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39|回复: 6

玉看皮瓷看底,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16 16: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0.8]我们在鉴定瓷器的过程中当然可以通过瓷器的神韵,器型,釉面,画工,款识,发色等等来鉴定,但是底足的鉴定是鉴定环节中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真伪和断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据,这也是为什么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
[size=0.8]下面为大家盘点一下瓷器底足鉴定25条!每一条都超级实用!
[size=0.8]1.火石红
[size=0.8]火石红中的锈黑点,看上去有滋润感,自然感,不干燥,在40倍放大器或阳光下能看到有五彩哈蜊光。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2.修胎刀痕
[size=0.8]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现代修胎多用钢锯条,竹刀子修理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现代锯条修后留下刀印是粗线条(2至3毫米距离)。这个不同之处一看很明显。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现代锯条修后留下刀印是粗线条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竹刀子修理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
[size=0.8]3.露胎胎骨
[size=0.8]观察其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一般来说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则不同,显得轻滑或坚腻。当然也不能绝对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细润坚腻,然而相比仿品还是稍显干燥;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汝窑天青釉圆洗,宋,故宫博物院藏
[size=0.8]4.粘砂现象
[size=0.8]观察其粘沙现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这一点却极少做到(伪品也有少数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其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再加多为模注而过于规整等原因,使之极少有粘沙;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5.底足做法
[size=0.8]纵观各个时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别之处,所以还可鉴察其露胎痕迹之纹路,如南宋瓶脚就有圆圈之旋纹,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时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朝之遗迹),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而仿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6.足底观察
[size=0.8]底足老气自然,无泥浆粉土及其它洗不干净的人为物,无人为作旧而被复烧的痕迹。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7.内折角
[size=0.8]关于内折角。内折角就是底面与足墙的夹角。这个夹角里边有积釉,就是上釉的时候积得比较多,多了以后就呈现出一种虾青色。这是明代中期以前经常出现的,现在的仿品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仿品的积釉与真品的积釉有两点不同。第一,它不是虾青色而是淡绿色,即使能接近虾青色也是泛绿的。第二,明代虾青色的线有些窄,而后仿的比较宽。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8.胎骨质地
[size=0.8]胎骨(底足)洪武前颗粒较粗,胎大多呈白中泛灰,胎骨有小孔隙,而永乐后胎骨相对比以前的要细白一些,无论胎质怎样,看上去绝不生硬,有自然熟透感,使人感到胎质粗细不干燥,有无氧化物都自然,手感不重又不扎的那种润腻不涩的胎质感。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9.胎骨外观
[size=0.8]胎土与古代瓷胎有别。从胎的质感观察,有机械淘泥、练泥和快速陈腐的表现。胎骨(底足)与器物内外露胎处的色泽、老气、用料等要一致,感觉要自然。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五彩灵芝桃树纹盘,明嘉靖,故宫博物院藏
[size=0.8]12.刻字
[size=0.8]除了餐桌上日用瓷器,古代一般不会对其他瓷器刻字的。但有些古代祠堂用瓷,如无祠堂名号也会加刻的,以防止有人拿回家私用。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五彩云龙盘,明崇祯,故宫博物院藏
[size=0.8]13.削足方式
[size=0.8]景德镇的瓷器多是在挂釉以后方将器足削去。相反,日本瓷器都是在全部成形后再挂釉。所以细看江西瓷的外足釉与坯的分界,釉是以锋利的切线断然而止的,这一点与日本制品迥然有别。古瓷中明代制品多留有削足的痕迹,而清代所作除劣等品外,大都在切削过的足端用濡笔或布加以揩拭,因而足底面总是带有一种柔软、滑润之感。试看清代瓷器中有仿明代制品很相似的,但从未见有模仿这种削足之癖。有时虽然很难用肉眼判断,然而如果用放大镜一看便可大体了然。当我们鉴别明瓷与清瓷的时候,固然一般都可由它们的器形、釉色以及图样等各方面综合来看,不过有时也会陷于迷惑而莫知所是。此时如能注意一下这种削足之癖,便会成为鉴定上的一个有力线索。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青花怪石牡丹纹菱花式盘,明洪武,景德镇制
