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家伙嘴里中的丑书是丑在结构还是章法,亦或者是笔法? 其实是都存在的,每个人对其理解和取舍不一样,所以侧重点不一样,表现力和传达感觉就有所不同。 笔法,结构,章法,这三者如果都同时表现的很好,那就是一张比较不错的书法作品,如果这三者放大其中一或两点,就会成为大家口中所说的丑书。 我们来举个例子。 
比如大家所说的丑书盟主,王镛的字。 结构是有出处的,章法是和谐的,只不过用笔太过粗糙,而且用墨很枯,这种笔法,古人是少见的,这是典型的碑学笔法,今人常用,而且加以放大,就会造成很丑的感觉。 可以理解为王镛选择保留了结构和章法,选择放大用笔的变化。 
我们再来看这张作品,章法是非常漂亮的,很有古人的手札味,也有很浓的书卷气。 但是看起来就是很丑,为什么呢?还是因为用笔太过粗糙,大家很难接受这种用笔,至于结构也只是小小的变化,并无不妥。 
同样在看这些隶书的作品一样是用笔很追求变化,有干湿浓淡,有粗糙有细致,而且参杂楷书行书的笔意笔法。 章法和结构都保持传统。 也就是说明王的主要风格是选择放大笔法,增强用笔的变化,和线条表现力,保留传统章法和结构。 其实公正一点说,王镛的字真丑吗?如果把这些用笔都写实多一点,虚少一点,真的还是丑书吗? 这个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这种碑学的用笔很多人还都不能接受,所以都以为王镛是丑术,而接受的人觉得王镛水平很高,这一点其实并没有矛盾,主要是用笔能接受与否的问题。 
再来看看乱书,王冬龄。 之所以成为乱书,还是因为乱,这也就决定了它的章法是被人诟病的地方。 通篇来看,如果大家只看结构,会发现它的结构都非常准确,几乎每个字都能让大家认识。也就是说,字法非常严谨。但是从用笔和章法来说,确实很丑。 也就是说王冬龄是选择保留了结构,夸张了章法和笔法,这种通篇给人很乱的感觉,就被称丑书。 其实还有一点原因就是王冬龄写的字很大,很快,篇幅很长,通常都是墙壁大小,章法拥挤。 
我们再来看一下沃兴华,这种比较有意思了。在结构上夸张,在章法上也作出对比变化,虽然有出处,但是都更夸张表现出来,用笔就更别说了。 沃兴华之所以争议更大,是因为他有很深的传统功力,但是他写的作品,章法笔法字法都非常夸张,虽然整体作品都保留了一种和谐的状态,有一种艺术美。 但是从传统书法的审美观来看,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争议非常大,骂名更多。 
如论结构,用笔,章法,沃兴华的传统功底非常深,笔笔有出处,字字有出处。但是他选择了三部分都夸张,所以被更多人诟病。 
其实曾翔的字,大家也以为是丑书,无外乎两点,第一写的字如图上这样大家可能不知出处。第二就是他写的吼书。 他图上这幅字,选择用碑的笔法和墨色变化去表现杨维桢的风格。 这幅字选择了夸大笔法变化,保留章法和结构,只不过大多数人不了解杨维桢,所以以为这个字无出处,非常丑。 其实如果这样去看丑书的话,就容易多了,知道丑在哪儿,哪儿不好看,哪儿不能接受。 其实个人在看国展的时候,尤其是以前看国展的时候,我觉得他们的作品章法形式非常丰富。 但是就结构来说,可能选择用二王矛盾对比的方法去放大处理一个字,写的很难让大家接受,或者把某一家结字风格放大处理,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再有就是用笔上,以前我认为国展的用笔非常单一,几乎都是偏锋。 看徐若冰,李双阳的作品的时候,感觉用笔非常单调。 当然那个时候有这种的看法,肯定是因为我不懂。因为我也只是从面上去看,没有从里看。 我只看到了线条很薄很弱,用偏锋很难受,很丑。但是没有看到他们运笔时动作的变化,用锋的变化。 等到能够看到这些的时候,就不再觉得他们的字丑了。而是惊叹于他们对技法的表现能力。 以上说的二人还都是帖学草书书家。 至于王镛曾翔,沃兴华一路走碑学路线笔法的,是被更多人诟病的。 这个确实没办法,自从康有为开始到现在,这种笔法从来是受人诟病颇多的。尤其现在是注重艺术表达,注重视觉冲击,对于章法和部分字结构的放大处理,更引得世人诟病。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风格,合理看待就好了。总要比一些不临贴走江湖写杂耍的大师要强。 如果大家喜欢比较传统的作品,比较工整的作品,也就没必要去看这些现代流行风格书法作品,否则改不了现状还惹得自己气大伤身,不值得。 所谓的丑书呢,其实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把部分放大增强视觉冲击力,并且用西方美学概念整体看待一件作品,而不是从单字来看。 比如王镛,他的字在增强视觉冲击的同时,保留了传统书卷气和神韵。 抛开美丑来说就从技术角度出发,这一点几乎很少有人能做到。 大家都说王镛的字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确实他对普通书法爱好者并没有什么影响,而且多数爱好者学王的话,也只是死路一条。 关键是他技术层面的高度,虽然未必要学王镛的字,但是他的这种思路对一部分人有帮助。 所以个人认为,他们字丑不丑,跟我没啥关系。他们身上有对书法的理解和经验,这是值得参考的。至于字来说,还是古人为妙,并不用学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