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1|回复: 3

古庸国 ——张家界的前世今生【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31 10: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庸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自那时起,大庸经历了多次更名,直到1994年更名为‌张家界市。大庸市的历史沿革复杂,涉及多个朝代和时期。

在明洪武年间,大庸初设为‌大庸县,后改为永定卫,再复名为大庸县。

清雍正年间,桑植与茅冈土司改土归流,升澧州为直辖州,新设安福县(包括今天的永定、武陵源两区与慈利、桑植两县)。
民国时期,大庸、桑植、慈利县划归‌辰沅道,后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庸市全境解放,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地级市。
然而,由于大庸这个名字知名度不高,且境内有著名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1994年4月4日,大庸市正式更名为张家界市。‌


很多游客分不清张家界和武陵源的关系,其实张家界和武陵源是同一片景区,不同的称呼。武陵源是一个更大的区域,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索溪峪、杨家界四部分组成,因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开发最早、名气最大,连张家界市也因它更名,大家习惯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或张家界代指武陵源。


世人只知张家界,无人知其是大庸,大庸背后是历史文明。一座因旅游、改名才得以出名的城市,甚少有人知道它有多么悠久的古历史文化,而我也是深入挖掘张家界的历史后才得以知晓,那么就让


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张家界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历史呢?
其实,张家界原名为大庸,直至1994年才正式更名为张家界。“庸”流传至今已演变为含有贬义的字,很多人听到大庸可能会认为是一介庸俗之地,故在未改名之前一直无人知晓,哪怕有人听过,也


绝不会想到这里的风景会如此之美,想要跋山涉水来这里旅游。除风景之外,张家界还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前世为古庸国,曾有人研究认为华夏文明的源头正是庸国文明。


原始社会晚期,澧水两岸就已有先民在此地繁衍生息,直至燧人氏部落在崇山安置,开始砍树搭棚,筑建房屋。直至商周时期,庸人擅长修建房屋,都城遗址的城墙任凭岁月摧残也依旧屹立不倒,可


见其建筑技艺的高超。同时制陶技术非常发达,又精通铸造青铜器皿和武器。在音乐、茶等文化上拥有极高造诣。庸人能歌善舞,直至如今已发展成山歌;商周时期,庸人发明了茶叶,最后被楚人继承


;其中盐更是富强之根本,自夏就已开发盐泉,从中谋利。正因庸国拥有文化和武力支撑,曾多次反攻楚国,吓得楚王有迁都的想法。


作为八国之首,庸人具有极强的军事水平,成功帮助周武王灭掉商朝,立下赫赫战功。春秋时期,庸人善战,地位和实力都远高于秦、楚两国,甚至在其最强大时面积可达4万平方公里以上,在南方可


谓是泱泱大国。实力虽强,却也成为了楚、秦两国扩张的威胁,特别是与楚国更是经常性攻伐。一年楚国灾荒,庸国联合濮人一起攻打楚国,楚军假意战败,在庸军放松警惕时联合其他两国分成几路


大军进攻庸国,最后被三国联合打败,都城灭亡,而庸国国土也被三国瓜分。后人对于此次战役直言,庸国如此强大之国力却被楚国灭亡,不免有些“庸人自扰”,这也成为了后世常用成语。


庸国灭亡,庸人纷纷向外迁移,一支远走福建,另一支迁到湘西山区,与当地人发生冲突后终究开始定居于此,繁衍生息。明朝时期,因张万聪在此地镇守多年,功绩众多,便将其赏赐给他,这里就


成为了张家的世袭之地。1988-1990成立大庸,几年过后改名为张家界,因森林公园闻名于海外才得以此名。
岁月流逝,土家族人正是古代庸人的后裔,古庸国却逐渐被人遗忘,仿若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一般。如今的张家界因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来此游玩。若是对张家界的历史文明感兴


趣,可以关注我了解更多你不知道的张家界;若是有不了解之处,可以直接留言询问。




在湖南省,有这样一个地方,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大道高架,但是它却是中国人人都知道的一个地方,他就是张家界,张家界是湖南省的一座边缘山城地级市,它是1994年正式改名为张家界市,有很


多人就感觉,张家界就是一座处于刚发展的城市,其实不然,张家界其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张家界以前叫做大庸,是以前古庸国的所在地,据记录在二十万年前这片土地就有人住在这里,在原始时期就开始在澧水两岸生活了,这些生活在张家界的先民们也给这里留下了很多古老的传说和遗


址,现在去张家界博物馆就能看到很多珍藏下来的先祖们的历史和遗迹。
在三国时期,东吴的吴景帝最初建设天门郡就设置在今天的永定区古城中。
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后,在全国设置郡县制度,张家界在那个时候就是湖南境内的第一个行政区,叫做慈姑县。基本各朝各代都不会忽略这个城市的存在,都发挥了他在历史中应有的作用,经过漫长的


历史变迁慢慢变成了今天的风貌。


张家界名字的由来!
在起初不叫张家界,叫做青岩山,青岩山上人户也很少,也没有姓张的人,张家界最早见到是在明朝年间有一位叫张万聪的朝廷官员,明朝朝廷将今天森林公园一带山林封赏给了他,于是就在这里为