[size=0.8]14.护胎釉
[size=0.8]护胎釉通常添加芝麻色的植物灰,可以保护素胎,便于均匀上釉。乾隆和现代伪作天球瓶的圈足处护胎釉差别很大,乾隆的护胎釉经过高温氧化,闪闪发亮,而赝品根本不见有芝麻色护胎釉。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粉彩婴戏天球瓶,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size=0.8]15.胎土痕迹
[size=0.8]老的,胎土中有含砂粒的“硬”感觉,手拉坯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旋纹会留在器物的内壁。赝品的胎有人工和机制二种:人工拉坯的胎没有竹刀修胎的痕迹(因是用铁刀修胎),机制胎的连手拉坯旋纹都看不见,而且胎土紧密,含粉状,无含砂粒的感觉,呈“软、湿”的状况。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斗彩鸳鸯卧莲碗,清乾隆
[size=0.8]16.露胎处,胎釉的连续性
[size=0.8]旧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干燥状胎釉形成一体的感觉。新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湿”状,胎釉形成二部份的视觉,即使经特别做旧处理过的器物,也无法呈现胎釉连成一体的视觉。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鲜红釉盘,明正德,故宫博物院藏
[size=0.8]旧器的胎脚因年代的风化,不同程度上会形成高低不平的凹凸小坑,整体呈现出一片自然、干燥、统一的色泽。新器的胎湿现刚出炉状,或因化学物的造假,变得太黑,太旧的状况,整体无法统一,呈现胎釉分开的“湿”感觉。
[size=0.8]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底足露胎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
[size=0.8]17.石英砂和氧化铝粉做垫料
[size=0.8]目前景德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仿品。不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18.瓷片研究
[size=0.8]研究瓷片的好处(优势)之一是能非常真切地观察古瓷的胎。由于是残片,其断面便将器胎的所有信息暴露无余,包括胎的厚度、呈色、气孔状态、颗粒状态、胎质纯度、杂质状况、吸水性能、硬度……等等,这些器胎信息在不同时代、不同窑口都有或明显或细微的差别,这是瓷器鉴定的一个重要视角。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而这些信息却是整器难以完充分披露的。整器基本为釉层包裹,只在器底接触面(外底、足端处)及漏釉缩釉处显露“冰山一角”,且这些有限的“露胎处”披露的往往不是瓷胎的真实信息,而常常是“假象”——往往是陶衣(化妆土)、氧化层(火石红)、酸碱腐蚀层、霉斑污染层、污物堆积层等等,不是真正的胎色。
[size=0.8]19.足边修釉
[size=0.8]清三代官窑瓷尤其康雍两代的官窑器特别讲究修足圈边上的釉。它是在上釉之后在足圈顶部内外各修一刀使足背两边的釉修整齐。且仅仅留下不到一个毫米的胎露出来。整齐划一十分精细,一般民窑品是做不到的。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粉彩花蝶纹盘,清康熙
[size=0.8]对足背两边的釉要用小刀轻轻地修一圈,让胎与釉处凸出一道白色的胎,且形成凸出(无釉部分)的部分才不到一个毫米。这一道精细的工艺,且整整齐齐又十分美观,是鉴别清三代官瓷的一个标准。
[size=0.8]20.釉面贼光
[size=0.8]新器(赝品):釉薄光滑,呈贼光,无包浆状,即使用“氢氟酸”处理过的器物,其光泽不是太亮就是太暗,呈不自然状。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釉薄光滑,呈贼光
[size=0.8]21.仿品釉面特征
[size=0.8]仿品除底面外,其他表面却没有多少缺釉的小圆坑,透明釉厚薄也正常。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伪品
[size=0.8]22.康熙款胎底特征
[size=0.8]康熙瓷的胎质是精细白晰又坚致,但制瓷风格较为粗犷,器底都留有旋痕。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细也存有杂质,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点点黑疵。如果你碰到的东西写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洁,没有旋痕和黑疵的话,十有八九是后仿品。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绿地红彩云龙纹盘,清康熙
[size=0.8]23.仿品特征总述
[size=0.8]底足修胎不规整,棱角粗糙,能感到旋痕生硬的感觉。足底为粗砂底,不光滑。胎釉结合也疏松,釉面稀薄,混浊。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赝品
[size=0.8]24.真品青花特征
[size=0.8]真品的底足内的青花款,放大镜下肯定能看到气泡。仿品没有。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青花九龙闹海纹碗,明成化
[size=0.8]25.胎土原料对比
[size=0.8]老瓷的胎质是腐熟高龄土制成,加之老瓷年代已久,肉眼观感干、酥、有老化痕迹。新瓷胎制泥工艺与老瓷不同。一是原料配比不同,二是瓷土是球蘑机粉碎而成,故现代瓷胎可表现为手抚有刺手感,有的虽然不刺手,但观感发湿、硬。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斗彩三秋杯,明成化
[size=0.6]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鉴定25条妙招!

