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9|回复: 0

古玉器鉴定中的罪与罚--王文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6 23: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写这篇随笔,不是为了和某些朋友们争议,而是想谈谈在古玉器鉴定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由来已久。每当看到有些人提的问题,恍如隔世,20年前的问题,现在居然还在反反复复的探讨追问,不知道是时代没有前进,还是人的领悟退化了。 目前在庙堂、在坊间、在网上号称是专家是老法师(或者称之为老军医)、是版主是大侠的,比比皆是,都说自己懂古玉器,并且除了自己的别人的都是假的,还喜欢很有正义感的用居高临下的用白眼或者斜眼看人,看天下,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大侠砖家”。这些年来,我被大侠砖家拷问的不少,简而言之,就是我是伪专家,是祸国殃民的,是罪不可赦的,喜欢把我的博客文章和节目一一做鱼鳞剐,批死臭死。如果仅仅是喜欢攻击我,并且有快感的话,我可以施舍我的宽容,就像当年日本人轰炸珍珠港一样,他们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问题是有很多不明真相的朋友,会真的被误导,被孽杀。我不想和某一个特定的人做争执,只是对于我看到的一些问题做一点我的解释。希望对看我文章的朋友有一点帮助,现在将一些问题罗列一下: 1:古玉器上的平行抛光痕迹同心圆特征 好多年前就有专家说,只要发现在古玉器上有二条平行的抛光线,就枪毙它,理由是古代玉器抛光工具用的是活动的解玉砂,是不可能固定在某一个地方的,所以不可能留下二条平行的抛光线,只有现在的砂轮的砂是固定的,是会留下二条平行阴线的。这个说法在当年是得到很多人的追捧的,觉得言之有理,可是后来发现,问题和某些人的臆测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玉器鉴定中,不但完全有可能出现二条平行抛光线,而且还会出现规则同心圆痕迹,比如金沙遗址的玉器,就出现了太多的同心圆痕迹,应该知道,考古发现的战国和汉代时期的青铜齿轮早就发现了,在湖北鄂州博物馆和河南洛阳博物馆都有馆藏,所以在回到青铜剑的剑首出现同心圆的痕迹这个问题,很多年前就有专家的论文出现。而金沙遗址是商代晚期的,可以说,齿轮留下的痕迹特征在商代晚期的玉器上已经有了,并且不是一点点,不是猜测,是密密麻麻,规规矩矩。所以,不能一看到抛光有二条平行的抛光线就固执的断定为现代仿品,也为无论是木砣抛光还是布砣抛光还是牛皮砣抛光,都有可能会将解玉砂不经意的嵌粘在上面,留下平行的痕迹。因此,看待问题时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 2:古玉器中的打孔特征 关于古玉器中出现的打孔痕迹鉴定,目前很多图片和文章说的很清楚了,不外乎就是桯钻和管钻的所留下的痕迹特征,说道桯钻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钻木取火的时代,联想到茹毛饮血,原始社会。但是桯钻打孔不仅仅是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上,在后代的玉器制作过程中也一直延续使用,只是材质发生了变化,主要是是看需要的情况决定,桯钻的特征是可以打很小的空,缺点是不容易冷却,不方便打很大的空。早先的工具一般是自然界可以收集到的燧石玉髓玛瑙等,总之是硬度大于玉石,而不容易折断的,用做钻,用手工或者安装在一个弓上来回转动使用,钻头和木柄可以用自然界的虫胶和沥青黏黏的,在用绳索绑住(古代标枪和弓箭就是这么固定的。不要在问怎么会有沥青,沥青是有天然的),加水加解玉砂混合使用,早期是留下较大的马蹄孔,回来出现了青铜材质的桯钻,孔就越来越小,因为是手工转动,难免不能一鼓作气在同一个点上钻动,必须要反复起钻,加上钻的磨损,加上进入孔的解玉砂的粗细不同,就会留下不规则的孔壁,和粗细不同的螺旋线痕迹,现在的打孔也会有螺旋线,只不过两种螺旋线特征不一样而已。那么,一样的工具是不是就一定会留下一模一样的痕迹呢?这个问题就未必,不能像检测弹道一样来检测这个问题,弹道的来复线是固定的,子弹的速度也是固定的,所以痕迹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古代用桯钻打孔的过程中,玉的硬度不可能是一种,是一模一样的,比如有透闪石,有蛇纹石,有各种各样的美石,它们的硬度都是有区别的,加上用做钻头的材质也是不一样的,解玉砂也是不一样的,打孔的人的速度和间歇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可能会一模一样。鉴定的时候,要知道大同小异。自然界都不可能存在一模一样的两朵花,怎么会有一模一样的琢玉痕迹? 