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9|回复: 5

梁谳执笔歌全文内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7 10: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梁谳《执笔歌》全文内容
[1]清字闻山(两般秋雨庵随笔作字文山),号松斋,安徽毫洲(今毫县)人。

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举人,官四川巴东知县。

书学李邑,润泽而骨肉停匀,与梁同书、梁国治有三梁之目。

又与孔继涑称南梁北孔,与同书称南北梁。

著评书帖、论书笔记。

执笔歌
清乾隆年间书法家梁谳
学者欲问学书法,执笔功能十居八,
未闻执笔之真传,锤王学尽徒茫然。

一管分为上下中,真书小字靠下拢,
行书大字从中执,草书执上始能工。
大指中指死力掐,圆如龙睛中虚发,
食推名指上下指,亦须着力相撑插,
禁指无用任其闲,手背内坎半朝天,
始能沉着坚而实,个中精力悟通玄。
笔管上向怀中人,下截笔锋向外出,
腕力挺住不须摇,转运全在肘力熟。
悬腕悬肘力方全,用力如抱婴儿圆,
勿令偏窄贴身边。

总之执笔功期远,紧要着力力无浅,
古人有言良不诬,抉破纸兮撮破管。

清朝(1636–1911) 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267年。康雍乾三朝国家巩固发展,有“康乾盛世”之誉。中后期由于闭关锁国,逐步落后于世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从此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清朝时期的人物画比较发达,可与山水、花鸟鼎足而立。除了宫廷、文人画家之外,民间绘画也颇可观。加之现代化的出版业初兴,各类人物画资料增多。由于人物绘画的兴旺发达,给现代留下了数量比较可观的执笔图像。
淸代的执笔或发掘与继承传统的执笔方法,如二指单钩、三指单钩、三指双钩;或提倡四指与五指共执的方法;或自创一法,如何绍基晚年改用回腕式执笔法。所以,从清代美术作品中存在的执笔图像可知,该时代多种执笔方法并存,是为执笔史上最为自由多样的一个时期﹙图17.1–17.27﹚。
对于淸代执笔的多元现象,名重一时、工书善文的于令淓(1713-1801) 在《方石书话》中说:“世间所传旧法,以食指、中指着节双钩,悬腕,以无名指倚笔……或以食指中指第二节钩勒,以无名指顶之;或合四指尖与大指搦之;或专用食指与大指。” 此处讲的“世间所传旧法”就有四种,别说自创与附会古人的另类执笔方法了。书法爱好者与书法家处在这种风气之下,能不让人不知所择而不折腾一番吗?且听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言:“余尝自题《执笔图》曰:‘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盖作书必期名指得劲。然予练名指劲数年,而其力乃过中指;又数年,乃使中指与名指为均。以迄于今,作书时少不留意,则五指之力互有轻重,而万毫之力亦从之而有参差。”包氏为求“五指力齐”,“数年”“又数年”,到最后“少不留意”“而有参差”。这反映了掌握五指共执这种执笔方法过程艰难之外,也反眏了五指共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另如碑学泰斗康有为,其在执笔上也是费过一番周折而有自己的体会。其在《广艺舟双楫》中辟专章论执笔,或云 “方明曰:‘置笔于大指节前,大指齐中指,相助为力,指自然实,掌自然虚。’”或云“(朱九江)先生曰:‘腕平,当使杯水置上而不倾;竖锋,当使大指横撑而出。’” 或云“黄小仲云:‘食指须高,如鹅头昂曲。’”最后认定的方法是“四指争力”法,具体则为:
大指中指夹管,已自成书,然患其气浮而不沉,体超而不隐。又患腕平则笔锋多偃向右,故以名指

清乾隆年间书法家梁嵘(评书帖·执笔歌)日:“学者欲问学书法,执笔功能十居八,未闻执笔之真传,锤王学尽徒茫然。一管分为上、中、下,真书小字靠下拢,行书大字从中执,草书执上始能工。大指中指死力掐,圆如龙睛中虚发,食推名指上下指,亦须着力相撑插,禁指无用任其闲,手背内坎半朝天,始能沉着坚而实,个中精力悟通玄。笔管上向怀中人,下截笔锋向外出,腕力挺住不须摇,转运全在肘力熟。悬腕悬肘力方全,用力如抱婴儿圆,勿令偏窄贴身边。总之执笔功期远,紧要着力力无浅,古人有言良不诬,抉破纸兮撮破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10: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指执笔歌:

拇指食指对对捏着

三指四指在下垫着

小指在后藏着

掌心空虚虎口圆着

笔尖向前斜着

笔杆向后躺着

找到笔尖轻快写着





执笔歌(仅供参考)

「1」小朋友,要牢记,巧执笔,字第一[2]。执笔巧,学习好,执笔高,保视力,执笔活,健身体[3]。落虎口,吃了笔,坏了字,伤身体[4]。勾手腕,歪了头,斜了身,损背脊[5]。拳着笔,全身力,写不久,累死你[6]。手外翻,勾眼看,伤眼睛,低视力[7]。小朋友,用心记,手指头,放哪里[8]。小小笔,并不重,手放松,不费力[9]。一支笔,中指上,食指依,拇指旁,象楼梯,不拿齐[10]。中无小,三兄弟,不拥挤,也齐心,巧抬笔[11]。这支笔,象杠杆,找支点,巧用力[12]。中指上,第二节,巧抬笔,三分一[13]。拇指尖,二分一,抵重心,象杠杆,巧支力[14]。食指尖,与中指,夹着笔,三分一[15]。食指根,第三节,后三分,也靠笔[16]。食指弓,把笔盘,象螺旋,绕着笔[17]。小朋友,要减负,学执笔,明规矩[18]。小朋友,要心静,指要实,掌要虚,腕要平,松与立[19]。笔与纸,成立体,有规矩,圆如意[20]。五个指,象小弓,有拉力,有弹力[21]。写字时,五兄弟,齐协力,巧用心[22]。写横时,向左去,拇指松,食指松,中指抬,轻点纸,拇指抵,力向右,快发力[23]。写竖时,拇指松,食指松,中指抬,向上去,点一笔, 松手腕,食指勾,拇指收,快下去[24]。写撇时,食指勾,中指助,拇指松,向左下,圆弧意[25]。写捺时,向右下,拇指拉,食指勾,中指松,象水波,划过去[26]。写撇捺,不容易,靠中指,巧用力,边运笔,边抬笔[27]。写折时,拇指松,食指勾,中指助,变方向[28]。写挑时,中指松,食指点,拇指推,向右上,掠过去[29]。写竖钩,食指点,拇指松,快发力,到竖底,中指抬,拇指推,左右去[30]。小朋友,别忘记,无名指,是英雄,小拇指,别看低,帮中指,减压力,指灵活,字流美,写字快,功劳大[31]。小朋友,要重视,会执笔,好成绩,老师夸,父母喜,到社会,有效益[32]。指头灵,掌需窝,腕松平,不费力,肘儿平,肩自正,头必端,目不歪,气质美,有道理[33]。别粗心,不松懈,有张弛,要留心,笔与纸,象立体,如圆锥[34]。三指轻,三指活,有记忆,助学习,调情绪,平衡脑,增智力,顺心理,勤练习[35]。小朋友,莫忘记,手指上,有奇穴,五十六,有神奇,放松手,去疲劳。会执笔,画五星,明手感,知字理,省力气,勤练习,字第一![36]。