[size=0.8]斗彩三秋杯底部,明成化
[size=0.8]以清代糯米胎举例说明,拿一粒大米和一粒糯米比较,大米就是湿硬,糯米就是干酥。但请注意,古来窑口甚多,胎质千差万别,不可以一盖全。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一片老瓷,一片新瓷对比,慢慢体会,找出差别,自可神会。关于釉的玉质感也是一样,南方人叫肥厚,北方人叫滋润,表述不同。
[size=0.8]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16: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瓷器烧造的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其胎釉选料和烧造方法也各有不同,掌握瓷器胎釉的时代和地域特征是瓷器鉴定的另一要素。

既然要从瓷器的胎质入手,那么就要了解胎质是什么,瓷器的胎质是由瓷石、瓷土制作而成的。其中的瓷石是一种由石英、绢云母为主要构成、并含有若干长石、高岭土等岩石状矿物。呈致密块状,外观为白色、灰白色、黄白色以及灰绿色; 或呈玻璃光泽;断面常 呈贝壳状,无明显纹理。

我国很早就利用瓷石来制造瓷器,基本上都是用瓷石作为原料,如南方的越窑系、龙泉窑系以及北方的众多窑口。

而瓷土是由高岭土、长石、石英等组成的已风化的次生土矿,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二氧化二铝、并含有少量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钠、氧化钾等。其可塑性能、结合性能以及耐火度均较高,是我国明清时期制瓷的主要原料。

未施釉的瓷骨为胎

按照胎的瓷泥粗细和呈色又分为瓷胎、浆胎、瓦胎、石胎、铁胎。普通瓷泥做胎为瓷胎;将瓷泥用水搅拌,取其浑浊状液沉定下来的细粉做胎,此胎为浆胎;瓷土较粗的胎为瓦胎;笨重而坚实的胎称为石胎;胎质呈铁色的为铁胎。


鉴别瓷器的胎质,要观察瓷器的露胎处,特别是底足。

一般来说真正的古瓷,基露胎处有胎骨老化以及自然磨损的现象,也就是说,元代及以前的瓷器胎骨以及底足看上去比较干酥,这与新仿瓷器胎子显得硬是不相同的;明清瓷器的胎子,看上去比较细腻坚致,有润心之感,较之新仿瓷器的湿硬,略显干燥不够润滑。

对于古瓷的断代,胎质也能起作用。

大致而言,两晋瓷器通常为褐色胎或灰白胎,瓷化程度相对较高,器身厚重沉实。南北朝瓷器普遍胎底较为粗松,多呈灰白色或褐色,气孔明显。

隋代瓷器胎体较为厚重,胎色以灰白居多。

唐代瓷器分为粗细品种,邢窑细白瓷胎骨坚实致密,粗白瓷胎质疏松胎面敷有化妆土(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层薄薄的色浆。颜色有白、红和灰等。这种色浆,在陶瓷工艺技术上称“陶衣”,也叫“化妆土”、“装饰土”、“护胎釉”。);赵窑青瓷胎质细腻。

宋代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色或浅灰白色居多;通常 器皿底足露胎,瓷质多粗;底不露胎之器,瓷质一般较好,有支钉痕。青白瓷以景德镇湖田窑的胎质最好,细腻润滑,瓷器底足露胎中心呈黑、褐色的垫烧痕,具有湖田窑的特色。

元代钧窑、磁州窑器皿底足露胎,瓷质稍粗;景德镇瓷器胎色洁白,胎质细润;龙泉露胎处为朱红色。

明代瓷器底足露胎,瓷质较细;明代中后期有款瓷器底足大多挂釉,也有少数底款有釉而周围无釉的,也有少量底足露胎的。

清三代瓷器与明代瓷器相仿;清中叶以后,瓷器底足露胎的情况就很少见了。

较早时期的瓷器器皿,即便施满釉,仍能在圈足的边沿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看出胎质火化的呈色。例如元代瓷胎大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晚期瓷器如明清瓷胎大多白洁细腻而且杂质很少,火石红色也减少甚至不见。


胎质呈色能够反映出胎土的配料,如宋代龙泉窑生产的粉青,梅子青、其胎色为白中带灰,就是采用了瓷石加紫金土的配方,又如五代的安徽繁昌窑瓷经及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瓷就是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瓷胎的洁白细腻程度和杂质多少,能够反映出瓷器生产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比如明代初的洪武年间,瓷器胎体多厚重结实,底足多为涩胎无釉,泛火石红,与元瓷相类,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属杂质自然泛出所致。稍有区别的只是在器底涂抹上釉浆,留下刷痕或红或白的釉浆斑。

永乐、宣德的砂底器皿,因其选材和淘炼技术较元代精细,虽然难免含 有微量杂质,形成黑褐色的星点,但已少有元瓷底足凹凸不平的缺点,用手抚摩多有温润细腻之感。明未清初的砂底器以及后世仿品的胎质就达不到永乐、宣德瓷那般细腻温润显得粗糙。又比如明代成化瓷器一向以细润纯洁著称,前人形容为“如脂似玉”其底足却有米黄色的斑点,人称米糊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16: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宋 青白釉狮子瓷枕
  
南宋 龍泉窰青釉蓮紋盌
  由于瓷器烧造的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其胎釉选料和烧造方法也各有不同,掌握瓷器胎釉的时代和地域特征是瓷器鉴定的另一要素。
  1、胎质
  鉴别瓷器的胎质,是观察瓷器的露胎处,主要是底足。大致而言,宋代器皿底足露胎,瓷质多粗;底不露胎之器,瓷质一般较好,通常有支钉痕。元代器皿底足露胎,瓷质较粗。明初瓷器底足露胎,瓷质较细;明代中后期有款瓷器底足大多挂釉,也有少数底款有釉而周围无釉的,也有底足露胎的。清三代瓷器与明代瓷器相仿;清中叶以后, 瓷器底足露胎的情况就很少见了。
  无论任何时代的瓷器器皿,即便施满釉,仍能在圈足的边沿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看出胎质火化的呈色。例如元代瓷胎大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胎大多白洁细腻而且杂质很少,火石红色也减少甚至不见。
  胎质成色能够反映出胎土的配料,如宋代龙泉窑生产的粉青、梅子青,其胎色为白中带灰,就是采用了瓷石加紫金土的配方。如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瓷就是采用了瓷石+高龄土的二元配方。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大罐
  