管钻是用来打较大的孔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使用,比如玉璧的孔和玉琮的孔都是用管钻来打的,管钻的特点是可以打大孔,中间是空心的,可以加速冷却,不容易磨损钻头,早期的管钻一般是用自然界的物质做钻,比如毛竹,加上水合解玉砂做成管钻,这个方法是可行的,所以一般古代玉器鉴定的时候可以看管钻掏堂留下的痕迹,一般这样的孔是口沿略大,内径略小,不明显,细心是可以看出来的,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是因为南方是有毛竹的,而北方是没有毛竹的,所以,北方的玉器很多大孔是用桯钻打很多小孔,再用绳索加解玉砂反复搜空的,这样就留下了不同的痕迹,和不同的鉴定方法。但是这样的情况一般只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到后来统一用青铜做管钻,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 3:古代玉器的边缘特征 战国汉代之前的古代平面玉器的鉴定,看边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一般来说,古代玉器的开片是有很大的间隙的,有就是说无论是线切割还是砣切割,都会出现厚薄不匀的情况,就是打磨以后,也是一样的,就是到了战国汉代齿轮出现,也还是有这样的情况,而且这样的不均匀不是一边倾斜的,而是在每一个厘米之间就会发生厚薄不匀的特征,主要是工具的晃动造成的,这个是现代仿古玉器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仿古玉器的仿制是一边厚一边薄的,很容易看出来。 4:古代玉器颜色的特征古代玉器的颜色主要是指玉器本来的颜色,和后天形成的次生色,本来的颜色大家都知道,透闪石一般就是白玉,青玉,墨玉,黄玉,等。这个是先天的,也就是材质本来就有的,主要是和玉料中含有微量的元素不同和多少导致的,在此不做赘述。 这里主要谈几个另外的问题 *古代玉器中到底有没有红玉?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古代文献中说到的红玉就是玛瑙,但是文献中清清楚楚的记载着玛瑙一词——就是玛瑙。由此可以看出红玉不是玛瑙,那么红玉到底是什么呢?经过我们反复检测和考证,红玉可能就是古代经过自然风化后的青玉和碧玉,因为青玉和碧玉经过风化后会变成红色。因为我们在检测古代玉器的风化现象中,发现了有材质风化和成器后风化,材质风化就是在做这个玉器的时候,材质已经风化了,比如青玉可能当时因为风化已经变成红玉了,这个只是推测,一家之言,抛砖引玉而已。 *古代玉器中的沁色怎么形成的? 经过检测,一种是吸收自然界或者墓葬中的微量元素形成的,这样的是沁色,就是侵入的颜色,一种是从玉器中自然游离出来的,析出的,比如青玉中的阳起石时间久了会游离到表面,形成漂亮的颜色,红色或者黄色以及中间的过渡色。这样聚集到玉器的表面,一般统称为沁色。如果青玉中阳起石游离到表面越多,青玉的颜色就越来越淡,就会有青玉变成青白玉。所以有沁色的玉器不一定是玉质差的,当然一般来说白玉的沁色几乎都是侵入的,因为白玉中几乎不含阳起石。 *是不是只有古玉器的沁色才会发生盘变 不一定,因为前面说过玉器表面颜色的成因,所以颜色发生变化是因为玉器中的阳起石发生游离作用,和盘的时间多少和方法和温度都一关系,所以,一般来说玉器都会发生颜色变化,只不过是快慢而已。 *玉器中的虫蛀孔是怎么形成的? 玉器中的虫蛀孔,经过检查就是玉器中含有的方解石游离以后形成的空洞,所以,一般有虫蛀孔的玉器玉料不是很好,我看到有人质问我,玉器中怎么会有方解石,这个问题,可以去请教地矿专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想当然的信口雌黄的说法会让别人误解人品问题的。 5:玉器中的工艺特征 不知道有多少次有人争执古玉器中的工艺问题,摆出一副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状态,只要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经验不一致,别人就是伪专家,自己就是在捍卫真理,其实,在古玉器鉴定的领域中,最可怕的就是刻舟求剑的方式,不但误导了自己,也贻害了别人。在这个鉴定领域要学会融会贯通。 *古玉器工艺上会不会出现误差? 有一个著名的古玉器鉴定家,好多年前和我说,战国汉代的浅浮雕谷纹玉器,只要有一个谷纹琢崩了,就是假的,为什么呢?他说,古代玉器制作是如何如何的严格,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是要杀头的,是要灭九族的。我后来笑着对他说,你现在供职的博物馆的谷纹玉器就有很多就是崩掉的,并且几乎可以说,全国博物馆只要有谷纹玉器的,都有这样的情况,莫非琢这些玉器的匠人都灭九族了啊? 这样轻率的态度和做学问的方式让人扼腕长叹。 *商代玉器的双勾拟阳线工艺特征 所有的爱好古玉器的人都知道商代玉器,都知道代表商代玉器的一种特殊工艺——双勾碾,或者叫双勾拟阳线。就是说用两条阴刻线虚拟出一条阳线的效果,关于鉴定商代双勾阳线的特征,有以下2点。 *折铁线——所谓的折鉄线,就是说商代玉器的阴刻线转弯的地方像铁丝折弯时候的角度,比较硬朗,这个是不错的,但是鉴定的时候,不一定每一件商代玉器的阴刻线都有折铁线的特征,在妇好墓出现的殷商晚期的玉器这样的特征比较明显,但是很多人忽略了,商代晚期的遗址不仅仅这样安阳妇好墓,目前知道的有江苏的,济南的,石家庄的等等。