官经营这一片乐土,扎根在这个地方,经历了子孙十七代,人口也将近千人,久而久之也就把这张氏领地叫做张家界。
1958年当时在这里建立了一个林场,林场就是建在张家界这个山上吗,所以取名叫做张家界林场,这个林场也是湖南旅游最开始的地方,1982年建立了现在举世闻名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1994年因为


旅游带来的城市发展将大庸市正式更名为张家界市。


如今的张家界,交通便利有机场,火车站,高铁站,景区也是有非常完善的景点设施,让游客朋友都可以放心过来玩,并且还有多项世界第一的创举,每个来的张家界的游客朋友都能找到自己喜欢张


家界的理由,不管是这里的人文酒店,还是景点,还是美食,只要你想要现在的张家界都能满足你的需求,
每一个时代的变迁都是一段文明的变革,进步,如今的张家界已经名动中外,也是祖祖辈辈一起努力奋斗才会有的今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10: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上古传奇
5、庸帝高阳
黄帝之后,紧接着与古庸国有紧密关联的分别是青阳和高阳二帝。这两个帝王又以高阳的事迹传世较多。屈原在《离骚》的开篇即道:“帝高阳之苗裔兮,臣皇考曰伯庸。”这两句话,说明帝高阳颛

顼即是苗裔的先祖,也很可能就是古庸国之帝王。而且,高阳还是自黄帝之后一位比较有影响的上古中央天帝,在三皇五帝的五帝中排名第二,史称人文始祖。
据《山海经·海内经》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若水,按张家界本地史学家李书泰先生的解释是:茹者,若之本;若者,

茹之果;“茹”、“若”本一物也,今引申连读为“如若”,即“如果”之意。所以,若水即是茹水,颛顼可能就出生在茹水一带。颛顼在民间又称为黑帝,而天子山一带恰有“黑儿垭”、“黑岩屋

”、“上天子庙”、“中天子庙”等地名。这说明“黑儿”有可能就是指黑帝颛顼,并且就是天子庙中供奉的天子。
此外,颛顼即黄帝之孙高阳,而桑植县芙蓉桥乡和马合口乡分别有“高阳村”、“青阳村”等地名,那么,位于澧水支流一域的这“高阳村”和“黑儿垭”,也有可能就是黑帝高阳的出生和生活之地

。颛顼在少年时候就显露出治国才能,十五岁辅佐西方天帝少昊治理国家,二十岁继中央天帝位,统领四方天帝。颛顼帝根据进步的天文观察与测算,又改革了黄帝颁行的《调历》,以初春元月一日

黎明之时为立春,以此类推,定下了四季和二十四节气,从而基本上吻合了自然规律,对农牧业生产起到了科学的指导作用,这些成就都是对人类所作出的很大贡献。因此,后人还将他推戴为“历宗

”。到秦朝统一中国后,以颛顼之名命名的《颛顼历》还在全国颁行通用,其历是一种四分历。一回归年为365又1/4日,一朔望月为29日又499940日。以十月为岁首,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后九月。

《颛顼历》一直沿用到汉武帝时为止。



第三章春秋庸亡
5、八国之首
中国古代早期的皇朝政权,大约在炎帝和黄帝时代,即从南方开始不断向中原与北方迁徙发展。那时候,古庸国作为祖宗之国,虽然仍旧存在,但主政的皇帝将国都渐渐都移向了中原。古庸国的实力

也不断在被削弱。后来,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式,大约在西周初年,古庸国的都城也就来了一次搬迁,这次的都城是迁往今湖北竹山县境田家坝内,为纪念夏庸之地,故竹山即命名为(上)庸之都

,它与下庸(即大庸)应该是承前启后的关系。
夏庸的时代,实际也就是夏朝的时代。这期间夏皇朝的执政者与庸国的关系仍是很紧密的,而且,夏代的皇帝,也可能就兼任着古庸国的君主。夏朝最后一位帝王桀在位后,因其实施残暴统治而被商

汤推翻。商汤继位后,也繁荣了数百年,到商纣王时,因其腐败淫乱到极点,引起朝野反对。周武王这时乘机而起,开始了筹谋灭商的计划。
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联络以庸国为首的西土八国共同去讨伐商纣。
庸国其时实力已不是很大,但它是祖宗之国,资格很老,而且,周氏一族与庸国也是亲戚。周朝先祖出自后稷,《史记·周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

帝喾是出自庸国的帝王,所以,周氏后裔与庸国也是亲缘关系。周武王派使者到庸国去联络时,很快得到了庸国帝王的支持。庸国的这位帝王是谁?史书没有记载,但这位帝王却答允和西土八国一起

去讨伐商纣,这八国分别是庸、蜀、羌、髦、微、卢、彭、濮,庸国在其中列在首位。
接下来,这西土八国就开始了举兵响应。据史载,这八国的总兵力也不过4万5千人,周武王还亲率了300辆战车和3000虎贲精锐,就这点兵力,比起商纣的实力还是小得多。不过,商纣的主力军这时已

远征东夷而难赶回,周武王趁这时机才冒险进军讨伐。大军行进到牧野之时,周武王还作了一次战前动员。
中国最早的古书《尚书·牧野》,对这次的大战还有一段明确的记载(1):其内容大意是:甲子日黎明时分,周武王率领大军来到商都郊外的牧野举行誓师,武王左拿铜斧,右执白色旗对众人说:“