《执 笔 歌》 释 要



⑴执笔歌:执笔歌是主要为青少年朋友写的一篇以“三字经”韵文形式、讲解执笔要点的短文,是借鉴苏东坡“毛笔的三指法执笔”,而在写钢笔字中使用的执笔法,这种执笔也与我们日常执筷子很相似,与人们通常用的钢笔“欧洲式”执笔法不同,是“全新”的执笔法。当人们熟练之后只要记住“写钢笔字多动手指少动腕,写毛笔字多动手腕少动指”这一总的原则,同时使用比较符合汉字书写要求的“书法美工笔”,用类似执毛笔的姿势,轻松灵活地运用手指,就能与古人一样写字,可以“写出”无数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大文学家等等。执笔能提高写字学习中记忆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做为家长和老师必须先理解其要点,才能正确地教好自己的孩子和学生,“中国字要中国式执笔!”切记!对成年人来说看懂这么简单的《执笔歌》,并拿支钢笔边看边体会,只要10分钟就能学会。本执笔法左右手都一样,只是左手写字时笔划“运动的手感”与右手相反。可双手同时练习。另外《执笔歌》划分的小段可做为小学生的“皮筋谣”,使学生更容易记忆。



⑵“小朋友,要牢记,巧执笔,字第一。”:



——请小朋友要牢牢地记住,执笔要用巧力,而不是象现在许多人写字时用人的“右半壁江山”的力去写一个字或每一个笔划,不能象刻石头那样“拚命去刻字”,只有执笔的巧妙与手指用力速度得当,经过适度的练习字才能写得最快最好。否则,大量的写字就成了“学习负担”。“学习减负应从写字开始,写字减负应从巧执笔开始。”



⑶“执笔巧,学习好,执笔高,保视力,执笔活,健身体。”:



——由于执笔的灵巧,中指、食指的“触觉记忆”就会充分显示出来,这种记忆与大脑中的“运动觉”的控制能力有关,而且“记忆更深刻”,古人就有“看十遍不如读一遍,读十遍不如抄一遍”,学习的效率在手上!“执笔高”是指执笔时大拇指的相对位置要“高”,最佳状态是大拇指离笔尖40毫米左右,简单的记法是笔尖至大拇指执笔位置以一个“大拇指长”为好,这样书写时视线才不被遮挡书写才不会受影响。“执笔活,健身体”自古就有书法陶冶性情,使人长寿。纵观历代书法家,唐代的欧阳询活了八十五岁,柳公权活了八十八岁,明代的文征明九十岁高龄尚能写一手挺健秀美的蝇头小楷,被称近代南北二寿星的北京孙墨佛、上海苏局仙均在百岁以上,这是因为他们有轻松灵活的执笔,在进行书法活动中延年益寿。而我们现在中小学生有80%的执笔很死,“写字必然很累,造成了对身体的不利影响”。其实在放松的条件下书写中国字是一种综合的心理训练,同时也是一种健身,即“脑力健美操”,身心都会因此健康起来。



⑷“落虎口,吃了笔,坏了字,伤身体。”:



——通常人们写钢笔字时使用的方法都按现行“教科书”上的“三指齐力,笔杆自然落在虎口这一“进口的欧洲式执笔法”,在不写字的时候处于静止状态是可行的,它只适合只有上下运动的简单运笔的拉丁字母的书写,而遇上中国字“上下纵横,左右跳跃,八面出锋”,这龙飞凤舞的变化形式的字,笔杆落在虎口就“不自然了”,由于写字时笔尖力的影响使笔杆后部不稳,晃动不定,那样人们必须用尽比较大的力,大拇指、食指、中指的全力抓死,那样的话,一指牵动全身用死力,坐的姿势自然很坏。写中国字就会被中国字累死,“自然落虎在口,三指齐力”使许多小学生形成了严重的“疲劳”,因而使他们厌烦写字与学习,此种不正确的执笔,使儿童写字字形僵死,同时伤害了身体。对他们的一生的学习都是一种“伤害”,可以这样说这种执笔方法“已严重的伤害了”我们的民族,限制了我们的学习能力,影响了社会的进步。



⑸“勾手腕,歪了头,斜了身,损背脊。”:



——“勾手腕”是中小学生常见的写字毛病,当他们三指齐力时,不知道哪里该用力哪里不该用力 ,只好用手腕的勾力写字,结果造成歪头、斜身,长期以往自然“损背脊”,造成了脊椎的伤害,同时会严重造成其斜视,甚至影响人的一生,有此毛病的小学生多半以上是手有力的男生。



⑹“拳着笔,全身力,写不久,累死你。”:



——“拳着笔”这也是中小学生常见的写字执笔毛病,当他们把钢笔在手中拳着写字时,几乎是用尽全身的力去刻字,又由于看不见笔尖只好把头压得很低,因此“写不久”就很累了,一堂课下来人要“累个半死”,更有甚者会造成近视,长期以往学生会讨厌写字和学习,因此轻松的灵巧的执笔是必要的。



⑺“手外翻,勾眼看,伤眼睛,低视力。”:



——这也是一种中小学写字常见的书写毛病,当他们执笔用力时整个手掌在外向上翻起,笔尖不是45°朝向左前方,而是与视线平行或朝右上方,有此毛病的多半以上是手腕无勾力的女学生。由于手对视线的遮挡,人必须把头拚命向前伸到手的上方然后费力把“眼睛回勾视线”去指挥手写字。造成对眼睛的伤害,由于很累就“趴”在手上写字造成降“低视力”。