这些地方所出现的商代玉器在工艺上是会有区别的,有大同小异的地方,不能形而上学。 *:关于殷商玉器上出现砣线冲出的问题。有很多朋友喜欢翻拍大量妇好墓的玉器照片。用来证明商代玉器的工艺特征,这个本是好事情,但是,要知道,在安阳妇好墓的玉器是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区域,很可能很多玉器还是同一批工具同一批人琢制的,这可以说明安阳殷商妇好墓玉器的特征,但是不一定当时全国各地的琢玉就没有差异,是一个磨子翻出来的,这个问题需要有一定的理解力,同时要明白,砣子有冲线是控制不住的体现,不是特地要到达这样的效果的。有很多博物馆的殷商玉器可以证明,商代双勾拟阳线不一定都是折鉄线的特征的。 6古玉器鉴定的总体把握古玉器鉴定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因为事关国家的文物保护以及藏家的名誉和财产问题,开不到半点玩笑,近20年了,在古玉器鉴定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标型学,一直以来,鉴定是用眼学的方法的,也就是立标定型,加以比证,这个方法传承了好多年,是对的,但是也不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这个领域的局限性,因为按照我们目前的考古发现,还远远没有将我们地下的各时期的墓葬挖掘殆尽,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出土玉器只是沧海一粟,和我们8000到10000年的古玉器史上使用玉器是九牛一毛,是不能完全涵盖的,这样,我们所知道的标本其实是很少的,加上现在几乎是十墓九空,大量流失在民间的古玉器,需要我们甄别,加上中国很多年代地域分布极广,年代跨越很长,不是一二个出土墓葬就可以说明问题的,比如现在知道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代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公元前1046年。殷商大约554年。还要它的地域到底有多大,分布有多广,现在还在不停完善中。加上山海经上记载的200多个玉矿,现在只有几个还在开采,其余的应该都做成了玉器埋在了地下,这么多玉器,跨越这么长的时代,我们对玉料和器形和工艺目前知之甚少,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去研究的。 *是不是一个西周虢国墓就可以代表西周玉器?是不是一个曾侯乙墓就可以代表战国玉器?是不是狮子山墓就可以代表汉代玉器?是不是这些天南地北的同一时期的玉器就没有差别? *古玉器鉴定中鉴定的材质风化鉴定对不对? *经过无数次鉴定和论证,应该说风化鉴定是正确的,但是不能说没有风化的玉器一定就是现代玉器,有时候很多出土玉器也是具有风化特征的,有风化的玉器有很多在材质和工艺特征上都和表型学有很大差异,就是说我们看惯了博物馆的图片资料,和现在有风化存在的很多玉器特征不一样,这个可能是中国玉器使用时间实在跨度太大了,有很多东西还要我们不停的去了解。风化鉴定要一分为二的去看,是一个好事情,是玉器鉴定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比如是不是汉代玉器的制作工艺一定就超过了战国玉器?确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汉代早期的玉器是倒退的,反而不如战国。就是因为汉代伊始的战争让国力倒退了,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急需要考虑解决的,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是不是古玉器就一定值钱? 不一定,古玉器在历史和文化价值上肯定超过现代玉器艺术品,但是很多方面不一定就胜过现代玉器,要理性认识,因为谁多知道,历史是不可能倒退的,我们是永远不可能回到战国和汉代的。一件玉料和工艺和保存都精美的古代玉器是无价的,但是一件玉料很差,保存不好,工艺粗制滥造的古玉器,未必会有多少人会懂的欣赏和收藏的。现在玉器之所以会被人们普遍接受,是因为可以明确的知道它的价值,而了解古玉器的人不是很多。以前所以一般人宁愿买一件看的懂的现代玉器,也不买看不懂的古代玉器。不过,这个问题目前已经在改变了,所以,中国一句老话“货卖识主。” 这些问题,在古玉器鉴定中比比皆是,需要我们思考和反省。 总之在古玉器鉴定中,要做到耳聪目明,融会贯通,必须要与时俱进,不能信口雌黄,更不能颠倒是非,指鹿为马。古玉器鉴定不是角力,是知识文化和人品的体现,谣言止于智者,不能以讹传讹。 古玉器鉴定,因为和功名利禄息息相关,所以,永远充满着罪与罚,面对目前古玉鉴定中的风风雨雨,不禁使我想到北岛的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样看得清楚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4-5-4 10:41 , Processed in 0.052734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