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是古人对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古代玉文化在汉代时达到高峰。由于汉代的帝陵均未进行系统的大规模的发掘,目前世人能见到的级别最高的汉代玉器都来自于各地诸侯王墓中。  图1 狮子山楚王墓一耳室中玉酒器发掘现场  徐州,作为西汉最重要的诸侯国—楚国都城,埋葬了历代楚王和大量宗室贵族。在这些楚国贵族墓葬中,出土了数量可观、种类多样、做工精美的玉器,以西汉早期的狮子山楚王墓最为著名。丰富的玉器文物出土为研究汉代楚国文化与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图2 玉耳杯 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西汉早期 徐州楚王 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封弟弟刘交为楚元王,掌管“砀、薛、郯三郡三十六县”,都城设在彭城(今徐州)。在汉初分封的诸侯国中,楚国在当时有着特殊的地位。  图3 兽面勾连纹玉高足杯 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西汉早期 其经济发达、地理位置重要,几经兴废,直至东汉明帝废除楚国改彭城国,楚国存在了270余年。历史记载楚国共有13位楚王,12位生活于西汉时期,可以说见证了西汉中央与地方诸侯国关系变迁的历史。  图4 素面玉高足杯 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西汉早期 楚王墓中出土的玉器种类几乎涵盖了目前考古发掘同时代的所有器类,圆雕玉器、玉质容器十分引人注目。如,狮子山楚王墓地宫中的耳室中发现了一组耳杯、高足杯和玉卮(zhī)(图1~5),琢刻精美、组合清晰,是楚王生前使用的一组玉酒器。  图5 玉卮 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西汉早期 除此之外,有些墓葬中还发现了一些来自战国或更早时候的玉器(图6,此件玉人的造型与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玉人非常相近,只是没有刻划出表示衣纹的线条。)拥有丰富的玉器制品不仅体现了高等级阶层对物质财富的积累,更反映了汉代贵族阶层对玉的重视。  图6 玉人 徐州市东郊陶楼小凤山1号墓出土 西汉中期 识文断印 汉代有殉印的习惯。汉墓多缺乏明确的纪年资料,因此,考古发现的刻有印文的印章至关重要。如近年备受关注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也是由一枚玉印直接认定了墓主人的身份。除此之外,有些印章还对探知官职、社会制度等方面很有帮助。如2006年徐州黑头山1号墓出土“刘慎”铜印、玉印,“萧真”铜印,“东宫府印”铜印。  图7 “刘慎”螭纽玉印 徐州市东郊上甸子村黑头山1号墓出土 西汉早期 “刘慎”螭纽玉印(图7),印纽雕琢一蟠曲的螭,印面阴刻篆书“刘慎”二字,是此墓出土印章中最为精美的一件。除了兽纽印,西汉比较常见的还有覆斗纽印和双面印。徐州火山刘和墓出土一件覆斗纽篆书“刘和”玉印(图8)即是一枚标准的西汉时期的印。  图8 “刘和”玉印 徐州市火山刘和墓出土 西汉早期 徐州市鼓楼区万寨村1号墓出土一件“王讳”双面石印(图9),一面鸟虫书“王讳”二字,另一面无文字。双面印一般正、背两面都有印文,正面为姓名,男性背面刻“臣”加上名字,女性背面刻“妾”加上名字,故也有人将其称为“臣印”和“妾印”。“王讳”印的情况比较特殊,仅正面有“王讳”的印文,背面为一平面,应该是准备刻写印文的,后因故未刻写。  图9 “王讳”双面石印 徐州市鼓楼区万寨村1号墓出土 西汉晚期 尊龙崇凤 龙凤题材的玉雕是徐州楚王墓出土玉器的一大特色,龙与凤不但彰显了楚王尊贵的身份,更是区域文化传承的体现。  图10 白玉龙形佩 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西汉早期 西汉早期的玉龙继承战国时期的特点,主要有双龙首样式和S形样式。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一种竖式S形玉龙(图10)是西汉早期独有的一种造型,别致的造型被后人理解有“龙潜深渊,蛰伏待时”的意蕴,成为西汉楚国玉器极具代表性的一种类型。  图11 玉立凤饰 徐州市鼓楼区白云山石灰厂汉墓出土 西汉 以凤鸟为造型的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就已经出现。西周时期,因周人崇凤,凤纹较为流行。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多以镂空的技法追求繁缛复杂的装饰效果。这种风格被保留并发展至西汉时期,如徐州市鼓楼区白云山石灰厂汉墓出土的玉凤饰件(图11)采用透雕与阴线刻相结合的手法,透雕出凤首、尾及卷云纹的大体轮廓,再以阴刻线勾画出展翅立凤形象。技法娴熟随意、活泼灵动。  图12 白玉龙凤纹珩 局部 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西汉早期 楚式玉器中的凤纹常常与龙纹交织在一起,其或附于龙身,或相对独立共处一器。如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一件白玉龙凤纹珩(图12),珩体上下两侧和两端皆琢出牙槽。两面纹饰相同,每面以穿孔为中心,中间为一兽面纹,两侧各雕龙、凤纹。两面全部采用浅浮雕,共雕20条龙、4只凤鸟和2个兽面。玉珩出土于甬道中,是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众多玉珩中最为精美的一件。
原文作者:高塽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7年4月刊《诸侯皇皇——徐州西汉楚王墓及陪葬墓出土的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