辛苦了,西土的将士们!”“啊!我们尊敬的友邦国君和执事大臣,各位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还有庸:蜀、羌、髦、微、卢、彭、濮诸邦的将士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列

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要发布誓师令了……纣王残暴虐待百姓,在商国都城胡作非为。现在我姬发要按上天的意志来讨伐商纣。”

图56:牧野之战形势图
周武王讲完这番动员令,随后即统帅大军,开始向商军发起总攻。
当周武王统兵到来商都之前,在朝歌的商纣王帝辛还在醉生梦死,怀里拥着美人妲己,在酒池肉林中日夜作乐。叔父宰相比干苦苦劝谏,惹得纣王火冒,竟然下令将其心肝剜除而死。此后,朝廷再无

人敢对其规劝直谏,大臣们也众叛亲离。一贯刚愎自用的纣王却还没能醒悟,直到周武王率大军来袭,才从梦中惊醒,此时商军的主力又因远征东夷而难赶回,纣王只好匆忙下令,让所有奴隶和囚徒

都武装起来,并号称70王大军,前去牧野抵御决战。无奈这些商军不肯为纣王卖命,在前线稍稍厮杀,即如决堤洪水全面溃退,在后督阵的也无法阻住这倒退之势,有的商军还反戈而击,这样一来,

商都很快就被周武王的军队所攻克,纣王走投无路,最后只好自焚而死。那妲己也被周武王下令处死了。周武王率部和八国联军一起,一举攻克殷都并消灭了商纣,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

”。
三千年前的这段牧野之战的历史,创下了古代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八百年的周朝天下也从此奠基。庸国当时作为八国之首,在这场战斗中立功不小,所以,史书中对此才有一段记载。而人们对古庸

国存在的历史,也是从这次发生的大战中,才算有了大略的了解。
注释:
(1)《尚书·牧野》原文:“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族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

百夫长,及庸:蜀、羌、髦、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而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伏羲又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三皇之首的人文始祖。但伏羲究竟出生何时何地,又在何处画卦?何处得河图并发迹称帝?历来的史籍记载也说法不一。如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

本纪》载:“太皞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包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与此说法相同的还有《太古河图代姓纪》及《太平御览》等书,这些史籍

都说伏羲是燧人氏之子,并继其皇位。而宋·罗泌著《路史》和明·陈士元著《荒史》,虽也认定伏羲是华胥氏踩巨人迹所生,但却并不认为伏羲是燧人氏之子,所以才将伏羲列在距燧人氏很多代的

无怀氏之后。如《荒史》载:“无怀氏没,太皞伏羲氏作。姓风,名方牙,一曰苍牙。风姓,是为春皇。包羲,亦号天皇,人帝皇雄氏。苍精之君也。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尝暨叔嫟翔于渚之汾,

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跧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十有二岁(以十月四日降神,得亥之应,故谓曰岁)。生于仇夷,长于起城。龙身牛首,渠肩达掖,山准日角,夺目珠衡,骏豪翁鼠,龙唇龟

齿,长九尺一寸,望之广,视之专,继天出震,聪明睿智。盖乘岁而王,以立治纪,而万世循用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10: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4、崇山圣火
时光如水,不停流逝。当三皇时代结束,人类的众多氏族集团不断扩展,并各将脚步迈入到距今一万余年时,这时有一个叫燧人氏的首领,带领着一大群族人,来到了张家界的崇山一带。

崇山全貌
那崇山十分奇异,爬上山时十分险峻,上到山顶,却一片开阔平坦。起起伏伏的土丘间,覆盖的是一片片齐腰深的野草,许多的野兔、山羊、狼狗等动物,在其间不时出没,还有斑鸠、雉鸡等各种飞

禽,时而惊起扑腾。几条深浅不一的溪沟里,有清澈的山泉在哗哗流淌。山顶的周围,还有四大悬圃和几个天然岩洞,浓密茂盛的山林,也就分布在周边的各处山头。今人看来,这里仍然是个适宜居

住的好地方。
有的史书记载,燧人氏会观天文地理。如《荒史》中就记载他“观乾象而察辰心。自不周之山,游于日月之都,至于南埵”。有学者分析,这“日月之都”实际就是指的天门山,“南埵”,指的就是

崇山。
传说燧人氏部落在崇山顶上安歇下来,开始砍树搭棚,修建简易住屋。那时的氏族,在燧人氏之前,即有巢氏时代,人们即已学会了在巢穴筑建房屋躲避风雨,而在燧人氏为首领时,人们生活居住的

本领更强了,他们不仅会筑巢而居,而且还会用兽匹、草料等编制成简单的衣服,穿在身上用来遮体御寒。
在崇山安居住下不久,一件重大的事就发生了。传说,有一天燧人氏来到一片山林中,偶然见到鸟儿啄树闪出火星,即受到一种启示,既然鸟儿的尖硬之嘴啄树能闪出火星,那么,用尖硬石钻木岂不

也可取火?这样一想,他遂找来一棵粗大木料,再准备一些干燥枝叶,随即用磨得很尖的硬石就不断摩擦钻木。结果,用这办法,燧人氏果真就引燃出了火种。其实,火在远古时期早就被人类用上了

,今人发掘百余万年之前的“北京人”和云南“元谋人”的遗址里,就已发现有火烧炭的痕迹,这说明人类使用火的时间是相当长了。不过,在传说中,靠钻木取火的发明方式,还是源于燧人氏。这