⑻“小朋友,用心记,手指头,放哪里。”:



——这是执笔灵活的总方针。执笔写字时要手脑配合,“用心记”是指大脑要清楚地记着写字时每一个笔划时每一个手指头的手感即动作、及它们的配合,“手指头,放哪里”是指要明白一枝笔在手指的那一个部位及每一个指头执笔的要点。如果手的指头不够灵敏,可用“五十六奇穴”的手穴的“十王”、“十宣”、“八关”的掐按来解决。



⑼“小小笔,并不重,手放松,不费力”



——一枝小小的钢笔打满钢笔水也不会比一个面包重多少,只要写字时手上有“手放松”的感觉,写起字来就不会费九牛二虎之力,而是很轻巧,为了配合手放松,坐姿也必须放松,可以通过掐按“五十六奇穴”脚上的“十奇”、“十绝”、“八冲”来放松脚部,使坐姿也正确,坐姿正确不把身上的重量传送到手上,不影响手上的感觉。



⑽“一支笔,中指上,食指依,拇指旁,象楼梯,不拿齐。”:



——通常人们知道的“传统”的钢笔执法都是“三指齐力,笔杆自然落在虎口。”本执笔歌所讲的钢笔执笔法,类似毛笔的“三指法”即“苏东坡执笔法”,或是执筷子时去掉下面一根筷子时的执法,最适合书法美工笔的执法,普通钢笔上要略倾斜一点后即可。中指的左侧、食指尖的右半尖、大拇指圆弓后用指尖前腹轻压按笔的不同部位,从小指到大拇指象楼梯一样,特别是大拇指、食指、中指“不拿齐”,方能巧妙地放松地有节奏地用力执笔,就象三个人抬一根木头不能集中在一处,而是均匀地分布在三个不同的位置。



⑾“中无小,三兄弟,不拥挤,也齐心,巧抬笔。”:



——是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象三个兄弟,不拥不挤,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巧妙地分担着拇指、食指的平衡力,它们起着写完一笔后便巧妙地抬起笔,而不是用“腕力”抬笔,改掉人们每写一笔划便抬腕的“毛病”。



⑿“这支笔,象杠杆,找支点,巧用力。”:



——执笔的时候要想到:笔是一支杠杆,有三个巧妙的支点控制它灵活地书写汉字,要会执笔要记住这三个支点。



⒀“中指上,第二节,巧抬笔,三分一。”:



——执笔的第一个支点在中指的第二节骨前端凹曲的地方,而不是人们通常用的“第一节骨后部”,那样易起笔茧和指病,中指第一节微弯,其第二节凹曲的地方刚好与笔的右外侧圆面轻巧地相接,,“三分一”是指钢笔盖在笔后端时整枝笔的前端三分之一点,此处一般在钢笔前旋开处的略后一点。



⒁“拇指尖,二分一,抵重心,象杠杆,巧支力。”:



——执笔时大拇指尖腹抵在钢笔的“二分之一”处,此处正好是钢笔的重心点,是杠杆的中心支点,大拇指微弓骨节灵活轻巧地支力,控制着整支笔的灵活运动。弓形的大拇指伸缩控制钢笔前后运动,抵按形成笔杆圆弧运动。



⒂“食指尖,与中指,夹着笔,三分一。”:



——执笔时食指的指尖腹右侧处与中指第二节的前端左侧同时夹着笔前端的“三分之一”,此处通常是中指灵活地控制抬笔,食指整个手指与中指控制笔的上下运动方向。选择钢笔的长度以人的虎口到食指自然伸直时的指尖长度为宜。



⒃“食指根,第三节,后三分,也靠笔。”:



——执笔时食指根部第三节后端骨节左侧凹曲处紧靠笔的后“三分之一”圆面处,此处微紧靠着笔有“实感”,而不是向人们通常“笔杆自然落在虎口”,笔后端无着落地晃动使前面三指(大、食、中指)费力。此处是执笔相对固定的支点,第一个支点、第二个支点以这个支点为相对的圆心如同“圆锥”顶尖部,使笔作一定的“角度变化”运动便写出了横竖,以此为支点作手掌、手腕的微转动,伴随着手指的伸缩便写出撇和捺,可以巧妙地画一个圆锥,这样执笔就如同手中有了“尺子和圆规”符合古人讲的写字要“有规矩”一说。



⒄“食指弓,把笔盘,象螺旋,绕着笔。”:



——执笔时食指象弓箭的弓,从食指尖到食指根不是与笔平行的,而是盘绕而上的,不是靠食指尖猛压笔杆写字,而是笔尖象食指的“指尖在运动”,整个食指轻微的运动就是在写字。



⒅“小朋友,要减负,学执笔,明规矩。”:



——在小朋友的学习当中要减负不是要减少学习量,而是要把执笔的技巧学会,减轻因写字累造成的负担,知道了这些技巧学习自然轻松自如了,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⒆“小朋友,要心静,指要实,掌要虚,腕要平,松与立。”:



——执笔写字的时候“心要静”即人要安静,注意力要相对集中,“指要实”是指执笔时手指头要觉得笔是实实在在的,有触觉,而不是“死死用力”,“掌要虚”是指手掌中如同空握一个鸡蛋,而不是手指紧握成的拳头,“腕要平”指手掌自然平放在桌面或纸面,不能外斜或内倾,“松与立”指手掌与腕要放松而手掌是立起来的,即不能向内勾,也不能向外翻,象一个立扣在桌子上的“海螺”壳。



⒇“笔与纸,成立体,有规矩,圆如意。”:



——“笔与纸”之间有如一个站立的人,“有立体”是指整支笔与纸面成45°角,微窝立起的手掌从手背面上看与笔成90°为最佳,手掌形成的平面与纸平面为45°为最好,当写字时手指向大于900的方向伸展,手掌与纸面的夹角自然变小,当轻松地恢复90°时便是书写的全过程,此时画出的线条为直线,当以食指根为轴心,向在逆时针运转笔尖,或向右顺时针运转,整支笔空间的运笔是圆锥,笔尖的转迹便是圆形,汉字中常用来写撇捺用,于是便有“圆如意”的感觉。



(21)“五个指,象小弓,有拉力,有弹力。”:



