心而无颈的鸡头,有的还黏上鸡尾塑件,两侧装有双系、四系或有提梁,并刻划有连珠纹、炫纹、波浪纹。
图一:晋越窑鸡头罐(安徽省古陶瓷博物馆)
图二:西晋越窑提梁人物鸡首壶(余姚博物馆)
东晋鸡首壶烧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鸡首壶鸡冠加高,鸡颈加长,鸡咀由尖变圆内空作流,不仅更加真实美观,也避免了像前者液体流出会沿腹壁而下的弊端。鸡尾变成弯曲长柄发展为把手,把上端高于口沿,肩部多饰桥型方系,有的手柄上端装饰龙头或其它装饰。这一时期的鸡首壶装饰方面还出现了点彩,常见在盘口上加四点褐彩和鸡冠、鸡眼上点褐彩,尤其是在眼球上点褐彩的装饰,可谓是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使鸡眼立体感更强,且更加圆润有神。东晋时鸡首壶出现双头。其中东晋黑釉鸡首壶产自德清窑,造型上与青瓷基本一致。德清窑主要分布在浙江德清县东郊的焦山与西南焦的戴家山、陈山、丁山等。主要烧制黑釉鸡首壶兼烧青瓷,因使用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配置釉料不断上釉以达到纯黑的效果,一直到南朝初期结束。
图三:晋越窑鸡首壶(安徽省古陶瓷博物馆)
图四:晋瓯窑点彩鸡首壶(安徽省古陶瓷博物馆)
图五:东晋青釉褐色点彩鸡首壶(温州市博物馆)
图六:东晋青釉鸡头壶(青岛市博物馆收藏)
图七:东晋青瓷鸡首壶(南京六朝博物馆)
图八:东晋青釉褐彩鸡首壶(故宫博物院)
图九:东晋德清窑鸡头壶(安徽省古陶瓷博物馆)
图十:东晋德清窑黑釉鸡首壶(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十一:东晋黑釉鸡首壶(国家博物馆)
南朝时,人们的审美已经有了变化,影响了鸡首壶的烧造。鸡首壶变化主要体现在体量大,从晋代的球腹变为鼓腹下收。鸡首壶的鸡头更大更长,壶颈加长,盘口较深,器腹加深,器形变得修长瘦削,线条流畅,曲线优美,造型更加挺拔秀丽。雄鸡鸡冠高耸、引颈作鸣状,壶柄的弧度减少而长度增高,更加高于壶口。肩部仍有桥形系。有的壶身还以莲瓣纹、龙纹作装饰,瓣装饰已成为南朝时期的一种风格。部分壶柄与盘口的连接处设计为龙首。这一时期的鸡首壶,无论从纹饰、工艺、实用等方面,均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可以说是鸡首壶的成熟期,并出现双鸡首或者双龙把柄。
图十二:南朝洪州窑鸡首壶(安徽省古陶瓷博物馆)
隋代,鸡首壶的壶颈细长,鸡首成逐步变小趋势,直至消亡,有的中间饰以弦纹。器身上腹较圆鼓,下腹瘦长,显得更为纤细修长。鸡头雄健,鸡颈粗壮,造型趋于写实。壶柄弧度减小,衔龙造型也更为生动。肩部的系多为复式系。这一时期的鸡首壶,在纹饰、工艺、实用等方面都达到了顶峰。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审美水平的提高与国外的交流密切,装饰工艺更加多样化,鸡首壶也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到唐代时,已进入减少消亡的阶段从装饰性鸡首壶演变成为实用性执壶是一个跨时代的变化。 鸡首壶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特征明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流行也是侧面的反映出老百姓身处战乱年代对于美好安定生活的一种祈求与向往,因鸡与“吉”谐音,鸡首壶特别受人喜欢,鸡首壶功能也逐步由实用过度到陈设。
图十三:隋白瓷龙柄鸡首壶(中国历史博物馆)
图十四:隋青瓷竹节颈鸡首壶(衢州市博物馆)
[size=0.83em]2017-2-7 11:14 上传
下载附件 [size=0.83em](40.28 KB)
图十五:隋青瓷饼足鸡首壶(江山市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