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袍山瀑布
自古以来,通城县黄袍山便为名士所青睐,《山海经》等名著记载过黄袍山,志载,汉名臣张良曾退隐于此。黄袍山丛林深处有一座古刹名兰若寺,有近两千年历史——
一、问题缘起
2012年8月,笔者从凤凰网上读到一篇转载于中国民族宗教网刊登的姜咏胜和卢祥华两位先生合写的文章《来佛寺:黄袍山深处的中国最早寺院》,该文称,位于咸宁市通城县黄袍山有一座始建于汉代的“来佛寺”,该寺是现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的佛教寺庙。
依据该文的观点,黄袍山来佛寺,“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望湖村高山湖西南,始建于汉朝(约建于公元前118-105年之间),是在汉武帝时期的大汉使者张骞遣副使出使大夏经身毒(今印度国的一部分)之后,由于汉武帝以开放之姿容纳八方之物,黄袍山地处皇城之偏远,才得以由身毒国人在黄袍山传入佛教和建设寺庙,因是华夏四海九州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得名为来佛寺,距今已有2100多年,略早于洛阳的白马寺、南宫的普彤寺,更早于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的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等地的寺庙,可谓为中国佛教寺庙之‘佛源’和‘祖先’”。
黄袍山,旧称大盘山。据《史方舆纪要》第76卷记载:大盘山,位于湖北省通城县东,山岭萦纡广远,因名。
又据《通城县志》云:古代有仙人晒黄袍于此,故名黄袍山。自古以来黄袍山便为名士所青睐,汉有张良退隐于此,唐初通城黄袍山有父子两侍郎金同庆、金兴政,唐朝后期有地方乡绅张十万在华罗寨(华罗寨系黄袍山主峰)开山立寨等。另外,《山海经》、《水经》等对于湖北省大盘山、华罗寨等均有记载。
高兴之余,疑问也接踵而至: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一般认为不外乎三条路线:西域、南面海路和西南滇藏。而通城县位于我国中部偏南地区,从逻辑上似乎没有这种优势,但通城地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交接之处,连三省、接六县,在历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这和湖北黄梅县的区位特征基本相同,该县也是地处湖北、江西和安徽三省交界之处,历史上黄梅县是中国禅宗的重要发祥地。所以,对于上述观点,有必要进一步考证。
2012年8月21日,本文作者之一潘黄孝到该古寺进行了实地考证,并采访当地住户和守庙的老人,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同时,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包括清代康熙和同治年《通城县志》以及1985年《通城县志》,查询到关于该寺和黄袍山相关资料,这些记载为本研究提供了相关佐证。
二、寺名来源
在离该寺200米处山路边一整个巨石上,我们发现一块石碑。该碑有明显断裂后修复的痕迹,碑中出现“兰若寺住持”、“申甲年”、“隆庆六年”等清晰字迹。经查证,隆庆皇帝为明十二帝,隆庆六年为公元1572年,距1572年最近的甲申年是1584年。该碑是对明代重修兰若寺的有关事项及功德的记载。
从该明代石碑的记录和当地居民及守庙人的口中,我们发现,姜咏胜和卢祥华两位先生文中所称的“来佛寺”,真实名字叫“兰若寺”。在通城方言中,“兰”和“来”发音有相似之处。 永嘉证道歌曰:“入深山,住兰若,岑□幽邃长松下。”兰若(若,音rě),是“阿兰若”的省称,源自梵语aranya之音译,原意是森林,引申为寂净无苦恼烦乱之处,后也指一般的佛寺,在古文中并不罕见。因此原文所谓“兰若(rě)”即指僻静的寺院。
在中国,兰若寺一共在四个地方出现,分别是:
1、忻州兰若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大宋峪村南约2.5公里的半山中。此兰若寺始建于唐,元代重建,明清历代重修。1985年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太原兰若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约25公里卧虎山东簏。该寺始建于元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