种取火办法,至少使得人们当时已不再为保存火种而发愁了。而燧人氏发明取火办法之后,又教民烹饪,这样,火的应用又使人类逐渐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习惯,也消除了吃生食带来的腥晿疾病。

火还能用来照明、抵御寒冷,还可烧畲耕种、烧炭、制陶、冶炼、铸刀具、铸钟鼎、器皿等等。总之,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很大。后来,其部族的人,就更加拥戴他,燧人

氏的权威更高了。接着,燧人氏带领族人在崇山又修筑土墙城堡,并在部族的推崇下,当上了燧明国的国主,后来的史籍中即称其为燧皇。如《尚书大传》曰:“燧人为燧皇,燧人以火纪。火,阳也

。阳尊,故托燧皇于天。《礼含文嘉》曰: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遂天之意,故谓燧人。”按照《荒史》一书的说法,燧人氏为帝王时,身边还有明繇、必育、成 、

陨丘等4人为大臣供职,帮助其治理国政,使天道十分太平。
在古籍《国语·周语上》中,还曾有火神祝融降于崇山(1)的记载。而长期生活在崇山的当地人,也另有这样一个版本的传说:燧人氏是个男性首领,在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里,本来女性

首领的地位是很高的。但燧人氏与另一首领大比赤阴同居,俩人生了一个儿子就叫祝融。这个祝融降生于崇山火儿屋场,自幼随母亲跟族人学打猎。小祝融见长者们腰里都带着崇山特有的火草,随时

用火炼石取火,聪明的他很快就像大人一样学会了取火,并整天玩火着了迷,大人们为此都亲昵地称他为“火儿”。故此,直到今天,崇山南北及山顶还留有“天火岭”、“火炼垭”、“火场”、“

火儿屋场”等地名,并留下了“崇山人屁眼里都是火”的俗语。
另据一些学者考证,祝融在很多的朝代都有,因为他就是一个传说中的火神。实际上,在早期的创世阶段,用火施化,炮生为熟、教民耕种的著名帝王不止有燧人祝融,还有伏羲、神农等人。有的史

籍也称祝融为古代“三皇”之一,民间亦尊其为火神、水神、灶神等。并且,祝融在许多不同时代出现的职务亦不同,他有时称帝,有时为官。对此现象,张家界本土著名史学家李书泰先生曾这样分

析,祝融是一个古老氏族集团的首领,这个氏族在历代都有传承。所以,创世的祝融就有:取火祝融燧人(又曰赤阴或诸英)、称帝祝融赤帝、继位祝融神农(又曰柱炎)、战神祝融蚩尤(又曰蚩庸

)、雨师祝融赤松、水神祝融共工(又曰庸回)、黄帝司马曰庸光(又曰庸成)、开国祝融颛顼(又曰颛庸)。复兴的祝融有:火正祝融重黎、盘瓠祝融陆终、丹朱祝融驩兜、受禅祝融大禹、蜀祖祝

融烛龙、大彭祝融彭祖、楚祖祝融鬻熊、巴祖祝融廪君、屈祖祝融伯庸。神祇祝融有:陪祀祝融火神、城隍祝融水神、司灶祝融灶神、火阳祝融回禄。祝融余脉有:巫臣之子狐庸、王僚之弟烛庸、秦

宫辞臣庸芮、胶东大儒庸谭等等。
祝融作为创世者,也就是庸国之前的燧明国首领。祝融燧人本就是指的同一人,燧人也即是古老祝融氏族的首领,而这个最初的创世祝融,从性别来说,还有可能是位女性。至于后来的祝融,则都演

变成了男性。
由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崇山圣火,所指即是燧火文明,也即是从燧人氏祝融传下来的用火文明,这个文明的核心宗旨,应当就是像火一样炽热激情的对上进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带来的必然是人类

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是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道德行为的不断至善至美。历史进入当今时代,我们更欣喜地看到,在世界多国举办的奥林匹克体育赛事中,每一次从取圣火并开始传递的那一

刻起,全球无数的观众就被这个活动所深深吸引。而热烈、激情、勇敢、拼搏、和谐、和平、团结、诚实、善良、智慧、公平、公正等词语,也正是这场体育赛事的主题。我们通过这火炬的一路传递

,到点燃比赛现场的火焰乃至比赛结束为止,所看到的都是观众对赛事的极大热情关注。其实,作为观众,我们更应当明白的是,生活在天穹之下的人类子民,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位火炬手。

我们所持的这个火炬,传递的也应是人类存在最多的正能量的文明,即诚实、善良、正直、公平、大爱等等良好的品德品行。而承载赋有这些正能量的文明之火、光明之火,也就是古代燧火文明传承

下来的坚实内核。所以,笔者坚信,只要人类的良善之心不灭,一直让远古的这种燧火文明不断地传承下去,人类就一定能驱散征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黑暗,并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关于燧人氏祝融在崇山的活动,民间的一些传说应该说也是可信的,而燧人氏在崇山建立了燧明国,这个氏族后来有一部分迁徙到了河南商丘等地,因此,燧人氏的故里,也有一说在河南商丘。古代

