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hblao 发表于 2019-12-23 23:30:40

品 味 粮 票

品 味 粮 票

               品味粮票

   岁月的印痕已经抹去了往日的记忆,今日的和谐给人们的脸上涂满了绚丽的色彩。写下这个题目,也许你会感到不可思议。我却觉得这种虚无的品味刻骨铭心,远比享受香茗、特酿、佳肴的感官味觉令人回想悠长,永世难忘。

    在我所栖身的这座小县城里,人们对过年的期待和向往远远高过大中城市。从腊月开始,年味愈来愈浓。街市上匆匆而过的人突然变得大方和慷慨起来,几乎见了什么买什么。老辈的人说,那是被腊八粥吃糊涂了。受这种气氛所感染,我和妻子也开始了大采买活动,盼望女儿回家过年。一直到腊月二十七日那天上午,女儿才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从北京回到千阳。我们和女儿分别已经一年多了,尽管经常通电话,发短信,但是,面对面的相聚绝无仅有。看到她们母女相见时的那种激动,那种爱怜,我心中涌上一种浓浓的暖意。妻子背过女儿对我说:“咱们今年提前过年,不一定要等到三十那天才开始。她爱吃的饭菜,就给她全部做一遍,让她吃好,把馋瘾过饱。”天下父母的心都在儿女身上,他们恨不能把自己的心给子女吃了。他们从来不当着孩子的面说我怎么爱你的话。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和行动在无微不至地呵护着自己心中的宝贝。我自然是同意妻子的安排,变着花样给女儿调剂饭菜,谁知道她并不像从前那样有胃口了。以前吃不够的肉丸和所有的蒸菜,她几乎不动筷子,反倒对杂粮和家常饭菜情有独钟。她认为杂粮是最好吃的,比白米细面要好吃得多。看到我们的辛劳换来如此的尴尬,我感慨万千,我对妻子说,明年简单过年,不用这么辛苦了。

    春节长假,除过走亲戚和招待亲戚,余下的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我让女儿帮助我整理我的收藏品。我笑着对她说,以后你如果生活不下去了,就把这些东西卖掉。爸爸在百年之后也不想看到你受作难。女儿不以为然,她搂住我的脖子说,怎么会呢。我们这一代人要比你们过得好,过得有品位。其实,我的收藏品没有多少值钱的东西,只是一些过去的邮票、钱币、藏书和字画。我原本没有打算收藏粮票的,生活的警示和时代的变迁,却使这叠至少二十三年前的粮票躺在了我的收藏柜里,被后来人当成了稀奇。女儿拿起这捆被皮筋扎起来的小纸片,不解地望着我:“爸,这是什么东西?”我说:“这是粮票。”“它做什么用呢?”她是不明白,她出生于1982年,在她10岁的时候,粮票就作废了。我告诉她早先买粮买饭是离不了粮票的。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里,粮票在某种程度上比金钱还重要。望着这种二寸长的小纸片,望着女儿茫然的眼神,品味粮票曾经带给我们的生活景况,过去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我的面前。

   品味粮票


   1970年的冬天,虚岁只有16岁的我,从天台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走了出来,我跟着招工的人走进了县城。为了减轻父母的重负,我想提早自食其力。我被分配到县电信局报房跟班学习,担任报务员。每月工资24元,灶上扣掉伙食费12元,我将剩余的12元钱交给父亲,让他给母亲看病。那时候,粮食紧张,干部每月定量供应30斤,还搭配40%的杂粮。个人吃饭也必须计划好,想好了再吃,否则到了月底全部成了杂粮票,就没有办法到灶上去用餐。

   我们报房只有三个报务员,谁下了夜班这一天谁就负责送电报。单位食堂在报房的南侧,中间只隔着一个井房。那时候,机关也吃两顿饭。早饭是0830,午饭是1530,相隔的时间很长,中午饥饿的时候,只能到街上的经营性食堂去吃饭。当时,在东大街中段与水桥南巷相接的转弯处,有个蔬菜门市部,旁边有个国营第四食堂,里面卖素面条,每碗8分钱,要交2两粮票。一片锅盔,4两粮票,一角钱。在那个栖惶的岁月里,我的业余时间除了自学以外,和许多人一样,要忍受饥饿的熬煎,要想法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

   我记得那是一个三伏天的中午,烈日似火,地面滚烫。我骑着自行车去西河沟口送电报,意外地在瓦窑坡遇上了来进城的父亲。他背着半口袋小麦,从我家乡的北山脚下,翻过两架沟,走了25里路,来到南山河畔的县城。他满脸通红,喘着粗气,咳嗽着,把口袋放在土台上歇息。我发现他那件用尿素袋子改做的衬衫后背上,被汗水浸透了,衣服紧贴在他的脊背上,像一张纸放在水盆里一样。他的脖颈和脸上汗珠不停地往外渗。他靠在粮食装子上,微微地伸着腰,笑着告诉我,他从小队、到大队、再到公社,已经开好了介绍,他背这半袋子小麦是准备到粮站去给我换一些粮票,让我肚子饿了就到街上去买饭吃。他说他晚上睡不着,梦见我喊肚子饥。

   望着父亲慈祥的面孔,我感到一阵阵揪心的疼痛。我嗔怪他不会等生产队的马车上街时捎到县里来,让自己受这么大的罪。父亲没有说什么,依旧望着我笑着。他觉得见到自己的儿子平平安安的,这就是对他最大的安慰,他吁着气放心了。我忽然感到泪水在自己眼眶里打转转,差一点哭出声来,心里十分难受。我把小麦口袋抱过来,放在自行车后面的货架上,和父亲说着话,一块来到城关粮站,把粮食卖了。人家扣杂折算,只给了22斤陕西省通用粮票。父亲用满是老茧的手掌,把粮票塞进我的上衣口袋里,用手在开口处压了压,他拨着我头发上的麦衣,缓缓地说:“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要吃饱。不要节省粮票,用完了我再给你换。”