——执笔静止时,五个手指象五个小弓,大拇指、食指用的是“拉力”,中指、无名指、小指用是“弹力”,当中指、无名指、小指用“弹力”抬笔向前伸,自然松腕后笔尖便落在纸上,此时大拇指、食指要松一点“拉力”,接着完成笔划时,中指、无名指、小指松一点“弹力”,大拇指、食拇开始使用“拉力”,此时腕节的松活,五指不同骨节的松活可以控制笔写不同大小的字,如腕节活、指根节活可以写一个手掌大小的“大楷”字,直至第一节微动写出很小而有字形的“微型书法字”。



(22)“写字时,五兄弟,齐协力,巧用心。”:



——写字的时候五个手指象密切合作的五个兄弟,“齐协力”与齐用力不一样,是指协调用力,“巧用心”指要有灵巧的控制手指的头脑,轻快而灵活。



(23)“写横时,向左去,拇指松,食指松,中指抬,轻点纸,拇指抵,力向右,快发力。”:



——写横时在执笔的静止状态向左方伸出笔尖,此时食指微松、拇指微松,笔尖轻点纸后,拇指用点抵力,方向向右快速发力,如同大拇指突然勾“枪机”。



(24)“写竖时,拇指松,食指松,中指抬,向上去,点一笔,松手腕,食指勾,拇指收,快下去”



——写竖时,拇指略松、食指略松, 中指微抬笔向上运动,手腕放松笔尖自然落在纸上轻点一笔,然后食指略勾,拇指回收,如同打枪“扳枪机”快速往下回笔.



(25)“写撇时,食指勾,中指助,拇指松,向左下,圆弧意。”:



——写撇的时候,大拇指略微松,勾动食指,在中指的协助下微改变食指的用力方向,变成带有圆弧意的撇。



(26)“写捺时,向右下,拇指拉,食指勾,中指松,象水波,划过去。”:



——写捺的时候向右下运笔时,拇指微拉,食指勾动,中指微松,用笔的意识如同划波浪线,一波三折轻划过去就能写一笔很漂亮的捺。



(27)“写撇捺,不容易,靠中指,巧用力,边运笔,边抬笔。”



——写撇捺不是简单的用力,要靠中指巧妙的用力,边运笔,边抬笔才能完成撇捺的书写。



(28)“写折时,拇指松,食指勾,中指助,变方向。”:



——写横折拇指略松,食指勾动,中指则帮助改变笔尖的角度变成写竖或钩。



(29)“写挑时,中指松,食指点,拇指推,向右上,掠过去。”:



——在写挑时,中指略松,食指压笔尖轻点纸上,拇指向右上推动,快掠出尖笔锋。



(30)“写竖钩,食指点,拇指松,快发力,到竖底,中指抬,拇指推,左右去。”:



——“写竖钩”时先象写竖,“到竖底”后中指抬、拇指推动笔杆,“左右去”指分别写向左钩、右钩时的动作。



(31)“小朋友,别忘记。无名指,是英雄,小拇指,别看低,邦中指,减压力,指灵活,字流美,写字快,功劳大。”:



——“小朋友们别忘记无名指、小指头。这二个无名英雄,它们邦中指减轻压力,平衡协调运动方式,只有它们灵活运动,字形才流畅美丽,书写的速度才会快,这些也是不小的功劳。”



(32)“小朋友,要重视,会执笔,好成绩,老师夸,父母喜,到社会,有效益。”



——小朋友们不要小看执笔,它会决定学习的好坏,会执笔成绩自然好,老师会表扬,父母会高兴!将来有好处,参加工作会提高工作效率。”



(33) “指头灵,掌需窝,腕松平,不费力,肘儿平,肩自正,头必端,目不歪,气质美,有道理。”:



——“指头灵活需要手掌微窝,手腕松平地放在桌子上,肘放平是不把肱骨处紧压在桌面,不是作身体前倾的支撑,而是把肘底最大块的肌肉轻松地接触桌面,肩自然平正,头必然端下,眼睛自然平视,气质上的美感自然有其道理。”



(34)“别粗心,不松懈,有张驰,要留心,笔与纸,象立体,如圆锥”



——当学会执笔后,不要松懈练习,要留心体会手指的张驰配合,体会笔与纸立体如圆锥的感觉。



(35)“三指轻,三指活,有记忆,助学习,调情绪,平衡脑,增智力,顺心理,勤练习。”



——在大拇指、食指、中指中,大拇指决定写笔速度,写笔划中(小无)指决定书写联系速度,食指决定字的间架,中指要轻巧灵活便用,它们才会有“触觉”记忆,帮助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调节学习中的情绪,平衡大脑中的运动量,增强智力,理顺心理,要多练习才能心手合一。



(36)“小朋友,莫忘记,手指上,有奇穴,五十六,有神奇,放松手,去疲劳。会执笔,画五星,明手感,知字理,省力气,勤练习,字第一!”