氏族的迁徙流动本是经常的,故崇山和商丘都是燧人氏居住过的地方也是极有可能的。
综上所述,燧人氏祝融是崇山的老祖,紧随其后的古代许多帝王,如庸成、伏羲、黄帝、驩兜、颛顼、尧、舜、禹帝等等,也都与崇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不少学者现在考证得出的结论。崇山在

三皇五帝时期,即早已是大庸古国的经济政治文明中心,是中国古代先贤们所创世开辟的天国乐土和祖山圣地。连今日“崇拜”一词的词义之源也是“拜崇”,即崇拜“崇山”之意。所以,这些古籍

记载证据其实已也早以证明,崇山就是一座巍峨高耸的古老祖山,一座古代燧人氏发明和传递过火种的圣山,一座尚未被国人认识其厚重历史文化价值的宝山!崇山更应是华夏民族的“国山”,它是

比晋南“夏虚”、
河南“殷虚”更早的文化遗址,是有待揭开谜底的“庸虚”。而中华民族的后裔子孙,为此都不应忘记这座传递过火种和播种过文明的圣山,我们应为这座远古祖山的存在而真正感到骄傲和自豪!
注释:
(1)古籍《国语·周语上》载:“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



8、女娲炼石
女娲是与伏羲同时代的人物,民间传说中,还有将她和伏羲说成是一对亲兄妹的故事。《荒史》一书载:“太昊氏没,女弟女皇氏作。以云纪行。一曰 娲,又曰女希。出于承匡之山,生而神灵,无景

无韶。少佐太昊,祷于神祇而为女媒。”女娲因平息共工之乱而得民众拥护,当上女皇,在位130年,死后葬于风陵堆。
关于女娲的出生地和陵墓,全国共有9处遗址传说地。其中与古庸湖湘地区相关的就有4处,即女娲娘娘洞、娲皇垭、女娲庙(今张家界市)、炼补亭(今益阳市)。其余5处分别在山西永济县、陕西潼

关县、河南阌乡、山东济宁县等地。这些传说遗址地也难分清谁是谁非。不过,穷搜古籍,中国的女娲神话其实最早源于《山海经》和屈原所写的《天问》篇中。而早期的女娲还只是用黄泥造人而已

,到后来这个神话不断扩展,才有了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综合《淮南子·览冥训》、《列子·汤问》、《汉书》、《帝王世纪》、《路书》、《史记·补三皇本纪》等书的记载,后来民间大致形成

的传说故事是: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用头去撞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女娲看到她的子民陷

入巨大灾难之中,遂即到东海天台山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36501块。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用36500块彩石将天补好。剩下的一块遗留在天台

山中汤谷的山顶上。天补好后,可是却找不到支撑四极的柱子。女娲只好将背负天台山之神鳖的四只足砍下来支撑四极。可是天台山要是没有神鳖的负载,就会沉入海底,于是,女娲将天台山移到东

海之滨的琅邪。所以,至今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女娲补天台,补天台下还有斩了足的神鳖和补天剩下的五彩石,后人称其为太阳神石。
关于女娲补天的这一神话,现在看来似乎是很荒唐的,因为天又不是石头做的,怎么能用石头补呢?东汉的王充在《论衡·谈天篇》中即评论说:“天非玉石,岂石能补?女娲高不及天,如何补天?

龟体巨大,天地难容,肤坚似钢,女娲难以擒杀,砍龟足做天柱之事不可能。”那么,后人又是怎么理解和解释女娲炼石补天这事?
明清的学者的解释是:上古时代,人们茹毛饮血,不知用火。女娲炼石取火,使原始人能吃上熟食,夜里能照明,取暖,实际上弥补了天力的不足,故谓之补天。但这种说法与燧人氏祝融取火雷同,

没有什么新意。
而现代也有科学家分析,女娲补天的神话,其事实依据可能来源于距今五千余年前的一次陨石对地球的撞击,这次撞击造成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女娲补天其实是对这次自然灾害被逐渐平复后的神话表

现。还有的现代学者认为,女娲补天的五色石,实际是指青、黄、赤、白、黑五色,应该含有金属矿物质。女娲识别了它们,并用火锻造,制成坚硬的原始器物,开创了原始炼石、焚土、烧瓦、制陶

、冶金业先河。这是了不起的功绩,以人力补天之不足,故曰“女娲补天”。
张家界本土史学专家李书泰先生认为,古庸地区远古就有烧石灰、烧瓦、烧陶器的习俗。烧石灰,即用火烧白石灰石,使它变成生石灰。这种白色的石块浇上水,就成了熟石灰。生熟石灰有多种用途

,白色石灰掺上草末抹在房屋墙壁的外面,使房屋变得防雨、防风、保暖,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在武陵山区,又到处都是烧制石灰的碳酸钙矿石,就地取材烧制石灰十分便宜。所以,这种“白石灰”

被广泛地用于建筑材料,应是远古人类发明的第一种人工制造的建筑材料,而且很可能是女娲发现了用火烧化的石灰可以用来杀虫防病、改良土壤、粘合加固、混泥筑墙的用途。
用火烧瓦、烧陶器是古庸地区的又一古老习俗。张家界一带有句老话是:“三寸的椽木(过),四寸的路(啦),五寸的瓦儿盖天下。”这也可看作是歌颂女娲为后人造福的不朽功劳。因为女娲炼五