元青花龙纹梅瓶
  瓷胎的洁白细腻程度和杂质的多少,能够反映出瓷器生产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比如明代永乐、宣德的砂底器皿,因其选料和淘炼技术较元代精细,虽然难免含有微量杂质,形成黑褐色的星点,但已少有元瓷底足凹凸不平的缺点,用手抚摩多有温润细腻之感。明末清初的砂底器以及后世仿品的胎质就达不到永乐、宣德瓷那般细腻温润,显得粗糙。又比如明代成化瓷质一向以细润纯洁著称,前人形容为“如脂似玉”,其底足却有米黄色的斑点,人称“米糊底”。
  时代进步能够提高瓷胎的质量,而原料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瓷器的胎质质量。如明代嘉靖窑瓷器瓷质比不上成化、弘治瓷,主要原因还是景德镇附近生产瓷器的优良瓷土“麻仓土”已经用。“奈饶土渐恶,较之往日大不相侔”(《博物要览》)。当然,同样是景德镇的瓷窑,同一时代所用的瓷土也不尽相同,因为周围的瓷土也有质量高低之分,有的细腻滑润,有的细而不润。采用好的瓷土,造出的瓷器瓷胎质量肯定不会差。所以,通常好的瓷土都被官窑所占用。又如明代福建德化窑的胎料好,是因为用氧化硅和氧化钾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因而烧成后玻璃相较多,胎质致密,透光度十分良好。
  在鉴别有些瓷器瓷胎时,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宋、明、清有些瓷器是采用裹足支烧而足不露胎,有些因受窑火影响而使露胎颜色发生变化,如所谓“紫口铁足”。这类瓷器的瓷胎断面内与外的颜色是并不相同的。
  又如永乐、成化的脱胎瓷、斗彩瓷一类的薄胎器,因器物精细,露胎处极为细小,是较难辨别瓷胎的颜色的。许多传世品,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外界诸如空气、水分的侵染,或者手摸盘弄,也难以辨别胎体的本来颜色。遇到这类瓷器,还需要采用一些辅助方法,如瓷器上手,掂掂重量,听听声音,可以鉴别胎体——瓷胎声音清脆,有金石声,说明火候高;缸胎体重而且坚硬,声音较沉;浆胎体轻而松软,声音发糠。
  一般说来,永乐、宣德、成化、弘治等瓷胎均较元瓷为轻,而宣德瓷又比永乐为重,正德瓷又比成化、弘治瓷为重。(用声音来鉴定瓷器要特别小心。过去所说古瓷声音感觉沙哑,新器声音清脆,即古玩术语中的“泠”。)
  
明永乐官窑青花四季花卉海水纹折沿葵口盘
  

明洪武 釉里红地留白折枝牡丹纹盘
  2、釉质
  观察古瓷的釉质,主要是看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程度。旧瓷上都有所谓的“酥光”、“莹光”,即指旧瓷釉面上蕴含的如玉如脂的光泽,光泽柔和,内敛,看上去很静穆。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而新瓷的釉面上会出现所谓的“火光”、“浮光”,光泽很亮,刺眼,光是由釉面向外发散,这种炯炯刺目的“火光”又被称为“贼光”。
  鉴定瓷器的真伪,观察瓷器的光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通常新瓷器会有“火光”,但有些仿品会采用做旧的方式来消除新瓷器上的“火光”,如将新瓷器用茶水煮、药水浸泡、土埋、浆沱、兽皮打磨、油泥弄抹等等方法,也可以将此种“火光”去掉,但会留下一些痕迹或破绽。凡是遇到这类可疑的无“火光”却又缺乏古瓷宝光的瓷器,应仔细观察,用放大镜即能找出破绽或有规律的擦痕。
  仅凭瓷器“失亮”来确定瓷器的新旧,还是很不够的。因为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也有可能会有崭新的光泽,如故宫中的清三代瓷器,有些从未起封而保存至今,一旦开箱,其瓷器的光泽依然灿烂如新;被坛罐存储的古瓷,无论是埋在土里或海里,只要密封好,打开之后,瓷器依然会光亮如新。遇到这种“老中见新”瓷器,必须要从器型、胎质、釉质、色彩、纹饰、款识等几方面详加审视,不要轻易遽下结论。
  在观察釉质时,要注意看釉面,看釉层的厚薄程度,釉流淌的状态,以及缩釉情况。各个名窑和名瓷都有各自的特征。胎釉色对鉴定瓷器也是至关重要的。
  如北方莲花尊胎体厚重,釉厚的地方近于黑色。北朝晚期釉中含铁量较低,故釉色为浅青色,与隋代青瓷的釉色较为接近。北朝贴花罐,含铁量高,釉为黑褐色并有窑变。河南北朝北齐墓出土的黄釉绿彩罐,是唐三彩的前身,唐三彩一般为黄、绿、白(蓝)。其演变过程是:从汉晋单色釉到北朝的黄釉绿色再到唐三彩。北朝褐釉印花扁瓶,两面印舞蹈人物纹,其人物形态、串珠纹具有西亚地区风格。此种褐釉扁瓶北朝晚期出现,隋唐都有烧造。
  