——小朋友别忘记手上的“五十六奇穴”。 它们的部位是:手指上的 “十王”分别在十指指甲后面约二毫米处;“十宣”分别在十个手指指甲前面约二毫米处;“八关”分别在十个手指头每两根间相连的簿皮处,共有28个穴点。而脚上的“十奇”、“十绝”、“八冲”这28个穴点,与手上的“十王”、 “十宣”、 “八关”相对应,加起来共56个穴点。“五十六奇穴”是分别处于人体十二条经络的终点的经外奇穴,是古人所说的“经气起止点”,从现代医学的生理解剖位置来看,正好是手足动、静脉微血管网的结合处,是人体的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11: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校书法基础教育弊端种种
 尽管近20年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如火如荼,然而,学校书法基础教育这块园地却若处 “桃源”,无论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陈腐不变,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兹就建国50年一贯的书法基础教育的诸种表象列举如下:  入门书体:不外欧、颜、柳三体;  习字宫格:不外“米”、“井”、“田”三格;  写字姿势:身法均为“端坐式”;腕法皆为“枕腕式”;指法都是拇指内凹,食、中指分开的“凤眼法”;  习 字 本:全用洋纸印制;  宫格大小:皆4公分见方。虽名冠“大楷”之格,实则“中字”;  毛笔质量:笔毛参差不齐,毫无弹性;  毛笔大小:虽名为“大楷”之笔,实皆为中、小字笔;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结构混乱  下面就上述表象所产生的消极性抒一孔之见,就教于方家大雅。  一、启手书体的单一,严重影响学生学书积极性和书法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建国以来的学校书法基础教育严格遵循从唐楷入手的教学模式,于唐楷之中,尤推崇欧、颜、柳三家,因而出现了《九成宫醴泉铭》、《颜勤礼碑》、《多宝塔感应碑》、《玄秘塔碑》等长期一统天下的奇怪现象。其倡导者们认为,学习书法,必先“老老实实”写好这些体,以求路径之“正”、结构之“平”。否则,视为旁门左道,为世人所不齿。这种极端偏颇的观念使人难以苟同。人们不禁要问:楷书之中成熟的魏碑算不算“平正”?唐楷之中褚遂良的算不算“平正”?字体、书体之中篆、隶算不算“平正”?又问:现代人入门写唐楷,晋人、汉人、秦人、周人入门写的是什么?各朝不也大家辈出?被尊为楷书之祖的钟繇、书圣的王羲之,难道是从唐楷入手而卓然成家的吗?所有这些,都是“唐楷入手”的倡导者们所无法回答的。  事实上,从字体、书体演变的历史看,唐楷是最后形成的高度规范的书体。倡导者们之所以选择它作为启手范帖,其初衷是希望蒙学者通过其严谨造型和高难笔法训练打下“坚实”基矗但事与愿违,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从此入门,进展甚缓。其主要原因是:1.忽视了学生的生理特点。由于中、小学生身体机制尚未完善,因而手、脑不能像成人那样协调工作。而且,少儿普遍具有兴趣转移快,注意力不稳定、坐不住等特点。据心理学家们测定,一般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段为10分钟左右。而楷书的书写,需要思想的高度集中,只有一点一画,一丝不苟,才能写好。由于儿童生理特征的缺陷,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因而写出来的字总是“春蚓秋蛇”。而让他们写笔法、结体精严的欧体、柳体,更是件要命的事。2.忽视了直接影响书法学习的重要因素——心理情感。客观地说:学习书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性心理情感所显现的对所临习对象认同与否的倾向性。笔者的书法教学试验表明:兴趣与进步成正比。反过来说,倘使某个学生对柳字压根儿就没有兴趣,老师却硬逼着写,那肯定不会有多大进步的。大家知道,在中、小学,学生因为写不好唐楷而遭教师、家长指责甚至谩骂和挨揍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对本来就没有多大兴趣写唐楷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许多学生发誓一辈子不想再练书法。因此,我国书法基础教育中这种长期一刀切,硬性规定写唐楷某体某帖的做法,显然违背了我国传统教育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与方法,使学生心理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严重挫伤了其学习书法的积极性。其实,早在清代,大书家康有为就对这种只死盯着间架结构的工稳、严谨而忽视学生心理情感因素的“唐楷入手法”进行了严肃的抨击。他说:“吾闻人能书者,辄言写欧写颜,不则言某朝某碑,此真谬说!今天下人终身学书,而无所就者,此说误之也。至于写欧则专写一本,欲以终身,此尤谬之谬,误天下学者在此也。”然而,建国以来的学校书法基础教育却沿着这条路径走过了整整半个世纪,这不能不发人深剩  二、纸、笔不精与小笔、小字启手是影响学生书写水平的直接原因  尽管纸是我国发明的,但现行通用的硬纸却是从西洋过来的。硬纸用于硬笔书法练习,自然无可非议。奇怪的是,建国50年来,学生毛笔书法所用的练习册也统统用硬纸印制。由于不吸水,便写不出书法艺术所要求的富有内质美的线条来。众所周知,笔墨是中国书法的精髓。中国书法靠的就是不同质感的线条、不同韵致的墨色所营构的艺术形象、所形成的节奏韵律来感染观赏者的。要做到这一点,便要求其书写纸张具有最能体现其笔情墨韵的特点——吸水性。通常,纸的吸水性能与笔墨的反映能力成正比。也就是说,吸水性能越强,写出来的线条的质感也就越强。或刚或柔、或粗或细、或浓或淡、或燥或润、或老苍或清江…任其挥运,自然而生。此乃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特艺术样式的原由之一。事实证明,用硬纸练习毛笔书法,不论多久,都不会有进步。我国学生书写水平长期停滞不前,此为根源之一。  文房四宝,笔居其首,说明何等重要。“ 什么笔,什么纸,写什么字。”来楚生《执笔论》)赵孟钜如前所言,书法讲线条。“线条能表现力量,表现气势”。 要完美地体现这一点,就必须“纸笔调和”。有好纸,无好笔;有好笔,无好纸都是不行的。因此,古来书家都十分讲究笔、纸的质量。好的毛笔,“给人灵活运用起来变化多端,各人的性情表达出来,成为各个不同的面目。”。什么样的笔才是好笔,柳公权《笔偈》认为:“圆如锥,捺如凿;只得入,不得却。”现代大匠“沈尹默对柳公权的这个《笔偈》作了解释:这十二个字概括了好笔的圆、尖、齐、健的性能。‘圆如锥’揭示了笔的圆和尖。‘捺如凿’指笔毫平铺纸上是齐的。用‘锥’、‘凿’等字样,不但形象化了‘尖’和‘齐’,而且含有刚健的意思。‘只得入,不得却’是说笔毫也和锥、凿的用场一样,所以向来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落笔轻,着纸重等等说法”。而长期以来操持在我国学生手中的既不“圆”,也不“尖”,更不“齐”、“奖的劣等之笔,又何以使本来就不会写毛笔字的他们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来?  “小笔写大字”还是“大笔写小字”?毋庸置疑,当以大笔写小字为贵。因为小笔写粗画,势必将锋毫全部铺开,这样,笔尖弹性自然丧失,其线条既乏力,又粗糙。再者,笔小,其含墨量少,一字之中要点好几次墨。这样,一方面导致气韵不贯通,一方面造成墨色少韵致。  至于启手字径,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得十分明了:“若初学,先学大字,不得从校”清蒋和在《书法正宗》中也说:“初学先宜大字,勿遽作小楷;从小楷入手者,以后作书皆无骨力。盖小楷之妙,笔笔要有意有力,一时岂能遽到。故宜先从径寸以外之字,尽力送足,使笔笔皆有准绳,乃可以次收校”也就是说,字大,点画线条粗壮,笔才铺得开,才能很好地体会和把握点画书写过程中的笔墨情趣。而先写中、小字,则不易放开手脚,笔法很难精到,结构很难谨严。故古往今来,书家皆主从大字启手。可以说,这是书法学习的客观规律所在。而我国50年来从中、小字入手的教学模式,不正是与这种客观规律背道而驰的吗?  三、习字宫格科学性、实用性匮乏是影响学生书写水平的间接因素  习字宫格是为初学者掌握汉字间架结构而研制的坐标格。相传始于唐代。唐代是楷书的鼎盛时期,注重法度,讲求笔法,强调结构,于是便有了“九宫格”。其研制原理是:1、八面说与八宫。“古人认为每个字形均有八面,即九宫之外围。书写时,形虽不变,而势所趋背各有情态。 势又有虚有实,善书者,下笔自有八面威风。”元陈绎曾《翰林要诀·方法》云:“八面,俱满者方可提飞。”又云:“字形八面,迭递增换。一面变,形凡八变;两面变,形凡五十六变;三面以上,变化不可胜数矣。”2、拱心说与中宫。建立在“八面”说之上,古人又提出了“拱心”说,即字形八面的点画皆需拱向“中心”。这个中心,即是“中宫”。九宫之说由此生出。包世臣说:“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是为字之中宫。然中宫有在实划,有在虚白,必审其字之精神所注,而安置于格内之中宫;然后以其字之头目手足分布于旁之八宫,则随其长短虚实而上下左右皆相得矣。”九宫说因此成为自唐而降书法蒙学的基本理论,影响至今。唐代原生九宫格为九大格之中再界九小格,总计81格,格框每边九分。