彩石补天,象征的意义或就是烧瓦以盖房。所谓五彩石,也可能是古人将泥质瓦胚胎烧制变得像石头一样有硬度后的转称或雅称,而且那时烧制的火候或工艺还不是很成熟,烧出的瓦各种颜色都有。

还有用泥土制成的胚胎,烧制成各样颜色的陶器,也是作多种生活之用途。这些泥质胚胎烧制成器物后,不就是一种“五彩石”吗?所以,女娲也应该是第一个瓦匠之祖,或曰陶瓦之祖。
同时,女娲也是冶炼之祖。在先庸时期,人类也可能已进入冶炼青铜的时代。熔炼铜矿,可以得到黄铜。熔炼铁矿,可以锻造成铁器;熔炼金矿,还能提炼黄金。而用火之后的剩余物也是有用的,一

撮柴灰就能治疗角斗士的青肿和擦伤;木炭混以蜂蜜还能医疗炭疽病。所以,李书泰先生分析道:“很多专家怀疑关于黄帝、禹铸鼎的文献记载。但从冶金学的原理上考证,黄帝和大禹时代完全具备

铸造青铜大鼎的客观和主观条件。女娲补天的神奇传说之所以口口相传流至今日,就是我们祖先有意要把这些历史发现告知后世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说,远古先庸时期的陶器和青铜器的发现远远超过

我们猜测、推定的时间。陶器发明、青铜冶炼和石灰的烧制使用是远古人类的三大发明,比后世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更早、更巨大,其影响也更加深远。”
9、神农尝草
相传远古时代,继燧人氏、伏羲氏和女娲氏之后,又一个影响最大的氏族是炎帝神农氏族。宋·罗泌《路史》记载:“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是为后帝皇君,炎精之君也。母安登

,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生而九井出焉。”

神农尝草绘图
炎帝神农的父亲是少典氏之国主,母亲是有侨氏之女。炎帝长于姜水,以姜为姓。长像如牛头人身。身高有八尺七寸。又因国于伊,又号伊耆氏。发迹于烈山,烈山亦称厉山,故又号烈山厉山氏。炎

帝自小很聪明,生下只三个时辰就能说话,五日能行走,3岁即知稼穑。他在位时,官师时事悉以火纪,故又称炎帝。
明·陈士元著《荒史·禅通本纪》又云,炎帝神农氏“命司怪主卜,巫咸、巫阳主筮,通变极数,以成天下之务。谓始万物者,莫盛乎艮。于是重艮为首,所谓连山易也,故亦号连山氏。”这段话表

明,神农氏很重视继承伏羲太皞发明的八卦之崇(重)山君的卦象,并自称连山氏,说明炎帝其实也就是古庸国之君王。而神农氏后一代炎帝又称“柱”,可谓“柱炎”,亦可称“柱庸”、“祝融”


神农氏炎帝一生主要的贡献有:教民播种,顺天命,正气节,审寒暑;教民桑麻,以为布帛;教民制锄耨农具、制釜甄、井灶、使民无腥液之患;教民以重农事,制为登谷之法;教民避灾祸,兴礼仪

,设日中为市,通贸易。此外,神农还上山采药,尝过各种草药,一天中曾中毒七十次。是个为百姓治病的神医。所以,神农在位时顺应天时,使旱涝保收,人民生活满足,百姓从其政令,奸邪不作

。正因其当政能“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天下号曰皇神农。
神农炎帝最后“崩葬于茶乡之尾”,即今株洲市炎陵县(原称酃县)。因其地曾属茶陵县“茶山之阴”,故曾命名茶陵,后改称炎陵。
关于神农炎帝的死因,当地民间是这样传说的:一天,炎帝来到酃县白鹿原附近的桥头岭下,在一处石崖下看见一种黄花的藤状植物,他招呼同行的胡真官说:“等一等,让我把这棵黄花小草采来尝

一尝。”说罢,就到崖下将那黄花草拔了出来,又到路边泉水窝里洗了洗,就放在嘴里品尝了。胡真官问:“这药怎样?”“不,不好。快给我解药。”炎帝感觉腹部忽然疼痛难忍,额头冷汗直冒。

胡真官一看不对,忙按其吩咐给他找了茶叶、银花、甘草等解药服下,但却没一点效果。炎帝这时又强任剧痛镇静道:“看来这草是毒药之王,以往我日尝六七十种毒草都解得过来,今天却不行了,

我感觉肠子像一节一节的在断了,这种毒药叫“断肠草”也行,希望你告诉百姓,今后不要误食。”说罢,炎帝就瞑目而逝了。
炎帝神农氏死后,人们都很怀念他。因为他在位为百姓做了那么多好事。特别是在农业方面,他试种五谷,获得成功,从而奠定了我国粮食作物的基本种类,同时发明耒耜,改变了原始的刀耕火种习

惯。同时,在医药方面,他遍尝百草,为百姓治病,成为《神农本草经》的创始者,为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光这两项成就,就足以使他的功德流传千秋。而他最后因尝毒草不幸死去,使

其魂灵更是超越寻常。一个帝王能够时时想到百姓的疾苦,并为寻求解除百姓的痛苦而以身殉职,这是何等高尚的品德行为!它也不愧是古庸国文化的精髓所在。所以,神农炎帝一直在人们的心目中德

高望重,他的功绩,也将会永远在历史的史册上辉耀万古!