清康熙豇豆红釉镗锣洗
  
清晚期 哥釉青花缠枝莲纹玉壶春瓶
  同样造型的黑釉碗,从胎色上可以区别是定窑还是北方其它瓷窑的产品。这是因为定窑黑釉碗胎色洁白,与白定质地一样,这是其它任何瓷窑所生产的黑釉瓷无法比拟的。建阳窑黑釉碗除造型上有自己的特点外,胎色也与其它瓷窑产品不同,因其含铁量高,胎呈黑褐色,釉面有兔毫结晶。宋代钧窑瓷器釉面釉多如堆脂,有“蚯蚓走泥纹”。定窑釉面多有泪痕状和细密状痕迹。元代琢器表里釉多不一致,常有漏釉、缩釉、窑裂、夹扁等缺陷。永乐的琢器表里釉多均匀一致,甜白釉器皿器口、底、边角处釉薄处多闪白色、闪黄色,厚釉聚处则闪浅淡的水绿色。康熙仿永乐甜白釉器,底部往往有旋纹以及黑疵,而且聚釉处无永乐瓷常见的水绿色。成化窑瓷器釉色有偏青和偏白两种,但无论那种釉色,底足和器身的釉色都是一致的。康熙郎窑红釉为深红宝石色釉,其器物的口沿釉色多较浅淡,器身釉色浓艳,器足釉多厚聚垂流而不漫底,器底为“米汤底”、“苹果绿底”。人们形容郎窑红釉为“脱口,垂足,郎不流。”
  观察瓷器釉面,还包括瓷器上的开片,也就是细碎纹。许多旧瓷釉面上会有各种细碎纹片,如牛毛纹、鱼子纹、蟹爪纹、鳝雪纹、柳叶纹、冰裂纹等大小不同的片纹。如宋瓷中的官窑、哥窑、汝窑等瓷器上自然出现的特征。官窑器(南宋修内司官窑)有“蟹爪纹”,哥窑有“金丝铁线”开片,汝窑有冰裂纹开片。后世仿品同样能凭借人力做出相似的片纹,尤其是雍正、乾隆时期的仿官窑瓷、仿哥窑瓷,可谓几可乱真。不过,仿哥窑器的“金丝铁线”是用人工染色而成。
  有些瓷器的釉面上虽然没有开片,却会留下一些其他自然痕迹。如宣德窑瓷的釉面上有所谓的“棕眼”,以及橘皮纹。
  传世品的釉面上,通常会留下岁月漫长的痕迹。用放大镜细看,会发现上面有许许多多的不规则擦痕,这些擦痕又被人称为“软道”。应该是人们长期手摸盘弄留下的痕迹。
  观察釉中所含的气泡,也是鉴定瓷器真伪的一个步骤。主要是看气泡的大小、疏密,必须要使用高倍放大镜或显微镜。
  官窑器、哥窑器釉中所含的气泡密似攒珠;汝窑釉中的气泡疏若晨星;永乐窑瓷气泡不少,有大、中、小三类;宣德窑瓷器釉中的气泡为大、中、小气泡构成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的间距比较疏朗;成化瓷釉中的气泡小而密集;正德窑瓷釉内气泡小而密集,呈鱼子状。
  一般而论,明代官窑的釉质多有肥厚之趣,清代官窑瓷器釉质则有紧密之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16: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看造型:不同时代,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以及技术条件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审美标准、,因此不同时代的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是瓷器文物鉴定的重要依据。对历代瓷器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了解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细观察,总结规律。因此,只要我们头脑里有了准确的器形概念,善于体会各时代器形不同风貌,对那些貌似的伪品,就能看出差别之处,不致出现“失之千里”的现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产品。
  其次看工艺:瓷器装烧方法不同,成型工艺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明显的特征,成为我们的另一个重要依据之一。例如,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第三看胎釉: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又一个重要依据之一。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因此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
  第四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所以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极其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第五看纹饰:陶瓷上的纹饰,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例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再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这些,都成为我们鉴定陶瓷时的参考因素。
  第六看款识: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因时代不同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的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综上所述,历代陶瓷在造型、工艺、胎釉、彩料、纹饰、款识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各项依据。不过我们鉴定一件陶瓷器时,不能偏执一方,应将各项依据、因素、信息综合起来考虑,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把握各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征和典型风貌,联系实物,仔细观察,反复推敲、慎重定论,千万不可因其中有几处类似的特征便妄断真伪,这样才是正确的方法。
  瓷器鉴定知识,短期还是很难掌握的。如果楼主想要鉴定瓷器的话,建议去博宝网在线鉴定。那里鉴定不收费。而且鉴定结果很可靠。如果鉴定为真,可以直接去博宝网商城和博宝网在线拍卖,这两个销售平台很不错。买家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16: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款识鉴别
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
款识
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明清两代虽有款识,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很难识别,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才不致于发生错误。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诸如此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点:
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
宣德款
其次是款色有别。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多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认真加以区别,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水)。
在用字和字体结构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有的题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制”,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而成“德”字,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视这一点。成化官窑款的“成”字最后一点,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故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说法。万历的“万”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
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因此,还必须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
器型鉴别
根据造型来鉴定瓷器,也是鉴定工作中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梅瓶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状,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而古代的形状是比过简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当大。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cm,青花和釉里红的口径也在45~58 cm左右。由于胎体厚,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献都有元瓷粗率之说。
明清瓷器
明代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特别平稳。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如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明代宣德年间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异常轻盈秀雅的代表作品,为仿品望尘莫及。明弘治传世作品不多,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扦屏、墩式碗等。嘉、万历之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正如《景德镇陶录》记载有“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说法。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时期的作品来显得有些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和种类方面都有显著增加,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以及明代永、宣、成窑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遂变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却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执壶
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外,还须了解或掌握一些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许多同类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极为相似,而仔细观察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就不明显了。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壁多向外稍撇。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的盘、碗底部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的“跳刀”,而在官窑中则极少见。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胎釉原料和纹饰书法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粗看起来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但仔细加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宜德碗腹微削。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之前与真器虽然相同,但经高温烧制后,其形与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别。这可能是原料的来源,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所造成。
纹饰色彩
根据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
云龙纹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也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
在这方面,元代是个很明显的转折点。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器物年代。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色的缺点。但在元代后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纹饰却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谐调,而且惯用多边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胎釉鉴别
底足胎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这两种与一般新瓷釉上出现的所谓“浮光”相反,而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谓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处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种“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也会不失其崭新的釉光。如某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烂灿如新。所以只凭“失亮”一点就作为历史年久的证据是不可靠的。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可贵的特征。不过,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所以我们还必须参照其它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如康熙郎窑红釉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这种瓷釉以深红宝石釉为主,器物口边的釉色较浅谈,故称为“脱口”,器底釉色浓艳,釉多厚聚,称为“垂足”,釉虽垂流而不漫底,称为“郎不流”。这种技术特征正是郎窑红最不易仿效之处。