至清,蒋骥将其省去五大格,剩四大格,刚好成一“田”字,共计36格,格框每边六分,称为“变九宫”。到了现代,人们去掉四大格中的小格线,成了今天普遍使用的“田字格”。有人添加一对斜角线,便成了“米字格”。有人去掉了唐九宫中的所有小格线,就成了现今使用最为广泛的“井字格”。  综览传统与现用所有习字宫格,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缺陷:1、坐标功能缺陷。唐九宫与变九宫由于格线太多,密密麻麻,使人看得眼花缭乱,反倒不便临习,终被淘汰。现用“井”、“田”、“米”字诸格,由于全部去掉了小格线,以致格中经纬线过于简少而不能正常发挥其坐标功能,也就是说不能对汉字点画及其结构部件准确定位,蒙学者仍然只得靠“估计”去“感悟”其结构关系。这给教师进行结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2、九宫说缺陷。从理论上讲,九宫说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实际操作起来,问题颇多,集中表现在它的模糊性与玄妙性。无论是汉字的“情势”还是“重心”或是“精神挽结处”,对于蒙学者来说,都是很难理解和把握得住的。也就是说,不是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的东西。老实说,一个字的“精神挽结处”,或是“重心”具体在某个部位,谁也说不清,“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用这种理论教学,学生往往越听越糊涂,一旦操作起来,便不知所措,进展殊少。很多学生甚至弄得兴趣索然,以致弃书而求他道。3、汉字结构美与汉字结构比例关系分析缺陷。安排字之点画、布置字之形势叫结构。结构要符合人的视觉审美需要。因此,在书法技能训练中,结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尽管如此,千百年来人们却始终道不出汉字结构比例美的真正原因,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沿袭模糊的旧说泛泛而谈。十年前,笔者潜心研究,揭开了这个秘密。研究结果表明,“黄金分割美学法则广泛存在于汉字各种字体内外结构的多种比例关系之中”。具体表现为:1、外形高宽之比符合黄金率;2、内部部件间的比例符合黄金率;3、点画之间的比例符合黄金率;4、点画交割构成比例符合黄金率;5、正楷通篇之中大字与小字的面积比符合黄金率等等。无论静态的籀篆、分隶、正楷,还是动态的行书、章草、今草,或是实用美术字,通常一字之中或含一种情形,或含数种情形,这便是汉字为什么魅力永驻的根本原因。其依据这一成果研制的黄金分割习字格则具有直接显现汉字诸种黄金分割关系的特性。而现有“井”、“田”、“米”字诸格由于其内部经纬线的分割比例不符合也不近似于黄金分割比率,因而不能显现汉字结构形式美的规律。黄金分割线段的比率为3:2或2:3;矩形高、宽之比为5:3或3:5。而“田”字格分割后的线段比为1:1;“井”字格分割后的线段比为1:2或2:1,与黄金比相差甚远。  总之,现用三种习字宫格,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亟待革新。  四、书写姿势违法,严重影响学生书写水平及其身体健康  书写姿势所研究的是从事书法艺术活动的主体——人,在实施其书写行为过程中身体各部生理机能之间的功用与有机配合。主要为三方面:一是执笔的“指”。指有五个,各司其职,管理着笔的运动,把右臂送来的力传递于笔、纸,事关书之成败。因此,“执笔”是书法艺术最基本的技能,是书法学习的关键所在。梁 巘 在其《执笔歌》中开言便道:“学者欲问学书法,执笔功能十居八。未闻执笔之真传,钟王学尽徒茫然。”这就是说:“书学大原在得执笔法。得法,虽临元、明人书亦佳。否则,日摹钟、王亦无益也。”正确的执笔法是由二王传下来,经唐代陆希声所阐明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执笔法。“执定笔管之后,从右手外面看去,除大拇指外,四指层累密接,如莲花未开,这叫‘指实’。从右手内面看去,敲如一穹形,中间是空的,手掌朝上,这叫‘掌虚’。”而“凤眼”执笔法,由于拇指内凹,四指分开,把握过紧,乍写以为很牢实,好用劲,实则僵死而不灵活,全身力量到此受阻,不能顺畅地送入笔端。加之活动范围小,局限性大,与“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的五字执笔法精义相悖,是书法学习的最大障碍。二是除五指之外的整个右手臂,由腕、肘、肩三个关节把前、后臂及手部诸骨骼连络起来,形成有机整体,操持挥运动作,负责把全身力量运送到“指”。因此,腕、肘之法也是学书关键。三是除右手臂之外的整个身躯,主要是躯干、下肢和左臂,是生产人之精气的源泉。书写过程中身躯各部所处状态不同,其“气”与“力”的生产与运行水平也不同,自然对书写效果产生不同影响。“端坐式”虽舒适,但身躯曲折太多,活动范围局限大,不宜写大字。站立式“居高临下”,可以自由发挥,有驰骋的空间,且整个手臂悬空,蒙学者自然就不会“枕腕”了。同时,站立作书,全身筋骨舒松,血脉通畅,极便于运气运力。因此,作大字想要“全身力到”,非此式不可。  总之,不论五指、腕肘,还是整个身躯,其姿势正确与否对于每一位书写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如此,长期以来的学校书法教学却麻木不仁。许多人甚至极端错误地认为:站是写,坐也是写;肘“悬”是写,“靠”也是写;指“活”是写,“死”也是写。这是导致当前学生书写姿势混乱而严重违法的思想根源。我国书法教育千百年来的教学经验雄辨地表明:不良的书写姿势产生不良的后果。首先,姿势不对,字不美观。朱履贞说:“悬臂作书,实古人不易之常法。上古席地凭几,又何案之可据?凡后世之以书法称者,未有不悬臂而能传世者。特后人自幼据案作书,习于晏安,去难就易,以古法为畏途,不以为常,反以为异矣。”他强调:“若背古法,终归俗品。”这对于抱有上述错误认识的现代人不是很好的针砭吗?不良的书写姿势由于挥运时往往该曲不能曲,该刚不得刚,该浓不得浓,该润不得润,……因而写出的点画粗头乱服,平薄脯,缺乏力感、质感,无法满足中国书法笔墨形质、韵致之美的客观要求。姿势不正确,对汉字的间架结构也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当正不正,当密不密,当合不合,当长不长……都会造成“如病人扶床,支撑失据”或“如醉人坐立,不翻自倒”,“聚跛癃残疾于一堂”,“令人对之作呕”的字态。第二,姿势不对,身心受损。不正确姿势给学生身体健康造成的严重影响,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致眼睛近视;二是导致骨骼异变。笔者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学生整体视力呈下降趋势的原因,并不仅仅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在于其看书姿势的不对,而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由于其书写姿势的错误所造成的。目前,80%以上的学生写字都是左肩高,右肩低;头部右偏,极少端正于中的,偏得低者几近桌面,离书写纸极近。这样的写法,视力不近才怪!由不正确书写姿势导致的骨骼变异现象也古来有之。据说清代一唐姓书家,为了成名,几十年登楼不下,苦心“修炼”,由于其书写姿势不对,久而久之,背弄驼了,人们都称他“唐驼”先生。当前我国学生中的驼背现象越来越严重,不能不说与斜着肩、弓着背、头扒在桌面上的书写陋习无直接关系。此外,坐立不端,影响人体各部机能正常的协调运作,对身心健康也有直接影响。  五、师资力量薄弱、队伍混乱是学校书法基础教育的大碍  “教”、“学”是构成学校教育的两大块结。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教”至关重要。朱熹说:“教学者如扶醉人。”王夫之说:“人之初生,不食则殆;人之幼稚,不学则愚。”就“幼稚”的青少年言,“学”是天经地义的。问题的关键是教师的“教”能否“如扶醉人”?倘使教师对所教科目一窍不通而勉强为之,则何以扶得“醉人”?何以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目前我国学校书法教学的现状就是如此。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由于未经过严格的书写训练,其书写水平与书法修养不高,实不足以为人师。但出于领导的安排,只好硬着头皮为之,结果贻误了不少人。笔者自己的孩子就是典例。孩子从小受家庭熏染,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画得一手好画,唯硬笔字写不好。后来,我发现其执笔有误:腕关节横撑,五指僵硬,写起字来犹如“螃蟹走路横着爬”。我曾多次要求孩子改掉这种执笔恶习,可怎么也改不掉,“先入为主”,已成定格。于是,我追问孩子这方法是从哪儿学来的?回答说:“幼儿园老师教的。”看来从事基础教育的任何教师的书写姿势与书写水平都会对幼稚无知的孩子们产生直接影响。书写水平低劣的教师产生消极的影响,害了学生一辈子。笔者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中、小学生的书写水平正呈逐年回落趋势。很多人到了大学仍然象小学生那样一笔一画的写字。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期待着教师队伍书写水平的迅速提高,更期待着所有教师都具备训练有素、符合规范的书写技能与教学方法——从身姿到执笔;从笔法到墨法;从点画到结构等等都能向学生授之以“正法”,而不是“邪法”、“魔法”。