第四章 山水履痕
3、八大公山
在张家界乃至整个湖南省,若以山的高度、山的面积以及生物的多样性而言,首推第一的应是八大公山。

图60:古老的八大公山
有权威的林业部门的统计数据为证:八大公山原始森林由斗篷山、杉木界、天平山三大林区组成,周边方圆250平方公里,森林4.9万公顷,境内斗篷山顶海拔2003米。有各类植物206科,2408种,其中

不乏一、二级野生植物珙桐、滇楸、紫茎、玉兰、仿栗、香果、马褂、铁杉、黄杉、银杏等名贵树种;有各类昆虫4175种等等。1998年,八大公山被列为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
八大公山多种原生态的长期存在,在自然界的生存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因为,从地球寒武纪冰川期的开始至今,已先后经历了5亿多年的演变。寒武纪之后,地球上才渐渐有了动物和植物的生命繁衍。

根据地质考古的发现,桑植境内石灰岩地区有多处三叶虫化石,这说明4.5亿年前,这种动物就已在八大公山地区存在了。而距八大公山百余公里的芙蓉桥乡,又发现过恐龙化石。八大公山地区,至今

还长有大片的珙桐、红豆杉等被称为“活化石”的古树,这些迹象都表明,几亿年前,八大公山的动物和植物都已大量存在了。而这些生物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由于处在北纬30度生物圈与东经110度

分界轴线两侧的坐标系内的地区,在冰川的爆发初期,是青藏高原及四川大盆地的承载和缓冲,才使这个生物圈没有受到过特大冲击。但两亿年前的芙蓉恐龙灭绝,应该是在第三纪的某一次冰川爆发

所带来气候巨变袭击的结果。伴随着恐龙灭绝,其它生物也可能被毁灭不少,但幸运的是,八大公山一带所保存下来的物种仍然不少,躲过这多次的毁灭性冰川巨变的恶劣气候袭击,这不能不算是一

大奇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10: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真相探秘


2、庸国十说

古老的庸国究竟起源在何地?又是如何演变的?

现代的学者对此持有多种不同的观点。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共有十种。

一是“大踵说”。 持此说的学者认为,古大庸国的母国是华胥国。

而华胥国亦称“大踵国”。而张家界境内有三处足迹岩,恰像是巨人留下的脚迹。
其址分布在永定区天门山丹灶峰、枫香岗麻空山、慈利县金岩乡神坛坪内。
这三处足迹与传说中的“大踵国”人脚迹十分相似。永定区白鹤嘴还有雷泽坪地名,联系起来看,张家界一带就有着华胥生育神话诞生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这一带应是伏羲、女娲出生的原生点。
所谓“大踵”,也即是腿足长大。
传说华胥氏有一天到一处名叫“雷泽”的地方游玩,发现一只巨大的脚印,那是人头龙身之雷神的脚印,踩者只要鼓起肚子,就能发出响雷
华胥氏很好奇的踩了那脚印一下,果然全身震颤,回到家就怀孕了。
不久生下人头蛇身的伏羲,后来子孙繁衍,发展成“大踵”一族,《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将其地称为大踵国(1)。


二是“大容”说。持此观点的学者考证,容成氏就是庸国的先君。
“容”与“庸”通用。朱起凤《辞痛·庸》云:“容、庸同声同用。”明陈士元《荒史》载:“庸成者,墉城也。”庸成氏传8世。


《庄子·胠箧》篇云,容成氏至神农时期,先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容成氏世代任氏族部落首领,故,“大庸”亦可称“大容”。
三是“鄘国”说。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周武王灭商后,因怕武庚叛周,分商都畿内地为邶、鄘、卫三国,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而殷都的西南归鄘国管辖。庸国由于参与了武王伐纣,有功于周,
周为了给予嘉奖,封庸为三监之一,负责管理过千里之外的方伯之国,并保留其原有的疆土。“
三监之乱”后,又迁回了南方之大庸。所以,历史上的“鄘国”,也即是庸国的子国。

四是“上庸”说。

知名史学者甘启良先生认为:“庸国的都城,本身也表现出庸国的古老。为何叫上庸?
庸有城的意思。上庸可以理解为上古之城,也可以理解为天子之城”。

李书泰先生认为,西周早期,大庸人在鬻熊、熊绎领导下一度复兴,成为协助武王伐纣的“八国之首”,
但正是这次伐纣也引起了周王朝的高度警觉,采取大封庸国子族的策略,一步一步分化削弱庸国领导核心和军事力量。
随着楚、巴、秦等子族的纷纷独立自大,大庸帝国已进入“后庸国”时代,
末代“庸主”不得不考虑迁都偏安,因而选择了今湖北省竹山县境之田家坝为临时都城,出于不忘古都的感情,
遂将新城定名为“上庸”,古都大庸称为“下庸”了。
五是“夏庸”说。《竹书纪年》载:“当尧之时,舜举之禹······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
有学者据此认为,夏朝在入主中原前,前首领应一直在崇山称伯(霸)一方,
故《白虎通·五行》载:“时为夏,夏之言大也,位在南方”。