鉴别仿品
一、仿制
1. 纹饰与器型
纹饰和器型的仿制相对容易。最基本的方法是以出土的破损瓷器作为蓝本,直接仿画原件上的纹饰;比较到位的仿制是采用细毛笔蘸墨汁在原件上勾勒出轮廓,然后用透明白纸印出轮廓,再将该纸贴在新的瓷胎上摹。为求得更高水平的仿制效果,利用电脑三维扫描纹饰可以做到与原件几乎丝毫不差。仿制器型也是如此。
2. 胎土和釉色
对胎土和釉色的仿制较为困难,是因为两者对原料都很有讲究。胎土的仿制取决于原料的配方,最初景德镇瓷器的胎土以单一瓷石为原料,南宋之后,随着高岭土的发现,制瓷工艺迎来一大转折,“二元配方”的制胎法让景德镇瓷器自元代起扬名全国。而釉色的仿制则取决于釉料的产地和配方,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差异。
3. 出土原料与工艺结合
(1)老胎新绘:利用清中后期及民国的白胎,在上面绘上粉彩等釉上彩;
(2)老釉新胎:利用近年出土的老釉水装饰新胎;
(3)旧件新器:将足、流、底、口、颈等各残缺部分的出土物组装在新瓷器中;
(4)复火: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指将残缺部位较少的旧器修补后放入窑中复烧;第二种是指将老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矿石原料,重新做坯烧胎。
二、做旧
做旧的手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 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以仿出土器物的特征为主。常见的手法是用砂纸打磨新的釉面,或者用氢氟酸腐蚀釉面,然后涂刷泥水,泥水渗透到被破坏的釉面内,造成出土效果。然而由于容易被识别真伪以及收藏者对仿品品相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做旧方法进入第二阶段。
阶段二: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做旧以仿传世品的特征为主。比如,高档次仿古瓷会采用中药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根据不同的对象,中药的配方也会略有差异,加少许酒精利于造出粉彩瓷蛤蜊光效果,而少许氢氟酸可以消除釉下彩瓷的亮光。
除了中药浸泡,其他的表面做旧方式还有很多,比如用茶水煮、用香火烟熏、涂细煤灰等等;至于器物内壁出现的鸡爪纹,在上釉瓷刚出窑时用小锤敲砸即可仿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16: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的鉴定都必须以实物为主,单从文字描述是永远都无法去鉴定藏品的真伪。建议有机会的藏家可以多多向专家老师请教,也可以多去当地的博物馆去参观学习,最好可以跟一些名家上手真东西,才能学到更多东西,任何的鉴定都必须以真东西为参考,互相对比才能更快的入行。如果您手上有藏品想要鉴定出手,欢迎来电咨询,也欢迎藏家相互探讨。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中国历代名窑精品层出不穷,且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还有很多优秀的仿制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在当时就有其它地方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至于元、明、清,仿制古瓷之风更是有增无减。可以说千百年来所制仿古瓷器几乎是到处可见。偶不经心就易出错。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这两种与一般新瓷釉上出现的所谓“浮光”相反,而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谓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处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种“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也会不失其崭新的釉光。如某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烂灿如新。所以只凭“失亮”一点就作为历史年久的证据是不可靠的。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可贵的特征。不过,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所以我们还必须参照其它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如康熙郎窑红釉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这种瓷釉以深红宝石釉为主,器物口边的釉色较浅谈,故称为“脱口”,器底釉色浓艳,釉多厚聚,称为“垂足”,釉虽垂流而不漫底,称为“郎不流”。这种技术特征正是郎窑红最不易仿效之处。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一般来说,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质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清朝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何时代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之处,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如元代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器则比较洁白细腻,很少含有杂质,看不见火石红色。这主要是原料本身质量改变的结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从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