                                                                     鲁光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11: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论执笔法

    掌握劳动技能的第一步是正确合理地使用工具。人们在书法实践的过程中,对执笔法也进行了探索、归纳和优化。清代梁巘有《评书贴·执笔歌》:“学者欲问学书法,执笔功能十居八,未闻执笔之真传,钟王学尽徒茫然。一管分为上下中,真字小字靠下拢.行书大字从中执,I:书执上始能工。大指中指死力掐,圆如龙睛中虚发,食指名指上下推,亦须着力相撑插,禁指无用任其闲,手背内坎半朝天,始能沉著坚而实,个中精力悟通玄,笔管上向怀中入,下截笔锋向外出。腕力挺住不须摇,转运全在肘力熟。悬腕悬肘力方全,用力如抱婴儿圆,勿令偏窄贴身边。总之执笔功期远,紧要着力力无浅.古人有言良不诬,抉破纸兮撮破管。”明代解缙的《春雨杂述》说:“执之法,虚圆正紧,又曰浅而坚,谓拨橙.令其和畅,勿使拘挛。”“虚”是指执笔时掌心欲虚,不能与笔杆、手指接触。如果接触了,会影响毛笔的使转,也就是把笔“执死”了。“圆”是执笔时虎口欲圆,否则会影响到力的传递。“正”指书写时笔竿欲正,不得歪斜,否则容易偏锋行笔。“紧”是手执笔杆要稳实。卢携的《临池诀》说:“用笔之法:拓大指,扌厌中指,敛第二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凡用笔,以大指节外置笔,令动转自在。然后奔头微拒,奔中中钩,笔拒也勿令太紧,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细要也。皆不过双苞,自然虚掌实指。……把笔深浅,在去纸远近,远则浮泛虚薄,近则温锋休重。”李煌在《书述》中说:“所谓法者,扌厌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扌厌者,扌厌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压者,捺食指著中节旁。钩者,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向下。揭者,揭名指著指爪肉之际揭笔,令向上。抵者,名指揭笔,中指抵住。拒者,中指钩笔,名指拒定。导者,小指引名指过右。送者,小指送名指过左”。
解给在《春雨杂述》中说:“真书去笔端二寸.行书三寸.草四寸。掣三分,而一分着纸,势则有余;掣一分,而三分着纸,势则不足。此其要也。”
    许多人都以为“笔画有力”的“力”是“力气”的‘“力”。其实,这个力是一种通过毛笔施加到纸上的“笔力”,是书写者艺术功力的表现。林蕴《拨橙序》:“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掌虚指实,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明代董其昌也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发笔处便要提得起笔,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行书得之。须悟后始肯信余言也。”如果没有掌握用笔的方法,毛笔只能在纸上“飘”过。梁巘《评书贴》:“作草书,执笔高,转折始圆,然须防其飘逸。”归结起来,正如宋曹《书法约言》所说“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大要执笔欲紧,运笔欲活,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右军曰:‘意在笔先。’此法言也。’,
    但是,书法是极具个性的创造性活动,执笔也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法式。任何规则也不是绝对的,所以除了使用相对比较多的“五指执笔法”外,还有“四指执笔法”,传说苏轼还会用“两指执笔法”。苏轼在艺术上是很有见地的。他在《论书》中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碎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11: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毛笔字的书写工具

