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hblao 发表于 2019-12-23 23:26:50

妈妈经常带新潮皮鞋回来换粮票

从成都回县城----

      妈妈经常带新潮皮鞋回来换粮票



母亲回家乡后年岁渐高,常常喜欢说自己活不长了,每每听到,我心惊胆战。于是我更加努力地存粮票。幸运的是,母亲活了89岁高龄,活到了她心目中认为“吃不完穿不完”的美好年代,我存的粮最终没有派上用场。



    前年回老家,收拾了很久没有住的房子,女儿女婿居然从老衣柜里,欣喜的翻出了好几十斤粮票,这可是当时的全国通用粮票啊,在那个已然逝去的年代,这可是比存款还要珍贵的财富。当年我们全家节衣缩食省下它,只为防备不时之需。哪知道时代变化这么快,转眼间就变得无任何用处,现在看来,这些粮票仅供回忆往事了。

    我的家在四川南部一个川黔边境的小县城的小镇上,由于家境不错,父亲是镇上为数不多受过教育的读书人,后来也因此被招工到成都森林工业局上班。为了与父亲一起生活,母亲也到了成都。而我们姐妹则留在了乡下。当时姐姐在县城教书,妹妹还小,家里每个月换粮票的重任,便落在了当时还在读书的我、一个小女孩子的肩上。每个月发粮票的时候,我就带上全家的粮食供应本,独自步行10几里山路,到区上去领当月的粮票。那时,粮票分三种:县票、省票、国票。父母在成都,为了换成他们可以用的省票,我每次还得到乡粮食部门去开证明。因为我是个女孩子,岁数又小怕路上被人抢,每次领到粮票我都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小心缝在衣服里面一些角角里,才敢上路回家。

    后来遭遇灾荒年(1960---1962年),国营单位的职工、干部的口粮每月由27斤缩减的18斤,普通居民减到24斤,学生还是每月32斤。父亲每月靠18斤粮食度日根本吃不饱,导致双脚浮肿,在单位无赖的默许甚至暗中做工作鼓励下,父亲等一部分员工最终选择了放弃工作,各自返乡。毕竟,在乡下,好歹还能找到各种乱七八糟的食物填饱肚子。

    粮食限量供应的年代,粮票因其稀缺性,几乎成为那个时候比货币还重要的流通票证,甚至有时候比钱还要管用。所以,一向富有生意头脑的母亲,每次从成都回来看我们,都会带上一些小县城里买不到的新潮皮鞋等物品,用了与别人换取粮票,以补贴家里用。

    至于我,读书的时候,每个月能将节省下来的粮票,花去一二两到我家门口陈二婆婆家换几根红薯吃,这是我感到最幸福的事。当然,同学中还有爱美一点的女生,则将粮票节约下来,换成更稀罕的布票,因为那个时候,仅靠每人每年几尺布票买布,根本不可能做出漂亮的新衣服;许多人要等到过年时才买能布做新衣服、新鞋子,不少人的衣服、鞋子的布不够用,还是拼接的。

    粮票主宰了那个年代几乎所有人的吃穿用度,以至于我工作后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个月要攒存一些粮票,以备不时之需。母亲回到家乡后年岁渐高,常常喜欢念叨着“自己活不长了”,每当听到她念叨我就心惊胆战,于是我就更加努力积攒粮票,以防给母亲办后事用。因为我们家里就三个女儿,没有男丁,姐姐家里负担也重,若家里老人真要有个好歹,手中有粮票,才能请得动有力气的人来帮忙扶灵。

    幸运的是,母亲活到了89岁高龄,活到了她心目中认为“吃不完、穿不完”的美好年代,我存下的粮票最终没有派上用场。



                                    【讲述者:四川古蔺胡泽映67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妈妈经常带新潮皮鞋回来换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