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hblao 发表于 2019-12-23 23:17:33

粮票---见证历史 铭记历史

粮票---见证历史 铭记历史

                     ----讲述一些有关粮票的故事

    如果要讲计划经济时期有关粮票的往事,我这个年过八旬的老头,恐怕讲一天也难讲得完。以下就讲一些记忆较深与粮票有关的故事吧:

    粮票是计划经济时期生活物资供不应求的产物。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家为了确保人人都能够买到口粮,从1955年开始发行了粮油票与城镇粮油供应本。在每户一本的粮油本上,都写上每个成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种,由主管部门核定每个人每月购买粮食的定量标准,小孩的数量少,成人的较多,脑力劳动者较少,体力劳动者较多,我是坐办公室的,定量是每月30斤,当时普遍的反映是不够吃。食油每人每月都是4两,当然也是不够吃的了。

当时凡是要出门,都必须拿着购粮本和单位的证明,到本地的粮食管理部门领取粮票(如果要去外省就一定要领全国通用粮票,要离开本县市的就要领全省通用粮票)。如果身在外地,没有粮票,有钱也要饿肚子,因为凡是能填肚子的食品,都要凭粮票购买。有一次,我出差到外县,办完事后到火车站排队买回程票,不料衣袋里的粮票竟被偷了,是在火车上买午饭时才发现的。没有粮票,当然只好饿着肚子坐在座位上看别人吃饭了,那种难过的滋味真是难以形容。正在吃饭的与我同坐一排的旅客问我:你不吃饭?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说不要紧的,还有3个小时就到了。他问我到哪?我说回南宁伶俐糖厂。他说真巧,我就是要到你们厂办点事。他拿出了一枚半斤的全国粮票塞进我手里:快去吃饭,不要饿坏了。

进入六十年代初期,我的月口粮降到24斤,这说明粮食的供应更趋紧缺。当时广西的一些地方已发生了饿死人。为了填饱肚子,厂里的各家各户,纷纷动手在生活区里开荒种粮,青菜,木薯都快种到各自的家门口了。粮食的紧缺,大大地提高了粮票的身价,简直就成了皇帝的女儿。买卖粮票的事出现了,以粮票交换生活用品的交易也发生了。广西的一些地方,由于粮食奇缺,已出现吃草根、树皮、观音泥的人们,少数子女较多的家庭,甚至发生了卖子女换粮票的悲剧,一个小孩只换回一百多斤粮票。还听说在一些边远山村,用几百斤粮票就可以迎娶一位年轻漂亮的新娘。

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为了每餐都能吃得七、八分饱,我家是按计算好的定量量米下锅煮稀饭的。有几天不知什么原因,煮出来的稀饭少了半碗多,吃在最后的我,只能吃个半饱。这是怎么回事?同样的米,同样的量,不应该少这么多嘛。后来经过几天“侦察” 才发现了问题:当时是两家共用一个厨房,彼此同时升火熬粥,水开了,邻居的大婶把我家的锅盖也同时揭开,顺手把锅里的米也捞起了一些放进她家的锅里,所以我们家煮出来的稀饭就少了一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国内国外因素的影响,造成生活物资空前匮缺。国家为了防止垄断,确保人人都能获得最起码的生产物资,实行了各种各样的凭票购买的办法。从粮食,副食品到日常生活用品,甚至屎尿,都要凭票购买,没票有钱也买不到。

    布票是按人头发给的,最多的一年每人1丈2尺,最少的一年只有3尺6寸。当时流行的口号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要缝一套新衣,是很不易的。很少有人能穿上没有补丁的衣服。

记得那时凭票买猪肉,多是买肥不买瘦,为的是肥肉能炼出猪油来吃,炼出了油的油渣也成了宝贝佳肴,连同青菜一起煮吃。凭票买的猪肉每斤七毛六分钱,私人卖的是每斤八元,那时每月仅几十元工资,有几个人敢买?

有一次,几个人凑起来去饭店打牙祭,一看菜单就乐了:红烧肉、炒鱼片、炒猪肝……,岂知一吃,瞠眼了,都是红薯、冬瓜、豆腐等代用品。

在我的收藏册里,有几枚印有男女农民图案的(广西)富钟县石龙乡东方红人民公社(吃饭不要钱的)饭票。这些饭票见证了一个史实:1958年,在中国的一些农村,在一段时间里,居然实行了吃饭不要钱的’“共产主义制度”,各家各户凭统一发给的饭票,到村里的公共食堂去吃饭,不用花钱。那时侯,各家各户自己都不用开锅开火了,那些铁锅铁镬都拿去“大炼钢铁”了。这个“吃大锅饭”的制度因为脱离实际,导至坐吃山空,石龙公社只实行了一两个月就寿终正寝了。

其它的故事还有很多,诸如四处求援购货券买电扇;全家人的布票凑起来为老人做一套衣服;千方百计去找侨汇券买收录机;为了完成购买国库券任务,厂里把任务分解到每个职工,按月把国库券放入各人的工资袋顶替工资;凡主动购买国库券的职工,每万元立即奖励一百元;到农村去买不要粮票的红薯,木薯,玉米;光顾不要布票的接补旧文化衫的交易等等,就不再一一详细介绍了。

总的说来,在解放初期,国家农业落后,粮食与许多民生日用品的供需矛盾突出,因而国家于1953年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全国人民都要凭票限量购买粮,油、布、煤、等日常生活必需品。于是,票证保证了人们食,衣的起码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矛盾,稳定了物价。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工农业逐年发展,粮食等物资日益丰富。1980年,禽、蛋、价格放开,不少工业品也基本达到了供需平衡,因而布票等各种票证逐步不再使用,放开了供应。到了1993年,最后的一种票证----粮票也被取消,粮食不再限购。至此,历时40年之久的票证时代宣告结束。

有人会问:这40年究竟发行了多少票证?我想这问题确实很难找出一个准确的答案。有人说,如果按性质种类来分,例如粮票算一种,布票,肉票,煤票,糖票……都各算一种的话,那就是共发行了60多种。如果按地域,规格来分,比方粮票,有国票,省票,市票,县票;2两,3两,1斤,2斤……;料票,1斤,2斤……等等,那就是几十万种了。我认为,不管是一百种也好,一万种也好,总之,它们在已经过去了的那40年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给我们留下了永远难忘的记忆。

今天,各式各样的票证已改变了昔日的身份,成了广大收藏爱好者手上的收藏品,在各地的收藏品交易市场,在各地举办的票证交流会里,在网络各个票证收藏网站里,都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各种票证,人们在那里做票证买卖,交换,拍卖,展览。票证已成了市场上的一种商品。这些活动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我总覚得,收藏票证不止是为了观赏与投资赚钱,同时应该通过票证去认识历史,见证历史,铭记历史,从而认识到幸福的今天,来之不易,应该珍惜,应该发奋图强,创造更美好的将来,决不让票证时代的历史重演。

我的一个老同乡,几年前在广西柳州市用自己的房子,自费开办了一个票证博物馆,自任讲解员,免费开放,颇受欢迎。近年受到市及自治区主管部门的重视,曾几次获得过经费上的支持。我认为这种无私的作为是难能可贵的。



            (广西南宁黄乃葵)粮票---见证历史铭记历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粮票---见证历史 铭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