  毛笔:笔的大小、笔锋长短、笔毫的软硬都要根据自己所写字体来选择。

  墨:墨汁建议选择好一些的,有利于行笔。

  纸:宣纸,生宣熟宣以及几成熟都是根据字体来选择,具体可以咨询售卖的店家。同时建议刚开始使用毛边纸练习,节约成本。

  砚:主要用于盛墨汁及蘸笔、舔笔。

  笔洗:盛清水,用于清洗毛笔。

  毡子:毛毡,垫在纸下面,防止弄脏书案,以及“跑墨”。

  镇纸:压住纸张,可减少纸张的皱褶对写字的影响。

  此外,根据需要,还有笔架、印章、印泥等。

  毛笔字执笔方法

  北宋苏东坡《论书》日:“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清宋曹《书法约言·答客问书法》曰:“客谓射陵子日:‘作书之法有所谓执,可得闻乎?’射陵子日:‘非深浅得宜、长短咸适之谓乎。”,

  清乾隆年间书法家梁嵘(评书帖·执笔歌)日:“学者欲问学书法,执笔功能十居八,未闻执笔之真传,锤王学尽徒茫然。一管分为上、中、下,真书小字靠下拢,行书大字从中执,草书执上始能工。大指中指死力掐,圆如龙睛中虚发,食推名指上下指,亦须着力相撑插,禁指无用任其闲,手背内坎半朝天,始能沉着坚而实,个中精力悟通玄。笔管上向怀中人,下截笔锋向外出,腕力挺住不须摇,转运全在肘力熟。悬腕悬肘力方全,用力如抱婴儿圆,勿令偏窄贴身边。总之执笔功期远,紧要着力力无浅,古人有言良不诬,抉破纸兮撮破管。”

  又日:“古传执笔法宜圆正中直,然须手背稍内覆,始着力。此法实予悟得,前人未道及。执笔大、中、食三指宜死,肘宜活。低则沉着,高则飘逸。下笔宜着实,然要跳得起,不可使笔死在纸上。作书不可力弱,然下笔时用力太过,收转处笔力反松,此谓过犹不及。用笔过快无顿挫,过迟不劲利。初人手,须将字写死。书大字笔锋须瘦硬,落纸时,极力揉挫,沉着而不肥浊矣。观东坡《荔子舟》,山谷《戏赠米元章帖》,皆瘦硬笔锋所书。故或按或提,肥瘦如意,亦非秃笔书,秃笔无此锋芒。古人软笔书,须以硬笔临之。”

  “书学大原在得执笔法,得法虽临元、明人亦佳,否则日摹锤、王无益也。”

  “不得执笔法,虽极作横撑苍老状,总属皮相。得执笔法,临摹八方,转折皆沉着峻健,不仅袭其貌。”

  “学书非谓得执笔法,书即造极。特已人门,由是精进甚易耳。登堂人室,煞有功夫在。”

  按语执笔是书法第一要务,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毛笔字五指执笔方法

  五指执笔的方法,是近、现代人执笔的基本方法,可以用“抓、押、钩、格、抵”五个字作解释,称作“五字法”。简明地说就是:用拇指上节对着食指上节向外按住笔管(抵),用食指从外侧右上方斜向下扶住笔管(押),用中指上节从左外侧向里钩住笔管(钩)。用无名指指甲与肉之际从右里侧向外顶住笔管(格),用小指托住无名指作辅助(抵),五指齐力把笔管执稳。现在对这一基本执笔法的解释,是大同小异的。不过,应当知道拇、食二指相对应控制笔管,便于中、无名二指运笔。如果写大字不需以指运笔,应将拇指下移,以便把笔执得更稳当。

  这一基本执笔法在发展中,派生了一些具体的执笔方法,如“龙眼法"(手虎口撑圆),“凤眼法气虎口撮扁),“鹅头法”(食指高钩)等。对这些具体的执笔方法,一些不善于兼用的人,就像偏食的人那样,老是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我们对这些具体的执笔方法,应当看作是各有妙用,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排斥。例如,用“龙眼法”执笔,就得把笔管推到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尖部,这样执笔写寸以下的小字固然可用,但写大字就不及用“凤眼法”执笔得力(如图1. 5、图1. 6)。又如用“鹅头法”或“回腕法”执笔,因为不便于运指和运腕,所以写出来的笔画虽然较为沉毅劲健,却难于超逸流美。

  此外,还有一些通用的执笔法,如“虚掌运指法”、“腕平掌竖法”、“悬腕法”、“回腕法”、“运腕法”、“悬肘法”、“撮管法”等。这些执笔方法,不管是什么时候形成的,都是行之有效的执笔方法.当然也是在学习执笔和运笔时,必须弄懂和掌握的。还有什么“枕腕法”、“拖腕法”、“扭臂法”等,虽然无须一一学用,但是也应了解一下,以便比较短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11: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执笔方法正确与否,关系到笔的控制能力,运笔的灵活性,书写的速度、力度的表现等。



清代书法家梁  曾做过一首《执笔歌》,开头四句写道:

        学者欲问学书法,执笔功能十居八。

        未闻执笔之真传,钟王学尽徒茫然。



这里讲的是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的重要性。对于这一点,康有为说得更明白:“学书有序,必先能执笔,固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何谓“固”?根本是也。有不少朋友学习硬笔书法多年但终无大进,其原因之一也正是由于没有故此根本。



正确的执笔方法,应采用三指执笔法。具体要求是: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3厘米左右的笔杆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下方并向手心弯曲。笔杆上端斜靠在食指的最高骨处,笔杆和纸面呈50度左右。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这样书写起来才能灵活运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玩百科_古玩|文化艺术|收藏品|收藏家黄页 ( 青ICP备06001001号 )

GMT+8, 2024-3-29 13:56 , Processed in 0.06695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