总之,辨别胎釉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各个时代、各个窑口的瓷器都带有它们自身不同的DNA,这些不同点在器物的露胎处——底足往往有许多表现。

在它们做胚、垫烧、出窑的时候就由于胚土原料的配比不同,显示或红、或灰、或白的胎色;

修足时因各代工艺方法有异,就产生乳丁、跳刀、同心圆、旋挖痕的不同状况;

装窑时由于垫并或垫沙,器底也留下不同痕迹;

入窑后又由于胎土含铁元素随水汽外泄使露胎处显示桔黄、桔红的窑红色;

试找出一些有特征的器底进行学习,以提高鉴瓷能力。

晋越窑 底部垫烧痕

唐 越窑 底部垫烧痕

唐 长沙窑 底部刮痕

唐 洪州窑 底部刮痕

唐 五代 邢窑 玉璧底

宋 湖田窑 底部垫烧痕

元 底部乳丁

元 挖底旋

明 跳刀 乳丁

明 粘沙

明 垫沙 糊米底

明 跳刀痕

清 康熙 缩釉见胎骨

突破口是什么呢?我的体会是不妨从底足着手。小小的底足能反应瓷器的重要特征,抓住这些特征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发现真品。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底足特征,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陶瓷鉴定,不外乎看器型、辨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背景等途径,但对于现在的高仿品来说,这些特征目前都能基本达到。对初学者来说心中着急,却不知从何着手。

比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一直到崇祯才消失,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较浅,从“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体。

“火石红”(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湖米底”,见于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敲底”,见于道光时钧红,由于其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16: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史作出了杰出贡献。
  文物鉴定是一门科学,是研究与揭示历史文物特征、掌握其发展规律,达到正确断代目的科学。然而长期以来,未能对其进行科学的总结,使其停留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性认识阶段而缺乏理论化。
  文物鉴定是文物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保留至今的历史文物十分丰富,埋藏在地下的文物更是不计其数,这些珍贵的文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对文物进行研究、鉴定、保存,具有重要意义。陶瓷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也是中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瓷器鉴定当然也是文物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瓷器鉴定是一门科学,就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弄清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认为鉴定是不科学的、最多只能是一种经验、没有什么理论根据而加以否定。瓷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遗物,讲瓷器鉴定实际上就是讲瓷器的时代特征。然而由于时代的原因,瓷器特征也就不同。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特征的瓷器,这就是我们鉴定瓷器年代的科学根据。

方法/步骤
  1、瓷器的造型是我们断代的主要依据。因为造型最具时代特征,什么时代有什么样的造型,没有什么样的造型;一类器物什么时间开始出现的,什么时间消失的以及它在其间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往往是我们鉴定时代一种可靠的方法。因此,古代瓷器的造型演变是有规律的,找出它们变化规律和时代特征,就能达到科学鉴定的目的。

  2、瓷器的纹饰题材与装饰风格。随着时代的不同与时尚的变化,而形成复杂多变的时代特征,这常常被鉴定家们作为断代的可靠依据。
  3、烧造方法。我国烧瓷技术的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与提高的。因为各个时代在原料加工、器物成型、烧窑等技术上的不同,就给瓷器留下了不同的工艺痕迹。因此,烧造方法是导致瓷器具有不同特征及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掌握各时代不同的烧瓷方法,也是我们用以断代的重要依据。
  4、瓷器的胎、釉、彩绘特征。由于各地、各个时期的制瓷原料是不同的,瓷器烧成后在胎、釉、彩等特征上也就不一样,这也是我们用以区分不同时代瓷器的重要方法。

