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购买珠宝的时候,都讲究天然无染色,但是有一种珠宝,却必须经过染色,才能登堂入室,成为王公贵族手里的珍玩。 今天,J先生就来给你们讲讲,清宫里的“人造”宝贝——虬角。  乾隆 · 海水江崖虬角摆件
虬角是什么? 虬角,常见于雍正、乾隆时期,由清宫廷造办处用秘法制作,专用于皇宫贵族的一种装饰物。标准读音qiú jiǎo,正确读音qiū jué,别看名字起得神秘霸气,但是,虬角的真身其实就是海象的牙齿。  虬角就是我的牙~
海象主要生活在北极海域,体型巨大,因为四肢退化,在冰块上行走需要依靠两根獠牙,因此他的这两颗獠牙粗大、有力,雄兽的长牙可达75~96厘米,重量为4~4.5千克,雌兽的牙稍短而细,长度一般不到50厘米。 虬角的历史 其实早在公元前1000年,海象牙就已经作为装饰物存在于俄罗斯楚科奇,到今天为主,这里依然是海象牙雕刻的艺术重镇。  俄罗斯远东楚科奇族人海象牙作品
而海象牙又是何时被中国人所认识的呢? 南北朝时期的《神异经》第一次对北极和海象进行了记录,明朝时期,西伯利亚大量向明朝进贡,其中重要的贡品之一就是海象牙。 《辽东志》中记载:”北山野人,乞列迷之别种,养鹿乘以出入,水产海驴、海豹、海猪、海牛、海狗皮、殳角(海象牙)、鲂须,以为异物,昔入贡,今不通焉。”  “北山野人”即为楚科奇人
最初,虬角被用来取代越来越稀少的犀牛角,然而虬角的纹理粗糙,不适合制作雕刻精细的大件。因此,现存的虬角制品中,常见的有:烟嘴、勒子、印章、葫芦盖等等较小的物件。  清 · 虬角烟嘴
随着清造办处工艺的精进,虬角制品越来越被大家喜爱,乾隆后期,由于原料的匮乏,清造办处再也无法制作出优秀的虬角饰品,便将手艺人们放归民间。  虬角印章
回归民间的手艺人们,无法寻找到海象牙,于是采用牛骨、象骨来代替,这种原料,即便是使用同样的染色配方、染色工艺,也远无法达到虬角的效果。这项工艺,便渐渐失传。 虬角的特点: 1.染色:  清 · 虬角百子祝寿瓶
说起虬角的特点,不得不说的就是“染色”,和天然造物真金白银、珠玉翡翠不同,虬角要想成为皇亲国戚的掌中玩物,是要经过染色的。 2.永不褪色:  清中期 · 虬角楼阁人物图鼻烟壶
不同于现代社会,染色多用化学制剂,雍正、乾隆时期,染色只能用最天然的材料,因此,为了达到最好的染色效果,虬角染色的周期长达3~4年,据说,经过这种特殊染法的虬角,将永不褪色。 3.颜色丰富:  清雍正 · 虬角葫芦形笔掭
虬角的颜色丰富,从深绿色到天蓝色不等,还有玫瑰红、正红、紫色、肉色、粉红色、靛蓝色等。而最为珍贵的就是翡翠绿色虬角。 4.独特脑纹:  清 · 虬角双龙纹带扣
虬角的纹路,非常独特,因为形似脑状,得名“脑纹”,这种纹理,主要是因为海象牙内部结构的特征,在染色过程中形成的,这种脑纹,几乎成为了虬角的身份标签。 5.存世量小:  清 · 虬角十八子手串
当年,由于虬角的制作工艺专属于宫廷,所以本身数量较少,加上染色工艺复杂、原材料较少,因此现存于世的虬角很少,民国时期,能够拥有一件虬角制品,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