    我把粮票掏出来,给自己留了5斤,把其余的向父亲递去,我想他经常外出,也是要用粮票的。父亲没有接我递过去的粮票。他说他外出的时候,背着我母亲烙的干粮,有一碗开水或者面汤就行了。父亲叮嘱我要好好工作,有闲暇时间就学习。

    他把空口袋折起来夹在腋窝下,拍拍身上的尘土,转身就要上路回家。我急忙拦住他,想叫他到我的单位去喝口水,歇歇脚。他说要赶回去犁地,他就这样急匆匆地从八腊庙的套口动身上路了。

   望着他脊背上白花花的汗渍和瘦弱的躯体,望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的视线模糊了,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忍不住哭了起来。我怕别人看见,急忙躲进了一个土墙围着的角落,背对着外面,久久难以平静。

   从那以后,我把粮票看得非常贵重。我坚持每天吃6两粮,省下4两,月底让伙食管理员退给我粮票。中午肚子饿了,就到蔬菜门市部去买些黄瓜和萝卜充饥,我想这样,父亲就省得经常为给我换粮票而奔忙了。

   在我们局里,为粮食不够吃而发愁的不是我一个人。

    我记得电信和邮政合家以后,邮政局当时有一个机要员叫郭存财,是西关后店房人,他的家属是城镇居民,每人每月只有27斤的粮食定量。有一年春荒的时候,他家来了两个外地的什么亲戚,在家里住了三个月,寅吃卯粮,生活难以为继。老郭常常抱着头蹲在地上发愁。

    乡邮员李孝儒给他出主意说,乘着夜色无人,晚上跑到农村去买粮。郭存财摇着头说:“我是党员,就是饿死,违反纪律的事情也不能干。”

      后来,杨春荣局长知道了这件事情,他安排文书魏拴牢开了介绍信,让郭存财到粮站去申请补助粮票。魏拴牢个子不高,人非常精明。他的眼睛不论是睁开或者闭着,都给人一种三角形状的感觉。他的嘴角两边有两个灸疮疤,是小时候值钱金贵的象征。同事们开玩笑把这个父母留给他的疮疤叫作永恒的钢印。

   郭存财拿上介绍信以后,叫我陪他去粮站,他说我认识那里的人。我和老郭来到南关路南侧的城关粮站,找到主任吕崇太。他是吕家坳人,他儿子在云南祥云县当通信兵,和我是同行。我给吕崇太送过几次电报和信件,尚算熟人。

   吕主任把我们让进大办公室里,安顿我们坐在条椅上。我把介绍给他递过去,他接过去看了一会儿,居然哈哈大笑起来。紧接着,从桌子上的蓝色墨水瓶里拿起蘸笔,在介绍上刷刷刷地写了几行字递给我,他还在继续笑着,好象那发笑的惯性很难抑制住。我心想莫非他得了神经病,这有什么好笑的。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

      我接过他批示了的介绍信一看,自己也忍俊不住笑了起来。原来这介绍写得是有些特别:郭存财同志家里来人了,粮食吃超了,需要补助粮票了……吕崇太的批示是:你的报告收到了,补助粮票没有了,你的了字太多了,请以后不要用了了。

   回到局里,魏拴牢和李孝儒在值班室说闲话。我和郭存财也走了进去。李孝儒关切地问:“粮票批下了吗?”郭存财叹着气,没有言语,又习惯性地蹲在了地上,双手抱着头,不停地挠着头发。我把介绍信放在桌子上,端起杯子喝水。

   李孝儒拿起介绍信一看,哄堂大笑,也口头续写起来:老郭一听气躁了,回去就把锅砸了,老婆娃娃不吃了……我把那张介绍夺过来撕碎扔到了垃圾簸箕里。我知道,这种无意的玩笑会给愁云满面的郭存财带来伤害,会使他觉得我们在看他的笑话。我们不能帮助他排忧解难,也不能雪上加霜啊。

这件事情对我刺激太深,一直影响到我后来的生活态度。吸取同事的教训,我下决心积攒粮票,到1981年国庆节我们旅行结婚时,我已经攒下了300多斤粮票,还有一些是包含菜油的全国通用粮票。我想为了我们将来的孩子不忍饥挨饿,还是老早有备无患为好。我为自己的积蓄而感到心里踏实。

谁知道,这种状况持续了时间不长,在1992年粮票就作废了,以后买粮也不需要拿粮本了。舍不得花的那些粮票没有用了。象征干部身份和城里人标志的粮票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我的这些粮食积蓄变得虚无缥缈了,成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一种历史见证,它退出了消费领域,成了被废弃的回忆,甚至成了无用的东西。

   倾听了我的叙述,女儿的目光似乎穿过了时空的隧道,她终于明白了父母在丰衣足食的今天,为什么舍不得把面汤倒掉,为什么不浪费一颗一粒的粮食。我以为品味粮票,就是品味今日的富足,不忘过去的苦涩;品味父母的真爱,不忘老人的养育之恩;品味春色的甘甜和美味浓香,永远不忘在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父老乡亲。

暂短的亲情相聚很快就结束了,女儿又踏上了东去的列车,赶回京城上班去了。我在妻子送别女儿的目光里,看出了她无言的嘱咐:咀嚼和感受人生的种种况味,来日方长,好好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王维新(3800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品 味 粮 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