湖南工业大学历史系教授刘俊南在
《华夏上古史研究》一文中更肯定地说:“鲧曾被分封在崇山,称崇伯鲧。”《大戴礼记·五帝德》

也记载,鲧为崇伯,禹为鲧子(2),且受禅于崇山,故夏禹在崇,亦即夏禹在庸,“夏庸”即“大庸”也。


六是“大邑”说。据有关学者考证,商王都多以大邑称之,但甲骨文中之“大邑”未必尽指商都。

因“大邑”与大庸乃一声之转,且是商代实力很强的一个方国,所以,大庸很有可能就是甲骨文所记之“大邑”,
故在殷墟甲骨文中有“新庸”、“旧庸”、“美庸”、“口庸”、“庸门”、“水庸”及“贞口大邑于庸土”字样。

七是“大融”说。有史学家认为,大庸古国源于远古蚕图腾部落。蚕食桑叶而成为蛹。

融疑为蛹的初文。古人曾拜蛹(融)为神灵。


故屈原《离骚》开篇言:“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意思是说,我是古帝高阳族三苗部落的后裔,我的高祖叫伯庸。


也就是说,他是祝融的后裔,因“伯”、“祝”训诂皆为大。伯为长,长为大,兄为长,长兄为大。由此再推论,


屈原也承认自己是以“大融”为图腾的祝融后裔。

八是“大戎”说。湘西苗族《接龙词》说:大庸就是“大戎”,大庸国亦称大戎国。

苗语接龙是接“大戎(大庸)”、“大笮”。
传说大戎(大庸)是湘西苗族的主要祖先,
他首先发现朱砂和使用朱砂,故把大戎(大庸)接回来时,要在中堂放朱砂酒,叫“安龙堂”。
大戎(大庸)是一个很强大的部落,在长江中游活动的时间很长,上起神农下至夏禹,都是长江中游苗蛮集团的主体氏族。他们

的后裔认为,从舜以后所遭到的一切不幸,都是由于祖先大戎(大庸)离开了他们之后才发生。因此,他们想把大戎(大庸)接回来。尔后“接龙”的祖宗崇拜仪式,就相沿为习俗了。一大批苗族学

者都认为,祝融就是仡索。蛮左蛮戎都是九熊后裔,南蛮中的大氏族。他们的后裔现在自称仡索、仡戎,扑程就是扑左。九熊后裔到崇山后,叫濮人,建立大庸国;后叫苗民,建立驩兜国;再后叫南

蛮,建立卵民国、羽民国、凿齿民国、黑齿民国等许多小鬼国,度过夏、商、周三朝而没遭大的兵祸,并盛极一时。
九是“大钟”说。著名建筑史学家张良皋先生考证,古庸国是铸钟大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亦指出,庸是大钟。因此,又有学者认为,大庸国就是大钟国。而永定区沅古坪一带,民间婚俗礼

仪中的《告祖词》曰:“祝融佳人伴夜郎,繁衍百国围崧梁。伯庸八祖铸钟铃,神农嫘祖植麻桑。”沅陵县北容(伯庸)乡尚有铁炉巷、钟铃巷、铸庸池、祭祝岗等地名,而且在铸钟、铸瓦、铸钹、

铸锣等铸造活动中要唱《铸钟歌》,祭祀时要唱《祭祝歌》,在《薅草锣鼓·请神词》中要唱《庸人歌》,写家神词时要写歌颂祝融(伯庸)的对联:“钟铃长昭百世香火,伯庸永显千秋神明。”裘

锡圭先生还考证,庸即是“镛”,亦称“铙”,是镛口向上而未置于座上的打击乐器。甲骨文中至少可寻出18种乐器名。商代的乐师,主要是由称作“万”的人组成。甲骨文有“万其奏”、“万其作

庸”等词组。后世古庸旧地也多出土有錞于等庸钟。如清嘉庆《慈利县志·卷之六》(3)和清康熙《慈利县志·卷之二》(4)中对此出土文物都有相关记载。可见,大庸古国是名副其实的铸钟大国

。称大庸国为大钟国亦名正言顺。
十是祝融说。《史记·楚世家集解》载:“祝,大也。融,庸音同,古通用。”古代许多史书都提到祝融,如《白虎通》说:“伏羲、神农、祝融,三皇也。”有学者认为,融与庸同音,庸即融演化

而来,祝融就是庸国的先祖。古今大庸人都是祝融氏的后代,都是帝颛顼的后裔,也是楚国的祖先。
以上关于大庸的“十说”,表面看似矛盾,但实际高度一致,只是各说在字义上侧重点有不同而已。而“十说”也将古大庸国的起源和演变都说得比较清晰了。故此,本土一些史学家认为,大庸,就

先祖生育神话而言,被称“大踵”;就族别而言,被称“大容(庸)”或“容成”;就部落图腾而言,被称“大融”或“祝融”;就国家事功而言,被称“大钟”、“大庸”或“大戎”;就国都位置

而言,被称“夏庸”、“下庸”或“大邑”。总之,有关对“大庸”的其它特定称呼都是有道理的 。“大庸”二字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实际是“东方的古罗马”,是中华最早的古国都城所在地

。而“古庸文化”也应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源头之一。但时至如今,就我们的国家层面而言,还很少有人悟透她的真像,破解她的密码,以致其历史文脉一直被阻隔着,历史地位也被矮化。这个状况

应该早日得到改变才好。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正本清源,从华夏上古历史的源头上,承认古大庸国文明史的真实存在,这样才能真正还华夏历史以本来面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5-5-3 03:05 , Processed in 0.03947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