  5、瓷器年代的鉴定除了上述从瓷器的艺术与烧造工艺进行鉴定外,还有一个就是瓷器上的“年款”,特别是明、清瓷器。带年款的瓷器与纪年墓出土的瓷器,则是排比研究的标准器,为鉴定中判断窑口与断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瓷器鉴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定
瓷器年代的鉴定与窑口的划分是研究瓷器的发展的基础。瓷器年代的确定,为断代研究创造了条件;瓷器窑口的划分,对研究瓷器烧造区域的分布以及烧瓷技术的品质与工艺水平、各地区瓷窑相互关系与它们之间的影响以及区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瓷器发展史,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整体。然而明、清瓷器的鉴定就不同了,因为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以江西景德镇为全国的瓷器烧造中心,除少数地方窑外,绝大多数为景德镇的产品。所以明、清瓷器不存在产地的划分,而只是一个时代的鉴定。
  关于瓷器鉴定的年代依据,宋以前的瓷器与明、清以后的瓷器是不一样的。宋代以前瓷器的年代依据,主要是根据墓葬,特别是具有确凿纪年墓葬出土的瓷器,鉴定家把它作为断代的标准器。考古资料证明,什么时代的墓葬与该墓出土的瓷器年代是相一致的,学者们通过对大量带纪年墓出土的瓷器,进行科学地排比,找出各个时代瓷器在造型、质地、釉色、纹饰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并以此作为鉴定宋代以前瓷器的科学依据。明、清时代的瓷器鉴定,因其墓葬很少,特别是带纪年的墓葬就更不多见,出土瓷器亦少,而不能作为我们断代的依据。所以明、清瓷器鉴定年代的依据是从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排比出来的。然后将带年款瓷器的造型特征、胎釉及纹饰风格作为标准并用以解决不带年款的官窑与民窑瓷器的断代问题,同时,根据这些带年款瓷器的造型、胎、釉及纹饰特征,反过来又可解决这一些伪款瓷器的问题。因此,对宋以前瓷器窑口的断定,必须对其烧窑遗址进行发掘,而对窑址年代的确定必须与带纪年墓出土瓷器相对照。
  元代瓷器是在宋代瓷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代瓷窑在南方除江西景德镇、浙江的龙泉窑外,在全国范围内尤其在北方地区仍有一些瓷窑还在烧造。因此,元代瓷器鉴定也还有一个产地问题,元代瓷器带年款的很少,但也有一些带年款值得注意的,如著名的元“至正十一年”铭的青花双耳大瓶,经过对它的排比研究就解决了一大批元代青花瓷器的断代问题。因此关于元代瓷器鉴定,具有介于宋与明之间过渡性质。
  古代瓷器是历史的产物,每种瓷器都必然打上其时代烙印。犹如一部文学作品一样,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因此必须从作品的内容去分析。古代瓷器不是以文字内容来表现,而是以它的造型、纹饰、烧造方法、胎釉特征以及年款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所以鉴定一件瓷器的所属窑口与时代,也必须从这些方面去分析、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结论。
  瓷器既是一种艺术品,又是一种实用品,一般称之为“工艺美术品”。这就决定瓷器鉴定的一个基本内涵。既要从它的艺术角度去分析,又要从它的烧造工艺来研究,论其艺术包括造型与纹饰;烧造工艺包括制瓷的原料既烧成后的胎、釉特征以及烧造方法。

注意事项
  上述古代瓷器所表现出来的五个时代依据。虽然是相互制约的整体,但由于各个时代瓷器的不同而有所偏重,如隋代以前的瓷器鉴定的重点是造型;唐、宋瓷器鉴定的重点是烧造方法;明、清瓷器更多偏重于胎、釉、彩的特征与款识。

  文物鉴定是文物研究的基础。过去社会遗留下来而传世至今或经过发掘出土的文物,都应当称之为历史文物;它们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是不相同的,要根据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研究的价值,对它们进行鉴定与研究并加以区别。鉴定文物除了鉴定它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外,还有一个鉴定真、伪的问题。随着时代的推移,“假古董”的大量出现,鉴定文物的真伪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陶瓷鉴定学研究,是一门艰辛的学问。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一些利欲熏心者,不惜引进现代技术,仿制伪造陶瓷,混淆视听、牟取暴利,给陶瓷鉴定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这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除了对过去传统的鉴定方法进行科学的总结外,还要引进新的科学性检测手段,以解决当前所出现的新问题。正如中医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西医用CT和磁共振的诊断的方法一样,手段不同,目标一致。文物鉴定工作也一样,传统方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鉴定,可以说是将来文物鉴定的一个必然趋势。将来博物馆的藏品以及拍卖会上出现的文物,经过专家鉴定和仪器检测,才能称之为科学的鉴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4-3-29 01:49 , Processed in 0.28479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